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入音声禅亦在①
—— 当代流行音乐中的哲理禅思及其文化回归现象

2017-03-07 02:13何艳珊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关键词:许巍副歌流行音乐

何艳珊(广州大学 音乐舞蹈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当前“全面复兴传统文化”已成为我国文化领域中一股重要的社会思潮,而在流行音乐领域也开始隐约出现一股文化复兴的潜流:古风、中国风、民族风之类音乐作品开始在影视、网络等媒体中日渐活跃起来,如霍尊的《卷珠帘》、刘欢的《红颜劫》、周杰伦的《青花瓷》、许嵩的《断桥残雪》等。其中亦有不少歌手和音乐人将目光转向了古老的禅宗哲学。如歌手许巍于2012年12月推出的专辑《此时此刻》就表现出对于禅学的浓厚兴趣,其中收录的《出离》《灵岩》《逍遥游》《空谷幽兰》等作品仅从标题就可看出其明显的文化传承意识;2014年,歌手刘珂矣同音乐人百慕三石合作,借助网络媒体陆续推出《一袖云》《半壶纱》等主打“禅意中国风”的新作品,令人耳目一新,在网络上也颇受追捧。这些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以往流行音乐以男女情爱为主、浅显直白的窠臼,在音乐风格、词曲意境等方面都有不少新的开拓,再加上同传统文化的神韵契合,使得作品表达出一定的哲理深度,因而更富有美学内涵。下面,本文选取当代“禅意”流行音乐作品三首,分析其美学内涵并对流行音乐中的文化回归现象进行反思,为我国流行音乐的创作和发展提供参考。

一、《半壶纱》:空灵淡雅 禅意古风

禅宗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重要流派,曾对中国传统的诗歌、绘画、书法、古琴等艺术形式产生深刻的影响。用流行音乐的形式表达深刻的哲理禅思,不仅十分新颖,而且也能够增加流行音乐本身的艺术价值。2014年,音乐唱作人刘珂矣和百慕三石合作推出的《忘尘谷》《半壶纱》《寻梅》等一批“禅意”流行音乐新作陆续在百度、网易等音乐排行榜上出现,颇受好评。那么流行音乐是如何表达出古典“禅意”的呢?下面笔者就以刘珂矣的《半壶纱》为例进行简要分析(见谱例1)。

首先来分析歌词。从《半壶纱》的歌词可以看出,该作品基本上走的是“古风”路线。一般来说,古风音乐的歌词很容易堆砌辞藻、给人佶屈聱牙、无病呻吟之感。相比较来看,《半壶纱》的歌词中虽然也融入了很多与“禅”密切相关的词汇和意象,如“空”“尘缘”“清茶”“檀香”“莲花”等,但是却没有堆砌痕迹,其

谱例1.奥秘就在于作品的整体意境较高,足以将上述词汇涵融为一个有机整体。唐代诗人皎然说:“夫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举体便逸”[1]。诗词创作如此,歌词的创作也是同样道理。一首词作如果它从一开始选取的境界就很高,最后的成稿往往也会有较高的境界。那么这首主打“禅意中国风”的《半壶纱》究竟选取了什么样的境界呢?我们从歌词当中也不难分析出来。

所谓《半壶纱》乃是“半壶清茶了尘缘,一袭轻纱隔相思”之意,词中的“一身袈裟,把相思放下”,“空留一盏,芽色的清茶”和“风月花鸟,一笑尘缘了”正是点题之笔,它们相当于禅宗的“渐修”境界。《坛经》记载,五祖弘忍要找衣钵传人,让弟子根据自己的体会各做一首偈颂,神秀大师的偈子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惠能大师的偈子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本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两首偈子中的前者为“渐修”后者为“顿悟”。《半壶纱》中的“把相思放下”“一笑尘缘了”就是“时时勤拂拭”的“渐修”过程。因为“渐修”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了断尘缘、隔断相思使自己的内心犹如“明镜台”般空明。当我们用这种空明之心来看待世界时,自然而然就呈现出一派玲珑剔透的景象:“墨已入水,渡一池青花;揽五分红霞,采竹回家……”,这也就是《半壶纱》中所说的“心中的山水”了。

