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实效研究

2017-03-08 20:50郝连儒
关键词:责任感中国梦校园文化

郝连儒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辽宁 大连 116052)

“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实效研究

郝连儒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辽宁 大连 116052)

社会、学校、家庭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和培养的不同领域,只有通力合作才能将特点不同功能各异的三方力量凝聚起来,形成家校社“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这是“中国梦”视域下以一体化体系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实效的正确路径。

中国梦;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一体化体系

“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社会、学校、家庭共担风雨见彩虹、同历风霜享阳光的过程。社会、学校、家庭是既独立又相互连接的教育领域,其教育特点不同,育人功能各有所长。社会方面要建立明确的公民社会责任制度规范,营造责任制度和舆论氛围;大学校园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责任文化气氛;家庭教育要加强感恩教育,营造良好的责任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全面深化改革时强调要“落实主体责任,理清责任链条,拧紧责任螺丝,提高履责效能”[1]。而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和培养方面,社会、学校、家庭也要各自履责,形成家校社“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才会落地生根生发实效。

一、建立公民社会责任制度,营造大学生责任感培养的良好社会环境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健全的责任制度不仅为公民有序地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提供基本保障,还为公民提供可供借鉴的标准和目标,从而使公民在切身体验中培养责任意识,建立公民社会责任制度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根本和关键。

确立清晰的奖惩标准,建立行之有效的奖惩机制,确保责任教育的常态化。必须明确,社会责任是一个制度性问题,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必须倡导主流价值观,制定明确的公民社会责任制度,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国家和政府各部门应对社会上肯负责任的个人和集体给予肯定与褒奖,通过建章立制,积极开发利用道德教育资源,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企业、团体和个人的社会责任,规范必须承担的责任和履行的义务,制定相应的规则和标准确认社会肯定与支持的行为,包括应该做什么、做多少和怎么做,也包括做到何种程度、达到什么标准、终极目标怎样等等,对认真履责行为予以表彰和奖励,为正义行为喝彩;同时应对社会上不负责任行为甚至恶性事件进行相应的惩治,明确规定哪些行为是背弃社会责任的行为,是应该否定和批判甚至惩罚的行为,包括行为的内容、性质和情节,也包括行为的程度和后果,还包括惩罚的措施和力度等等。这样,有标准有要求、有支持有否定、有奖励有惩处,确立了清晰的奖惩标准,形成相应的责任奖励制度和责任惩治与追究制度,长此以往形成行之有效的奖惩机制,使责任教育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确保责任教育的常态化、长期化和实效性。

建立社会责任法律制度,完善社会责任法律规范。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一方面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另一方面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这些责任和义务存在于亲情、道德、纪律、法律等诸多领域,而法定责任和义务是公民必须履行的,是宪法和法律规范明文规定的。通过建立社会责任法律制度,完善社会责任法律规范,使每个公民包括大学生懂得: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相互依存的,公民的权利和责任是相辅相成的,责任与义务是公民必须遵守的法律规范;公民既是享受权利的主体又是履行义务的主体,只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或者只获得不付出,不仅是不道德和不负责任的行为,也是非法行为;对于社会上的恶性事件,司法机关要进行相应的惩治。因此,大学生要尊重法律,依法行使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也要切实履行法律责任和义务。另外,大学生还要明确,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也是密切联系的,当某些道德义务被国家认可为法律规范的时候,即成为法定义务,同样对大学生的社会行为具有法律的硬性约束力,依靠国家强制力作后盾确保履行的法定责任和义务,对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感和责任行为起到了特殊的作用。

发挥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形成潜在舆论道德机制。古人道“道德不倡,天下不宁”,道德历来成为人们修身养性、完善自我乃至治国安邦的重要工具。政府可通过媒体大力倡导主流价值观和责任观,挖掘舆论监督的优势资源,广泛宣传践行社会责任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弘扬社会正能量,塑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通过舆论导向和榜样示范的作用,引导大学生逐步树立责任意识,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同时,新闻媒体、政府部门要及时揭露和批评社会上的不良行为、违责事件甚至恶性事件,通过各种宣传途径对背弃社会责任行为加大监督力度,给予严厉的批评和谴责,对存在偏差的社会行为进行舆论矫正,形成潜在的舆论道德机制,营造良好的道德约束环境,使大学生深受教育和启发,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端正自己的人生态度,矫正自己的价值观,确立服务社会贡献人民的价值观,逐步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发挥其在责任感培养中雨润万物的作用

