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殡葬改革的几点思考

2017-03-08 03:48刘信芳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土葬火葬骨灰盒

刘信芳

(安徽大学 历史系, 合肥 230039)

中国殡葬改革的几点思考

刘信芳

(安徽大学 历史系, 合肥 230039)

中国传统土葬有许多弊端,需要改革。新中国成立以来实行火葬,效果如何,反思不多。火葬有其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切断了生物循环链,耗费资源不菲,也破坏了环境。土葬是中国的传统,有其自身的道理,如能结合“死欲速朽”“物化”等传统思想作进一步改革,仍能达至人死回归自然、回归人之本然的目标。建议通过实行“回归葬”,促进殡葬改革,促进社会进步。

土葬;火葬;回归葬;物化;环境保护

中国自古以来殡葬的主要方式为棺木入殓,入土安葬。夏商周贵族为厚葬,奴隶则等同猪狗,贵族墓葬以奴隶为殉葬,是其例。

春秋晚期不仅有墨家提倡薄葬,儒家亦有“丧欲速贫,死欲速朽”之说:“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1]《礼记·檀弓上》,《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79年,第1290页。

新中国成立后人口急剧增长,20世纪50年代后期大中小城市的墓葬区已是连山遍岗,有煞风景。平原地区的墓葬则占耕地,一旦成为无主墓,很快就被夷平种上庄稼。于是有火葬改革,燃油火烧、骨灰装盒。

最初骨灰盒是不入土的,骨灰盒存放分等级。很快就有骨灰盒入土修墓,葬身火炉似乎不算数,还是要入土为安。“火烧土葬”墓也被划分等级,演绎出天价拍卖墓地的敛财新招。

1 当前与殡葬有关的社会问题

虽说提倡火葬已历经六60余年,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2013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有如下概述:

殡葬陋俗死灰复燃,封建迷信活动重新活跃,突出表现在:火葬区遗体火化率下滑、骨灰装棺再葬问题突出,土葬改革区乱埋乱葬、滥占耕地现象严重,浪费了大量自然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重殓厚葬之风盛行,盲目攀比、奢侈浪费现象滋生蔓延,加重了群众负担;少数党员、干部甚至个别领导干部利用丧事活动大操大办、借机敛财,热衷风水迷信,修建大墓豪华墓,损害了党和政府形象,败坏了社会风气。这些现象亟需整治。①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19/c_118630654.htm。

安徽安庆市曾于1994年、2006年两次试图推行殡葬改革,但都因各种原因流产。2014年3月25日安庆市下发通知, 6月1日起正式实施殡葬改革。②参人民政协网http://www.rmzxb.com.cn/c/2014-05-28/331599_1.shtml。人民网江苏视窗http://js.people.com.cn/n/2014/0528/c360303-21299713.html。 但结果仍不了了之。各地因抵制殡葬改革而人为发生的悲剧不一而足。

传统土葬确实有种种弊端,需要改革。但问题是,实行火葬是否是正确的选择?

2 对“火葬”有必要重新评估

火葬推行之初含有移风易俗、批判封建迷信的革命因素。但当时没有“环评”,没有对后果作充分论证。火葬异化使得“火烧土葬”还不如土葬。

1969年笔者下乡到湖北枝江县百里洲,第二年年3月,一位女社员带3岁女儿回娘家,渡河时船翻导致女儿溺亡,家里人将小孩布裹入葬于本生产队社员墓地。秋后红薯丰收,社员发现红薯藤攀延至墓地,在原小孩葬处结下一窝红薯,又大又白又嫩特别可爱。时隔近50年,笔者回首往事认识到,小孩溺亡是不幸的,但因回归葬而得到物化,换了一种方式与我们同在,则是幸运的。

什么是“物化”?《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2]《庄子·齐物论》,《诸子集成》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53页。 《庄子·刻意》:“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3]《庄子·刻意》,《诸子集成》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39页。 溺亡小孩得到物化,已进入“圣人”境界;而对于所有因火葬而被划在“物化”之外的逝者,生者只有难以言说的悲哀!

