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社科类学术性社团发展问题和改革路径

2017-03-08 10:04魏从兰顾晨婴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社科联学术性社科

魏从兰,顾晨婴,徐 蕾

( 1.合肥市国资管理协会,2.合肥学院发展规划处,3.合肥新泰金融研究所,合肥 230061)

当前,学术性社团发展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为了摸清合肥社科学术性社团发展情况,课题组对全市25个社科学术性社团进行了问卷调查。课题报告中的社科类学术性社会团体,是指由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为实现共同意愿、按照章程自愿组成起来开展学术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主要包括学会、协会、研究会、促进会、联合会等,不包括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相比,社科学术性社团既具有社会组织的群众性、民间性、自治性、志愿性、自主性、独立性、非营利性等一般属性,还具有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公益性、传播性等重要特征。问卷调查由市国资管理协会和市民政局民间组织管理办公室负责联合开展。经过调查可以得出,合肥市社科类学术性社团正在发生着四大转变:由封闭式办会向开放式办会方向转变;由临时性、短期性办会向常态化、长效化办会方向转变;由纯学术研究向应用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方向转变;由单纯政府扶持向多元筹资健康发展方向转变,体现了社科类学术性社团在积极普及科学知识、增进学术交流、服务政府决策、推动创新发展中正在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1]

1 合肥市社科类学术性社团发展现状

1.1社团发展规模扩大,结构以个人会员为主本次调研的25个社科学术社团,共有会员总数17 375人,其中团体会员490个,个人会员16 885个,个人会员占会员总数的97%。社团已具规模,每个学术社团平均成员695人。全市出现了一些大型学术社团,其中,500人以上的社团7个,占28%,最大的为合肥市创造学会,该学会成立于1988年,现有会员总数5 784 人,其中,个人会员5 765人。最小的为市科技开发协会,会员人数51人,全部是个人会员。截至2015年底,全市社团总数3 800 个,其中,社科类学术性社团142个,占3.7%。①

1.2社团分类日益细化、分布较为集中随着社会的全面进步,社科学术性社团分类越来越细,专业涵盖了基础理论、应用研究、社科普及三大领域和经济类、社会类、文化类、医疗健康类等方面。社团所属部门涉及市科协、市社科联、市卫生局、市民政局、市国资委等。25个社团中业务主管部门为市科协的20个,为政府部门管理的3个,为市社科联管理的2个,主要集中在市科协。②日趋精细的学术性社团的分类,推动学术研究向更深领域和更高水平方向发展。

1.3专职人员过半,职业化初显职业化是社团发展的方向,从无专职工作人员、专职工作人员无报酬,逐步发展为有人办会,有专职人员办会,有报酬办会。在“目前专职人员配备情况”中,有9个社团选择了1~2人,有4个社团选择了3人以上,有2个社团选择了5人以上,总体来看,60%的学术社团均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③人员报酬虽然普遍较低,但令人可喜的是,本次调研有两个社团专职人员月工资达到3~4千元,体现了学术性社团正在寻求长效发展机制,职业化开始试水。

1.4社团等级评估推动规范化,办会逐步深入2014年以来,合肥市以等级评估引领社团规范发展的改革举措已见成效。调研的社科类学术性社团有13家分别获得不同评估等级,获1A、2A等级各为2家,3A 等级3家。获4A 等级6家,分别是市珠算心算协会、市规划学会、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市图书馆协会、市国资管理协会、市护理协会。 学术性社团基本条件、内部治理、工作绩效、社会评价4个方面的评估标准,明确了各学术社团发展目标,引领社团发展不仅着力即期、当下,而且着眼未来。调查显示,合肥市制定学术性社团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已达半数以上,80%的学术社团能够依据章程进行自我管理,社团信息化稳步推进,已建、在建和列入计划待建网站的社团已达五分之三。参评的学术社团质量得到提升,反映了评估工作和评估结果的良性推动。

