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萸情缘(外一篇)

2017-03-07 11:36冯瑛剑
躬耕 2016年12期
关键词:独山茱萸楚王

冯瑛剑

那一年九月九,慢慢走过季节的边沿,蓦然看见你青春的容颜——不只是匆匆的一眼,更是前世的缘。你站在山坡上看風景,手中有一花纸伞。我站在窗前看你,你是最靓的一道风景线,是我的知己,我的红颜。微风散漫了你的秀发,吹动了你的纸伞,拨动了你的心弦。只只那回眸的一瞬间,风雨交加了雷电。伞飞梦中,只留了手中的线,一圈一圈,把梦做圆……雨中有两个背景,雨中有一个背景,雨中只有伞的背景……

这雨,你就下吧!不要停……

雨幕中,偶见你的红颜。

天晴了,天高云淡。七步成诗的曹大才子登临老君山见到你,赞日: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唐朝的王维来了,游历于东都和西京之间,登秦岭而感怀: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他见到你,勾起了淡淡的乡愁!他是晚归迷途的羔羊,一路上呼喊张望。他的乡愁犹如坍塌的土坯墙,构树的根很长很长;他的乡愁是撒在地上的月光,是否还照在村后的池塘上……“七绝圣手”王昌龄也来了,登北楼远眺日: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漫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聚亲朋好友,戴茱萸囊辟邪,饮菊花酒益寿,此人生一大乐事!王昌龄摇醒了陶渊明。

古今文人在重阳节为何如此钟情于茱萸呢?

原来,茱萸雅号“辟邪翁”。传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学道。忽一日,费对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将有大灾。速让家人用红布做袋,装茱萸,缠臂上,登高山,饮菊酒,可避祸。桓景一家照此而行。傍晚回家一看,果然家中鸡犬牛羊全亡,而全家人因外出而安然无恙。于是,“茱萸”辟邪便流传下来。重阳节插茱萸,饮菊花酒,成为民间风俗,比肩于端午节悬艾叶,饮雄黄酒。

关于茱萸的来历,更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吴国岁贡强楚。一年,吴使献本国特产药材“萸”于楚王。楚王爱财,看不上土生土长的药材,反以为吴国戏弄他。遂令人将吴使赶出宫。楚王身边的朱大夫深知萸是上等药材,有止痛止吐之功,善治胃寒腹痛、吐泻不止等症,可治楚王痼疾。遂忙将吴使接入家中,加以劝慰,并将萸保管起来。次年,楚王受寒,旧病复发,群医无策。朱大夫遂将萸煎熬,献给楚王服用,片刻止痛。楚王大喜,重赏朱大夫,并问何药如此神效?朱大夫便将吴使献药之事和盘托出。楚王听后幡然大悟,一面派人携礼致歉吴王,一面命人广植萸。数年后,楚国瘟疫流行,全靠萸挽救了成千上万百姓的性命。楚国百姓为感谢朱大夫的救命之恩,便在萸前面加了一个“朱”字,改称“朱萸”。后世的医学家又在朱字头上加个草字头,正式取名为“茱萸”,一直沿用至今。

与茱萸少时结缘,青年理解,中年回味反思,那是一种情缘!

少时结缘,缘于你为“六味地黄丸”的主要原料。老家有漫山遍野的山茱萸,那是当地百姓的收入来源。红红的果儿,是人们的希望,也让人们尝遍艰辛。我从山里走出来,去寻找诗和远方,艰辛留给了乡下的父母亲。

那年春节,忽见老母亲大拇指的指甲不见了,露出了血红的痕。我在追问,母亲在躲避,家人无语……猛然间,我明白了,那是母亲在收拾山茱萸的过程中把指甲磨掉了!锥心的痛啊!但我不恨你,还是感谢你,感谢你的深情!是你的价值换来了我的学费。青年的我理解你。

中年尚知你行性温热,治寒驱毒,更可辟邪祛灾,则引为知己。更多的还是感激!感激你提醒我要有仁孝之心。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走,人生只剩归途。孝顺老人,一刻也不能耽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每个有志男儿的梦想,但那不是每个父母的愿望。他们的愿望很简单,那就是儿女平安。的确,每个男儿都去治国平天下也不行。只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一个推动历史前进的人,这个社会就是美好的。

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不知何时,丝雨又朦胧。

东坡先生姗姗而来,唱曰: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真可谓也无风雨也无晴!我也登高楼,和日:又是重阳登高时,年年岁岁花相似。便得茱萸插满头,天命须知情归处。

独山秀

春秋的天空多么灿烂,几朵白云绕在山间,清水潺潺……涅阳人卞和匆匆而来,他要到清水之滨、黄山村边的独山。

卞和者,楚国著名玉工,与玉有缘也。常能辨真伪,明良莠,有化腐朽为神奇之功力,远近闻名。昨夜,忽梦一块璞玉现于独山,为稀世珍宝,若置于水中,色绿如蓝,温润而泽。醒来后,百思不得其解,遂匆匆赶来,探个究竟。

一路寻来,不见踪迹。明月渐起,不免怅然。又渴又饿之际,忽闻一山泉叮咚。循声找去,见山泉,泉水中有莹莹之光。卞和大喜,急奔观之,乃一石块发光。捞出视之,一璞玉也。乍看上去与一般石头并无两样。复放水中,趁着月光而视,色绿如蓝,温润而泽,正如其梦之境。兴奋之余,掬一口清泉入口,甘甜清冽,爽口异常。真是玉润泉贵,泉生玉中啊!