其次,就音乐部分来看,《半壶纱》创作和演唱也都带有“回归传统”的倾向。全曲采用加入变宫的六声羽调式写作。羽调式是中国民歌和传统音乐中最常见的调式之一,它具有清幽、柔和、哀婉的特点,类似于五行中的“水”,能够起到舒缓情绪、克服烦躁、宁神静心的功效。如《半壶纱》前奏部分即以流水作为背景,且词中也有“墨已入水”“心中的山水”等“水”之意象,它们能够同羽调式音乐的特点相互辅助、共同营造出如“水”一般宁静的意境,这正好与“渐修”的禅学主旨相符合。

《半壶纱》主歌中的四个乐句采用了我国传统音乐中最典型的“起承转合”模式,且从“转”到“合”的过渡部分,也即处,用传统“鱼咬尾”的方式进行衔接,整体旋律显得十分流畅自然。这四个乐句经过一次重复之后(音乐重复、词不重复)进入副歌部分。副歌也是“起承转合”的四个乐句,与主歌不同的是,副歌中的四个乐句为长短句交替模式,丰富了音乐的律动感。其中在“承”句,也即中,词与曲的配合十分巧妙,的纯五度重复与“一步一莲花”的形象非常吻合,给笔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此外,副歌“起”句和“承”句中具有属音功能的“3”音成为旋律核心,这与主歌部分形成了情绪上的差异。

由于《半壶纱》在整体上具有空灵淡雅的特质、情绪起伏不大,因此歌手在演唱过程当中对旋律中的很多细节进行了艺术加工。比如副歌部分一句结尾处的装饰音“4”以及主歌部分中的颤音“6”等等。这些细腻的处理方式使得整部作品好像一副清新淡雅却又精雕细琢的工笔画,表现了中国传统音乐既强调“淡”“雅”又注重“韵律”“韵味”的审美特点。

整体来看,《半壶纱》的主旨取境较高,旋律流畅自然,以古筝等传统乐器为主的配器清晰透明,再加上歌者的浅唱低吟恰当地表现了“渐修”之禅境。该曲词、曲、唱的配合浑然一体、古色古香、毫无穿凿痕迹,显示出音乐人高超的创作水平和扎实的禅学修养。刘珂矣的其它作品基本上也保持了这样的水准。对此,中国日报网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每一首歌都如此精致完美,每一套照片都意境盎然,每一首词都颇具韵意,如此刻苦如此认真的作风真的不多见,禅意中国风,很贴切的自我定位,的确不同于一般的古风歌手,每首歌曲都是可以循环的典范,而且真的会使人心静神宁。”[2]当然,刘珂矣的这几首“禅意中国风”作品也在禅境层次还是有很大发展空间的。正如同五祖大师看了神秀“时时勤拂拭”的偈颂之后评价其“尚未见性”,《半壶纱》所体现出的“渐修”之境也只是禅修境界中的一种,而真正的“禅意中国风”也绝非上述一种境界、一种风格,要想有所突破,就需要创作者在禅修境界和音乐素养上都能更上一层楼。

二、《空谷幽兰》:无上清凉 禅式摇滚

如果说《半壶纱》所选取的是“时时勤拂拭”的“渐修”之境,那么下面这首许巍的《空谷幽兰》就带有些许“顿悟”的味道了。“渐修”的境界主要在于求“静”,即通过“放下相思”“了断尘缘”让内心进入“明镜台”一样的空明之境。但这还只是禅修的第一步,当“渐修”从量变引发质变的时候就会产生“顿悟”而进入禅修的第二重境界。《空谷幽兰》选取“幽兰”为标题就是要用“幽兰”之“幽”意在说明此种“顿悟”境界隐幽难见,非常人所能理解。下面笔者通过许巍的这首《空谷幽兰》①《空谷幽兰》是许巍2012年12月发行的专辑《此时此刻》中的作品。除《空谷幽兰》外,专辑中的《世外桃源》《出离》《灵岩》等作品同样都表现出许巍对于禅境的着迷以及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意识。该专辑中的10首作品均由许巍作词作曲,刘效松、张永光、贝贝和李延亮等国内乐手共同参与制作而成,2013年获得十大华语唱片奖。来具体说明这种“顿悟”之境(见谱例2):

谱例2.

