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

2017-03-08 16:32云南省武定县近城小学晏兰慧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7年2期
关键词:松树意识课文

云南省武定县近城小学 晏兰慧

一、营造和谐课堂,创设自主创新的条件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感兴趣的事大人都不愿意去做,何况孩子呢!其实学生的每门学科都有引人入胜的东西,我们的任务是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发挥教师的创新精神,把语文课上得生动、有趣,能引起同学们的兴趣,让他们高兴、愉快地学习语文。自主学习者认为,人的自主能力是很重要的。自主能力主要是自觉、视野和行动的勇气,这些都必须在一次次抉择的成功或误判中累积经验而来,不能够靠灌输知识来学会。自主能力不是一种知识,而是面对自己生命的艺术。就像画家要成为画家非得自己动手作画,人要成为自主学习也是得知行合一。

二、拓宽探究空间,提供自主创新的机会

自读自悟,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多种有效的参与机会,如独立学习、集体讨论、小组活动、动手操作等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多方面、全方位地参与课堂教学。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还应该加大课堂教学中的个体活动量。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有篇课文《我最好的老师》,文中的老师怀特森先生教育自己的学生:“不要让你的脑子睡大觉!”为了让学生动脑思考,怀特森先生甚至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错误的信息,以考察学生是否动脑思考。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要放手让学生学习,课堂上让学生大胆质疑,充分激发思维,让学习养成主动的意识和习惯。我在教学过程中,总是留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勇敢提出自己的疑问。记得,我在教学古诗《鸟鸣涧》这一课时,有的学生在学习了古诗以后就提出这个问题:“这首诗写的到底是秋天的季节还是春天的季节?桂花不是秋天开的吗?为什么诗中有一句是‘夜静春山空’?是不是诗人写错字了?”这个问题一提出,一石激起千层浪,班里顿时炸开了锅。说实话,我也没注意到这个细节,所以当时也有点慌了手脚。但我没有把学生的问题敷衍下去,而是用欣赏地语气说:“这个同学的思维真的很丰富,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这样吧,这个问题留给大家课后去搜集资料去验证。”在下一个课堂中,同学们都拿出了自己的观点,有的说通过上网查资料,知道桂花有春花、秋花等不同种类,这首诗里写的是应该是春花,描写的是春天夜晚的景色。也有的说通过和家长一起到书店查资料,也证明描写的是春天夜晚的景色比较正确。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学生在有了问题之后,就有了主动探究的欲望和乐趣,老师要注意放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三、增进自主意识,教给自主创新的方法

增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由“要学”到“会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着力于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能力,学会自主学习。例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非常重视对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在我看来,预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措施。当然,不同年段,对预习的要求也不一样,所以我会交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例如,低年级预习的要求是自学识字,读通课文。三年级学生预习的要求主要是自学识字、新词,不懂的字词查字典,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四年级预习要求是在三年级的基础上,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初步了解课文叙述顺序,提出问题。当然五六年级又各有要求。每学一篇课文前,我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而且每节课要检查预习效果,严格要求,持之以恒,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就会慢慢培养起来。另外我会鼓励低年级学生边读书边思考,中年级学生边读边思并学会圈点、批注,高年级学生除了边读边思,还能在书中留下简短的感受做到读写结合。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会利用现有的技能去主动地、积极地学习。

四、丰富学习活动,增强自主创新的动力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活动,能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和自我需求,另外在活动中不断品味成功的喜悦,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语文。例如,在教学中,我会让学生做摘抄优美词语笔记。每周我们会有一次“优秀摘录笔记展”,笔记先由小组评比,然后班级比,最后评出最优秀者,会奖给一颗“优秀星”。评比的内容为字迹工整、整洁,句子优美有代表性,版面设计美观等,这样学生为了做好摘录笔记,乐于去做,愿意去学,语文学习从而成为一项很有兴趣的活动。为了培养学生主动写作的愿望,我在班级的“我的创作”中,定期展示学生的优秀习作,特别优秀的,我还收录到我们班的班级圈中,并附上学生的照片,这样学生的家长也有机会欣赏学生的作品,学生写作的兴趣大大提高。另外,像古诗诵读比赛,讲故事等语文学习活动,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

五、教学内容结束,引导自主创新的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光靠读一本书是学不好语文的,即使是我们低年级,也要树立起在课外学语文,在社会中学语文的思想。一位教师在教完《小松树和大松树》后,让学生质疑,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松树为什么长在山上呢?”这个问题可真叫那位教师哭笑不得,因为这跟教学目标毫无关系。处理这样的问题,不能不了了之,更不能置之不理,不然,就会失去引导学生在课外学习语文的大好时机,也会挫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小松树为什么长在山上?这是个自然科学方面的问题,松树的种子可能会被小鸟叼着,在飞行的过程中,落到了山上,再加上合适的土壤、水分等原因就可能生长起来……如果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回去查资料,不就培养了学生的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吗?如果学生回去问他的爸爸、妈妈,知道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教师再安排学生在语文课外活动上进行交流,这不就是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吗?所以,我们说,只要教师留心,时时处处都能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从日常工作中的细节和点滴做起,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的培养,让自主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习惯。

猜你喜欢
松树意识课文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松树郁郁 松树苍苍
背课文的小偷
松树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松树
意识不会死
背课文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