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条件下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造

2017-03-08 14:06徐勇飞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31期
关键词:构造土地流转

徐勇飞

摘要:本文在农村土地流转的新形势下,结合常州市正在大力实施的万顷良田建设,提出了整合资源、加强管理、提高效率、构造综合农村社保体系的战略构思,并提出了不仅要注重经济性保障,也要注重培训、服务、心里辅导等一系列非经济性保障,两只轮子都转动,这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农村市场启动都具有重大影响。

关键词:土地流转;社会保障体系;构造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1

一、理论基础

古代、中世紀开始出现社会保障思想和制度,马克思也曾经从社会再生产和社会产品的分配与再分配角度论述了社会保障的思想。现代福利经济学派认为: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实现经济福利也即效用最大化的合理手段,国民收入在不同收入水平者之间转移将会提高总的效用即经济福利水平。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主张对资本主义进行调节,以促进经济发展和为人民提供福利。新自由主义明确反对国家福利政策,认为福利国家具有明显的制度缺陷。

二、背景介绍

不断发展的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大生产,对传统的家庭承包经营提出了新的挑战,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条件下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这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效率、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

金融危机发生后,国家开始调整发展战略,眼睛向内,启动内需,尤其是启动农村市场,而农村社保体系建设成为能否成功启动农村市场的基础性条件之一。

在此过程中,不仅要让农民能够拥有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还应该保障农民的生存和发展权,不仅要关注经济保障,还应该关注劳动培训、心理辅导、志愿服务等非经济性保障,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社会问题之一。

三、经济保障体系构建

1.整合多方资源,加大财政投入,构建资金保障体系和动态调整机制。以往的农民社会保障由于保障待遇低、财政补贴少,对农民没有吸引力。在土地流转的新形势下,政府应审时度势、果断决策、有序推进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资金筹措应以“财政补贴为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定额缴费,个人按规定缴费”原则进行,尽力将农民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物价水平的上升,保障水平应该动态调整,让农民也能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逐步提高生活水平,感受到政府的关心。

2.建立融资平台。目前,常州市主要通过财政自有资金解决“万顷良田工程”中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资金问题,资金筹措的压力较大,为加大资金筹措力度,优化资源配置,应加快建立融资平台,根据“万顷良田工程”的特点,提高融资平台筹措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资金,待工程验收、指标腾出后予以归还。

3.建立指标交易平台。实施“万顷良田工程”腾出的建设用地指标,通过“地票”交易的形式,挂钩到中心城区使用,实行市场化配置,使指标效益最大化。同时,通过指标的交易,解决“万顷良田工程”中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资金筹措问题。

4.加快农业招商。为加快实现土地效益,避免重复投资和浪费,应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力争通过提前招商、提前流转,并按照流入方的要求提前整理,提高土地开发整理的质量和效率。

5.生产性保障。如果从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四个环节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来看,现在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都处在狭义的非生产性环节上,保障内容主要是基本生活水平,即消费环节。虽然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通过宏观调控等手段达到某种程度的社会公平,但生产性保障才是最根本的保障。所谓生产性保障是指通过生产环节的努力和创造来实现基本生活的保障,这是对每一个个人和整个人类最大的也是最根本的保障。生产性保障重点在于有利于生产、促进生产,积极主动的帮助失地农民自立自强,投身于社会生产过程,逐步融入主流社会。只有生产发展,才能在跟高的水准上保生活。

四、非经济保障体系构建

1.整合各方力量,加大培训力度,使人人都有一技之长。土地流转条件下的农民,刚刚洗脚上田,来到了城镇,这是一个完全不同于他以往熟悉、适应的、崭新的,又是陌生的环境。原先适应的生产技能已无用武之地,而新的商品经济条件下的技能又是一片空白,这里面存在着一个巨大的转换问题,政府可以整合各方力量,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针对农民的具体实际,推出一些合适的实用技能,加强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以推动失地农民由“体力型”逐步向“技能型”、“智能型”转变,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和自身素质,增强就业本领,以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努力促进其上岗就业。

2.统筹各职能部门,提供优质服务。失地农民来到城镇,面对的是一个崭新的、完全陌生的环境。现代社会体系下的城镇既具有繁荣的经济,又具有发达的社会服务业。对现代服务业比较陌生的农民应该补上这一课,政府应该统筹各职能部门、行业协会,主动提供农民所必须的各种服务。

3.加强文明教育、心理辅导,促使农民尽快融入现代生活。失地农民来到城镇,面对崭新的环境,会有一系列的心理矛盾、困惑、落差,从而或多或少的产生心理焦虑、心理问题,而对这些新问题,农民自身缺乏感知,迫切需要社会和政府高度关注农民的心理健康问题,依托相关专业机构,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普及、疾病诊断、辅助治疗等,为失地农民抚慰心灵,也为幸福社区、和谐社会建设夯实基础。除了心理困惑,城镇的文明卫生、规则意识、法律意识、时间意识、效率意识等现代公民意识都有待教育引导,使失地农民慢慢提高自己的现代公民素养,逐步融入现代生活。

五、结语

土地流转条件下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构建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经济性保障,也要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全面服务、文明教育、心里疏导、法律援助等社会性保障体系构造。同时,还要注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开放、动态发展,以应对经济、社会、物价水平发展的新情况,保障农民的实际生活水平逐步得到提高改善。

参考文献:

[1]何金颖.社会保障中的政府责任一评中国的政府责任问题[J].社会保障制度,2004(2).

[2]李绍光.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责任[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5)。

[3]涂文明.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和建构[J].理论导刊,2002(1).

[4]赵国辉.失地农民养老堪忧[J].中国保险,2005(9).

[5]秦士由.商业保险参与建立失地农民保障机制调查分析[J].保险研究,2005(9).

猜你喜欢
构造土地流转
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经营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城镇化过程中土地流转对农民土地权益影响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