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话语主体的身份担当

2017-03-07 15:15方爱东范世珍
湖北社会科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话语党员干部价值观

方爱东,范世珍

(1.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2.宁德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福建 宁德 352100)

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话语主体的身份担当

方爱东1,范世珍2

(1.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2.宁德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福建 宁德 352100)

主流价值观话语主体包含有党和政府、知识分子、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等多个层次,这些不同的话语主体在话语建构中有着不同的位置或身份,发挥着倡导与推行、研究与阐释、榜样与示范、认同与践行等不同的作用。但这种位置或身份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单一的,而只是有所侧重。主流价值观话语建构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不同话语主体之间的协调、沟通与对话,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

主流价值观;话语主体;身份

主流价值观是在特定社会中起着主导作用、能够被社会的大众群体理解认同并制约其价值取向和选择的价值观。我们认为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包含终极价值目标(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概括的12对范畴)以及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具体领域的基本价值观这三大层次。话语在原本语言学中的意涵是指在某个特定的场景中用来表达说话者特定意图的词汇、短语及句子等,后来经过社会学家、哲学家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演绎,逐步摆脱了狭窄的语言学范畴而进入社会环境的场域,被认为是符号化于语言中的意识形态,是一种权力关系的代表。这样一来,话语就存在着一个代表谁的思想、意图或者谁的权力的问题,也即话语主体的问题。话语主体是多层次的,不同的话语主体在话语建构中处于不同的位置、有着不同的身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一、党和政府的主体身份:倡导与推行

话语既是一种权力,当然也就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社会的群体或个人可以借助它表达自己的诉求并获得相应的利益。党(指执政党,下同)和政府的位置、身份决定其必须有效地治国理政,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在这一实践中必须有相应支撑的价值观并倡导推行,使之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以影响和引导大众百姓的思想与行为。也就是说,主流价值观话语的倡导推行首先是一种国家行为,党和政府运用其政治职能、社会治理职能,通过一定的平台、渠道和方式倡导、推行主流价值观,扩大、增强其影响力。

