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商贸与互联网时代供应链模式比较及融合路径研究

2017-03-09 17:25马斌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融合路径互联网时代供应链

马斌

内容摘要: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趋势不断加强,依托于互联网的商贸交易以低成本、高效率赢得众多网民的追捧。互联网时代下B2B、B2C、C2C等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企业供应链运作也呈现出信息化、集成化的特点。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调结构、促发展”的关键时期,传统商贸供应链模式已无法适应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必须逐步与互联网时代供应链模式相融合。本文对比分析了我国传统商贸与互联网时代供应链模式,并进一步剖析了二者在融合进程中所面临的阻碍,最后提出了互联网时代下传统商贸与现代供应链融合的新路径,以期能够促进传统商贸的转型升级、互联网交易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传统商贸 互联网时代 供应链 融合路径

21世纪以来,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全球市场飞速变化,供应链之争已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所谓供应链(Supply Chain),即系统化、集成化、敏捷化的管理模式,以市场为导向构建企业的网络关系更加强调增值链。尤其是依托于互联网的商贸交易迅速发展,以低成本、高效率的管理模式赢得了市场的青睐。我国网民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互联网商贸交易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B2B、B2C等电子商务平台不断推陈出新。据CNNIC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末,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88亿,且上网设备正向手机端集中,手机网民达到6.2亿,Internet普及率达到50.3%。与此同时,互联网商贸交易额也呈现快速上涨的态势,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互联网商贸交易总额达到18.3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6.5%;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0.82%,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7.04%。在此背景下,传统商贸的供应链模式已难以适应市场需求,供应链运作必须向信息化、集成化发展。

然而当前我国传统商贸与互联网流通业并存且供应链模式融合并不理想,如大部分传统商贸仍旧未融入互联网、面临管理与资源整合“瓶颈”、硬软件环境存在不匹配、供应链模式整合程度低,既不利于互联网流通业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等问题。基于此,将传统商贸与互联网时代供应链模式的融合问题作为切入点,从实施战略管理的高度提出加快传统商贸与互联网时代供应链模式融合的路径选择,从而促进我国商贸流通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传统商贸与互联网时代供应链模式的对比分析

(一)传统商贸强调“纵向一体化”模式,互联网时代推行“横向一体化”模式

传统商贸供应链模式下将企业能力过分放大,认为“无所不能”,强调自供、自产、自销的一体化经营模式,管理组织臃肿,反而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为了追求资源的整合,推行“纵向一体化”模式,将供应商、分销商等分离在外,导致灵活性差、效率低,严重影响了企业核心业务的开发。企业产、供、销业务同时开展,领域过于庞杂,导致风险上升、成本上升,且供应链中任何一个环节中断都将导致整个供应链的“瘫痪”。尤其是业务部门各自为政,导致部门利益与企业目标发生冲突,过于注重内部联系,缺乏与外部的合作伙伴关系,忽视了资本流、信息流、工作流。相比之下,互联网时代推行“横向一体化” 供应链模式,即以市场为导向贯穿“供→产→销”业务构建供应链,每一“链”是相互独立的,企业仅开发核心业务并通过外部资源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如企业只专注于生产某零部件,而组装、加工等业务委托外部企业完成,依靠抓住产品方向赢得市场。可以说,互联网时代供应链模式更注重与外部企业的联系,与供应商和客户建立业务伙伴联盟,简化组织管理,集中企业资源专注于核心业务,从而提升管理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培育企业竞争力。

(二)传统商贸缺乏服务平台,互联网时代供应链模式强调信息化与网络化

传统商贸供应链模式缺乏服务平台,仅注重与客户面对面的交流、交易,缺乏跟踪管理、需求分析,供应链中成员间信息无法共享,导致信息滞后、失真,管理成本上升、顾客满意度下降。缺乏可靠的电子交易平台,导致市场响应机制、顾客的需求无法得到及时反馈,供应链运作效率低,企业形象受损。如供应链未及时获得客户单方毁约信息,依旧按订单生产,导致库存量增加;未及时掌握市场信息,一味闭关生产,可能导致产品无法出售,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掌握顾客需求变化能够赢得市场先机,企业内部的协调一致能够提升管理效率,知曉竞争对手情况能够及时调整运营模式,从而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信息化、网络化的基础上。互联网时代供应链模式的最大特点是构建了信息支持平台,提高信息精度、及时性和流动速度,动态掌握顾客需求和市场变化,在竞争中知己知彼。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数据库、集成业务流程,改进供应链系统,如电子订货系统、数据交换、物流GPS定位等,有效提升了供应链绩效。将信息交换技术和网络融为一体,将供应商、销售商、物流商等联结在一起,优化资源配置,服务效率与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顾客满意度上升,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树立良好形象。

