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与《窝果策尼果》农事诗比较研究

2017-03-09 07:42
红河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古歌哈尼族农事

万 青

(红河学院人文学院,云南蒙自 661199)

《诗经》与《窝果策尼果》农事诗比较研究

万 青

(红河学院人文学院,云南蒙自 661199)

《诗经》和南方哈尼族古歌代表作《窝果策尼果》里面有许多反映农耕文化生活的农事诗,这两部作品中不仅有农业生产的影子,更多是直接描述农业生产生活及与农事直接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的诗篇。正是由于北方中原汉族和南方哈尼族在思想和文化上的巨大差异,导致了农事诗在内容、艺术技巧和语言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对于两者差异性的研究,可以深入认识中国不同民族、地域诗歌的风格和魅力,是了解和认识中国诗歌作品多样性、复杂性的重要途径。

《诗经》;《窝果策尼果》;农事诗;比较研究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少数几个农业文明中心之一。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有:“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相传是黄帝发明了农业;《诗经·大雅·生民》:“蓺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 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茀厥丰草,种之黄茂。实方实苞,实种实褎,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粟……”记载了周人祖先后稷教会了周人种植。研究哈尼族文化的知名学者王清华曾引《山海经·海内经》:“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厉樱葬焉,爱有膏寂、膏稻、膏程,百谷自生,冬夏播琴(殖)”;认为黑水系指大渡河西南的雅碧江和金沙江,这一地带曾是哈尼族先民的聚居地,而且,有着较为发展的农业。[1]因此,无论是生活在北方的周人,还是后来迁入西南的哈尼族,都是中国早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农耕民族,农耕民族两部伟大的诗歌集《诗经》和《窝果策尼果》里,保存了周人和哈尼族大量农业活动的诗篇,是我们了解远古时代农耕生活的宝贵资料。

一 《诗经》与《窝果策尼果》农事诗内容比较

农事诗是描述农业生产活动以及与农事直接相关的政治、宗教的诗歌。周朝以农业立国,《诗经》中有部分诗歌就是反映农业生产和农业劳动的农事诗,洪湛侯的《诗经学史》综合张西堂、郭预衡、程俊英等学者的研究成果,认定《诗经》中的农事诗有《周颂》中的《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小雅》中的《楚茨》《信南山》《甫田》《大田》,《国风》中的《芣苢》《十亩之间》《七月》共12篇。[2]朱熹《诗集传》列出的农事诗篇目有《国风》中的《七月》,[3]128《小雅》中的《楚茨》《信南山》《甫田》《大田》,[3]209《周颂》中的《思文》《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共11篇[3]312。结合各时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可知《诗经》中的农事诗有《周颂》中的《思文》《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小雅》中的《楚茨》《信南山》《甫田》《大田》,《国风》中的《芣苢》《十亩之间》《七月》,总共13篇。《窝果策尼果》,哈尼语“窝果”,意为“古歌”;“策尼果”意为“十二路”“十二条”“十二篇”“十二调”;“窝果策尼果”即意为“古歌十二调”。[4]《窝果策尼果》总共24篇,其中的农事诗有《采集狩猎》《开田种谷》《十二月风俗歌》《翻年歌》《种棉纺织》《栽烟草》《祝福歌》共7篇。

(一)《诗经》农事诗的内容

《诗经·大雅·生民》中记载了周人的祖先后稷是一个有着农业天赋的人,其生而具有稼穑的本领,他教会了人们种植庄稼,周人才得以安定下来。《诗经》里和农事有关的诗歌大致可以分为农业祭祀诗和农业生活诗两类。农业祭祀诗主要描写春夏祈谷和秋冬报祭活动,如《小雅》中的《楚茨》《信南山》和《周颂》中的《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其中《臣工》是周王举行薅礼时的乐歌;《噫嘻》和《载芟》是描写祈谷和籍田等活动的诗歌;《楚茨》《丰年》《良耜》《信南山》是举行大规模报祭和答谢神灵恩赐的乐歌。《国风》中的《芣苢》《十亩之间》《七月》三篇是著名的农业生活诗。《芣苢》描写的是一群劳动妇女在一起采摘芣苢时的欢快的劳动场面;《十亩之间》是写傍晚劳动妇女采摘桑叶后一起邀约回家的温馨场景;《七月》则写出了农夫一年四季艰苦劳作的艰难生活,悲伤、沉闷的基调与《芣苢》和《十亩之间》相去甚远。《大田》和《甫田》则写的是官员在春耕秋收时节,省问农夫,补给耒耜等农具,并督促农夫要抓紧农时,勤勉耕作的劝农诗,《孟子·梁惠王下》:“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5]所言即是。

