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网络舆情现状及引导研究

2017-03-09 12:07傅务谨袁红星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舆情大学生信息

谷 琼,傅务谨,宁 彬,袁红星

(1.湖北文理学院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2.湖北文理学院 学生工作处,湖北 襄阳 441053)

地方高校网络舆情现状及引导研究

谷 琼1,傅务谨1,宁 彬1,袁红星2*

(1.湖北文理学院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2.湖北文理学院 学生工作处,湖北 襄阳 441053)

地方高校因地域差异,必然存在着不同的校内网络舆情特点.文章以湖北襄阳某地方本科院校为例,在统计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地方高校网络舆情现状,探究了地方高校网络舆情产生的原因和潜在因素.最后,给出了地方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控制等5个方面的对策,以期加强地方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指导,打造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

地方高校;网络舆情;舆情引导

随着网络平台的建设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互联网已成为面向所有公众开放的公共平台.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1].大学生作为网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网络获取资讯、交流思想、抒发情感、评论时事,既受网络思想的影响,也影响网络舆论;既受益于网络,也会受到不健康网络资讯的负面影响.国家统计局和教育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共有在校大学生2682.3万人(具有大学教育程度人口为1.9593亿人),据教育部2017年公布的高校名单,全国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大学2631所,其中地方高校1205所,占总数的45.8%.地方高校大学生这一庞大群体的网络行为及由此产生的网络舆情,对社会安全稳定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研究地方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也因此具有重要意义.

1 地方高校大学生网络行为及网络舆情的现状调查

调研内容 为全面了解襄阳市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本研究设计了“地方高校大学生网络行为及网络舆情现状调研问卷”,分别从“大学生获取网络信息的渠道”、“每天上网时长”、“关注的信息或问题的类别”、“对网络信息的信任程度”、“对网络信息真实性的考究”、“发表网络言论的情况”等40多个方面对地方高校学生的网络形为及网络舆情作了调研.

调查对象 本次调研对象为位于襄阳市的四所高校的学生,其中两所专科学校的学生参与率较低,所占比例过小,故本次研究只反映了地方本科院校的舆情情况.

样本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采取大学生乐于使用的网络和微信调查的方式进行,共有2850人参与,有效问卷2772份,有效率97.26%.辅导员先行组织宣传,学生自主选择填写,微信自动回收.调查数据采用SPSS、EXCEL软件分析和人工分析相结合方式进行分析处理,形成了40多个数据分析图表,以柱状图、圆形图、线形图的形式表述相关因素的占比情况.

2 地方高校网络舆情现状

2.1 地方高校具备网络舆情产生和传播的完备条件

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高校信息工程基础建设的完善和对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高校网络舆情具备了完善的基础条件.作为舆情传播的主体之一,地方高校学生通过网络获取新闻资讯、观看视频、收听广播、阅读书报、浏览图片、开展电子商务等活动,通过网络选课、共享课件、交流学习,积极而深刻地参与到网络生活中.调查发现地方高校学生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上网,平均日上网时间在2-5小时的达到43.58%,5小时以上的达到21.32%.地方高校学生对网络长时间的关注,以及高校学生QQ群、微信群的普及、QQ说说的使用和对微博的高度关注,使得地方高校里任何一件小事都可能成为全校事件、社会事件,引起广泛关注,具备网络舆情发生和迅速传播的基础.

2.2 大学生不当言论易成为舆情爆发点

大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活跃,他们关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关注国家政策和国际局势,也关注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调查表明,有83.17%的学生高度关注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近年来,因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在我国和部分周边国家的矛盾处理过程中,大量地方高校学生通过发帖、跟贴、评论积极参与到网络的讨论中,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关切表达了大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表达了对中国梦的强烈期盼.但是,在这些关注的言论中不乏偏激的言辞,他们或因自身对问题的看法不全面、不深刻,或受网络言论的影响,而成为负面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作为大学生,其言论又影响到社会其他民众,为网络舆情产生和迅速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2.3 大学生不当的身份定位易推动舆情恶性发展

目前,我国发展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凸显,各社会阶层、个人,在涉及到自身利益的时候,往往会借助网络发表言论.这些言论理性和非理性成分混杂,易形成网络舆情.由于大学生对于网络舆情的辨别力和抵抗力不足,易受一些不良舆论的负面侵蚀,甚至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调查表明,有31.25%的学生及易受到网络言论的影响,尤其是参与到涉及社会事件监督和维权的网络舆情时,异化的社会事件和维权事件使得大学生情绪受到感染,在网络中将自己视为“正义的代表”“正义的化身”,在不加分析、不求真相的情况下,发表一些具有一定影响的负面、偏激的言论,给社会、学校带来恶劣的影响.调查发现,56.57%的学生在面对社会热点问题、突发事件发贴、跟贴时会以“帮助弱者,苛求社会公平正义”的角色参与到网络舆情中,无形中助推了舆情的恶性发展.