(三)传统商贸强调竞争而忽略合作,互联网时代供应链模式注重生产经营柔性化

传统商贸供应链模式更强调竞争关系,同类企业间的价格战更是此消彼涨,往往导致产品质量下降,长期的亏损经营导致最终两败俱伤,也不利于行业的发展。忽略企业间的合作关系,致使与供应商、销售商之间的交易缺乏诚心,甚至拖款、欠款现象严重,更无法达到“合作共赢”。在传统商贸供应链模式下,企业间丧失了合作互信,导致竞争环境恶化,不利于经济稳定、有序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互联网时代供应链开启了敏捷柔性化管理。即以买方市场为主导,强调信息的开放和共享,引导企业供应链内部成员的协调一致、企业间的合作共赢。重构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实施柔性化管理,注重发挥人的创造性,优化内部资源配置。依托于互联网实施敏捷制造,以充分自治、分布式协同工作为核心,以市场需求引导企业生产,强调供应链结点间的关系是合作大于竞争。集成虚拟企业或动态联盟,通过互联网将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完整结合,实现从生产商到最终用户的价值增值过程,这也为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传统商贸重产品质量轻服务,互联网时代供应链模式倡导物流系统化与专业化

传统商贸供应链是以产品质量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忽略了物流管理,往往导致成本上升、运输效率低、顾客满意度低。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顾客需求也呈现个性化的特点,单纯以产品为中心的供应链模式已不适宜。物流被称为“第三利润源”,尤其在互联网时代,物流已成为企业经营中重要的一环,由此供应链模式更倡导物流系统化、专业化。物流业务分散于多个环节,如配货、运输、配送等,必须从总体上进行统一协调与控制,进行系统化管理,实现整体交易的完成。大型企业可以建立物流系统,中小型企业可以将物流业务外包给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降低成本、提升服务水平,提高顾客满意度。在互联网时代供应链模式下,用系统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对物流各环节进行管理,通过物流信息能够及时掌握市场需求,从而调整企业战略部署。同时,商品的流动可以通过物流信息反映,利用互联网对物流活动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更符合现代企业的经营理念。

传统商贸与互联网时代供应链模式融合面临的问题

(一)大部分传统商贸仍旧未融入互联网

越来越多的传统商贸企业意识到在互联网迅速普及的今天,供应链模式必须向信息化、网络化、集成化发展才能培育核心竞争力。2015年,我国网络零售市场规模便达到了3.8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5.7%,尤其是2016年在“供给侧改革”的推动下,资本涌入、政策鼓励等给传统商贸向电子商务转型提供了新机遇。在互联网时代下电子商务迅速发展,融合信息、营销、金融等服务形成了依托于网络的供应链模式。然而我国传统商贸大多为中小型企业,没有能力或不愿构建集成信息平台,导致供应链模式依旧落后,难以与互联网时代供应链协同发展。据艾瑞咨询(iResearch)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仅有20%-25%的传统商贸企业引入了互联网经营,美国则为74%。目前,我国传统商贸企业仅将其收入的2%投入到信息平台建设,而世界平均水平则为4%。整体而言,我国大部份传统商贸企业仍旧未融入互联网,未构建服务平台,沿用传统的供应链模式,导致成本上升、效率低下。如货款收讫后销售基本完成,对商品流动信息、顾客信息、个性化需求都不能动态掌握。传统商贸与互联网时代供应链模式无法有效对接,也就无法协同发展,共同享受信息时代的高效与便捷。

(二)面临管理与资源整合“瓶颈”