人的回归作为生物循环链上的一环,原本是良性互动的,是不破坏环境的。自古以来,人类都是从绿色植被获取生活资源,人走之后,又以自身回归草木。绿色植被原本就可以消化动物、人类的所有遗骸,而火烧土葬切断了这一生物循环链,人类因此而只取不予,面目可憎。不仅使绿色植被失去原本属于它们的营养资源,而且人类也会因为自己违背自然律的行为受到惩罚。燃油火烧,耗费资源的同时还给环境带来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仅以解放初“四万万同胞”计,耗费多少燃油?带来多少碳排放?增加多少pm2.5?③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火化过程对环境有显著的影响。火葬场主要的排放物有: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颗粒物、汞、氟化氢(HF)、氯化氢(HCl)、非甲烷挥发性有机化合物(NMVOC)、其他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都是对人体和自然有害的。 传统土葬让死者有属于自己的棺材有尊严地走向终点,火葬是用公用棺材将死者拉到火葬场,将尸体从公用棺材中翻出,送进焚化炉,其间还出现过钩破尸体助燃,将烧后的骨头敲碎殓盒,粗暴动作不可避免。漠视死者,其实是在拷问生者。土葬最终消化于无形,而“火烧土葬”还留下一个长久不化的盒子。“火烧土葬”依然占地,若要不占地,如何存放会使家属为难。

上引中办国办文件提到的“浪费了大量自然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借机敛财”,“豪华墓”,等等是在实行火葬以后出现的社会问题,如果再考虑到火葬本身引发的破坏生态环境有甚于土葬,现在就可以断言,由于历史的局限,实行大半个世纪的火葬弊大于利,是一项须要重新评估的政策。

殡葬改革还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人口老龄化。中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走在最后一段路程的人口基数极大,如何给这一群体的归宿做出合适的安排,已是全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

(2)观念形态的变化。当代社会发展已使以家族、家庭为核心,以等级为特征的传统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孙子不知祖父祖母之葬处是普遍现象,墓地的等级、地位意义对于后人来说几乎可以忽视。人口的世界范围流动已使葬于何处,以何种方式安葬可以有多种选择。当初火葬改革的阻力巨大,免不了有强制实行;但在观念形态已经发生变化的今天选择更好的殡葬方式,公众将乐于接受。

(3)环境问题。中国当代工业化进程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风沙、雾霾、pm2.5、水污染、荒漠化、石漠化等等,每一桩都令人揪心。我们必须在保护环境的总体框架内考虑殡葬改革问题,这是根本出路。

中国的环境问题以北京为突出,2011年笔者到卢沟桥考察,眼前的永定河河床朝天,沙石裸露,原本水量丰沛的河流竟然滴水全无!这其实是大自然开出的罚单,无异于黄牌警告。地下水严重超采,水位下降至极限,一大片土地已失去涵养功能,环境欠债严重,已经到了必须偿还的时候了。

3 处理殡葬问题的两条基本原则

处理殡葬问题,中国古代思想家有许多有价值的论述,值得深入研究。贤达智者以身垂范,其中正确的做法值得后人记取。试举例:

《说苑·反质》:

杨王孙病且死,令其子曰:吾死欲倮葬,以反吾真……且夫死者,终生之化而物之归者。归者得至,而化者得变,是物各反其真……昔尧之葬者,空木为椟,葛藟为缄。其穿地也,下不乱泉,上不泄臭。故圣人生易尚,死易葬。不加于无用,不损于无益。谓今费财而厚葬死者,不知生者不得用。缪哉,可谓重惑矣。[4]刘向撰,向宗鲁校证:《说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527-528页。

星移斗转,时隔二千余年,杨王孙的一番表达仍然具有强烈针对当今时弊的意义,本文据此归纳处理殡葬问题的两条基本原则:

(1)回归自然。上文所引儒家“死欲速朽”、道家“物化”是符合人类依附于自然,回归于自然之规律的。杨王孙所谓“归者得至,而化者得变,是物各反其真”,表达的是正是“回归自然”。“裸葬”之“裸”犹如“裸退”之“裸”,是今天大白话“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意思。不难理解:“回归自然”是人类处理殡葬问题的第一基本原则。

