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视角下的高职人才培养研究

2017-03-08 20:50
关键词:职业技能院校精神

李 芳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 宣传部,安徽 淮北 235000)

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视角下的高职人才培养研究

李 芳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 宣传部,安徽 淮北 235000)

社会需求是高职院校发展根本且永恒的驱动力。随着经济的转型、产业结构的调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高职教育必须牢固树立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并重的理念,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培育双师型教学团队、发挥校园文化融合育人作用等措施,不断推进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努力提高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尽快补齐产业人才供给短板。

职业技能;职业精神;融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高职教育最基本的职能是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随着经济的转型、产业结构的调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国家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正发生深刻变化。未来社会考量技术技能人才的标准,已不再仅仅局限于技能的“实践性、操作性”这一单一指标,而是趋向多元化,更加关注人的职业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面对这一新常态,高职院校如何推进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尽快建立健全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补齐产业人才供给短板,已成为一个紧迫的时代课题。基于此,本文在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融合的视角下,对高职人才培养策略进行了重点分析,希望能够切实提高高职院校专业人才的培养水平,实现高职教育“以量谋大”到“以质图强”的战略转变。

一、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的必要性

社会需求是高职院校发展根本且永恒的驱动力。我国经济发展目前既面临重大战略机遇,也面临诸多矛盾互相叠加的严峻挑战,作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虽大而不强,要想实现“全球制造大国”向“全球制造强国”的转变,加强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升竞争软实力是迎接挑战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当前职业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职业教育的改革已步入深水区,角色定位也已从过去的支持服务逐步转向服务和引领同步。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对经济社会会产生直接影响。高职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必须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对接,必须和企业生存发展的需求对接,必须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对接。

对企业来说,随着产业发展需要的不断升级,对员工的要求也更加多元化。为更充分了解企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建议、想法等,我们对淮北市三大开发区所属企业以及来我院招聘的企业进行了相关的走访、调查。通过走访调查我们了解到,首先,职业精神是企业选择人才的根本标准。被调查的60家企业约有85%认为道德水准、工作态度、适应能力、沟通能力等要素是衡量一个员工职业素质的关键。而且大部分企业认为,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具备专业技能的员工已经不能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道德水准,讲求合作、求真务实的精神追求等已经成为员工应该必须具备的素质。他们在招聘员工时,对员工良好的职业精神及对企业自身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格外关注,成为了他们选择人才的根本标准。其次,职业技能仍然是企业选择人才的基础。在调查走访中,虽然各个企业没有将职业技能像以往那样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仍然将其当作为考核人才的基础标准,企业需要有知识、懂技术、有动手能力的人才,对于企业来说,较强的专业素质是一个优秀员工应该具备的根本素养。由此可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进行有效融合,是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点和突破口,是高职教育的理性选择。

对学生来说,随着社会人才竞争趋势的不断加强,作为一名准职业人,如果只是具备满足岗位的基本技能需求,将很难出色地、富有创造性地完成工作。在工作过程中,一个人能力发挥的程度常常取决于他所具备的责任意识、职业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职业精神愈强,能力发挥的程度愈高,工作完成愈出色。反之,如果职业精神低下,即使自身专业技能再高,也可能无法获得希望得到的结果,甚至可能会因为不负责任的态度,给企业和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从某种程度上看,学生走向社会、立足社会的制胜法宝不仅仅是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职业精神更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加强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是对学生成长成才的责任,是对学生实现就业和就业后可持续发展的坚实保障。因此,高职院校应将职业精神的养成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让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融合在职业教育中深深扎根。

二、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之间的关系以及融合现状分析

所谓职业技能指的是学生在从事某种职业时必须要具备的专业能力和技术,而职业精神指的是职业人在具备职业技能和遵守职业道德基础上形成的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其核心就是“工匠精神”,即“认真、敬业、执着、创新、精细、完美”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追求。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有着共同的基础——职业,技能、技术和技艺是职业的物质载体,没有这一载体,就不能够将自己的专业变成生命存在的方式。精神是对职业的态度和追求,没有态度和追求,就不可能有专业技能的提升和专业上不懈的创新动力,职业精神能够为学生的职业技能提供相应的支持,两者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1]。