虽然传统商贸与互联网商贸都属于流通行业,但由于依托的平台不同,导致两种供应链模式在融合进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瓶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管理理念不同,甚至在具体的融合中产生冲突。传统商贸供应链模式更关注资金流,忽略了信息流、增值流、物流,企业文化也处于相对封闭的空间,管理理念陈旧,已无法与现代企业模式相适应。互联网时代供应链更倡导开放式的企业文化,更关注信息流、增值流、物流,引入国际先进管理理念,将市场方向与顾客需求作为核心。二是传统商贸企业在搭建信息平台时,未制定明确的互联网发展战略。自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许多传统商贸企业意识到转型升级是必然趋势,纷纷构建信息平台或推出B2B、B2C线上销售平台,但其供应链模式在内部控制、运营技术、后台操作等方面依旧难与互联网时代供应链对接。主要原因在于未制定明确的互联网发展战略,未从企业长远利益、持续经营的角度打破原有供应链模式。三是专业人才匮乏,人力资源缺口较大。供应链模式的改革与融合势必需要专业人才的推动,目前我国精通管理、技术、运营、物流的复合型人才匮乏,导致供应链模式的融合后劲乏力。

(三)硬、软件环境不匹配

互联网时代下硬、软件环境的相互协调、相互匹配,能够推动传统与互联网商贸供应链的高度契合,从而促进商贸行业的蓬勃发展。硬、软件运行环境是互联网时代供应链模式的技术支持,为供应链管理各节点提供无缝连接,提高管理效率、不断优化策略。目前,我国传统商贸与互联网时代供应链模式的融合进程中,只注重硬件环境建设,如构建信息平台、互联网技术支持等,忽略了软件环境的建设,导致两者不匹配。硬、软件环境的不匹配进而导致内、外部供应链无法形成有机整体,无法实现互联网条件下供应链的有效管理,集成化、智能化、柔性化也就更无从谈起。软件环境建設滞后阻碍了供应链上信息的同步传输与共享,无法实现电子订单的数字化、网络化处理。事实上,传统商贸与互联网时代供应链模式的融合给硬、软件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供应链管理的实施与优化必须建立在硬、软件环境的高度匹配基础上。

(四)供应链模式整合程度低

我国供应链管理起步较晚,在传统商贸与互联网时代供应链模式的融合中运作协同方面并不理想,纠其原因主要是供应链模式整合程度低。事实上,供应链模式的整合需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企业内部整合,二是企业间的整合。从企业内部整合来看,过于强调技术,缺乏全面规划,导致对成本、市场、需求的掌控依旧处于劣势地位,如制定科学生产、进货计划存在较大偏差,导致成本上升甚至因市场需求变化而造成亏损。以客户为导向的运营模式不完善,自身管理基础薄弱,大数据应用和处理能力薄弱,动态跟踪顾客、掌握信息的效率较低。从企业间的整合来看,没有从战略合作的角度出发建立包括供应商、渠道商、零售商、最终用户的完整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联系不紧密,信息共享、风险共担的理念还未形成。横向企业间同质化竞争情况严重,缺乏创新意识,低价战引发的恶性竞争时常充斥市场,难以为顾客提供高效、便捷的购物体验。整体来看,传统商贸与互联网时代供应链模式的融合进程中,由于供应链模式整合程度低、绩效不高,导致商贸流通产业竞争乏力。

传统商贸与互联网时代供应链模式融合途径

(一)实施供应链战略,建立协作激励和信息共享机制,提升供应链管理效率

在互联网时代下构建一个成熟有效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从战略的高度建立协作激励和信息共享机制,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模式下各部门与企业利益冲突问题,减少信息传输失真问题。

一是构建协调营运机制,实现链条内利益的科学、合理分配。传统商贸供应链模式下,个体与企业整体利益冲突时有发生,常常导致为追求各自目标而忽略企业利益,供应链管理形同虚设。协调解决供应链中利益冲突,建立收益与工作能力相对称的激励机制,既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又能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是建立联合预测和规劃机制,实现企业内部、企业间线上、线下的互动互融。传统商贸供应链模式下,信息链的延长、失真现象频繁发生,无法对市场进行有效预测,严重影响供应链管理的效率。建立预测、规划机制,实现链上信息交换与适时共享,提升大数据分析、应用能力,保证各阶段决策的有效性,走集群品牌发展之路。上下游企业形成联盟,动态掌握市场信息,规范信息操作流程,按重要程度适时对基础数据预测、规划,共建、共享分销渠道,减少管理成本、降低市场风险,提升供应链管理的效率。