作为倡导推行的主体,一方面,党和政府需要确立能够代表国家意志和发展方向的主流价值观的内容内涵,形成相应的话语体系。近代以来,在很长的时间里引领世界潮流的西方发达国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中,逐步确立了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主流价值观话语体系。当今世界格局正在发生或者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作为新兴崛起的负责任大国、作为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引领者,必须创建符合我们价值取向、价值选择的主流价值观话语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主流价值观建设,推动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热潮,并取得重大的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要加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研究。这一任重道远的战略任务必须在党和政府强有力的引领和倡导下,协同各级社科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文化宣传部门合力推进。我们需要厘清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的内涵与外延、其内在三个层次的内容,尤其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具体领域的基本价值观的内容目前还是众说纷纭(核心价值观已有了初步的概括,当然还需进一步提炼),需加大研究的力度;还要从价值理论、价值目标、价值标准、价值实践等方面研究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话语体系的内容、逻辑及表述;还需明确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关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等等。而且,话语不仅是一定的思想理论体系的外在表达,更是经过选择的历史内容。形成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的话语体系,一方面,需要秉承“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理念,创造出一系列具有中华民族的特点与风格的新概念和新表述。另一方面,也要向世界贡献我们的价值理念,即增强我们价值观念的国际性、普世性,使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地区的人们理解、接受。比如,“一带一路”开放发展战略的实施所涉及的就不仅仅是中国单个国家的发展问题,更是全球性的贫困、贫富差距、全球治理等问题,是解决全球性挑战的创新方式,其中所蕴含的“共商、共建、共享”价值理念将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另一方面,党和政府要有高度的国家使命感、职责感,自觉担当起倡导推行主流价值观话语的责任。“当一个国家离开了国家的观念时,世界历史就要决定其是否还值得继续保存的问题。”[1](p184)党和政府要运用自己手中掌握的公共权力,通过顶层制度设计、各项具体政策、公共事务的处理、引导宣传等渠道,担当起自身对主流价值观话语倡导推行的主体身份。西方大国价值观的话语流向绝不是自发的,而是有着精准设计和把控的“人工渠”(由于种种原因,2016年的美国总统选举结果出乎许多人的意料,尤其是精英阶层。但纵观大选期间主流新闻媒体大多纷纷站队、直接或间接表示支持希拉里的现象,表明西方社会所谓的新闻“自由”其实存在强烈的价值选择倾向)。它们通过主流媒体的宣传与控制以及文化产品的浸润与侵蚀等方式,达到建构自身话语并解构对手话语的双重目的。我们不同于西方谋求话语霸权,我们期盼的是从“和谐中国”到“和谐世界”、从“中国价值观”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发展图景,但在方法上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话语的倡导推行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要加强顶层设计。党和政府要通过拥有的行政权力,积极构建推进主流价值观话语权提升的体制机制,以制度安排、政策导向和法律法规保障主流价值观的权威性和至上性。如法国制定了“关于海外扩张和恢复法国文化活动五年计划”;新加坡有专门成立的“国家意识委员会”以培育公民的国家意识;《美国宪法》也对公民权利和自由做了明确规定;英国将高等教育作为其宣扬主流价值观主要阵地,在学校管理活动中引入法律的相关程序,等等。2013年,中办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全面阐述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原则途径和方法,对这一主流价值观话语的倡导推行做出了战略部署。其二,要有具体的落实方案。党和政府要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等各种类型的教育体系、传统与现代传媒、对主流价值观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宣传及传播。2015年,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印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分解出30多项重点任务,将其部署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人民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其效应正逐步显现。其三,要加强应用对策的谋划。主流价值观的倡导推行时刻面临国内外一系列的问题的挑战,宏观战略与微观战术的对策研究非常重要,可以借鉴国外智库建设的经验。智库兴起于20世纪初,与各级政府部门、机构相比,智库较少受条条框框的束缚,更加灵活,在对许多信息的整合、资源的收集等方面上较为明确,其作用越来越引起各国政府部门的重视。美国兰德公司等著名智库在美国赢得国际话语权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曾向奥巴马提出建立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向美国政府提出人民币被低估40%的警告,进而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番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声浪等等。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挥智库功能,2015年,中办、国办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实施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规划,中宣部也发起了高端智库建设的试点工作,中国大学智库论坛从2014年开始逐年召开,等等。但总体而言,我国智库建设处于初始阶段,如何转型业已存在的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等研究机构的功能,发挥其思想库、智囊团、参谋部的“智库”作用,助推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话语的倡导推行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知识分子的主体身份:研究与阐释

话语不是自然而就的,始终是一个有意识的自觉建构的结果。知识分子是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理论自觉的特殊社会阶层,他们大多以文化传承为己任、具有较强的社会人文关怀情结。相对于传统知识分子,现代社会的知识分子与一定阶级或利益集团在经济、政治、文化上依附关系更加紧密。葛兰西就提出要从社会的“关系体系的整体”的视角来考察知识分子并提出了“有机知识分子”的范畴。“有机知识分子”的基本属性之一,就是其属于特定社会利益集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这个集团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每个社会集团既然产生于经济社会原初的基本职能领域,它也同时有机地制造出一个或多个知识分子阶层,这样的阶层不仅在经济领域而且在社会与政治领域将同质性以及对自身功用的认识赋予该社会集团。”[2]统治集团的“有机知识分子”是意识形态领域最主要的创建者、担当者和操作者,这一身份决定了他们在主流价值观话语建构中承担着关键性角色,是研究和阐释主流价值观话语的主体。

作为研究阐释主体,知识分子(这里主要是指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分子)的学术话语应有别于政治话语。政治话语体现为决策与政策,直接指向行动,而学术话语更多的是行动前的思讨。知识分子有责任通过自己的研究为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话语内容的形成建言献策,也应该对党和政府提出的方案和政策所蕴含的意蕴作深度的阐释。

