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开放社区的思考

2017-03-08 03:48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住宅小区居民空间

李 季

(合肥学院 艺术设计系,合肥 230601)

关于建设开放社区的思考

李 季

(合肥学院 艺术设计系,合肥 230601)

2016年2月国务院提出推广街区制,旨在通过城市居住模式的改变来有效缓解日益严重的“城市病”。基于现代化都市视角分析建设住宅小区的弊端,归纳建设开放社区的优势所在,并且对开放社区的建设提出若干可预见性的问题,进而从政府、开发商、居民3个主体角度探讨建设开放社区途径。认为政府主导建设路线、开发商积极配合、居民参与设计3个环节紧密结合能更好更快地建设开放社区。

住宅小区;开放社区;政府;开发商;居民

2016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下面简称《若干意见》),指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1]《若干意见》一经颁布后,开放社区这个话题立刻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讨论。然而,国内相关机构对开放社区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它的建设没有明确的指导方法和规范规则。因此,本文试从传统的住宅小区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开放社区展现出来的各种优势两个方面来论述建设开放社区的必要性,以及探讨建设开放社区可能遇到的问题,最后从政府、开发商和居民3个主体角度探索建设开放社区的具体措施,以便《若干意见》在社会中更好的实施。

1 现代都市视角下建设住宅小区的弊端

所谓住宅小区,是指那些以实体围合方式封闭起来的禁止或限制非小区成员进入的居住区。20世纪70年代,封闭的住宅小区在全球化的浪潮下,风靡全世界各国。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从80年代也开始大规模的住宅小区建设。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住宅小区远离城市中的危险、拥挤、喧嚣和混乱,在日益紧张与压抑的城市生活中使居民享受温暖的阳光、舒适的环境和清新的空气。第二,住宅小区建设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和精英阶层的意志进行重构,受到中上层居民的青睐。第三,住宅小区的建设能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要求,弥补政府因财政收入问题而对城市形象和社会治安投入的不足。[2]然而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大量的封闭社区逐渐地显现出各种弊端,直至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下面,依次分析住宅小区存在的弊端。

1.1 浪费城市建设资源

营建住宅小区会造成大量建设资源的浪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首先,住宅小区内部公共空间的建设大多千篇一律,造成城市空间和建设材料的浪费。如今,各大开发商为吸引楼市,都比较重视开发小区内的景观设计。然而大部分城市居民在城市快节奏生活的影响下没有多少时间用于住宅小区内活动游憩。这样一来,相邻小区中,那些千篇一律的景观建筑、堆山理水自然使用率低,造成重复建设,并且占用大量宝贵的城市建设用地。其次,住宅小区的封闭手法,诸如建围墙大门、竖栅栏,也造成大量的建设资源的浪费。中国住宅小区建设围墙分隔空间的做法,除了受到当时国外封闭社区的影响外,最主要的还是受国内城市设计“围墙文化”的影响。清华大学朱文一教授在《空间·符号·城市:一种城市设计理论》一书中认为以砖、石等耐久材料构成的围墙形成了中国城市“几何化”的永恒。[3]特别是里坊制度的出现,封闭的坊墙将城市居民与统治阶级的居住区分割开来。[4]中国住宅小区建设,自然也受到“围墙文化”的影响,使用大量的砖石材料,营造一个个“城市孤岛”。

1.2 降低城市交通通达性

随着中国城市化率和机动车普及率的提高,各大城市相继出现了“城市通病”——交通拥堵。起初,人们认为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在于人口和机动车辆的增多、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因此政府相关部门通过扩宽马路、修建高架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然而中国城市交通拥堵的核心原因并不是在于上述那些表面原因,而是因为住宅小区的建设造成城市道路网密度下降,致使城市交通通达性下降,从而导致交通拥堵。在20世纪30年代的《雅典宪章》影响下,城市规划者将城市用地机械地划分为四大功能区域,城市空间出现单一性布局,各功能区域没有交集。这种用地格局必然加大城市交通的绕行系数。而中国城市出现的封闭性住宅小区成为一个个独立的小王国,占据地面造成城市路网稀疏,直接导致交通拥堵。对于那些超尺度的大型居住小区,动辄十几公顷,甚至上百公顷,犹如城市道路上的毒瘤,更是加重交通拥堵现象。21世纪初,随着经济发展和建设技术的提升,商品房社区进入了高层住宅模式建设中。这种容积率超大的住宅小区使得住区人口密度大增,人均道路面积、长度缩小,建筑物临街机会减少,[5]也给城市交通问题雪上加霜。综上所述,住宅小区的建设,将原本属于城市交通系统的支干道路封闭化,私有化,不参与城市交通功能,大大降低了城市交通通达性,无形中也就加大了交通成本,造成资源能源的浪费。