1.5社团学术活动形式多样,影响力增强调查显示,2015年以来60%的社团都开展了50人以上学术研讨活动,70%的社团承办全国全省全市的专业学术活动,80%的学术社团组织会员开展了专题调研活动。创办会刊和其他出版读物以及普及科学知识是学术活动的载体,五分之二的学术性社团创办了会刊和其他出版读物,其中,有3个社团创办了3种以上刊物。“近3年承担政府部门立项的社科研究资助课题”和“近3年参与政府决策服务”的社团均占36%。在“2015年以来组织开展专家咨询服务活动情况”中,选择“无”的社团只有5个,80%的社团组织了专家咨询服务活动,其中,开展5次以上有7个社团,近三分之一。⑤

1.6政府扶持力度逐步加大2015年,被调研的社科学术社团通过财政拨款、委托项目和购买服务、立项课题资助等方式获得政府经费支持的有10个,占比40%。和委托项目、购买服务获得支持相比,支持方式更多的是立项课题资助,有9个社团程度不同获得政府立项课题资助,说明政府加大了投入,正在逐步成为优秀社科成果的买家。

2 社科类学术性社团存在的问题

2.1体制不顺,机制不畅,缺乏活力社科学术社团相对组织联系松散。我国学术性社团目前实行的是登记主管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双重管理体制,业务主管单位侧重日常业务管理,登记主管机关进行登记管理和执法监督。[2]各级社科联是联系社科学术界人才和资源的纽带,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地方层面社科联普遍对区域社科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如何构建缺乏顶层制度设计。现阶段,随着改革的深化,出现了原单位撤销或合并的现象,加上和原单位行政管理脱钩的政策导向,也使依托原单位管理社团的职能出现了虚化、弱化。体制断层以及和业务主管部门信息交流机制不畅,影响了社科学术性社团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组织迅猛发展的势头相比,显然活力不足。

2.2智库功能不完善、学术能力建设亟待加强思想库是社科学术社团的基本功能,科学正确的决策服务是各种观点的相互碰撞和反复论证的结果。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国家战略,智库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类社科学术社团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是地方智库的发展基础。围绕政府决策需求自主设立课题,组织跨学科综合研究为政府提供有操作性的决策建议,是国内外一切发展成熟的社科学术社团共同特征。由于社科学术社团研究力量、方式和学术学科体系以及政府决策程序的不完善,导致社科学术性社团很难真正起到智库的作用,社科学术应用研究成果纸上谈兵的多、可供操作的少;马后炮的多、前瞻性的少;人云亦云的多、有真知灼见的少,能真正转化为政府决策的程度不高。组织开展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理论研究,实现资源整合的最大化,直接考验学术社团的能力建设。能力建设包括政府信息获取和对话能力、应用性选题的设计能力、社会认可度、资源动员的网络技术、竞争能力、专业化水平等。缺乏制度创新,内部管理不规范,如自治章程内容过于简单,会员的权利义务规范不足,民主办会和为会员服务的理念淡漠,对会员基础重视不足,社团的会员联系机制不完善等,都会影响能力的提升。

2.3学术研究方式亟待创新服务是社科学术性社团的办会宗旨,学术性社团很多都是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换的产物,受机关行政管理方式的影响,社团工作带有明显的行政化管理色彩。学术研究方式亟待创新。当前,社科类学术性社团多数属于围绕原单位工作开展服务,整体学术活动缺乏创新,学术活动的权威性和社会认同度不高。特别是缺乏跨部门、跨区域学术联动。合肥社科研究资源丰富,特别是一些高校、社科院所、知名企业,依托业内权威人士掌握了优质研究资源。但是,一个地区、一所院校、一个企业单就某个学科、某个领域开展的学术研究是有局限的,社科类学术性社团最大优势是广泛联系社会各界的社会科学工作者,迅速汇集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拥有众多学科和领域的研究力量,不受地域、院校、部门、专业的限制开展学术研究。如何依托优质研究资源,在更广范围、更高层面,推动学术研讨交流,是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解决的问题。