大学的本质要求它自身不能只是作为职业训练场所而存在,还应该在培养具有较高道德水平的人方面发挥自己责无旁贷的责任。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发挥校园文化在责任感培养中雨润万物的作用,是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实效的良好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说:“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2]校园文化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阵地,发挥校园文化在塑造大学生人文精神和道德品质的教化和熏陶作用,引领校园文化的育人方向,形成校园文化的价值认同和道德自信,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崭新途径。大学要将责任感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将文化精神、价值观念、校风校容、文艺熏陶、行为准则、教师素质等体现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中。首要的是发挥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特别是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要做到“心中有责”,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投入工作,尽职尽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以高尚的道德和丰富的学识教化和影响学生,才能在雨润万物中引导学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勤奋学习,扎实实践。同时,校园环境、制度建设和文化活动都要强调主流价值观的引领,通过精心设计和组织施行责任感教育,使大学生形成校园文化的价值认同,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认识其个体责任、社会责任和国家责任,帮助大学生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在丰富多彩的校内文化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校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内文化活动,包括思想品德教育、文化艺术、体育、科技、学术、社团、文明校园创建等各项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接受传统美德、社会公德、家庭道德教育,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树立个人与集体荣辱共存的责任感;学生通过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内文化活动,体验团队精神和爱心力量,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艺术欣赏能力及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在承担各种责任中锻炼自己,磨练意志;鼓励学生进行不同的角色转换,体验团队精神和管理者的艰辛,进而产生内心道德情感碰撞,学会关心他人,提高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确立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

在丰富多彩的校外文化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校园文化不是在封闭的校园中形成的,校园文化建设也应贯彻教育同社会实践相结合、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方针。学校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外文化活动,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创业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和公益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走出宿舍和校园,从关注社会、走进社会开始,在融入社会和奉献社会中逐步树立起服务人民价值观和无私品格。陶行知说过:“整个的社会活动,就是我们教育的范围。”[3]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大学生走向社会大舞台,扮演多种社会角色,在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开阔视野、升华体验、锤炼意志、磨砺品格,打造成关心社会、乐于奉献的社会人。这样,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整合个体的价值选择,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我责任,在服务社会的实际行为中提升了社会责任感。

创新校园文化活动载体,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创新学生社团建设思路,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是高校大学生责任感培育的崭新途径。责任感是学生品性养成和价值观塑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大学要不断创新校园文化载体,进行多样化的校园文化设计,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参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探索和运用手机报、微博、微信等新载体,将时尚、情感、艺术等元素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鲜明呈现,在其提供的现实而直观的生活场景中使大学生受到落地无声的感染和熏陶,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选择恰当的行为方式,践履自己的责任。另一方面,大学要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创新学生社团活动。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学生社团活动是灵魂,大学要找准社团活动与责任感教育的切合点,创新社团组织和管理模式,创新社团活动内容和方法,创造社团活动的平台,增强活动的吸引力,提升活动的教育性,以团队精神和奉献品格、协作精神和服务品格去感染学生,从而促成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

三、加强家庭感恩教育,强化大学生报恩家庭报效祖国报答社会的责任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指出:“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家’。”[4]康德也说,“每一个在道德上有价值的人,都要有所承担。不负任何责任的东西,不是人而是物”。[5]在人类的道德规范体系中,责任居于首位。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就不是真正的社会人,而人的责任感往往始于人类的特殊情感和行为——感恩。感恩首先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美德,包含着孝顺父母、尊敬师长、珍爱生命、关爱他人、回报社会等伦理价值,不仅可以演化而成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和健全人格,而且由此出发构筑了社会的良心、善心与爱心,创造了社会的美好生活。所以,感恩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的重要途径,而家庭感恩教育则是首要和关键环节。