1.3 破坏城市肌理,社区活力丧失

住宅小区的建设,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破坏了一个城市原本的风貌。从物质层面来说,住宅小区尺度巨大,一般在400~500米之间,远远超出人性化的尺度要求。其单一布局的空间形态,破坏城市肌理,使得城市出现碎片化。大量的住宅小区的无序蔓延吞噬着城市原本的风貌。城市开放街区逐渐被封闭居住社区替代,城市广场、城市街头游园相继消失在住宅小区的建设热潮中。因此,住宅小区在破坏城市空间结构完整性的同时,也很大程度上抑制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

从精神层面来说,住宅小区的建设破坏了城市传统生活模式和居住文化,主要体现在社会安全问题突出、城市活力下降等两个方面。首先,住宅小区建设导致社会安全问题突出。其根本原因在于住宅小区的建设加剧了社会不平等性。这种不平等性与封闭社区所提倡的经济文化隔离产生连锁效应,必然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再加上住宅小区的建设阻碍社区开放空间的形成,致使人际关系变得薄弱,社会道德意识下降。其次,住宅小区的建设导致城市活力的下降。尺度巨大的封闭社区,四处吞噬着城市开放空间,致使城市无法形成社区中心和人们社会交往的空间。城市街道活力丧失,城市社区活力下降。传统邻里关系网络彻底的瓦解最终导致传统生活模式及居住文化的消失。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原本通过简单围合封闭手法营造出安静、安全、优雅环境的住宅小区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城市化的发展。随着中国取消二元户籍制度,住宅小区的封闭性、排他性开始流失。[6]由于居民各自道德素质、价值观的不同,住宅小区经常发生因左邻右舍的不和睦而投诉对方的事情。还有一些新建居住区由于规模巨大,入住率不高等因素,成为传销集团发展下线、开展非法活动的聚集地,严重影响当地社会治安。

2 建设开放社区的优势

21世纪以来,住宅小区带给城市的各种“疾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探索,都认为整治住宅小区带来的各种“城市病”的具体路径为封闭社区要逐步打开、建设开放社区取代住宅小区。这些思想与《若干意见》不谋而合。下面,从节约城市建设用地、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和提升城市活力三个方面来论述当下建设开放社区的优势。

2.1 建设开放社区,有利于节约城市建设用地

首先,开放社区的内部道路连通到城市公共路网中,增强社区道路的公共属性。住宅小区拆除围墙后,原本只供本小区内部使用的道路系统,由半私人性质的空间转变为城市公共空间,提高城市交通网络密度,减少额外的城市交通用地建设,自然起到节约城市建设用地的作用。其次,开放社区的停车场地也可缓解城市街道停车位紧张的问题。普通居民由于工作学习一般早出晚归,开放社区内的停车场地可以在白天大部分时间提供给周边外部市民停车使用。这样,即减少了街区公共停车场地的建设,还为开放社区创造一定的收入补贴物业管理等费用。再次,开放社区的公共空间与相邻社区公共空间相互整合,统一规划,形成社区中心。尺度适宜、功能齐全的社区中心提升了社区居民活动场所的综合质量,也避免了原本分散在各个社区当中景观小品、游憩设施的重复建设,节约了城市建设用地。最后,开放社区的功能混合也起到节约城市建设用地的作用。传统的住宅小区往往空间布局单一,以行列式为主。而开放社区是由不同功能或不同体量的城市建筑围合而成。建筑组合高低错落,自由混合。因此,开放社区是一种高密度多功能混合的社区,它的建设较之住宅小区必然节约城市建设用地。

