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课程让儿童学习自然生长

2017-03-08 16:14张美芹
师道 2017年2期
关键词:南通情境课程

张美芹

主题性情境活动是一种以积累直接经验为主的实践性课程,是一种超越课堂、学科的拓展性课程,是一种向自然、社会延伸的开放性课程,是我校最具特色最具活力的情境课程。早春二月,我们在构想主题性情境活动时,把“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儿童发展”这些时代赋予的教育理念作为活动设计的方向和内涵,策划了“守护通城的‘根——走进寺街”主题情境课程。这一情境课程的实施过程,是将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深度融合的过程,是让儿童学习自然发生、自然生长、自由成长的过程。

一、在寻根之旅中涵养德性

培养家国情怀,传承优秀文化,涵育核心价值观,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工作。长期以来,我校坚持德育为先,实施情境教育,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在教育过程中,特别重视发挥和儿童关系密切的文化资源的作用。寺街,是南通城的千年古街,沉淀着江海文化的精髓。我们积极开发这块南通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建构“守护通城的‘根——走进寺街主题情境课程,展开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守护通城历史之根、传承文化之脉的远大情怀和责任担当,从而达到塑造学生人格、涵养学生德性的效果。寻根之旅的主要活动有:

(一)打开那本神秘的书

寺街宛如一幅水墨丹青,云淡风轻般飘在通城大地,日新月异的城市变迁中,唯独它本色如初,将城市的文化血脉静静涵养。可在学生看来,寺街却是一本神秘而陌生的大书。我们启发学生通过阅读来打开这本神秘的书。老师们广泛收集与寺街相关的圖片、文字材料,精心编写《话说寺街》专题文化读本。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初步感知寺街的文化底蕴:庙宇·街巷——构筑古城历史的根脉、书院·学校——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世家·民居——彰显家族文化的底蕴、革命遗址·烈士故居——传承爱国主义的基地、老巷·名人——彪炳寺街史册的骄子。

为了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我们还找来了本地电视台《江风海韵》栏目推出的寺街专题片,学生通过观看“家住寺街、仕从此出、书香文脉、烽火岁月、文星璀璨、街巷生活”六个主题系列,初步感知寺街这一方绵延千百年的文化吉祥地,一处明清民居建筑的立体卷宗,一册南通历史文化名人的群芳谱。

从文字的阅读到影像的观赏,学生已轻轻翻开了寺街厚重的书页,慢慢了解寺街的悠久历史、生活风情、醇厚文化,也渐渐升腾起对这片热土的探究热情。

(二)遇见最美的守护者

老师实地考察寺街,确定了详实的寻访路线,邀请了专业的导游讲解,学生的寻访寺街之旅就从钟楼、谯楼开始。钟楼和谯楼这两座风格不同的建筑,是南通历史文化的见证,更是时代变迁的标志。学生们第一次踏进神秘的钟楼,迎接他们的是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几十年来一直默默守护着钟楼。他兴致盎然地讲起了钟楼里那座钟的结构特点、悠久历史及精准报时的故事。听着他深情的讲述,学生们被他的那份挚爱与坚守而打动。

登上谯楼,学生们参观了《城市记忆——南通老城摄影展》。一张张图片、一段段文字,从城市布局、民居建筑、市民生活三个部分记录了老城的变化,彰显了“江海文化”的某些特质。为学生们担任解说的是寺街文化研究专家姚剑湘老师,她也是一位摄影爱好者,这里展出的摄影作品来自她的创作。学生们驻足于展览前,端详着她镜头下的一幅幅照片,倾听着她娓娓道来的介绍,一个个凝神专注,沉醉其间,如同对着历史碎片中的生命凝望。姚剑湘老师,一个热爱寺街文化的守护者,成了学生此次实地踏访寺街的专业导游。她领着学生们拐进了一条小巷,踏进了现实版的寺街,行走在悠长的巷道里,穿梭在明清建筑群中,漫步于幽深的古宅深院间……她时而讲述一个故事,时而介绍一位名人,时而评说一段历史……学生们第一次如此好奇与虔诚地走在寺街里,一路行走一路探秘,一边聆听一边震撼。任思绪在现实与历史的交替中飞扬,真正是赴了一场历史与文化的盛宴。