(2)回归人之本然。“家业千金”的杨王孙“死欲倮葬”,④[5]《汉书·杨王孙传》:“杨王孙者,孝武时人也。学黄老之术,家业千金,厚自奉养生,亡所不致。”《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907页。 是希望以赤子的状态回归,正所谓“回归人之本然”。在等级制度的背景下,事死如事生,人们将生前之地位、财富带到地下,因而殡葬以土葬为主的格局一直沿袭到1949年。即令实行火葬以后,亦因等级而导致倒退。纵观人类文明史,殡葬弊端绝大多数与等级相联系。据此本文认为,殡葬形式的未来发展有必要淡化等级观念,人怎样来,就怎样走。由此可以归纳出人类处理殡葬问题的第二基本原则,“回归人之本然”。

以上第一基本原则是从自然律引申出来的,以不破坏环境,进而促进环境改善为基本要求。第二基本原则是从社会发展角度作出的考虑,以殡葬改革促进社会进步为基本要求。个人的权利、财富仍然是社会公共权力、社会共同财富的构成部分,没有必要带到地下。

处理殡葬问题还必须遵循“死者为大”的通行做法,这是约定俗成,是必须有的终极关怀。死者应该得到应有的尊严,这涉及到人与生俱来的公共权利问题,下文还将提到。

4 关于回归葬的论证

传统土葬占地,在农耕社会也许不成为问题。近代社会发展,人口密度增加,人均耕地相对减少,人多地少,殡葬占地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新中国改革后的火葬,“滥占耕地现象严重,浪费了大量自然资源”,殡葬占地已经上升为国家制定政策的考量因素。不仅中国如此,国外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英国最新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英格兰地区墓地短缺,其中近90个参加调查的地方政府预计10年后本地区公墓地皮将告罄。业界人士表示,20年后英格兰将出现“公墓危机”。

2007年,伦敦地区的公墓获准把入土75年以上的棺材挖出来,墓穴加深后再放回去,然后把其上的空间作为新的墓穴。允许“双层墓穴”的法规目前只适用于伦敦地区。[6]责任编辑郭惠(字号:T|T):《英国墓地危机:墓穴改造成上下铺“双层墓地”》,中国网·河南,http://henan.china.com.cn/special/2015/0401/214431.shtml。

愚公曾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7]《列子﹒汤问》,《诸子集成》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55页。 生既无穷匮,死当然也是无穷匮的。面对有限的墓地供给与无限的死者增量,英国人在“双层墓穴”后是否还会加层?加到十八层能否打住?

“双层墓穴”困扰英国人,而中国人则面临“骨灰盒”难题。

火葬骨灰盒与土葬棺材有小大之别,但只是五十步与百步之差。若入土二次葬,与土葬占地相差无几;骨灰盒既不能回家,也不能扔掉。⑤死生有别,所以骨灰盒不能回家;无论是联系着养育之恩,夫妻之情,还是联系着朋友之义,与死者曾经共同生活过的一代人都不可能将骨灰盒扔掉。若将骨灰盒入土,则是葬了又葬,何苦?骨灰盒让绝大多数中国人面临尴尬。由于我们违背了自然规律,“骨灰盒”实际上已经成为我们受到谴责的标志。周恩来总理曾经撒骨灰,其用意不得而知。胡耀邦的骨灰盒不进八宝山,埋在共青城,可见即令是政治家,对骨灰盒的处置也是有难言之处的。公众对撒骨灰接受度极低,可以忽略不计。 若一直存放,就会一直“悬”着,家属也就会一直牵挂。“存放”的含义是“寄存”,[8]参《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82页。 将亲人的遗骨寄存他处,是缓期执行,是不知归处的无奈,根本就不是办法。只要“我”一想到不能将亲人遗骨作出妥善安排,就连“我”自己以后能否“物化”也不见得符合政策规定,就会鼻子酸酸,眼泪汪汪,一肚子苦水倒不出来。骨灰盒增量无限,再加上二次葬占地无限,⑥最近读到参考消息网《外媒关注中国老龄化:每年新增墓地相当1/3巴黎》(http://www.cankaoxiaoxi.com/china/20160316/1101066.shtml):“中国在领土面积上是全球第三大国,但是它仍旧缺墓地,包括缺乏放置骨灰瓮的地方。阿塔内写道,每年这方面用地达30多 km2,相当于巴黎市区面积的三分之一”,由于老年人口基数大,殡葬占地问题确实应该引起国人高度重视。 可见中国人的“骨灰盒”比英国人的“双层墓穴”还要沉重!