2.2 建设开放社区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与住宅小区自成一体的道路系统不同,开放社区将内部道路与外部城市道路相连接,形成城市网状路网,极大地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开放社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开放社区形成的网状路网增加了城市居民出行的路径选择。由于开放社区将内部道路系统公共化,城市路网密度加大,因此城市任意两点之间的交通绕行系数减小。居民可以选择多种路线前往目的地。这样实现城市交通用地充分的利用,提高城市交通的效率,降低城市交通成本。其次,开放社区的建设避免单一功能布局的城市用地,从而根本上避免了城市交通水平叠置造成的过度集中。开放社区的土地功能属性较为混合,空间更加灵活丰富,呈现出城市用地功能多样化。而这种城市用地多样化的使用避免了大量人流、车流水平叠置的现象,减少城市交通压力。再次,开放社区的建设引入城市公共交通等绿色出行方式,减少私家车出行量。城市公共交通和慢行系统是城市交通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联系城市各个区域的主要作用。开放社区将内部道路与外部相连接,使其转变为具有城市支路性质的市政道路。这种市政道路将开放社区划分成若干规模相近的街区,城市公共交通和慢行系统沿着市政道路自然地引入开放社区,改变了居民外出的交通模式。在美国一些社区常见骑车上学的小学生车队穿行于安全的社区道路间,这种步行和骑车的安全和舒适在大尺度封闭社区的外围道路体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7]城市公共交通等绿色出行方式的引入既方便了居民外出,又降低了私家车出行量,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2.3 建设开放社区有利于提升城市活力

首先,开放社区极大地拓展了城市的人性空间。前面提到住宅小区的建设中形成各自独立的公共设施系统,包括商业、学校、幼儿园等。这种相邻住区中重复性的公共设施建设不仅造成了大量资源浪费,还割裂了城市居民之间的交往活动。而开放社区的公共设施摆脱原有小区规划模式的束缚,采用带状的布局方式,使不同社区的公共设施在空间上具有连续性,面向整个城市开放。这种模式即实现了社区公共设施与城市深度共享,节约资源,又营造出各具特色的社区街道,丰富城市风貌。其次,建设开放社区中形成的街头游园、社区广场等街区景观空间,与住宅小区的组团绿地相比更具有可达性和共享性,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因此,开放社区营造出更多的城市开放空间,极大地拓展了城市的人性空间。原本隔离在各自独立住宅小区的人们可以随时投入到城市公共生活中去。再次,开放社区的建设使街道作为城市开放空间的一部分,重新拥有它本应该具有的活力。开放社区融合了居住、商业、办公等多样功能,通过街道两侧不同体量、功能、风格的城市建筑为人们提供了多种生活方式和更加便利的物质环境。因此,开放社区更容易打造具有活力的生活街道,提供一个丰富亲切和富有人情味的步行环境,增加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提升城市活力。建设开放社区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城市外部空间重新的构成,让巨大的城市达到人的尺度,把“大空间”划分或还原成“小空间”,进而使建筑与建筑的空间转换成“图形”的细致规划,形成真正为了人的街道。[8]只有这样的城市街道才能创造出使人深深留下记忆的空间。

3 建设开放社区的几点思考

前面从住宅小区与开放社区的对比角度出发,分析了传统住宅小区不能适应社会发展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弊端,以及开放社区显示出来的勃勃生机。开放社区必然是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但是任何一项社会改革在最初都会面临巨大的阻力和困难,建设开放社区同样也是。开放社区有着上述的各种优势,可是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面对解决。

首先,从法律与社会的角度来说,建设开放社区有可能违反了我们国家《物权法》的规定,侵犯了原小区内部居民的权利。我国物权法明确规定建筑区划内的道路、绿地属于业主共有。大多数业主在购买住宅小区时看重的就是它本身的优质环境。现在打开住宅小区大门、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意味着业主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居住和休闲环境会遭受重大影响。[9]会让业主的私人的种种权益受到严重限制。因此他们很难同意政府打开小区围墙让外面的车辆经过他们的住宅小区。其次,建设开放社区会导致基层政府财政负担加重。本来由业主承担的小区物业管理开支在打开围墙后,部分的转变为政府财政支出。而且,政府还需要对业主进行合理的补偿。这意味着给政府用于城市公共管理与服务费用大幅度上涨,从而给基层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10]财政支出的问题解决不好,很容易造成开放社区管理维护质量迅速下降,引起居民的不满。再次,开放社区有别于传统的住宅小区,它的建设需要更加精细化的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新建的开放社区道路成为城市公共道路,这对社区地下车库、社区管线建设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住宅建筑的首层怎样和公共道路融合也是建筑师面临的问题之一。开放社区有可能会创造更精细的,更加怡人的生活环境,这需要新的建设技术和建设标准。最后,要想实现开放社区建设的宗旨,单单建设开放社区是远远不够的。开放社区建设需要有机融合的开放环境,需要完善的城市慢行系统,需要成熟的TOD模式。开放社区是城市开放的一个子项目,只有城市开放环境的系统化实施,才会真正地实现开放社区建设的意义。下面从政府、开发商和居民三个主体角度探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建设好开放社区。

