建设航天强国 绘出精彩画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航天科工发展回眸

2017-03-07 12:33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国防科技工业 2017年10期
关键词:科工双创航天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广大干部职工在航天科工党组坚强领导下,砥砺前行,团结拼搏,朝着建设国际一流航天防务公司战略目标迈出了十分可喜的步伐,为建设航天强国不断书写出精彩篇章,成绩骄人。

武器装备建设彰显新业绩

中华神剑,兵之利器。党的十八大以来,航天科工秉承“科技强军,航天报国”使命,不断构筑起更为完备的防空导弹系统、飞航导弹系统等技术开发与研制生产体系,所研制的产品涉及陆、海、空、天、电等各个领域,部分导弹武器装备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短短三年内,航天科工研制的国之利器两次在阅兵式上威武亮相。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天安门广场上举行的首次抗战胜利日阅兵仪式上,航天科工武器装备震撼登场。一枚枚导弹犹如神剑高悬,扬我国威。这次阅兵,航天科工导弹家族以从未有的强大阵容出击。10个型号参加地面装备防队,2个型号参加空中梯队,多型装备属于首次亮相,全部受阅装备覆盖了“空海陆”“远中近”“高中低”各个区域。航天科工以强大的武器装备实力,展示了捍卫国土安全的决心与信心。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之际,航天科工10余型武器装备,接受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检阅。在这场新中国成立后我军首个以庆祝建军节为主题的盛大阅兵式上,航天科工研制的一型型大国重器从阅兵台前驶过。铁血战士与钢铁利器完美配合,让这支人民军队盾坚矛利、纵横海天。2017年7月,军事博物馆科技馆导弹展区开馆。这是航天科工携手博物馆开展的首个导弹武器装备主题展。主题展是我国首个以导弹武器装备为主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武器装备知识科普基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航天科工秉承“大防务、大安全”理念,继续朝着“国际一流航天防务公司”的战略目标大步迈进。

军民深度融合谱写新篇章

国之干城,民之卫士。创造我国商业发射最快纪录的快舟火箭,服务于82万企业用户的我国首个工业互联网云平台INDICS,涉及上万台计算机的自主可控信息安全系统,防伪税控“利剑”、海鹰无人机、灭火“导弹”、给地下管线做“CT扫描”的探地雷达……这些高精尖的航天产品背后,都有着同一张闪亮名片:中国最大的导弹武器研制生产单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十八大以来,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军民融合发展之路日渐清晰,取得了丰硕成果。2016年,军民融合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332亿元,占总营业收入的65%,军民融合产业规模已经超过2012年航天科工的整体营业收入规模。航天科工新产业,商业航天扬帆起航;新平台,建设中国特色工业互联网;新系统,打造信息安全“铜墙铁壁”;新工程,从“金税”到“营改增”;新方向,为“安康乐知”保驾护航。这一次次成功跨越与融合,不仅让航天科工走出了一条军民深度融合之路,更充分体现了作为国家顶梁柱企业的情怀和担当。

深化改革开创发展新局面

航天科工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促改革,努力将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加快实现“建设国际一流航天防务公司”战略目标。一是把改革作为发展的最大动力。2013年战略管理委员会上,航天科工党组提出推进转型升级、二次创业完整改革与创新措施,拉开了“聚焦发展主业,狠抓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调整发展路径与发展方式”的改革序幕。航天科工先后出台60余项改革文件,形成7大领域22项重点任务改革框架;将所属企业划分为制造类、平台类、“制造+平台”类,一企一策确定改革发展思路;推动所属84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首批10家军工科研院所转制扎实推进;实施60多户全民所有制企业改制,“压减”近700户企业;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实施基于实际绩效的薪酬激励机制,混合所有制企业分配逐步走向薪酬与分红相结合机制。二是把创新作为改革最大特色。将“信息化、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作为创新与改革大方向,将自身定位为“社会总体院、总体部、总装厂”,带动产业创新,吸引民企参与,以新的商业模式整合社会资源,扎实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建立“三创新特区”,增加扶持原始创新政策供给,通过管理创新涵养新业态体系,培育新经济、新动能。三是把党建作为改革最强保障。狠抓党建基本组织建设,2844个基层党组织全部按期换届实现“应换必换”。狠抓党建基本队伍建设。2015年起开展从严治党能力提升三年专项工作,打造“学习型、创新型、活力型、增值型”干部队伍;全面推行党委书记、董事长“一肩挑”;以挺起“理想、信念、情怀和使命感、责任感”精神脊梁为主题,围绕“严慎细实快,协拓效善诚”开展作风建设。狠抓党建基本制度建设,制定党建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及党建工作考核评价办法;建立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长效机制,每季度召开党委书记例会。近年来,在全体干部员工共同努力下,航天科工保持了持续较快健康发展。2016年相较2012年,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增长51.9%、66.9%;高附加值业务大幅增长,主业集中度由66.7%增至80.5%,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企业战略地位持续提升。

保障重大工程取得新成果

近年来,航天科工在探月、北斗导航、高分等航天重大工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每年以责任令形式要求所属各个单位完成好航天重大工程配套任务。“不用产品的价值衡量所从事事业的重要性”成为团队开展工作的指导原则,形成了重视每一个产品,保证产品质量的氛围。航天科工研制的空间交会对接微波雷达、高精度加速度计组合、连接分离机构关键件等产品能否正常工作,关系到航天员的生命,影响到任务的成败。在探月工程中,航天科工研制的γ关机敏感器,保障嫦娥探测器安全落月。在北斗导航工程中,航天科工研制的星载原子钟是导航及组网的核心部件。

