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发现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问题初探

2017-03-08 16:32重庆市永川区何埂镇花园小学杨成荣龚建铭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7年2期
关键词:美术课教材学校

重庆市永川区何埂镇花园小学 肖 灿 杨成荣 龚建铭

一所学校则是一个小集体,教师无疑是集体中的主导者。在当今复杂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教育理念不断更新的背景下,教师工作能力与教学水平貌似被拘禁,失去了最初的血气方刚。少了外界的“光合作用”,教学先进性必然进步缓慢,坐井观天的现状让人不思进取。状态差的时候就想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有自我独立意识的时候又倾向于开放性的活跃课堂,教学风格的形成还颇具雏形……种种问题因人而异,错误的方式,偏激的想法人人都会遇到,也许会陷入旋涡越挣扎越下沉,也许索性摊开双手,从此浮于尘世。

曾经有一个印象深刻的美术教师培训活动,带来精彩讲座的成都金牛区张家巷小学的陈勇老师和周萍老师,都是特别优秀的人物,他们在介绍自己学校的时候,云淡风轻的语句中却让人感受到一股来自骨子里的自豪与光芒。一所市教委准备放弃的小学,在三年内一步一步走向辉煌,他的创意想法成就了如今的张家巷小学,在他和学生的努力下,创造出了让人眼前一亮的“熊猫字体”,挖掘出了既有地方文化特色,又有艺术价值的东西,外界各类人士一致好评,一点一点的精心打造,用心的开发,带领学校走向了希望与光明。其实这就涉及到之后周萍老师的怎样开发优秀课程,深入浅出又有文化承载。这个得结合三个方面。

1.挖掘新颖有趣的“创课”(课题)

其中包括选题、当代艺术、生活观察、体育花絮、科技创新、民间工艺、时尚流行等元素。

2.演绎不同方向的“课串”(定点挖掘)

由浅入深、局部到整体、外形大致到精致描绘细节;单元到组合、单色到绚丽、基础到应用、不同美术门类、工具材料、表现手法、个性突出的艺术符号,不同的展示风格和空间。

3.尝试开发一系列“课程”(多学科内在联系)

从发展历史演绎、从学科联系演绎、从成长过程演绎。要求教师再设计课的时候,要从多方面去关照,准确地抓住适合自己,更适合学生的主题,以及课堂周边。

在美术课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忽略了一些重要的东西:观察发现、创作、写作、规划等能力的培养。在一整堂课中,完整性很重要,尤其忽略了最后的反思,报告环节,这样不利于课程的深入,所以,必须要求孩子养成反思总结的习惯,或者以写报告的方式为一节课画上完整的句号。

结尾有了,那么开头呢?一堂好的教学设计,绝对少不了新颖、生动的课前导入,它是当堂课的“铺垫”“载体”“悬念”,用好了就能活跃气氛,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另外一个是教学的逻辑线,在课堂中要求张弛有度的控制教学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必须要发掘到合适的载体,同时还能把握好教学设计的“尺度”。

有时候课堂太跳跃,指哪儿打哪儿的现象无独有偶。所以陈旧老套的教学方式在等待革命。准备教学用的道具,或是PPT课件时,尽量选择容量大,有潜台词的优秀素材,要有针对性,实效性。比如在网上找的图片,至少要是高清,效果好的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用意,才能获得更多的有效的、有意义的信息。

许多初涉小学教育的老师,总是会把小学生当做成人来接触和交谈,所以设计的教学环节跟教材比起来可能难度稍高,有点超前。说是知识点的学习宜“少而精”,但笔者也是在教学参考内容的选择上不懂取舍,觉得这个不能删,那个减不了,其实教学就应该严格按照“少而精”这一点来执行,懂得取舍,拒绝硬塞,让孩子上课不再“超负荷”。

除了教师备课,教学方面,还有一些问题存在,也是不太引人关注但又亟待探险的“漏洞”——政策滞后,薄弱学科的现状没有得到改善。

1.循环教材,不利于教学的开展

这个问题最为严重,体会最深,就拿笔者所教的四年级的美术教材来说,两个班近一百个孩子,但教材只有25本,一个班的总人数的量都达不到,两个人看一本还不够。每次上完一个班的课,要收上来,方便另一个班下次上课要用,这种状况下,如果想布置一点课后拓展,或是其他操作类的任务都难以下手,在教学上真的很难开展。另一方面就是孩子很淘气,经常管不住手,在循环教材上乱写乱画,影响书本美观,因此两个班闹得十分不快。这都是学生的真实反映,倡导环保节俭虽好,但学校课堂缺什么不能缺教材,知识的承载体都没了还谈何教学,反而会得不偿失。

2.课时分配随意性大,时效性不足

从课程量上来说,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艺体学科的地位了,值得开心,但是每个学校、每个年级,乃至每个班的美术课都有这样一个现象,平均每周两节美术课,但是两节课相隔很远。周一上一节,周五再一节、或者周二上一节,周四再一节。这个课程安排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现在的课都差不多是两个课时才能结束,一般的作品几乎一节课很难做完整,所以又涉及到下一次要接着上,但孩子的作品“不长寿”,一不小心就没了,不利于课堂的连续性。

学校孩子的生活条件并非都衣食无忧,这类学生让他们准备绘画用具肯定要经过家长,上一次课就要带一次绘画材料,家长也会厌烦频繁的学习用品准备,而且还不能避免忘记准备的情况。如果能把两堂课变成连堂的话,教学效果会比较好。孩子一周只需完成一个作品,绘画工具只需准备一次,一劳永逸。

3.学具匮乏,不适应教学多元所需

如今的教材知识涉及广泛,所需学习用具也是五花八门,许多学校的孩子不可能能一五一十准备,只有退而求其次,用另外的代替,尽量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实在不行,只能通过示范,让他们了解,那么这样一来,接触到新媒材的孩子就更少了。

作为教学探险者、创意挖掘者、课堂开发者的老师们,目的是要带领学生闯进学习的世界,其途中拦路虎不可少,但不能吓破胆,失去勇敢探索的冒险精神。别一不小心,把孩子的兴趣、创意、童真、稚趣统统关进“黑屋子”!人非孤岛,无人可以自全。困难可以克服,但探索不可止步不前。

猜你喜欢
美术课教材学校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美术课
一节有趣的美术课
趣味美术课
怎样让美术课更生动有趣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