(二)推行数据联动,构建虚拟企业管理机制,完善供应链管理服务体系

在互联网时代下构建虚拟企业管理机制,通过网络平台规避市场波动,能够加快我国传统供应链模式的升级转型,完成服务体系。具体可从以下几条路径展开:其一,制定弹性条款,限制供应链各节点的管理权限。以彼此合作共赢作为出发点,通过合同约定或制定弹性条款的方式,规范供应链管理中各节点的行为,激发各方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重要节点的管理和决策权限进行严格限制,避免因投机行为而造成的项目失败,进而影响到供应链整体利益。其二,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构建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协调联动企业间的资金流向。金融服务平台无缝嵌入互联网中,促进供应链模式的有效运行,加强资金流动管理,避免上下游企业间因拖款欠款而引发的冲突、纠纷。基于联动企业的交易行为提供投、融资服务,提升资金使用效率,推动以供应链为核心的协同发展、协同管理理念。其三,构建虚拟企业管理机制,促进各节点间企业文化的协调。供应链各节点共同组成了虚拟企业,企业文化的一致性是确保协调管理的基础,求同存异的磨合,战略目标、价值取向的趋同,将进一步完善供应链管理的服务体系。

(三)加强供应链节点管理并协同运行,实现快速响应,提升客户满意度

互联网时代下的供应链模式的“链条”明显长于传统模式,将相关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利益共同体,各节点间的紧密合作、协同运行决定着供应链策略的成败。供应链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赢得客户、提升满意度,要最终实现这一策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促进硬、软件环境的最佳匹配,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引入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升级更新硬、软件环境,实现供应链各节点的有效对接。建立大数据处理系统,优化流程,有效降低供应链成本、提高客户服务质量。二是以数据预测、规划为基础,建立快速响应策略,提升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在硬软环境匹配的基础上,实现供应链中制造、供应、零售、服务等节点的信息共享、数据预测,通过协同运行不断提升精确度,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跟踪客户动态,掌握客户需求,适时调整制造、供应计划,提高资金使用率、商品周转率,降低供应链成本。

(四)建立长期战略伙伴关系,促进供应链节点的有效沟通,实现协同管理

互联网时代下供应链模式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涉及多方利益群体,要实现协同管理需要各方以合作共赢、互利互信为基础,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也可以克服传统供应链模式下各节点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的局面。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利用互联网建立电子商务平台,以求同存异、协调发展为目的,实现信息共享、文化共享。各节点通过平台展现企业文化、企业精神、战略目标、价值取向,获得员工的认同,避免双方利益受损甚至导致零和博弈,实现有效沟通。其二,在有效沟通、互利互信的基础上,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供应链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着产品形成的全过程,以有效的技术手段为支撑,通过数据预测、规划,实现各节点间合同约束、流程控制。其三,加强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重视员工在职培训,形成高校、企业联合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形成人才梯队,为供应链的协同管理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霍艳芳,何莹.物流企业主导的电子商务供应链质量改善与定价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5(6)

2.肖静华,谢康,吴瑶等.从面向合作伙伴到面向消费者的供应链转型—电商企业供应链双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15(4)

3.刘征驰,石庆书,张晓换.知识协作背景下电子商务服务供应链关系治理—一个分而治之的组合激励机制[J].软科学,2015(1)

4.李国刚,张萌萌.供应链一体化下物流电子商务平台的构建研究[J].价值工程,2015 (1)

5.施春龙.协同管理策略视角下B2C电子商务供应链的整合[J].当代经济,2015(31)

6.董志刚,徐庆,马骋.电子商务环境下双渠道供应链的制造商分销渠道选择[J].系统工程,2015(6)

7.杨洁辉,韩庆兰,水会莉.企业环境管理,创新管理,供应链管理三维融合—供应链可持续创新系统构建及应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8)

8.孙经纬.多重参照点、公平偏好和双渠道供应链运作策略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33)

9.闫明浩,金亚男,张劲松.低碳背景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思考[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1)

猜你喜欢
融合路径互联网时代供应链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性与相通性
浅析媒体融合下的“正和博弈”
互联网时代下的会计信息化教育变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