(二)《窝果策尼果》农事诗的内容

哈尼族先民诸羌部落由西北高原沿澜沧江、怒江、金沙江、大渡河、雅砻江、安宁河流高山纵谷“民族迁徙走廊”南迁而来,其携带文化是北方高原的游牧文化,而后在大渡河、雅砻江、安宁流域定居下来。其定居的原因是全面接受了由云贵川高原溯江而上的北越为中心的夷民稻作农耕文化的影响。[6]37《窝果策尼果》里7篇和农业相关的诗歌,反映的就是哈尼族以梯田稻作为核心的山区农耕文化生活。《采集狩猎》写哈尼人的祖先从动物的活动中学会了采集野菜和打猎的生存技能的场景;《开田种谷》则写出了哈尼人向大自然学习,学会了搭建蘑菇房、挖沟引水和种植庄稼等生活技能;《十二月风俗歌》以农耕为主要内容,按月份详细叙述了一年四季各项礼俗的由来;《翻年歌》从哈尼族一年的岁首十月开始,逐月咏唱节令的更替、物候的变迁及哈尼人应该从事的农事和祭祀活动,是指导哈尼人生产生活的农事大典;《种棉纺织》具体叙述了白姒和罗姒教会了哈尼人用棉花做棉被和棉衣,俄尼姑娘教会了哈尼人栽种棉花,俄白姑娘则教会了哈尼人纺织;《栽烟草》叙写了哈尼人阿则和阿白兄妹寻找烟籽,在天神儿子帮助下学会种植烟籽的过程,诗歌的最后特别强调了烟草在哈尼人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祝福歌》是哈尼族在重大祭祀仪典上必唱的古歌,叙述了象征稻谷的天地神“金谷娘”被洪水冲走之后,天地神与哈尼人历尽艰辛将其找回的故事,表现哈尼人对稻作文化的深情和热爱。《窝果策尼果》里的农事诗和哈尼族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是指导哈尼族农耕生活的百科全书。

《诗经》和《窝果策尼果》都先后产生在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诗经》中的农事诗是北方中原农耕文化的真实再现,《窝果策尼果》则是南方山区农耕文化的反映。作为农耕民族的周人,以农耕为主,农耕使得周人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因而周人重土难迁,自给自足,爱好和平。哈尼族的祖先是游牧民族,在往南方的迁徙中,逐渐由游牧民族转变为农耕民族,并从此在南方生存繁衍。因此北方汉族的《诗经》和南方的哈尼族民歌《窝果策尼果》的农事诗在内容上有显著的差别:首先,《诗经》中有独立存在的农业祭祀诗,如《噫嘻》和《丰年》写春夏祈谷和春秋报祭的祭祀活动。而《窝果策尼果》里并不存在独立叙写祭祀活动的诗歌,祭祀往往和农耕生活交织在一起,不可分割,如《十二月风俗歌》和《翻年歌》。其次,《诗经》的农事诗比较理性化,其农事诗中保留了很多农业祭祀的仪式,既有对上天的敬畏同时也洋溢着人定胜天的积极乐观情怀,如《甫田》和《大田》。《窝果策尼果》更多的是细致追叙农事的由来,对于各种农业技能的叙写较为详细,表达了对天地神恩赐和保佑的无限敬畏和感激之情,《采集狩猎》和《开田种谷》最具代表性。

二 《诗经》与《窝果策尼果》农事诗形式、技巧比较

作为中国古代儒家经典的《诗经》,从其在汉代被列入儒家经典之时就已定型,虽说不同时代的经学家在阐释上存在差异,但就艺术的角度而言,在几千年的流传过程中没有任何的变化与发展。哈尼古歌《窝果策尼果》大体形成,可以说是在稻作农耕初期,春秋战国时代的“和夷”时代,是彼一时代若干远古歌谣的集大成者。[6]290《窝果策尼果》和《诗经》的流传情况不一样,一直是通过口头流传的方式、并主要由莫批一代代传承下来,直到本世纪90年代,才陆续出现翻译整理本。虽然《诗经》和《窝果策尼果》都有大量的农事诗,但两者在艺术技巧的运用上差别极大。