其一,以学术探讨为基础、以课题研究为载体,通过自己的理论专长研究、论证、赋予主流价值观以科学性、先进性的内涵内容,使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话语既反映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理论逻辑,也能反映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逻辑,同时还体现中西优秀传统文化的固有逻辑,并在三者的张力中形成高度的理论先进性。比如,“自由”是一个美好的字眼,人们对“自由”价值观的追求源远流长,资本主义的兴盛更使其影响广为传播,但不同时代不同阶级对其有着不同的诠释。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的“自由”如何实现对以往任何时代“自由”价值观的超越?相对于封建时代农民依附于地主的“非自由”状况,资产阶级倡导的“自由”价值观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具有巨大的历史进步意义。但随着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其“自由”价值观的工具性、形式性、自发性和个人性等特性日益明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由”价值观念要“超越”资本主义“自由”价值观念,就必须有机结合“目的自由”与“工具自由”的特性,不断提升“实质自由”的水平,合理利用“形式自由”的作用,严格规范“自发自由”的界限,最终提高到“自觉自由”的程度与水平。其他的价值观诸如“民主”、“公平”、“公正”、“人权”等都有同样的研究任务。

其二,立足于现实的社会实践,直面价值困惑与交锋,提高主流价值观的解释力和批判力。葛兰西“有机知识分子”的另一基本属性是理论与实践、知识分子与普通群众之间的“有机”联系。“只有在知识分子和普通人之间存在着与应当存在于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同样的统一的时候,人们才有文化上的稳定性和思想上的有机性质。”[3]葛兰西认为,只有无产阶级政党才能够培养出这种真正的有机知识分子。一种理论或思想意识能否被人们所信任、所接纳,不仅在于其理论逻辑是否科学、合理,更在于其实践力量能否得到印证,即在实际运用中能否获得成功,即能否解释社会的重大问题、群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就国内而言,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期,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涌现,要求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分子对主流价值观话语的研究阐释能够为化解群众的思想困惑、价值困惑等提供具有说服力的论据和论证。主流价值观只有对现实实践做出彻底的科学性解释,才能说服人,才能成为凝聚民心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就国际而言,在多元化价值观的交流、交融与交锋中,针对国际上各种复杂的价值形态、对我国主流价值观的误解、误读甚至诋毁,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分子对主流价值观话语的研究阐释要能够给予说明、辨清以至揭露。比如,辨清、揭露目前在我国影响较大的各类思潮的精神实质及其消极作用,如普世价值观、历史虚无主义、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社会思潮的理论实质、发展的源流、经济政治等政策上的表现、实际的影响与危害等等,避免迷信与盲从。也就是说,主流价值观话语如果在实践中产生了较大的作用、较好的效果,反过来会极大地增强人们的价值观认同。

其三,研究如何运用多种话语形式宣传、阐释主流价值观,推进话语表达的大众化。话语不仅是一定的思想理论体系的内涵、内容,而且也是一定的思想理论体系的外在表达,是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一般而言,主流价值观话语表达形式越合理、恰当,就越容易被受众所认可、接受,那么它所获得的影响力就越大。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分子研究以何种话语形式、技巧和策略阐释主流价值观、使其被大众认同、接受是至关重要的。传统的单一的“灌输式”宣传已不能满足当今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话语权建构需要,应将主流价值观话语进行合理的转换,将话语表达的理论性与通俗性相结合,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将话语内容讲清、讲透;要将精英式讲述转变为生活化语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春风化雨;要增强话语时代感和包容性,能够将非主流语言如网络语言等进行合理引导和转换,兼容并蓄和消化吸收反映时代精神和回答时代课题的话语,等等。

三、党员干部的主体身份:榜样与示范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者,同时也是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话语建构的倡导推行者。党员干部是人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党的事业的骨干力量,这一特质决定了党员干部群体在主流价值观话语建构中的位置与身份,是主流价值观的榜样示范主体,他们的言行对广大人民群众具有高度的社会榜样示范效应。习近平指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带头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4]