2013年9月25日,快舟小型固体运载火箭成功将快舟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而今,快舟火箭就要登上国际商业发射舞台,目前,已有国内知名商业卫星公司与航天科工签订合同。从2016年2月注册成立,4月即签订首单火箭商业发射服务合同,仅用8个半月时间便完成整个履约过程……航天科工火箭公司登场首秀,便为国内商业航天市场发展带来了“火箭速度”。航天科工加强探索新领域,大力开发新产品,同时开展创新,使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一些设备在体积和功耗降低的同时性能更加优异,得到了高度认可。航天科工稳步推进适合未来发展项目谋划和论证,在商业航天上持续发力。2016年9月,在武汉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商业航天高峰论坛上,党组书记、董事长高红卫提出飞云、快云、行云、虹云、腾云五大商业航天工程。在商业运载方面,2017年1月,航天科工实现了快舟一号火箭“一箭三星”发射,第一颗自主研制的卫星天鲲一号已完成了在轨考核任务。航天科工与湖北省人民政府、武汉市人民政府联手打造的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也是我国首个国家级商业航天产业基地。航天科工联合多家企业成立了规模达百亿元的商业航天产业基金,并在航天云网上设立商业航天专区,向社会发布合作需求,目前已经超过1.8亿元。当前,航天科工以“社会总体院、总体部、总装厂”为定位,按照信息化、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思路推进商业航天,未来可期。

“双创”独具特色呈现新气象

眼下的航天科工内部,活跃着2000余个“双创”团队,一大批航天创客、科技创新团队正成为创新发展主力军。“双创”生态环境与良好氛围在企业内部初步形成,对社会“双创”带动效应也进一步凸显。

近年来,航天科工扎根实体产业土壤,通过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以“信息化、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为导向,制定了“两条战线、两套打法、两个目标”的“双创”工作基本思路,着力打造“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能力协同、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创新、创业新形态。

2017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到航天科工双创示范基地进行调研,对航天科工推进“双创”思路与成效给予肯定。他在参观央企“双创”成效展时,被航天科工多款特色“双创”展品所吸引。在外形酷似吸尘器的探地雷达产品前,李克强总理详细询问了其探测深度和精度,并勉励航天创客们早日研制出能应用于地铁建设过程中土质情况探测产品。该款探地雷达由航天科工三院35所智慧管网中心研制。多年来,该中心瞄准市场需求,不断创新开发新产品技术,同时探索事业部运作模式,充分发挥了“在岗创新、在职创业”的核心优势。“创新是中国航天的基因,我们把双创当成一项事业。”高红卫多次这样表示。

航天科工看好“双创”、拥抱“双创”,重点深化“在岗创新、在职创业”,在航天科工内部形成“三期三池”的“双创”推进模式。该模式按照“创意种子培育期、创新产品孵化期和产业化加速器”三个阶段,分别让创客进入“创意提炼池、种子培育池和成果转化池”,针对不同阶段项目提供不同政策、资金及其他资源。当前,航天科工内部创意转化率超过40%。2015年以来,航天云网公司、工业技术研究院、激光研究院等一批企业平台被先后培养起来。

航天科工积极推动社会性“双创”。2016年,航天科工入选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探索实践有特色、可复制、能推广的特大型工业企业“双创”建设之路,努力成为国家“双创”工作的领头羊和生力军。

航天科工发起设立了总规模近40亿元的6支“双创”投资基金;吸引央企及社会双创项目1万余项,项目团队获得发明专利78项,参与了13项国家或行业标准制定。

在国内,航天科工与共青团中央、国资委、国机、海尔、格力等共同打造创新平台;在国际上,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在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成立了联合创新中心等。

2015年,航天科工搭建航天云网,先后上线针对内部、外部、国际市场“专有云”“社会云”和“国际云”三个平台。2017年7月,航天科工开发世界首批、国内首个工业互联网云平台INDICS正式发布,旨在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制造服务相结合、创新创业相结合的工业互联网生态。

如今,“专有云”实现了航天科工全级次600余家单位线上注册;“社会云”入驻企业达35.9万户,线上汇集了1.3万件专利、3.5万份标准、126个工业软件、3000余项能力等资源,可无偿提供给社会双创团队使用;“国际云”也完成了首期建设,开展了与瑞典、德国、卢森堡等国家的4个国际“双创”合作项目。

除提供线上云网平台的有效运行外,航天科工在线下的服务体系也日渐完善。目前,入驻北京雍和航星园的企业近160家,拥有光线传媒、网秦等一批行业先进企业,去年园区总产出达460亿元。

按照航天科工集团召开战略管理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提出的战略规划,2020年,航天科工将初步实现“建成国际一流航天防务公司”战略目标。航天科工干部员工将不懈努力,实现战略目标,续写建设航天强国崭新篇章。

猜你喜欢
科工双创航天
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〇一所
我的航天梦
航天梦,我的梦
中国航天科工预警监视安防体系多型新品亮相航展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逐梦航天日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热烈庆祝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部成立57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