无论以什么方式殡葬,最终归宿只能是入土,“入土为安”是绕不过去的,是必然的。实行火葬以后,很快就出现骨灰盒再次入葬,这不是强制性管制所能阻挡的。

殡葬难题促使我们考虑根本出路。有必要追根溯源,参考古代思想家的有关论述,继承历代处理殡葬的合理做法,综合考虑历史、观念、现实等多种因素,我们认为:回归葬(含树葬、草葬等符合相关环境保护要求诸葬式)是当前可以重点考虑的方案之一。可试行:

布裹入葬,化于无形。入地3米,即可确保无污染,无残留。无棺亲土葬作为选择方式之一,如同本文前面提到的溺亡小孩之葬式,是最本色的物化性回归,是比照“圣人”的最高境界。不过无棺亲土葬对于尊长来说似乎不合适,有巨大的思想感情障碍。

笔者曾以本文初稿就正于朋友圈,有朋友指出:土葬有污染,有病毒传染。笔者明白死者尸体是污染源,但只要入土安葬,“下不乱泉,上不泄臭”,尸体腐化未尝不可以看作是植物养分发酵,在形成污染之前就已被绿色植被消化殆尽。有如近年常见人畜排泄物污染环境的报道见诸报端,但人畜排泄物原本是肥料资源,仅仅只是在没有得到合适处理的情况下,才会成为污染源。绿色植被生长成熟,由人类采摘,这以后的过程由人类处理;人走之后,以遗体入土,腐化发酵,这以后的过程由绿色植被处理。绿色植被对可以用作肥料的有机质作出最好的转化,这不是人类所能取代的。人类越俎代庖,干了自己不该干的事情,只能是后患无穷。至于病毒传染,人类土葬几千年,因土葬出现疫情恐怕微乎其微。当代墓地一般都远离生活区,即使出现某种污染,事前预防与事后控制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由此笔者体会到古人所谓“死欲速朽”是非常卓越的见解,是中国人的智慧。人类可以做到对死者尸体污染控制在土壤、水体、植被自我修复时间与自我修复能力的范围之内,这恰恰可以看着是“死欲速朽”命题中的自有之义。

树葬、草葬是适合公众采纳的殡葬方式。以废弃竹木、芦苇、秸秆等为骨料,添加粘合剂以固化,制成棺材。此类可降解棺材须在入土后3个月左右自然分解,⑦如果强度达不到要求,可以考虑加一高强度外“椁”,类似一棺一椁。棺椁入圹以后,拆卸外椁,只以外型完整的内棺入土。 一者符合“速朽”原则,二者与传统土葬保持衔接。完全排斥棺材并不可取,人类使用棺材几千年,必然含有合理因素。实行火葬之后,将遗体从太平间、从死者家里拉到殡仪馆,从殡仪馆拉到火葬场,多使用公用棺材,可见棺材还不能不用。棺材入殓可以维护死者的尊严,可以表达亲朋好友送最后一程的情义。旧式棺材确实有诸多不可取,有所继承,有所改进,推陈出新,就可以为今人所用。倘若能用可降解棺材送逝者,让逝者有属于自己的棺材(与令“人”难受的“公用棺材”划界限)有尊严地走向“物化”,于风俗于人情都是合适的。本文用到的“树葬”一词是无保留回归葬的“物化”实现方式,与目前见诸报端的“树葬”指向骨灰盒二次葬有质的区别。

一树一葬,建一标志,⑧“标志”应是多样化的,例如在草场入葬,可以在葬处摆放鲜花,拍照,在照片上标出经纬度,以后无论是在现场还是在在虚拟空间举行纪念活动,都是可以的。 形成数据库。后人可以在电脑、手机终端见树见照片见简历如见人,献花烧纸,各自采取自己的祭奠方式。死者的鬼魂世界原本是虚拟的,自告别死者的那一天起,纪念死者就完全可以利用虚拟空间。

以高大乔木间距5米计,1 km240 000株,“四万万同胞”可形成树葬10 000 km2树林。加上草场、耕作区等隔离带,老年人以自己的最后贡献形成广袤的绿色植被,还子孙一方净土,造福子孙后代,他们可以安心。