“上好德,则下无隐”,党员干部以自己的言行诠释着主流价值观话语,是主流价值观话语的高度形象化。党员干部作为榜样示范主体,一方面,要有坚定的主流价值观信仰。信仰是一种高度的确信,并在高度的确信下产生的坚守的意志及执着的追求。当前,理论界、学术界对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内涵内容的研究在深入,还有分歧,还有争论,如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的内涵及实现、个体自由与社会公正的关系等,远未形成共识,这些都是学术、学科发展的正常轨迹。但在其他的社会工作与生活领域,党员干部群体应该保有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态度,公开表达对主流价值观的确信与认同。党员干部是社会群体中的佼佼者,他们就工作和生活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人民群众当中,其态度、意见或观点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主流社会的价值导向,代表着一个时代、一个社会赞成和褒扬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对普通群众有较大的影响和示范效应。当前党员干部中的大多数是能够高度认同主流价值观的,近年来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坚定主流价值观信仰的优秀党员干部,如郭明义、杨善洲、郑培民、沈浩等,他们都发挥了很好的榜样示范作用。但是不可否认,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利益争夺、对外开放条件下多元价值观的碰撞,不少党员干部忘了初心,陷落在利益角逐的沼泽中、迷失于西方价值观的泥淖里,有的甚至利用现代互联网的新技术,在某些论坛、公众号及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里发表与主流价值观相悖的不当的、错误的话语,这种话语被现代媒体以即时的、点对点的方式传播着、放大着、聚集着,造成了极大的负面效应。这些党员干部的主流价值观信仰的缺失,严重降低了普通群众对主流价值观话语的认同度。当前,党员干部群体要坚定主流价值观信仰、增强主流价值观话语的认同度,必须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政治理论素养即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的高低直接关乎党员干部能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作为价值观选择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因而,要建设学习型的党组织,加强党员干部的学习和教育。

另一方面,要有踏实的主流价值观话语的践行力。作为榜样示范主体,党员干部要将内心坚定的主流价值观信仰化作日常工作和生活的行动,将话语与行为相结合,实现知与行的统一。虽然践行主流价值观话语的主体是全体社会民众,但作为先进分子的党员干部如果不率先垂范、身体力行、榜样示范,又如何要求普通群众?知行统一、言行一致是中国社会历史与现实中长期存在的、争论不休的问题,也是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话语建设的重大难题。有些党员干部表里不一、说与做采用双重标准,在台上夸夸其谈,谈马克思主义理论、谈共产主义价值理想、谈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在台下却唯利是图、贪污受贿、腐化堕落。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削弱了主流价值观话语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号召力、凝聚力。党员干部作为主流价值观话语的榜样示范主体,要把模范践行作为最终目标,既要依靠个体的自觉,又必然离不开制度的约束。当前,一是要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对主流价值观话语的理性认知,形成担当榜样示范主体的自觉意识;二是要依靠严格的制度规范和约束,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的“八项规定”、反“四风”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的要求,自觉遵守党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引导党员干部自觉约束自身的言行,做主流价值观话语的表率。三是要建立该群体践行主流价值观的评价机制、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并将其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和绩效考核体系重要标准,使践行者得到鼓励和褒奖,违背者得到谴责和处罚,引导党员干部用崇高的理想、高尚的人格、模范的行为示范群众、带动群众。。

四、普通群众的主体身份:认同与践行

主流价值观能否从党和国家“倡导推行”的“主导”价值观真正成为“主流”的价值观,最终取决于普通群众的态度和倾向,即取决于其话语能否被普通群众理解、认同并追随、践行。普通群众在社会中的人口数量最多,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的主体力量,主流价值观话语只有掌握群众才能在实践中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力量。同时,这种在实践中产生的巨大作用和良好效果,反过来会极大地增强普通群众对主流价值观话语的认同践行,主流价值观话语创新也就能够源源不断地获得新资源。“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5](p347)