卞和得宝,思虑再三,还是献给国家为好,为国添国之重器,国之珍器。

满腔热情的卞和献宝于楚厉王和武王,然宫廷玉人平庸,哪里识得珍宝?皆日:以石充玉欺君。卞和遂被砍掉左右足。楚文王继位后,卞和抱璧而哭于楚山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以血。后人诗仙李白为其不平: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良宝终见弃,徒劳三献君。文王召见,问他为何而哭?答日:我并非为失双足而哭,一是为无人识此宝玉而哭,二是为大王否我忠心、颠倒是非而哭。文王令人理其璞,果得极品宝玉。文王遂赏赐卞和,并命之为监工,监造此玉。

此玉上部为蓝,其蓝若天,谓之福分长久也;中部为绿,其绿若叶,生机勃勃,谓之禄实长远;下部为红,温润而饱满,厚重端庄,谓之寿之常存。玉乃石之精华,纳天地之气,出三碧禄存星之名门,方才得福禄寿三色齐之珍品。卞和遂命人帮助,亲自动手雕琢成玉璧一枚,专供大王使用。楚文王感佩,命名为“和氏之璧”,并名于“隋侯之珠”,成当世无价之宝。

和氏之璧,出身名门——楚地宛;出自名家一一卞和之手;自身卓尔不凡,楚文王又慧眼识英。故而其命运必然跌宕起伏,精彩纷呈。于是乎,“和氏之璧”携楚地风带宛地韵,开始周游列国,顺游列代……

先是和氏璧从相国昭阳君家中丢失,流落到了趙国。阴差阳错,宦官缪贤用五百金在集市购得,献于赵王。完璧归赵的成语成就了蔺相如的美名,将相也和了。但这一切都挡不住天下分久必合之大道。赵亡时,幽王献和氏璧于秦。始皇帝即命玉工将李斯书写的秦篆“代天受命,既寿永昌”刻于璧上,作为皇帝的玉印,即成国玺。刘邦建汉后,“和氏璧”成了“传国玺”,传了九代皇帝。王莽新朝,太后王政君怒掷玉玺,致玉玺崩碎了一角。以金补之,留下瑕痕。汉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兵士见宫中一井晨有五彩之气,遂使人入井,得传国玺。曹丕篡权,逼献帝禅位,汉亡。丕使人在其肩部刻下隶书“大魏受汉传国玺”。晋亡,后赵石勒不知天高地厚,居然也在其右侧加刻“天命石氏”。在南朝,传国玺历经了宋、齐、梁、陈的更迭,后入隋宫。贞观年间又归李唐。公元936年,石敬瑭攻陷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宫中自焚,和氏璧从此下落不明。

后人纷纷猜测,莫衷一是。要我说,它是累了,隐去休息了。正如一个人,繁华都是给别人看的。历经人生起伏,坎坎坷坷,他最需要的是内心的那份宁静与从容。他需要木窗含雪的雅致,他需要坐看云起的淡定,他需要瓜熟蒂落的自然,他需要暖风拂过芦苇荡的和畅。既然它隐去了,我们就在原地等它,在宛地等它,在南阳等它。在原地等它,胜过千百次的约会与创造机遇。

那是一个大雁南飞、枫叶正红、金黄满地的季节,一家人畅游独山。但觉山秀、水秀、玉秀、林秀、人亦秀。

远观独山,山体浑圆,北雄南秀,温婉如玉,厚重端庄,典型的“金型山”。坐卯山向酉向,属三元不败山向。郦道元《水经注》中说:独山孤峰峭立,怪石瘦碧。今日视之,郦先生可能从来没有来过此山。独山之玉有绿、白、红、黄、蓝、紫、褐、黑等数十种色彩,绝非“怪石瘦碧”可形容。《水经注》是否太不认真了。反观科圣张衡先生《南都赋》中描绘独玉“其利珍怪,则金彩玉璞,遭珠夜光”,道出了独玉色彩之绚丽,宝玉之无价,强度之坚贞。他毕竟是咱南阳的圣人,说话靠谱,我相信。

春前有雨花开早,秋后无霜叶落迟。独山上之林木和水均透着灵秀之气,可与天地合其德,可与日月合其明,可与四季合其序。

独山玉更灵秀。它与新疆和田玉、辽宁岫岩玉、湖北绿松石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玉。独山玉之坚贞和绚丽,造就玉雕作品无数精彩。看那一树桃花,真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一仕女立于旁,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一下想起了崔护。当年他曾题诗于壁:昨日身在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一首诗成就一段千古姻缘。看作品《南山》,溪水蜿蜒,青翠幽深,确为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作品《蒹葭》,一片芦苇荡,青青苍苍。秋已深,达霜降。以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还有那采蒿姑娘,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更有那《丰收的喜悦》,表达的是稼穑维宝,表达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猜你喜欢
独山茱萸楚王
独山天使
重阳节——登高远眺,遍插茱萸
遍插茱萸却为何
楚王失弓新编
以教育精准扶贫——独山兴农中学侧记
平湖市独山港镇航天科普中心揭牌
独山县举办独山古城文化及发展专题讲座
楚王招贤
一束茱萸满乡情
楚王围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