新时期,高职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人才培养特色已有显现,毕业生基本满足用人单位需要,但存在量大质低现象。本次调查走访的部分企业反映高职学生的从业流动率和跳槽率较高,在实际工作中自我中心意识较重,缺少足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缺少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等精神,职业倦怠、职业价值观不稳定等问题较为突出。究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未能把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有效融合,对“传技”和“育人”关系的把握出现了偏差,存在失衡现象。

对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应特别关注毕业生所学专业与行业产业岗位技术技能标准的新变化和新要求的吻合度,对就业岗位的胜任度、对就业职场行业规范的认可度、忠诚度等方面,但目前评价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注点却过于看重“一次性就业率”。在这一政策的导向下,再加上高职院校招生市场的激烈竞争,一些高职院校办学的功利性日趋严重,办学方针和人才培养目标出现偏差,冠以职业教育却无教育性,陷入完全的工具性。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某种职业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很多学校都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基于工作过程、任务导向等以培训岗位技能为目标的课程教学改革,强调课程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压缩文化素质课。这种教学改革,虽然让学生在工学交替、强化专业实践和具体操作的严格训练中掌握了较为娴熟的操作技能,但却使人文知识教育、人文精神培养处于边缘状态,使职业精神教育变得比较零散,缺少一定的系统性、实践性以及专业性,偏离了教育应为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本源。再加上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高考成绩较低,基础文化课较为薄弱,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在职业院校学习,不少学生显得自卑无奈,对职业认知不够清晰,职业理想也不够明确。这些都影响到他们在接受职业教育阶段个人的修养和职业的追求。

三、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融合视角下高职人才培养策略分析

(一)优化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融合的课程体系

课程教学始终贯穿于教学体系之中,是培养专业人才、实现素质教育的关键。高职院校必需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坚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的原则,改变当前课程的工具性倾向,从宏观上做好课程教学体系的顶层设计。要主动“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2],并结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行为特点,以专业群所服务的岗位群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归纳出岗位职业活动所需的核心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作为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依据。科学设置通识课程、专业理论课程、技能课程和拓展课程四大课程模块,按照高等职业院校“基础课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四分之一”要求开齐、开足、开好公共基础课,积极搭建各类选修课平台,满足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积极构建全面均衡的立体课程体系,实现课程的个人功能与社会功能的统一[3]。要注重将职业精神元素有效渗入专业课教学过程,加强专业课与文化艺术课的相互融通,确立三维课程目标(每门课程要分别列出能力、知识和素质三项目标,每项目标要具体划分到教学单元、设计出具体项目情景),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进行综合考虑,将职业精神培育融入项目、任务、技术等各个环节,力争实现职业精神的全程渗透。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创建相应教学情境,在专业技能教学中注入产业文化、企业文化和职业审美教育。通过教育和引导,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了解、认同、践行职业精神的核心要素,实现知识技能的工具性和精神性的统一。要充分发挥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作用,加强职业认知、职业理想教育。学院应结合就业形势,向学生介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分析自己将来有可能从事职业的工作特点、工作程序以及从事这类职业应该具有的专业能力、知识结构和职业精神核心要素,帮助学生在更加清晰、理性认识自己未来可能从事职业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职业理想。

(二)搭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学校与行业企业在专业与产业、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等方面开展的深度合作,不仅是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职业精神培养得以深化和有效实现的重要平台。针对职业教育学制短、课时少的现状,通过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能有效提高学生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缩短人才的成长周期。校企双方应以人才培养这一共同利益点为基点进行深度合作,坚持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把强化生产性实训体现在校内实训中,把企业文化制度应用到顶岗实习中,从而更有效地将育人从学校延伸到企业、延伸到社会。[4]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进“情境认知、行知合一”的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整合校企资源,积极开展“车间进校”合作模式,为学生设置贴近职业岗位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与生产工作一线相接轨的实训设备,注重将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标准相融合、技术规范与教育规范相融合,让学生在准职业环境中,全面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同时鼓励学生积极深入企业顶岗实习,以员工的身份参加生产实践。顶岗实习期间,和正式员工一样实严格按照顶岗实习企业的相关制度和规范进行管理,并通过阶段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让他们在进行技能训练的同时,体验岗位的真实性和复杂性,了解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懂得如何提高工作效率,体会团队意识、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等企业文化精髓,养成遵守相关职业规范和劳动纪律的习惯,把书本中的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逐步增强学生的企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实现让学生在职业实践的基础上了解和理解职业精神,在融入企业的过程中践行职业精神的目标。[5]