(一)《诗经》中的农事诗运用复沓的章法并大量使用赋的手法

《诗经》在艺术上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采用复沓的章法,这一手法的运用是作为乐歌的《诗经》的主要标志,尤其在《诗经·国风》中尤为突出。复沓的章法是乐歌惯用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不但加深了情感,而且还能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芣苢》和《十亩之间》最为典型。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芣苢》)在不断重复的歌唱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形象生动写出了妇女们采摘芣苢的全过程,诗中采摘芣苢欢快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缓缓地传达出来。“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十亩之间》)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这样评价《十亩之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7]夕阳西下,暮色欲上,牛羊归栏,炊烟渐起。夕阳斜晖,透过碧绿的桑叶照进宽大的桑园。忙碌了一天的采桑女,呼伴唤友邀约着一起回家。人已渐渐走远了,可她们的欢歌笑语却还袅袅不绝地在桑园里回旋,《十亩之间》展现出来的桑园晚归图,是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最形象反映周代优美的田园生活,是中国早期具有代表性的田园诗。复沓的章法仅在《国风》中的农事诗表现突出,而《小雅》和《周颂》中的农事诗中这一技巧并不突出,这与《国风》的农事诗主要反映农耕生活,具有较强的抒情功能有很大关系。

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是《诗经》惯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农事诗中被经常用到的是赋的艺术表现手法。赋即铺陈直叙,作者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叙写出来。在农事诗《七月》中赋的运用最具代表性,诗歌按时间顺序叙写了农夫一年四季的辛苦劳作,写出了农事的艰难。《芣苢》中赋的使用则是通过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写出了采摘芣苢的全过程。《载芟》用赋的手法,真实再现了古代春天天子籍田和祭祀社稷的情景。《良耜》通过写一年的种植在秋季收获了庄稼后祭祀社稷神的活动,用赋的手法真实再现了周人的农事和祭祀活动。《楚茨》《信南山》《噫嘻》《丰年》等农事诗也主要采用了赋的艺术表现手法。《小雅》和《周颂》中的农事诗大量使用赋的艺术手法,与农事诗主要写农业祭祀活动的过程,有较强的叙事功能有很大关系。

(二)《窝果策尼果》用“哈巴”的歌吟调式,以赋为主,兼用比喻和拟人的艺术手法

《窝果策尼果》是以歌谣的形式通过口耳相传保存下来的,现在仍然具有哈巴的歌吟调式。哈巴是哈尼族最重要的歌吟调式,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在调式上首句必有“萨咿—”“萨啊咿—”“萨—咿—萨”“ 萨啦啊咿—”等等[6]49。在翻译成汉语的哈尼古歌《窝果策尼果》中,开篇用“萨咿—”并拉长声调,这样的形式被完整地保存下来,成为哈尼古歌不同于其他民族乐歌的一个重要标志。

《窝果策尼果》中的农事诗,以赋为主,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的艺术手法。《采集狩猎》用童话的笔触和赋的艺术手法,讲述了哈尼人模仿鸟雀搭窝棚、模仿穿山甲缝衣裳、向飞鼠学会吃野果、向白天鹅学会吃野菜,向老鼠学会吃草籽……《开田种谷》则是运用了比喻和赋的手法写出了遇到饥荒,饥饿的哈尼人顽强地生存下来,并从老鼠打洞、扒土从而学会了种谷子,齐心协力搭建蘑菇房,学会养牛、养猪、开田、开沟,从而过上了稳定的生活。比喻和赋的穿插运用,使得《开田种谷》叙事生动,形象鲜明,宛如一幅绚丽的山村风俗画卷。《十二月风俗歌》主要用赋的艺术手法,详细叙述了哈尼人一年四季的农耕和各项礼俗的由来,内容类似《诗经》的《七月》,由于比喻、拟人艺术技巧的穿插使用,亲切、逼真地展示一幅美丽动人的哈尼风俗画卷,有别于《七月》叙事的谨严和风格的悲凉。《翻年歌》《种棉纺织》《栽烟草》《祝福歌》也同样是在运用赋的手法叙事的过程中,间或使用比喻和拟人的艺术手法。“烟叶像乌鸦翅膀一样墨绿,片片烟叶像老鹰的翅膀一样大……”(《栽烟草》)“莫批叫庄稼魂的喊声,像打雷一样响;天神飞去的样子,像闪电一样快;地神跑步的样子,像大弩发出的箭一样急……”,这是《窝果策尼果》里经常用到的比喻。最典型的拟人手法 “十月过年的时候,哈尼要祭霜雪神。汤圆热气升到天空,天神听到哈尼过年的杀猪声,告诉在天宫的大神,把霜雪撒向大地。白衣白帽的霜雪神,打开下雪降霜的大门,撒下大把大把的霜雪……”(《十二月风俗歌》)。作为叙事功能较强的农事诗,《诗经》中也大量运用赋的艺术技巧,比喻很少见而几乎不见拟人手法的运用,而《窝果策尼果》中的农事诗却大量使用比喻和拟人的艺术手法,因此哈尼古歌《窝果策尼果》的农事诗在叙事上更为形象、生动。