父母以身作则,以自身的责任意识浸润孩子心灵。托尔斯泰曾说过,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美上。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责任感教育的第一场所。家长对子女责任感教育本身就是一种言传身教,父母的责任意识会直接影响到子女言行,浸染到子女的心灵,奠定子女道德品质、法纪观念、人生观形成的基础。塑造起自己的责任形象是为人父母的关键责任和神圣使命。父母要以身作则践履责任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好榜样示范作用,重视家庭责任建设,塑造良好的家教氛围,以实际行动潜移默化中感染子女,塑造负责任有担当的典型形象,让子女领悟养成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父母要有爱国情怀,承担起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关注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利益,积极投身于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父母要以认真负责的精神,承担起对本职工作的责任,在工作岗位上踏踏实实、勤奋努力、敬业奉献;父母要以积极进取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承担起对生活的责任,做到言行统一,与人为善,肩负作为社会人的责任。长此以往,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感恩意识慢慢成为孩子的一种思维习惯,形成了孩子浸透骨髓的良好品质。正如斯特娜夫人所强调的那样,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为了培养孩子的品德,父母亲的行为要自慎,应处处作孩子的表率。

家长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在平等交流基础上引导孩子践行责任行为。感恩教育是运用一定的方法与手段借以一定的内容实施的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首先,家长要关注子女的身心全面发展,转变唯智育至上的理念。在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中,父母更多地关注子女智育发展,过多看重学习成绩,往往忽略了子女品格素质的养成,忽视了感恩教育。父母要让子女懂得,感恩是炎黄子孙的良好风尚,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更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其次,家长要培养子女独立意识和思维习惯。成长中的孩子由于自我中心意识,容易形成“成皆由我,败皆由人”的思维习惯。家长应进行收放合理的教育,着力培养子女独立意识和思维习惯,给予孩子自主思考的空间,拥有对日常事务的选择权,引导子女减少对家长的依赖,独立完成各项事务,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其自我抉择的能力,养成健康的思维习惯和承担责任的意识。再次,父母应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孩子践行实际责任。马克思指出:“人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6]父母应注意方式方法,改变仅凭说服教育来灌输的方式,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积极引导,将责任意识内化为承担社会责任的价值认同,进而转化为自觉承担的实际责任行动。

从家庭伦理教育开始,为子女创建和营造理性的家庭关爱环境。孔子强调,孝悌者,其仁之本也。孝顺是施爱的根本,爱是形成责任意识的基石,感恩教育首先应从家庭伦理教育开始。孩子从爱父母爱家庭开始,然后才能爱集体爱国家爱民族,成为担当大任的栋梁之才。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父母无疑是自己最大的恩人;同时,任何人的成长都离不开他人与社会的关爱。从家庭伦理教育开始,使大学生懂得,人要常怀感恩之心,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祖国的培育之情、社会的温暖之义,并将对父母、对社会、对国家的感恩之情不断升华,外化为实际行动。同时,要为子女创建和营造理性的家庭关爱环境。杜威认为:“成人有意识地控制未成熟者所受教育的唯一方法是控制他们的环境。”[7]在理性的家庭关爱环境中,在父母道德品质和典型榜样影响下,子女在良好的家风中形成行为习惯,分享家庭的快乐,分担家庭的忧愁,逐渐演化为责任意识和精神境界,进而形成报恩家庭报效祖国报答社会的实际行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8]。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是一项艰苦的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不同领域通力合作,建立公民社会责任制度,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发挥其雨润万物的作用;加强家庭感恩教育,强化大学生报恩家庭、报效祖国、报答社会的责任意识,才能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一体化教育体系,形成家校社“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不断提升“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实效。

[1]扭住全面深化改革各项目标 落实主体责任 拧紧责任螺丝[N].人民日报,2016-01-12(01).

[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4-05-05(02).

[3]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编.陶行知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38.

[4]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16(02).

[5]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7.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45.

[7]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5.

[8]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07-01.

责任编校 刘正花

G41

A

2095-0683(2017)03-0116-04

2017-05-08

2016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思政专项)(L16BSZ009)

郝连儒(1965-),男,辽宁绥中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教授,博士。

猜你喜欢
责任感中国梦校园文化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媒体品牌推广中的社会责任感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践行者——浅析高校工会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作用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
责任感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