2.4存在科研经费和科研人才“两短”现象社科学术活动是精神文化产品的创造过程,充足的工作经费和专业的人是学术活动开展的基本前提。科研经费短缺是市属社科类学术性社团的普遍难题。合肥市社科社团2015年全年经费支出1~5万元的有14个,占56%;支出5~10万元的有6个,占24%;支出10~20万元和20~50万元的分别占8%;只有个别社团经费支出达到50万以上。经费支出包括办公用房租金、专职人员工资、水电书报费、调研和学术活动经费等,以支出1~5万元的社团看,除去保运转的硬性开支,能够用于学术活动的资金十分微薄。现阶段社团经费来源主要有会费、主管单位资助、挂靠单位资助、政府拨款、服务收费等5个渠道,五分之三的社科社团依靠单一经费渠道维持运转。社科学术研究和社科普及是公益服务,国家严格限制通过公共服务获得经济利益的数额以及用途,由于多元化、社会化的筹资渠道尚未真正形成,学术性社团普遍无法通过自身接受委托、承担课题、举办专业培训班、开展咨询服务收费实现发展。缺乏学术性研究人才,也是制约科研活动开展的重要原因。调查显示,88%的社科学术性社团专职人员无报酬或低报酬,其中无任何报酬的占60%,月收入2 000元以下的占28%。学术性社团等级评估标准中关于人员报酬有明确要求,即专职工作人员薪酬不低于合肥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无报酬或低报酬直接导致高素质的科研人才既引不进,也留不住,社团工作只能主要依靠退休人员维持。

2.5学术活动开放度不高、国际化进程缓慢合肥市社团间开展的合作交流少,孤军独斗多。在“2015年以来与其他社科学术性社团开展合作交流情况”中,选择“1~2次”和“无”的各有10个社团,80%的学术社团与其他学术社团无合作交流或少合作交流,在“近三年承接国际组织或国际合作项目学术研讨会情况”中,仅有合肥市预防医学会和合肥口腔医学会开展过此类活动。活跃的民间交流是开放办会的标志,社科学术社团处于思想理论前沿,在一带一路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加强社科学术社团的合作交流尤为重要。由于社科社团活动范围大部分限于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理事会员,所开展的学术活动社会层面无法参与,这样的结果也导致了学术研究成果影响力弱化。国际化是合肥建设长三角副中心的既定战略,推进国际文化交流,扩大战略视野,是合肥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的内在需要。问卷调查显示,在“近三年承接国际组织或国际合作项目学术研讨会情况”中,除了合肥市预防医学会主持开展了一项“气温与空气污染交互效应研究”国际研讨活动外,其余均选择了“无”。杭州承办的G20峰会,贵阳的生态文明国际论坛,南宁的“中国-东盟民族文化论坛”等,都有力带动了举办城市的发展。与之相比,合肥市还缺乏有较大影响力和强劲带动力的高层次国际文化论坛。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和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给社科学术性社团发展带来了重大契机。改革开放、政府职能转变释放出的大量社会能量和多元化的社会需求,社会转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社会组织提供了巨大发展空间,全面依法治国加速了社会组织的法制化进程,新媒体的兴起和普及催生了大量的虚拟社团、网络社团,在这样宏观大背景下,社科学术性社团发展出现了一些趋势性特征。

一是引领学术繁荣的能力将不断得到加强,成为学科建设和学术资源整合的重要推动者。学术性社团在引领学术繁荣、服务地方发展、推动区域开放中的地位作用日益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关注的重点;二是先进文化传播器功能将越来越凸显,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力量。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杂音噪音时有出现的客观现实,使人民群众对先进文化需求越来越强烈;三是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将逐步突出,成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的推动力量。经济社会发展催生的许多难点、热点问题,需要社科工作者加以研究并提出建设性解决措施;四是凝聚人才的优势将进一步发挥,成为造就优秀学术人才的重要基地;五是就业“蓄水池”功能将逐步显现,凝聚社会人才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发挥作用、彰显价值,成为吸纳就业的新渠道;六是文化交流作用将日益凸显,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随着区域对外交流和合作日趋频繁,学术交流合作领域也越来越广阔。