《诗经》的农事诗,尤其是《国风》中的农事诗虽然也具有民歌风味,但毕竟是经过了乐工的加工和整理,其句式和艺术手法固定。《窝果策尼果》在口头流传过程中,虽然随着时代生活的变化和语言的丰富,有较大的变化,但却更多地保存了民歌叙事的特点,技巧相对简单、形象感强、娓娓道来。如同讲故事般的深情叙事,仿佛在读者面前展示着一幅幅令人难以忘怀的风土人情画卷……。

三 《诗经》与《窝果策尼果》农事诗语言比较

(一)《诗经》以四言为主,质朴与雅致兼具

《诗经》的句式主要以四言为主,偶尔也会杂有五言、六言等其他的句式。大量使用整齐的四言句式,两个字为一个节拍,节奏明快,使《诗经》有一种整齐、雅致的美感。由于《诗经》讲究韵律,因此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律优美,这和《诗经》最后的编定者是乐工有很大的关系。《芣苢》《楚茨》《臣工》《噫嘻》《载芟》《良耜》通篇都是四言。《十亩之间》通篇是五言,但是最后一字是语气词“兮”,并无实际意义。《信南山》《甫田》《大田》《思文》大量整齐的四言,偶尔杂有五言。《丰年》四言句式杂有六言。《七月》以四言为主,杂有少量的五言、六言、七言、八言。四言的句式,两个字为一个节拍,节奏鲜明却又短促,间或的杂言会使整齐的两个二拍节奏赋予更多的变化,使诗歌的节奏更加丰富。

《诗经》中的农事诗,虽然具有相同的句式,但由于内容的差异,不同内容的农事诗在风格上有很大的差别。如《国风》中的农事诗真实再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画卷,《芣苢》《十亩之间》反映的是劳动妇女采摘芣苢的劳动场面和傍晚采摘桑叶相约回家的场面,场面温馨、气氛热烈欢快。相反《七月》由于叙写的是农夫一年四季的艰苦劳作,反映了古代农夫的艰苦生活和稼穑之不易,诗歌流露出来的是一股谈谈的忧伤和哀愁。《雅》《颂》中的农事诗主要还与各种农业祭祀活动相关,叙事谨严,场面庄重。最具代表性的如《周颂》里的《载芟》:“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徂隰徂畛。侯主侯伯,侯亚侯旅,侯彊侯以。有嗿其馌,思媚其妇,有依其士。有略其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实函斯活,驿驿其达。有厌其杰,厌厌其苗,绵绵其麃。载获济济,有实其积,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不洽百礼。有飶其香。邦家之光。有椒其馨,胡考之宁。匪且有且,匪今斯今,振古如兹。”这是一首周王在春天籍田和祭祀社稷的乐歌,农耕是周人兴旺发达的基础,因此周人特别注重农耕,每年春季周天子要带领王公大臣进行“籍田”的典礼并祭祀社稷神,以祈求一年的丰收。诗歌的精彩之处,不但写出了天子“籍田”的隆重场面和仪式“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徂隰徂畛。侯主侯伯,侯亚侯旅,侯彊侯以”,而且还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有嗿其馌,思媚其妇,有依其士。有略其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春日田家耕种图。诗歌描写细腻逼真,既有庄严盛大的古代天子活动场面,也有老百姓劳作的生活画面,两种不同的场面,整齐的四言,固定的节拍,各种场面的自由转换,也反映了《诗经》语言技巧的娴熟。

《诗经》的农事诗就语言风格而言,同样是大量使用四言的句式并间或杂有他言,《国风》中的农事诗语言相对质朴生动,《小雅》《商颂》中的农事诗,语言更加典雅古奥。这种差异的存在与农事诗内容的差异和作者身份地位的不同有着直接的关系。