3.1 政府在建设开放社区过程中的举措

在建设开放社区环节中,政府部门起到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加强思想理念宣传、制定新型城市规划路线方面。第一,政府要加强对开放社区的宣传。任何一项新事物要想顺利的建设实施,首先需要在思想观念上得到人们的接受。由于中国长期建设住宅小区,城市居民对于它的领域限定已经习以为常,认为开发商将围墙一圈就能拥有永久的领域感和安全感。这种观念也在广大居民中约定成俗。政府在推动开放社区建设工作中,要加强相关理念宣传,向市民介绍国内外优秀开放社区的成功之处,向市民普及先进的人居环境文化。让市民从自身思想上打开“围墙”,改变旧的居住模式,尝试接受开放社区生活模式。第二,开放社区和街区制是新城市主义思想的核心体现。因此,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需要以新城市主义思想为指导,制定新的城市规划路线。开放社区,作为一个新型人居空间模式,不可能单独实施建设,而是需要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撑。新城市主义所倡导的TOD开发模式是对开放社区建设提供相匹配的城市规划基础。政府要大力推动TOD开发模式,比如高密度混合式城市用地开发、提高城市路网密度营建小尺度开放社区、以慢行交通为市民“最后一公里”主要的交通接驳方式等。当新城市主义完整的建设体系得到实施时,开放社区建设自然水到渠成。第三,政府在开放社区的交通、安全卫生、业主补偿方面要牵头制定合理完善的规范规则。对于新建的开放社区,其内部主干道为城市公共道路。因此新建开放社区的机动车出行情况、停车场使用权限和对外开放的时间段安排,需要街道委员会制定相关政策。新建开放社区可能采取“大开放、小封闭”的建设模式[11],社区的安全问题需要政府增加管理措施,实行精细化管理。比如完善整个公共区域电子监控设施和单独住宅首层门禁安保设施。在卫生方面,政府也要加大投入,保证社区公共区域的卫生清洁。对于老旧社区改造成开放社区,政府还得出台相关补偿政策,对业主原先购房时承担的公共设施、绿化、道路建设费用进行一定的补偿。第四,开放社区的建设涉及到公共区域设备的使用权、所有权的变更,而这种物权转移需要一个城市的建委、园林、城管、交警、市政等多部门相互衔接。[12]因此,政府需要出台联合处理社区开放的改革工作管理制度,确保开放社区在和谐的框架下有条不紊的建设实施。

3.2 开发商在建设开放社区过程中的举措

政府制定好开放社区的建设方向和方法后,最终是由每一个房地产开发商来落实开放社区具体的建设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开发商应该积极地配合好政府,并且发挥主观能动性,将以创造性的设计方案把开放社区呈现在世人面前。第一,开发商要在每一个开放社区项目中,营造出良好环境的社区街道和社区中心,使开放社区的灵魂——社区生活拥有切实可行的使用空间。第二,开发商要处理好开放社区内外的交通、景观环境衔接关系。通过社区绿道的建设解决居民“最后一公里”交通问题,并且串联各组团绿地和城市绿地系统,为居民提供一个完整的景观生态环境系统。第三,开发商在设计单个住宅建筑时,将底层架空和增设屋顶花园,使开放社区居民除了在公共区域外,还可以在住宅建筑内开展活动。比如,将儿童游戏区设置在住宅底层架空区域,即保证社区内儿童的活动安全,又方便社区物业对非公共区域的管理。开发商还可以通过交通宁静设计,降低社区内小汽车使用产生的消极影响,提高居民活动的安全。