3 社科学术性社团发展的改革路径和对策建议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是一篇大文章,社科学术性社团发展必须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加强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思考,明确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和路线图,在服务管理、政策制度、学术环境等关键环节上取得创新型突破。

3.1理顺管理体制实行统一归口管理。统一归口管理,有利于加强党委政府对社科学术性社团的管理指导,促进地区学术社团繁荣发展。重庆、南京等市明确提出社科联是地区各类社科类学术社团业务主管单位,实行民政登记和社科联业务主管双重管理体制。借鉴这一做法,明确社科联是地区社科学术性社团业务主管单位,改变多头管理状态,同时明确归口管理的内容范围,明确哪些需要归口管理。需要指出的是,归口管理不是无限管理,社科联归口管理不能代替原挂靠单位的管理,社科联只管社团管理政策制定,学术成果的评价、推介,学术信息的统计,重大课题发布招标,指导中长期社团发展规划制定,全市社科普及活动部署,秘书长培训以及区域学术人才库建立等,明确社科联和社团挂靠单位的指导被指导关系,界定清楚各自职能。

3.2强化制度保障一是制定出台一个繁荣社科类学术性社团市级文件。针对学术性社团发展的薄弱环节,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逐一做出明确规定,使社科类学术性社团发展目标、思路、措施明确,有章可循,依法治理。二是建立社科学术社团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小组牵头,相关部门单位参加,定期研究和解决学术社团管理和建设问题,定期发布重大课题,组织社团开展联合攻关调研。三是建立民政部门、社科联经常性沟通协商机制,加强日常管理工作信息沟通,对学术社团工作的基础性数据实行联网共享,相互配合、履行职责、形成合力。[3]

3.3改革发展机制一是实施分类指导,鉴于学术社团发展不平衡,针对基础类、应用类、科普类分别提出不同的管理要求,实施“四个一批”发展方针,即发展一批示范社团,培育一批专业社团,扶持一批特色社团,清理一批僵尸社团,激发学术性社团发展活力。二是建好市社科联、院两大平台,强化社科院的学术研究职能。把学术性社团建设纳入区域创新体系,打造全面深化改革繁荣社科学术性社团先行先试合肥版。发挥社科联、院在地方社科研究中的核心作用,按照开放型、枢纽型和平台型要求,面向全市社科创新主体,在促进重大课题联合攻关、推动协同创新,桥接区域各类社科创新要素、构建社科创新体系,搭建高水平学术研究、成果交流、人才成长、社科普及平台等方面,提升社科整体服务能力。三是建立社科学术社团基础性数据库,对社科创新资源入库管理。等高对接杭州市社科管理机制,建立项目网上申报系统、专家管理系统、成果评价系统、结题管理系统、学会管理系统、选题征集系统等六大平台系统,实行网上办公,一站式服务,使课题申报、评审、成果评价等,高效有序、公开透明、一目了然。四是推进多方合作共建。多方合作共建是提升社科资源整合能力,解决学术社团研究力量不足的有效路径。南京市社科联、社科院先后与有关单位和高校,联合成立中国(南京)城市发展战略研究院、河西新城发展研究院、南京市民意调查中心、国际和平研究所、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江宁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江宁区财政管理创新研究基地、新街口社会管理创新示范区研究中心,栖霞社会管理研究中心、长三角国际经济文化研究中心,南京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市社科院—河海大学研究生培养基地,南京翻译文化研究中心等,有力提升了区域社科创新能力。把社科院作为整合优质社科资源的坚强阵地,推进联合共建,聚合相关方面研究资源,实行课题共谋,项目共研,成果共用,培育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特色研究基地。