(三)寻找寺街的文化符号

有了第一次专业领队陪同踏访寺街的经历,学生们探究的热情更加高涨。此后,他们或约上小伙伴,或邀请自己的父母,一次又一次地深入寺街,去感受寺街的独特风情,去寻找属于寺街的文化符号。他们观赏了袁氏古宅明清建筑的风貌,领略了天宁寺光孝塔的雄姿,了解了寺街、官地街、三衙墩巷、柳家巷等名字的来历,明白了马世和、钱素凡、史白、“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徐惊百等革命烈士的故事,拜访了文化望族范氏诗文世家、状元胡长龄故居、梅庵琴社……他们发现,寺街的每一条巷道、每一座古宅、每一棵古树、每一片瓦当、每一道屋脊……都写满了历史,都浸润着文化。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寺街凝固的是南通的历史,流淌的是通城的文脉。他们为这些可以触摸到的历史与文脉而震撼。

二、在情境课堂中舒展灵性

一次次的寻访探究,使学生们对寺街有了初步的认知、体验和感悟。由家长志愿者参与建构的丰富多彩的情境课堂又引领学生多角度感受寺街历史与文化的内涵,使学生获得更广阔的舒展灵性的空间。

(一)一纸画出岁月长

家长志愿者刘爸应邀到课堂为孩子们讲述他手绘寺街的故事。刘爸是一名颇具才气的业余画家,十余年来画了数百幅南通老房子,寺街题材的作品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课堂一开始,刘爸就向学生呈现了他的部分寺街作品:有描绘生活风情的,有勾勒书香文脉的,有刻画深宅大院的……一幅幅惟妙惟肖的画作博得学生赞叹不已!他结合自己描绘过的特色老屋,给孩子们普及了关于寺街民居布局的知识。“寺街的民居一般是一进三堂,即敞厅、穿堂、正台……”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他还边讲边板书。学生们回忆之前走过的袁氏古宅就是如此格局,不由会心微笑。刘爸还带学生欣赏了寺街特色建筑,如周公馆、徐庚起家的城砖楼、女师校门等,他一边讲解这些建筑的结构风格,一边还讲述与这些老屋有关的趣闻轶事,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一轴明清建筑的立体卷宗”就这样生动铺开,在学生心中变得那么具体可感,清晰可见。而刘爸那句课堂结语“你的笔下有你的生活,用你的眼睛,你的心,去发现生活的美好!”给每个学生以真诚的期望和深刻的启迪!

(二)共同的文化记忆

南通中学英语老师孙晔和美籍外教Thomas老师走进班级讲坛,与学生一起分享跨越国界的寺街文化记忆。Thomas老师是十四年前来到南通的,那时他便开始注意到通中门口的寺街,感受这座古老城市的根脉。Thomas老师带着一种对南通古老文化的赞美与敬仰,用纯正流利的英文,深情地为学生们讲述着他心中的寺街。他眼里的寺街是神秘的,因为那里蕴藏着生生不息的古老文化;寺街是美妙的,因为那里有美味的“老太馄饨”;寺街是亲切的,因为他在美国的好友和寺街有着割舍不断的血脉亲情。学生们被Thomas老师的南通古文化情怀深深打动。

孙晔老师则通过图片和文字中英文“混搭”讲述了寺街里走出的文人雅士,揭开了通师二附和范当世家的渊源——“镜心楼”和“镜亭”是为了纪念老校长缪镜心而建的。学生们学着用英文与外籍老师交流寺街印象,感受外国人心中的寺街情结,欢乐的笑声充盈着教室,真诚的共鸣激荡着心灵。双语课堂诠释文化没有国界,寺街文化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这样的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在学生的心中生长,文化自信愈加坚定。

三、在主动探究中释放天性

“走进寺街”主题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欲望。为了使学生获得的体验连贯、完整,得到的感悟深刻、长久,我们还展开了“寺街采风”的系列活动——小作家采访、小画家写生、小摄影师写真,学生们穿行在古巷深宅里,去考察、去实践、去创造,在主动探究和全心体悟中释放天性,提升能力。