许巍作为资深音乐唱作人,曾为王菲、田震等著名歌手作词作曲,同时又是摇滚乐队的吉他手和歌手,音乐素质十分全面。这首《空谷幽兰》就是许巍自己作词、作曲并演唱的作品。关于这首歌的主旨,许巍在发布会上谈到,自己创作《蓝莲花》时曾想到了玄奘舍身求法的精神,而这首《空谷幽兰》则隐含着弘一法师(李叔同)的生命态度。所以,《空谷幽兰》的歌词之中就有多处直接化用了弘一法师词作,如:“晚风拂柳笛声残”借用了弘一法师《送别》中的词句;“无上清凉”“寂静光明照耀世界”透露出对大师境界的赞颂与景仰;“悲欣交集”“如梦初醒,恰似归途在眼前”来自弘一法师圆寂时留下的偈语。

通过对比《半壶纱》的歌词可以发现,《空谷幽兰》所要表达的并不是单纯的“了尘缘”“放相思”的心态,同时也对之所以要“了尘缘”“放相思”的根本原因进行了思考:所谓“尘缘”与“相思”不是由于外在的条件所决定的,乃是根源于我们自己内心的贪爱,因此,歌词开头就说“纵有红颜 百生千劫;难消君心 万古情愁”。这句歌词化用了《楞严经》中的观点,《楞严经》云:“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3]而要超脱这种缠缚,就需在“渐修”的基础上产生一种看破、看透的智慧,有了这个智慧就是“顿悟”了。从《空谷幽兰》的歌词中我们不难看出从“渐修”到“顿悟”智慧的转化。其中“渐修”对应的是“晚霞寂照,星夜无眠”,而看透和看破的智慧则对应“如幻大千,惊鸿一瞥”。也就说,要在“晚霞寂照”的“渐修”状态中深入思考大千世界的“如梦”“如幻”本质,等到功夫纯熟时就会豁然“顿悟”。歌词后半部分所说的“无上清凉”“空谷绝响”“慧行坚勇,究畅恒无极”正是对“顿悟”境界的正面描绘。

就音乐部分来看,《空谷幽兰》是一首将电子摇滚乐与佛家的禅境这两种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相互融合的作品。作品除前奏和尾声之外,音乐按照层层递进的三个段落展开(谱例2中已标出),即ABC三段式结构,配器从最初的寂静清幽到最后的灿烂恢弘,也和作品所要表达的“顿悟”境界是一致的。前面提到,“顿悟”是以“渐修”为基础的,因此它需要一个逐渐递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禅宗有句话说:“大悟一十八,小悟无数次。”也就是说,即便是“顿悟”也有深浅和层次的不同。对于一个禅修者来说,当“渐修”引发“顿悟”之后,还需要以此“顿悟”为基础接着更高层次的“渐修”和“顿悟”,直到大彻大悟为止,这就是禅修的必然过程,而《空谷幽兰》中层层递进的音乐段落就是与这一过程相互映射的。

作品前奏部分的八个小节似乎是在用电吉他模拟深林寺院里悠远的钟声,又好像是山谷中飘来了幽兰的淡淡清香,接下来的第一部分是一个类似于佛经吟诵的音乐段落,旋律主要在中低音区徘徊,带有一定伤感意味,仿佛在黑暗中寻找出路而不得,这是尚未“顿悟”之前的徘徊阶段。歌手在第一遍演唱时,仅有电吉他音色穿插其间,近似于清唱;而第二遍重复演唱时加入了洞箫和打击乐,音色更加饱满一些。在该段音乐结束后,洞箫继续对主旋律进行模仿进而引出了第二个音乐段落。在第二段音乐中,节奏更加明快、旋律和配器也更加明亮,与歌词中描写的“红尘中你的无上清凉,寂静光明默默照耀世间”相呼应,似乎已经从迷茫徘徊之中找到了方向,这是一次的“顿悟”,但并不彻底,直到音乐进入第三部分的之后才是更为彻底的“顿悟”。此时,旋律忽然转入高音区,好似峰回路转、豁然开朗一般,情绪也从最初的犹豫彷徨转向了自信开阔。

“一念净心花开遍世界……”,在高音区卡农式的反复咏唱之后,作品在一段长达两分半钟的尾奏中结束。这段尾奏也是《空谷幽兰》的另一亮点,电吉他在主旋律的基础上进行了多种炫技表演,推弦、闷音、泛音、制音、滑音、颤音、点弦、摇把、切分音、刮弦、八分音连弹,尤其是最后面的扫拨,直接推向高潮,迅速收尾,将作品意境推向了最高峰。笔者认为,这段尾奏并非单纯的炫技,它实际上也是对“顿悟”境界的描绘。因为大彻大悟之后的境界是“言语道断”的,它的无限性和丰富性无法用语言来描绘,而纯器乐的“非语义性”正好契合了这一特点,所以尾声部分华丽的炫技正是“顿悟”境界的音声展开。