3.4实施人才工程一是实施社科专项人才培养工程。习总书记在安徽调研指出,合肥这个地方是“养人”的,培养出了这么多优秀人才,是一片创新的天地。人才是社科类社团发展的第一资源,社科类学术性社团是发现人才、凝聚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平台。相比科学技术人才,社科人才综合素质要求更高、培养更难,成长周期更长。加速培养造就一批优秀中青年社科人才,实施优秀中青年社科人才培养工程,重点支持市属高校、研究机构(部门)、市属或各县(市)区属各单位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人员,探索面向培育对象设立专项课题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机制,结合课题申报,每年确定一批重大选题资助出版。二是改革选人用人机制。鼓励把年轻、高学历、有研究能力的优秀人才吸纳发展为会员、理事,建立人才档案,有针对性的挖掘吸引人才。拓宽学术转化渠道,给人才建言献策提供用武平台。开展优秀社科人才评奖,加大对优秀社科人才和社团先进工作者表彰力度。三是探索秘书长职业化。各社团会长、秘书长是社团核心成员,从秘书长着手,在全省率先探索,在等级评估的基础上确定一批示范社团,由政府给予其秘书长岗位一定补贴,逐步实现秘书长职业化。[4]

3.5优化发展环境首先改革考核机制。建立科研为导向的绩效考核机制。继续开展第三方社团绩效评估,推动社科社团标准化建设,引导规范发展。立足示范社团建设,突出学术性,适度调高学术科普成果指标考核分值,将考核结果和政策激励挂钩,推动出思想、出思路、出成果、出人才。培育学术品牌。对区域高校、社科院所专业设置、专家学者、研究资源、成果建树进行普查,深入筛选一批特色学科作为合肥社科研究基地,由市社科联、社科院统一挂牌培育扶持,形成学术特色优势。同时要改革经费筹措机制。加强政府供给,探索将社科学术性社团的发展纳入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精心培育,把举办学术论坛、学术交流、科普和重大课题研究,纳入政府公共服务采购,提高政府智力采购的投入。鼓励社科学术社团开展市场化服务,积极承接来自政府部门、业务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其他市场主体委托的重大研究项目,增强造血功能。

3.6推进转型发展引导应用类社科学术社团转型智库。一个城市要攀登发展高峰,必定要有软科学助力。从地方政府来说,应把智库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积极鼓励引导应用类社科学术社团和有条件的部门组织型社团转型发展,逐步成为地方智库。同时加快建立区域智库联盟,推动智库要素流动、协同创新、抱团作战。强化社团服务和自律。再优秀的社团也不可能成为行政单位,社团服务要摒弃行政思维,更多采用市场行为、社会行为、协商推进。作为社团自身,要自觉强化服务意识,努力为学术建设服务、为所在部门的工作服务、为社会需要服务、为会员和社科工作者服务,在服务中彰显价值地位,增强社会认同感。

注释:

①—⑥ 课题组对全市25个社科学术性社团进行问卷调查,文中数据经调查问卷整理汇总后得出。

[1] 詹成付.关于构建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社会组织制度的一些粗浅思考[DB/OL].(2015-12-03)[2017-02-25].http://www.chinanpo.gov.cn/3201/91923/index.html.

[2] 李静,苏畅.学术性社团发展与管理探索.[DB/OL].(2016-01-23)[2017-02-25].http://www.chinanpo.gov.cn/700100/92602/newswjindex.html.

[3] 谢孝荣.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社团工作的反思与前瞻[J]. 东南学术,2010(1):102-106.

[4] 重庆市级社科社团现状与发展研究课题组.重庆市级社科社团的功用及其发展[J].重庆社会科学,2009(6):115-119.

猜你喜欢
社科联学术性社科
社科成果展示
我校社科联第二届代表大会圆满举行
社科成果展示
社科成果展示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强化学术性和现实性并举
谈“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英译
思辨性与学术性:史学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的应然取向
湖北省社科联八届四次全委会暨颁奖表彰大会在武汉举行
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被表彰为“全国社科联先进学会”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