西北防护林经营多年,最近的卫星图片显示已成片枯死,收效甚微。这说明环境治理单靠政府是不够的,必须有全社会的参与。如果将树葬与防护林建设结合起来,全社会的成员都有参与的机会,情况将会有根本性改观。要知道中国南方地区的树葬林有了充足的营养,将会出现成片的参天大树;北方地区的树葬林有了配套的给水设施,完全可以长成大片的长生林、永生林。

实行树葬必须是自愿的,有必要最大限度淡化等级观念,按照死者逝世时间随机编号,体现“回归人之本然”的原则。重要意义在于,当着人们在送走逝者的同时认识到上帝不承认等级,他的心灵将会得到净化,他会在适当的时候对自己的权利、财富作出合乎理性的安排,促进社会进步。如果树葬仍有等级,争地争树争风水,最恶劣的情况是有可能出现受气者采取极端行为。生存是有竞争的,但死者已划上句号。生者之争殃及死者,实在是亵渎神灵。

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安排。鼓励企业、个人以合适的方式参与。国家以法律的形式保障树葬者继承人的合法权益。

一旦树葬形成规模,形成效应,其影响将超出国界。全世界的人都以有利于绿色植被的方式回归,有了好山好水好土地,全人类就会有更加美好的共同家园。

树葬无疑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时间越长效益越显著。不仅国家投入、投资者会有收益,被占地的农民也可以得到相应的补偿。

实行树葬不以盈利为目的。参与者可以付出,当然可以有收益。最终受益者是全体公民。

“火烧土葬”导致人们走到终点时还要污染环境,还要去占一块地。回归葬是以无保留的方式回归,与树木、草场融为一体,是换一种方式的循环与延续,是比照圣人的“物化”!

“火烧土葬”断送了“物化”。⑨有必要说明,如果当事人选择火葬,认为火葬也是“物化”,无可非议。本文认为火葬切断了生物循环链,所以有“火烧土葬”断送了“物化”的表述。一家之言,供参考。 要知道如果没有“物化”,生者不死,死者不归,都是不可想象的!处理殡葬问题,任何违背“回归自然”、“回归人之本然”,违背生物循环自然律的做法,都是有必要改进的。

但凡天生地长之物,都可以无条件、无保留回归,都是走“物化”之路,然后有“春风吹又生”,万象更新。土葬也好,火葬也好,都是送死者最后一程,不改变“回归”的根本趋势。地球村时代,保护环境,建设共有的美好家园,已是全体村民的共识。时代进步了,村民们最终会认识到,由“物化”联系的死者虚拟空间与生者实有生存空间因死生有别而划分,死者已不再留念曾经的生存空间,任何占地的殡葬方式只不过是拖延回归的的时间,最终都是多余的。

5 余 说

目前北京、上海等城市已有实施树葬者,作出了可贵的探索。如北京有林业老同志纪念林、云居寺纪念林、龙山纪念林、天寿龙泉长青生态园等。经营方式大致是收认养费、管理费、墓碑费、服务费等,若需家族园林葬,则价格另议。

按:以上诸“纪念林”仍是“火烧土葬”,不符合回归自然的原则。认养费偏高,管理费不必收。墓碑可以有改进,多数民众其实是没有必要立碑的,有编号标志牌就可以了。“家族园林”以自愿形式为好,不提倡。我们的宗旨是,重视殡葬改革的社会意义,低收费,形成规模以后,以林养林。改“认养”为投资,殡葬林既属于国家,属于全体公民,同时又属于全体股东。

处理殡葬问题不宜出现个人牟利性经营,形象不好。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处理死者身后事宜,都是“死者为大”,入土为安。作为政府处理殡葬问题,当然是人文关怀为主,不会以此增加财政收入。殡葬改革应走公益性的路子,有必要说明,对公墓收租金的做法是说不过去的。老天赋予人的生存权,当然也包含了人的死亡殡葬权。对死者收租金是将公民置于死无葬身之地的做法,不仅违背天理,也不近人情。我们应该作这样的设想,每一位中国人来到这个世界,他就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享有属于他自己的份额,任何人都不能剥夺公民的自带份额。如果政府没有对公民的殡葬给出合适的安排,那是政府有关部门失职;如果某公民对死者的殡葬另作选择,那当然是必须付费的。不过后者已是另一个话题。

注 释:

① 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19/c_118630654.htm。

② 人民政协网:http://www.rmzxb.com.cn/c/2014-05-28/331599_1.shtml。人民网江苏视窗:http://js.people.com.cn/n/2014/0528/c360303-21299713.html。

③ 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火化过程对环境有显著的影响。火葬场主要的排放物有: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颗粒物、汞、氟化氢(HF)、氯化氢(HCl)、非甲烷挥发性有机化合物(NMVOC)、其他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都是对人体和自然有害的。

④ 《汉书·杨王孙传》:“杨王孙者,孝武时人也。学黄老之术,家业千金,厚自奉养生,亡所不致。”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907页。

⑤ 死生有别,所以骨灰盒不能回家;无论是联系着养育之恩,夫妻之情,还是联系着朋友之义,与死者曾经共同生活过的一代人都不可能将骨灰盒扔掉。若将骨灰盒入土,则是葬了又葬,何苦?骨灰盒让绝大多数中国人面临尴尬。由于我们违背了自然规律,“骨灰盒”实际上已经成为我们受到谴责的标志。周恩来总理曾经撒骨灰,其用意不得而知。胡耀邦的骨灰盒不进八宝山,埋在共青城,可见即令是政治家,对骨灰盒的处置也是有难言之处的。公众对撒骨灰接受度极低,可以忽略不计。

⑥ 参考消息网《外媒关注中国老龄化:每年新增墓地相当1/3巴黎》(http://www.cankaoxiaoxi.com/china/20160316/1101066.shtml):“中国在领土面积上是全球第三大国,但是它仍旧缺墓地,包括缺乏放置骨灰瓮的地方。阿塔内写道,每年这方面用地达30多 km2,相当于巴黎市区面积的三分之一”。由于老年人口基数大,殡葬占地问题确实应该引起国人高度重视。

⑦ 如果强度达不到要求,可以考虑加一高强度外“椁”,类似一棺一椁。棺椁入圹以后,拆卸外椁,只以外型完整的内棺入土。

⑧ “标志”应是多样化的,例如在草场入葬,可以在葬处摆放鲜花,拍照,在照片上标出经纬度,以后无论是在现场还是在在虚拟空间举行纪念活动,都是可以的。

⑨ 有必要说明,如果当事人选择火葬,认为火葬也是“物化”,无可非议。本文认为火葬切断了生物循环链,所以有“火烧土葬”断送了“物化”的表述。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1] 礼记·檀弓上[M]∥上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79:1290.

[2] 庄子.庄子·齐物论[M]∥诸子集成: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53.

[3] 庄子.庄子·刻意[M]∥诸子集成: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239.

[4] 刘向.说苑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7:527-528.

[5] 郭惠.英国墓地危机:墓穴改造成上下铺“双层墓地”[BD/OL].(2015-04-01)[2017-03-25].http://henan.china.com.cn/special/2015/0401/214431.shtml.

[6] 列子﹒汤问[M]∥诸子集成: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55.

[7]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82.

[责任编辑:杨立平]

Thoughts on China’s Funeral Reform

LIU Xin-fang

(Department of history,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039,China)

Chinese traditional burial practice has many drawbacks that needs drastic reform.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cremation has been implemented.People have seldom reflected on the effect of the practice.Cremation has some progress,but it cuts off the biological cycle chain,consuming a lot of resources and destroying the environment.Burial was used to be a Chinese tradition.It has its own reasons.Burial or interment is often seen as indicating respect for the dead.It has been used to prevent the odor of decay,to give family members closure and prevent them from witnessing the decomposition of their loved ones,and in many cultures it has been seen as a necessary step for the deceased to enter the afterlife or to give back to the cycle of life.The basic idea of this article is: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gression burial”,to promote funeral reform,and promote social progress.

burial; cremation; regression burial; materializa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17-06-06

2017-07-12

刘信芳(1951— ),男,湖北宜昌人,安徽大学历史系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与出土文献。

C913

A

2096-2371(2017)04-0086-06

猜你喜欢
土葬火葬骨灰盒
想的和做的不一样
关于绿色殡葬之浅析
可携带骨灰盒风靡日本
绝望的沙子
一抔土
宋朝盛行火葬
山西晋南农村地区土葬礼俗制度的法文化思考
邓颖超的“骨灰盒”遗嘱
失踪的骨灰盒
骨灰盒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