总体来看,《空谷幽兰》的主旋律质朴自然,许巍的演唱举重若轻,给人一种“大巧若拙”的感觉;和主旋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品在配器上又相当繁复,尤其是其中的电吉他和笛箫SOLO,绚烂华丽,气势恢宏,在结尾部分将听众引向了“究畅恒无极”的宏大意境之中。用绚烂的摇滚音乐传达出超尘脱俗的清凉与纯净,显示出许巍极高的悟性与音乐天赋,同时也给后人的音乐创作带来启发:所谓的“禅意中国风”不仅可以是清新淡雅的古典风格,同时也可以有机融合到各种现代音乐风格中。因为“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的“禅”本身就是玲珑活泼的,它没有固定的教条。我们去读一读禅宗的语录就会发现,德山棒、临济喝、云门饼、赵州茶,禅宗大师教学方式也常常是“不按套路出牌”的。具体到流行音乐创作上,“禅”的运用当然也可以千变万化、别具风骨。下面笔者再来分析一首充满了诙谐禅趣的流行音乐作品——戴荃的《渡人》。

三、《渡人》:别具一格 禅趣诙谐

从《半壶纱》的“渐修”到《空谷幽兰》的“顿悟”,禅宗境界其实还没有走到终点。因为禅宗作为大乘佛教中的一派,绝不仅仅追求个人的解脱,更要自渡渡人、自觉觉他。所以大彻大悟之后再去“渡人”也是禅修中的必经环节,这也是禅境之一种。戴荃的《渡人》即围绕这一禅境而展开的。

戴荃①戴荃,1979年生于安徽省芜湖市,中国内地流行乐男歌手、音乐制作人,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2013年,参加浙江卫视歌唱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第二季》的比赛,获得汪峰组九强、全国36强 。2014年,推出个人原创单曲《湖光水色调》。2015年,参加《中国好歌曲第二季》的比赛,获得全国总决赛四强;同年,推出个人原创单曲《渡人》。2016年,凭借原创歌曲《悟空》获得“第16届音乐风云榜年度盛典”“原创新势力奖”。生于戏曲世家,他善于将戏曲唱腔以及各种民族元素融入音乐创作和演唱中,从而使作品表现出独特的民族韵味、甚至带上一定戏剧情节和矛盾冲突。这首《渡人》按照常见的“前奏+副歌+主歌”的两段体结构展开,但在编曲和演唱中却充满了各种不可思议的戏剧转折:从前奏到主歌部分为一次转折,主歌到副歌部分也有戏剧转折,让整个作品就像禅宗的公案那样充满了不可思议的“惊喜”。

《渡人》的前奏是用一段“楞严咒”梵唱代替的,如果你由此断定这是一首寺院中传统梵呗那就错了,因为马上活泼的小木鱼就敲起来。木鱼作为鼓点再配合木吉他的切分节奏,调皮、动感,很自然地就从梵呗过渡到了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音乐风格中。接着,演唱者一本正经地清了清嗓子,在木鱼声中开始了“念经”似的演唱:“一道声闻兮,二空三藏理……”。

此前奏不仅在形式上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而且在内涵上也另有深意。“楞严咒”是《楞严经》的心髓,有“咒中之王”的美誉,因此中国佛教历来把“楞严咒”列为寺院早晚功课的必修内容。那么这个“楞严咒”有什么功效呢?其中最关键的作用就是能够破除内心根深蒂固的贪爱和情欲。关于这个问题,前文中已经提到过。人为什么会有生命?就是因为人有“情”有“爱”。所谓““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3]要超脱轮回,过不了情欲这一关是绝对不可能的。《渡人》这个作品在前奏中引用“楞严咒”,副歌部分又说“渡人未渡己”“情歌难忘记”,一方面点明主旨,另一方面与主歌部分构成了戏剧张力。