(二)《窝果策尼果》均为杂言,质朴率真,保存了民间歌谣的特征

汉语版的《窝果策尼果》从句式上看,全部是杂言的句式,句式从二言到十六言不等,参差不齐。《窝果策尼果》里的农事诗,最长的翻译成汉语有十六言 “前面被冲走的是世人离不开的金谷娘” (《祝福歌》)十五言如“最先使用棉被的是太阳的女儿白姒,最先使用棉衣的是月亮的女儿罗姒” (《种棉纺织》) 二三言句式大量出现在歌头里,这在诗歌中极为少见。《窝果策尼果》里的其他农事诗《采集狩猎》《开田种谷》《十二月风俗歌》《翻年歌》《栽烟草》也大致如此。《窝果策尼果》虽然没有《诗经》农事诗那样整齐的句式和固定的节奏,但是参差不齐的句式和古拙、稚气的语言,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哈尼古歌固有的特点,那娓娓道来的故事,让读者感到朴实、自然、亲切的美感。而哈巴特有的歌调,旋律高亢、激越,展示了哈尼古歌特有的恢宏气势,融汇古今的鸿篇巨制《十二月风俗歌》、《祝福歌》就体现出一种巨丽之美,在包罗古今的吟唱中,传达出哈尼人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哈尼族古歌中,叙事古歌“哈巴”的衬词是“萨咿”。哈尼族民歌中有固定的衬词、衬句,衬词运用灵活多变,多出现在句首和句尾,在句首多有助兴起唱或称呼对方的作用;出现在正题中间或结尾处时,多为附和或因结构需要而扩充的歌节结构,起到陪衬和烘托的作用,深化和加强主题思想。[8]运用衬词来扩充音节结构的形式也是哈尼古歌所特有的,这种特有的乐歌形式至今仍被完整地保存在哈尼古歌中。

《窝果策尼果》里的农事诗,虽然没有《诗经》在理性、节制的情感中呈现出的美感,但热烈奔放的情感中却体现了哈尼人纯真、质朴、豪放的精神特质,也更有感染力度。《窝果策尼果》一直以口头流传的方式在哈尼民族中一代代传递,更多保存了哈尼族民歌的原始风味,由于完全是由哈尼语翻译成汉语,很难体会到作为歌词本身所具有的独特韵律美,仅能从古歌“哈巴”的调式感受到其作为民歌独特的艺术魅力,而古歌的鸿篇巨制和参差不齐的句式其实也蕴含着恢弘的气势和澎湃的激情,一样能打动读者,引发不一样的审美感受。

诗歌是历史的形象记录并蕴含着深刻的历史记忆,周人用诗歌的形式记录了其生产生活方式,成就了后来的旷世杰作《诗经》。哈尼族先民则是在迁徙的过程中,由游牧民族逐渐演变为山地农耕民族,成就了古典长歌《窝果策尼果》,是哈尼族文学史上的第一座高峰。[6]]158由于两者在地域、文化、民族、流传方式的差别,使得两个农耕民族产生于同一时代的农事诗存在着巨大差异,呈现出不同民族在信仰、审美等方面的不同追求,是中国农耕民族记录农耕生活的历史画卷。历史已远去,农耕已不再是我们今天生活的唯一,但无论是作为经典的《诗经》还是口传文学代表的《窝果策尼果》,都向我们再现了远古时代不同民族农耕生活的历史画卷,是农耕文化中极为宝贵的一部分。

[1]王清华.哈尼族迁徙与社会发展—哈尼族迁徙史诗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1995(5):72.

[2]洪湛侯.诗经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2:672-673.

[3]朱熹.诗集传[M]. 北京:中华书局,2002.

[4]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窝果策尼果:第一卷[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1.

[5]杨伯峻.孟子译注[M]. 北京:中华书局,2005:33.

[6]史军超.哈尼族文学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

[7]方玉润.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局,2011:85.

[8]左代楠.哈尼族民歌“哈巴”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0:11.

[责任编辑龙倮贵]

Comparative Studies on Farming Poetry between Book of Songs and Woguoceniguo

WAN Qi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Honghe University, Mengzi 661199, China)

Analyzing the ancient Book of Songs and Hani ancient masterpiece Woguoceniguo, the author find there are many farming poetry of life in those books. These two great poetry anthologies not only have the shadow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but is more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political religious activities. The north central plains and the southern huge differences in thought and culture of the Hani nationality, so the farming poems are different between artistic skills and language. Study of the difference of the two books can understand Chinese ethnic regional poetry style and charm, and the complexity of diversity i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poems.

The Book of Songs; Woguoceniguo; Farming poems; Compare study

I206

A

:1008-9128(2017)04-0001-04

10.13963/j.cnki.hhuxb.2017.04.001

2017-03-02

2015年度红河学院科学基金自筹项目(XJ15MZ201)

万青(1969-),女,云南个旧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古歌哈尼族农事
农事 处暑
农事 大寒
农事 惊蛰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八 羌族妮莎古歌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ABCG2、SLC2A9、SLC17A3和PRKG2基因单核苷酸位点多态性与哈尼族人群痛风的关系
长街古宴 宴宴热闹 哈尼族长街宴
维生素D辅助治疗云南哈尼族儿童肺结核的疗效观察
苗族古歌《仰阿莎》
苗族古歌传承方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