(一)寻觅最美的故事

小作家们揣上采访本,行走在悠长的巷道里,细细地赏,静静地品。那古朴的粉墙黛瓦,那慵懒闲适的小猫,那躺在摇椅上晒太阳的老人,那小巷深处飘来的臭豆腐的香味……都在悄悄讲述着光阴的故事,生动展现着寺街的生活。他们在闲庭信步的欣赏中,品味寺街古老与现代的交融,品味宁静祥和的慢生活。他们轻轻叩开一扇扇寺街的宅门,或许是寻常人家,或许是名门望族,去探寻隐没在小小院落里的温情故事,聆听那仍然守望在寺街的老老少少讲述寺街的记忆,感受一个个普通老百姓的家国情怀,感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神韵。这样的探寻之后,学生们都有了更深切的感受,写下了一篇篇真情实感之作,写出了他们心中的魅力寺街,寫出了对寺街外貌、性格、气质、文脉的独特感悟。戴亦哲同学有这样的感受:寺街,敲响了文明与历史的钟声,敲响了文化和信仰的钟声。寺街,一个文明的符号在那历史的卷宗中闪亮;寺街,一种精神的生命在那百年的记忆中生生不息……

(二)定格最美的剪影

老街长长,古巷深深。小摄影师徜徉其间,或蹲身或侧立,或长枪或短炮,像模像样地定格寺街最动人的画面。他们的镜头下斑驳的墙壁、沧桑的红门记录了悠长岁月,摇椅上悠闲看书的老人、骑着学步车的孩子展示了温情时光,奇妙的花窗、瓦当、屋脊、石鼓流泻文化气息,幽深的巷道、高耸的古塔记载了厚重历史,墙角的绿植、院落的花草散发春天的生机……学生们带着好奇,凭着直觉,用他们喜欢的角度,去记录寺街的历史与文化,表达心中的情怀与希望!陆黄桢同学记录下这样的镜头:东风稍起,瓦当上,一簇不知名的淡紫色小花迎风摇曳,小花的斜对面,一堵青砖砌成的老墙带着独特的质感伸向远方,现在身处“小巷”的我们面对着斑驳的屋子,有的倚着墙壁,旋转镜头,正在对焦,镜头似乎是一个眼睛,瞳孔的大小不时在变换;有的蹲在地上,双肘搭在膝上,支撑着,微微挪动手,构图时没有半点马虎之意;有的正昂首四顾,忙于选景之中……每个人都忙碌在光影之中,古街的鸟鸣与快门声融为一体,轻轻地回响……

(三)描绘最美的画面

小画家们有的擅长水粉画描摹,有的擅长素描写生,有的则用钢笔线条勾勒,他们自愿组合前行,捕捉合适的素材,寻找心中的最美,然后便开始创作,用画笔留下寺街美丽的剪影。小刘一组素描写生天宁寺、光孝塔的风姿,小蒋一组用水彩描绘寺街春意,小唐一组则用水粉泼洒古街深巷。有的工笔细描,有的粗线勾勒,有的色彩渲染,他们的笔下神奇般地出现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作品,令老师大为惊讶。有的给画作题诗:如:“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蒋圣霖)“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李欣然)有的给画作取名:如“庭院深深深几许。”( 缪江灵)“荫花楼阁沐斜晖。”(周奕涵)望着自己和同伴的作品,学生们也颇有成就感。

明媚的春光中,学生们一次次踏进寺街这块神奇的宝地,去寻找寺街的美,发现寺街的奥秘,谛听历史的回声,感受文化的气息。他们就这样带着好奇与探究,行走在时光里的最美老街里,用文字去记录,用画笔去描绘,用心灵去感悟,他们也成了老街里最美的风景!

“聚焦核心素养,培育家国情怀”,这是基于培养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思考,也是学校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职责所在”。寺街,这千年古街久经淬炼而蕴含的文化精髓,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道德风尚和伦理观念,寄托着人们的生命信仰、情感依托和家国情怀。守护通城的“根”,就是守护通城的文脉,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实施“守护通城的‘根”主题情境课程,学生经历了一段审美的、情感的、文化的、道德的学习旅程,并在其中充分体验、自主感受、自我顿悟,实现了提升能力、启迪智慧、培育情感的整体和谐发展。可以说,这样的情境课程真正让儿童的学习自然发生、自然生长,让儿童的心灵自然丰盈、自由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邱 丽

猜你喜欢
南通情境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展览纪录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自行车的发明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