主歌部分的演唱借鉴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声腔技法,在“字正腔圆”之中开始了一段顺口溜似的念白:“一道声闻兮,二空三藏理,四恩五戒从,六根去无忌。” “一道”是佛教所追求的真如佛理;“二空”指“我空”、“法空”,是通达真如佛理的门径;“三藏”指经藏、律藏和论藏,是圣人传达佛理的文字载体;“四恩”和“五戒”②“四恩”指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三宝恩,“五戒”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是佛教修行的前方便,即,要有感恩心并遵守基本的戒律;“六根”③“六根去无迹”是佛教禅修的入门功夫,前面提到的“时时勤拂拭”目的就是要使六根清静。指眼耳鼻舌身意。如此来看,浩如烟海的佛教教理在这里被“一二三四五六”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我们中国人一向不喜欢复杂深奥的理论,越简明越好。所以历来汉传佛教中有两派最兴盛,一个是专念一句“阿弥陀佛”的净土宗,另一个就是“以心传心”的禅宗。前者流行于民间,所谓歌词中的“众生念弥陀”是也;后者盛行于文化阶层,连“阿弥陀佛”都省了,直接“不立文字”“以心传心”。

禅宗与净土宗在唐代达到鼎盛,但由于缺乏教理支持,从宋代开始就走下坡路了。今天的净土宗行人虽然很多,但常常“口念弥陀心散乱”;而禅宗的研究者们则一本一本地出专著、搞学问,真正明心见性的圣人也不多见了。佛教是讲究自利利他、自度度人的,自己都稀里糊涂,怎么去渡人呢?于是,戴荃的这个《渡人》就在歌词中模拟了一个“渡人没渡己”的小和尚:表面一本正经的念经持咒,实际上却“脱去凡尘衣”“情歌难忘记”,这又使作品再次表现出诙谐的戏剧对比。从副歌部分开始,作品加入了打击乐和竹笛,音色更加明亮,节奏也更加欢快。人声声部“难忘记”的哼唱、竹笛的吐音和花舌以及打击乐相互交织,妙趣横生,构成了一组有趣的三重唱。诙谐调侃的曲风似乎已经把一个严肃的问题变成了一个活泼的禅宗小故事。最后,作品在清脆的引磬声中结束:“若到来生池,做个小笨驴。”

戴荃的这首《渡人》在音乐风格上比较独特,既非民谣、抒情亦非rap、摇滚:貌似一本正经,实则诙谐幽默;文字浅显直白、内容绵里藏针;看似随意而为,实则禅机盎然。该作品从传统音乐、戏曲音乐和现代流行音乐中都借鉴了不少元素,但又融合得不着痕迹,使作品既充满民族韵味又现代感十足,初听一般,再听有趣,细细品味,妙趣横生,让人不得不佩服创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结 语

流行音乐之所以能够“流行”关键就在于其结构短小、形式活泼,易于被大众所接受和传唱。但也正因如此,流行音乐也常常被看做内容肤浅、缺乏思想深度的艺术形式。然而,通过对上面几首流行音乐作品的分析不难发现,结构短小、形式简单的流行音乐不一定就肤浅,尤其对于强调“文以载道”的中国文化来说更是如此。如唐诗、宋词、元曲等艺术形式虽然短小,但由于和儒、释、道文化的有机融合,至今读来依然回味无穷。因此,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拓展当代流行音乐的美学深度和艺术境界是很有必要的,而且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创新途径。

当前,流行音乐已经成为我国社会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渐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和娱乐方式。同流行音乐的迅猛发展和巨大影响力相比,我国专业音乐领域对流行音乐的关注仍然有待加强。很多研究者将流行音乐视为难登大雅之堂的“通俗音乐”和“大众音乐”,因而难入其法眼。笔者希望借助此文引起学界对流行音乐的更多关注,也期待中国流行音乐的创演实践能得到更多专业性的支持和辅助。笔者相信,通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中国流行音乐终会摆脱欧美、日韩的影响,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具有民族性格和文化特色的发展道路。同时,作为影响力巨大、最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流行音乐也必将在民族文化传承和“传统文化复兴”中起到巨大的作用。

[1][唐]皎然.诗式校注[M].李壮鹰,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69.

[2]小微.音乐界“恶魔”横行,谁来拯救你的耳朵?[EB/OL].中国日报中文网,(2015-05-07).http://www.chinadaily.com.cn/micro-reading/dzh/2015-05-07/content_13661336.html.

[3]赖永海.楞严经[M].杨维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136.

猜你喜欢
许巍副歌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里的新国潮
许巍 从躁动中沉潜
Music for dying will
副歌:致爱米莉·狄金森
许巍五十
许巍五十
创新精神对流行音乐的作用
Let Her Go
许巍的26年婚姻:蓝莲花盛开
多棱镜中的流行音乐——两岸四地“流行音乐文化高层论坛”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