要使普通群众成为主流价值观话语认同践行的主体,首先,主流价值话语的宣传传播至关重要。话语传播具有两个方面的特质:一是流动性,二是多方“辐射”性。我们应充分掌握、运用话语传播的这两方面的特质,提高宣传传播效果。一是完善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体系,分类型、分层次地安排内容,有载体、全方位地延伸教育,列宁指出:“工人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不能形成先进的思想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6](p317)二是将主流价值观融入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重点要融入人们的日常的职业工作、日常交往活动、日常礼仪活动、日常文化活动、日常生活环境、日常生活话语之中,让人们时时亲身感知、领悟;三是重视现代传播技术的运用。当今世界,传统与新兴等各类媒介的相互融合已成为传播领域的发展态势,如何进行整体战略谋划与设计,调动“全媒介”为达到传播目标服务至关重要。尤其是互联网的开放、即时、海量、无界等特点,为话语传播提供了十分广阔的空间。今天,以手机、平板电脑等为终端的“移动网络”能够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合二为一,微信朋友圈、微博粉丝群、新闻跟帖互动等信息传播与交流方式的出现,具有去中心化、互动化、隐匿化、大众化等新特点,对主流价值观的传播提出了新要求。面对新兴媒体快速发展的态势,如何进行好的管理和运用,对主流价值观的传播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其次,利益引导、整合必须到位。利益满足是人类活动的根本目的,人的各种各样活动说到底是在追求某种利益的实现;利益分配也是一切社会矛盾的总根源,人们利益实现的程度大小不同会触发多种矛盾。一个矛盾迭起、尖锐冲突的社会难以形成价值共识。改革开放引发利益格局的大变动,人们的各种利益获得不同程度满足的同时,相互间的差异和矛盾也在滋长。有调研报告显示,不同职业的受访者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是有差异的,其中务农人员认同得分最低,显著低于工商业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公务员和在校学生等职业群体。[7](p181)如果当下存在的收入差距拉大、腐败现象得不到有效遏制,普通群众关注的就业权、健康权、受教育权、受救助权等民生问题得不到切实的维护和保障,这种差异还会继续增长,势必影响普通群众对主流价值观话语的认同践行。利益是价值观的内生动因,应健全利益引导、整合机制:其一,通过宏观层面的利益引导和整合机制,稳固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形成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合理引导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与需求,最大可能的把普通群众凝结成一个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其二,通过中观层面的利益增进和共享机制,扩大普通群众可以享有的物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精神利益等公共利益空间,夯实主流价值观话语认同践行的物质基础;其三,通过微观层面的利益平衡和保障机制,建立健全由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等要素构成的社会保障体系,缩小普通群众之间利益实现程度的差距,阻滞影响主流价值观认同践行的利益分化。

再次,群众个体的主动养成不可或缺。认同践行主体的养成,国家社会的培育固然重要,但这一过程中普通群众既是受众、对象,更应是积极主动的承担者、参与者,“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8](p409)每一个个人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各行业、各团体、各阶层、各区域的群众个体应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并通过反复的实践锤炼和自觉地进行自我陶冶,促进对主流价值观的深切感悟、认同和践行。这一过程有三个步骤:一是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群众个体必须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有关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思想,完整、科学地把握这些理论的精髓,准确把握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话语的科学内涵,形成主流价值观话语的理性认知。二是加强实践锻炼。价值观作为一种“实践精神”,是不能脱离实践的。价值观最终要落实在人的行动上。群众个体只有在反复的实践中,促进对主流价值观话语的深切感悟,主流价值观话语才能逐渐被认识、理解,最终得以践行。三是自觉地进行自我陶冶。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个体的自身修养,诸如“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吾日三省吾身”等,都是提倡个体自我修养与净化的。这是值得我们当下学习与借鉴的。

主流价值观话语构建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各类主体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各类主体在系统中的位置不可或缺、身份不可替代,但这种划分不是绝对的、单一的,只是有所侧重,比如认同践行就是所有主体所必须具备的身份或者所要达到的目标、位置。所以,既要发挥不同主体在主流价值观话语构建中的作用,同时要注重不同话语主体之间的协调、沟通与对话,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2][意]葛兰西.狱中札记[M].曹雷雨,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意]葛兰西.实践哲学[M].徐崇温,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4]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5]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房宁.中国政治参与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张豫

G41

A

1003-8477(2017)04-0185-06

方爱东(1963—),女,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范世珍(1963—),女,宁德师范学院思政部副教授。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话语权生成机制及运行研究”(15BKS084);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影响力研究”(AHSK11-12D37)。

猜你喜欢
话语党员干部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党员干部要姓“党”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