(三)建设一支企业经历丰富的师资队伍

要实现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师资是关键。职业教育的跨界性,决定了职教老师的“跨行性”,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精湛的技术,更要有高尚的职业精神,教师不仅是传授学生知识、技艺的教书匠,更是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高职院校应本着“校企联动、专兼互补”的原则,主动加强与教育主管部门、行业企业等沟通交流,对学校内教师队伍结构进行全面了解,对教师队伍优势与不足进行深入分析。选择有校企合作积极性、对职业教育有一定研究的企业,联合制定有针对性和持续性的培训规划与实施计划,加强校企双方对专业教师、实践教师的共同培训,建设一支优秀的、具有丰富企业经历的、能够凸显企业文化的双师型师资队伍。[6]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高职教师轮训制度。通过分批选派教师,尤其是有技能提升潜力的专业骨干教师,定期脱产到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时间不少于1年的全日制顶岗培训,让教师通过生产工作一线的实践经验,深刻感受学校教学与工作岗位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充分感知各岗位职业活动所需的核心技能和精神要素,使自己和企业员工更好地全方位贴近,从而在教学中能更好地以企业专业术语进行授课与技术指导,能更好地以企业素养来要求管理学生。另一方面要完善行业企业德艺双馨的高技能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的相关政策,在校内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在班级积极推行“双导师”制,实行双主体育人。对外聘老师参与日常课程教学要提出课时比例上的要求,尽量安排实训类课程教学,让师傅们的精湛技艺和敬业精神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使工匠精神成为学生自觉精神追求。每个专业应聘请来自行业企业内有话语权的一线专家,担任兼职专业带头人,参与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优化、教学内容的设计、实习基地的建设等方面,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人才在学校教学任务中的重要作用。

(四)发挥校园文化融合教育作用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大学文化是学校的重要软实力。由于历史原因,高职院校大多起步较晚,办学时间较短,文化积淀不够厚重,对自身文化建设的使命缺乏全面和深刻的认识,没有凝练形成各自的大学文化精神。高职院校必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注重将精神层面的隐性资源和物质层面的显性资源进行有效结合,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融合育人作用,提升校园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影响力。要发挥校训、校歌育人功能。校训、校歌是一所学校治学理念、精神内涵和历史积淀的凝练,是学校文化和精神的内核,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引领。要通过各种载体和平台在师生的教学与实践活动中强化对校训、校歌精神与内涵的挖掘、宣传、弘扬与领悟,让它们像阳光和空气一样无所不在,对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作用,定期举办中华经典诵读、中华古诗词朗诵、道德讲堂、书法、剪纸展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活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提升人文修养、增强文化自信。要加强书香校园建设,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处理好专和博的关系,通过读专业书籍掌握技术上的看家本领,读文学艺术书籍培养想象力,读哲学书籍培养洞察力,读史学培养认知世界、国家和社会发展规律。要积极开展技能大赛、辩论赛、演讲比赛、主题团日活动、主题报告会、志愿服务、三下乡社会实践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专业能力,学会沟通、宽容、关爱、合作、感恩,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职业意识与素养,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要创建自然、人文与职业融合的校园生活环境,设置文化浏览区,为职业精神的教育创建良好氛围。

“十三五”时期是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面对新形势,高职院校必须坚持教学生“何以为生”和“为何而生”并重,将职业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1]李小鲁“.工匠精神”,职业教育的灵魂[N].中国教育报,2016-05-13(05).

[2]刘立新.以产教融合理念统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N].中国教育报,2015-10-08(09).

[3]郑玉清.现代职业教育的理性选择: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高度融合[J].职教论坛,2015(5):30-33.

[4]董刚.将职业精神养成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N].中国教育报,2015-12-10(09).

[5]郑丽梅.追求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培养的融合[N].中国教育报,2015-10-26(09).

[6]史文生.小组合作教学为专业教师培养另辟蹊径[N].中国教育报,2015-10-15(09).

责任编校 秋晨

G710

A

2095-0683(2017)03-0125-04

2017-05-12

2016年安徽省高等学校重点教学研究项目(2016jyxm0940);安徽省教育厅2016年度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16A0837);2016年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质量工程项目(2016jxtd-01)

李芳(1973-),女,安徽淮北人,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宣传部副教授,硕士。

猜你喜欢
职业技能院校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人社部将组织开展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试析职业技能鉴定质量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及落实方案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