3.3 居民在建设开放社区过程中的举措

居民是开放社区的使用者。居民对开放社区的态度直接关系到开放社区是否能够得到提倡和推广。现代都市生活中的居民需要走出封闭住宅小区的枷锁,恢复传统的居民生活模式和居住文化,进而恢复居民之间的交流,增进人际关系,使社会活力和城市文化得以维系生长。作为城市居民,第一要从观念上接受开放社区,要改变之前对领域感的认识。开放社区对领域感的塑造,不再是简单的竖起围墙、建设门禁等防卫设施来实现,而是通过对公共空间的特色化来实现,比如设计不同的铺装材质、绿化和地形等。居民应该把内心深处的那面“围墙”拆除掉,接受新的维系领域感的方式方法,能与开放社区中不同价值观念、不同阶层的其他居民共享公共空间,开展交往活动,恢复传统的邻里关系。第二,居民要积极参与开放社区的设计、建设乃至建成后的管理环节。在每个开放社区立项之初,居民应该参与其设计方案的讨论和确定,这样有利于居民在第一时间以业主身份提出合理可行的设计建议,使得将来建成的社区更加方便居住。在建成之后,居民可以成立自治委员会,与聘请的专职人员相结合,建立居民互助、非营利性的新型物业服务机构,更加有利于对开放社区卫生、安全方面的管理。第三,居民要提倡,推广慢行交通、公共交通等绿色出行方式。在住宅小区中,以车为本的道路设计使居民更多依赖小汽车出行。而TOD开发模式和开放社区的建设,使居住、商业、办公、公共空间等设施合理配置在适宜步行的范围内。因此居民在1~2km的短距离和3~4km中等距离出行时,鼓励使用慢行交通,从根本上恢复社区街道生活,当然是对开放社区建设给予最大的肯定和支持。

4 小 结

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与城市空间结构紧密相连,影响着城市的发展与兴衰。开放社区通过将原本住宅小区中各自独立的组团绿地、道路系统、公共设施统一布局,即节约了城市宝贵的建设用地和建设资源,又促进了社区与城市同步发展,形成有机融合的开放环境,实现了建筑开放、街区开放、城市开放。

然而中国当今社会现状决定我国不可能短期内完全实行开放社区的建设模式。本文对开放社区提出了几点思考,从政府、开发商、居民三个主体角度探讨建设开放社区的具体措施,希望能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的同行研究符合中国国情的开放社区建设路径。

[1] 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Z].2016.

[2] 宋伟轩,朱喜钢. 中国封闭社区——社会分异的消极空间响应[J].规划师,2009,25(11):82-86.

[3] 朱文一.空间·符号·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97.

[4] 刘继, 周波, 陈岚.里坊制度下的中国古代城市形态解析——以唐长安为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33(6):171-174.

[5] 周建高.建设高通达性城市道路网——中日比较得到的启示[C].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2016.

[6] 侯利文.走向开放的街区空间:社区空间私有化及其突破[J].学习与实践,2016(5):103-112.

[7] 金岩,陈新任.美国开放社区结构对于中国城市社区规划的启示[J].艺术设计研究,2012(s1):70-73.

[8] 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尹培桐,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112.

[9] 张力,庞伟伟.住宅小区推进“街区制”改革的法律路径研究——以“公共地役权”为视角[J].河北法学,2016,34(8):9-26.

[10] 陈友华,佴莉.从封闭小区到街区制:可行性与实施路径[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6(4):50-55.

[11] 黄建洪,孙崇明.城市社区空间异化问题及其治理路径[J].学习与实践,2016(11):86-92.

[12] 武宇琼,赵媛,张刘艳.街区制居住模式的发展推广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7,41(1):24-26.

[责任编辑:杨立平]

Reflec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Open Communities

LI Ji

(Department of Art Design,Hefei University,Hefei 230601,China)

In February 2016,the State Council proposed to promote block system in order to solve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urban diseases effectively through the change of urban residential patter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sadvantages of building residential district and sums up the advantages of building open commun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city,puts forward some predictable problems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open communities and then discusses the approach of building open communities from the standing of the government,the developers and the residents.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the three links ——the government leading the construction route,the developers cooperating actively,and the residents participating in the design are closely integrated with each other which could build open communities better and faster.

residential district; open community; government; developers; residents

2017-05-28

2017-07-14

李 季(1984— ),男,安徽利辛人,合肥学院艺术设计系助教,工程师;研究方向:城市景观设计。

TU984.12

A

2096-2371(2017)04-0101-05

猜你喜欢
住宅小区居民空间
住宅小区的建筑电气设计探析
住宅小区岩土勘察分析与评价
石器时代的居民
住宅小区弱电智能化工程建设实现
某住宅小区地下车库结构设计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高台居民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