2.4 部分舆情信息虚假,促成网络舆情的扩大化

互联网时代,入网资格宽松,网络行为较难以约束.1994年以来,国家出台的相关管理法规有上百部之多,虽然对互联网虚假信息和行为有一定的扼制,但仍有大量的虚假信息充斥互联网,尤其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为已谋私、为破坏我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破坏和谐安全的高校学习环境,利用互联网等各种渠道向大学生散发负面的、易引发骚动的信息,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大学生生活在象牙塔中,虽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理论知识,但对社会了解不足,阅历不丰富,缺少实践经验,未养成甄别信息的习惯,易受虚假信息的欺骗.调查显示,有59.49%的大学生只是偶尔验证信息的真实性,只有不到35.75%的学生会经常查看信息的正确性.不加分析地吸收信息、传播信息,对负面信息的聚众围观,无意间推动着舆情的发展和对社会公序良俗的破坏.

2.5 地方高校监管不力使舆情传播成为可能

近年来,网络提速,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新技术平台的出现,进一步推进了网络信息的传播,越来越多的网民参与到互联网中,他们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2].舆情的产生、舆论的形成,线上线下的互动,给现实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和冲击,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舆情的监控也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但由于网络舆情暂时还未对地方高校产生重要影响,地方高校总体上不大重视对网络舆情的监管和疏导.调查显示,40%的学生认为高校对网络舆情的管理不够严格,8.91%的学生认为发表的内容可能会被删或者被修改.20.38%的学生认为学校并没有设立专门的负责舆情教育教师队伍或组织机构,这充分表明地方高校还没有高度重视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网络舆情监管、疏导不力,为舆情的暴发留下了可能性.

3 地方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对策

3.1 提高大学生理性思考能力

首先,发挥哲学思想政治课的作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理性分析问题的手段和方法.哲学和思想政治课是培训学生理性思维的第一课堂,传授世界的发展规律、认识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包含了理性认识的基础和方法.但近年来,部分哲学和思想政治课教师只注重理论讲解,不注重方法的传授,学生上哲学课和思想政治课热情不高.习近平指出,“要用好课堂教育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4],当前我们要研究好、上好哲学思想政治的每一堂课,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真正发挥好第一课堂的作用,大力提升大学生理性思维能力.

3.2 培养大学生网络空间的责任意识

网络已深刻融入大学生生活,当通过网络发表言论时,极少有大学生会意识到网络空间的法律规范.从199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到现在,我国颁布的关于计算机信息网络方面的法规有上百部之多,对个人、单位在网络空间的行为规范要求严格而全面.1997年出台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从事违法犯罪活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国际联网制作、复制、查阅和传播违法违规信息.2000年国家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相关法律的出台,对规范网络空间的行为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从2017年10月1日实施的《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将进一步规范网络行为,但这些法律法规未被大学生广泛知晓.地方高校要广泛开展网络相关法律、法规的普及教育,教育学生知法、守法,告知学生违法行为产生的恶劣社会影响和必须要承担的严重后果[4],培养大学生网络空间的责任意识.

3.3 理性面对突发事件和网络热点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提高,综合国力大增强,国际地位大提升,但是,我们国家的发展和建设仍然继续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和矛盾,李克强总理2017年3月1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们面对的是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速7年来最低、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地区和全球性挑战突发多发的外部环境,面对的是国内结构性问题突出、风险隐患显现、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多重困难,面对的是改革进入攻坚期、利益关系深刻调整、影响社会稳定因素增多的复杂局面[3].在这种局面下,各种矛盾、各种突发事件会影响到大学生,一些敌对分子仇视我国的良好发展态势,利用价值观的影响、文化的入侵,利用我国发展中的各种社会矛盾,通过网络舆论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影响高校的稳定和安全.我们应当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做到“四个正确认识”,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与脚踏实地.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认识国际局势变化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正确看待我国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类矛盾,在深刻理解和深入认识的基础上清醒、理性地面对各种网络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

3.4 辨证看待网络意见领袖

传播学中的意见领袖,通常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们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在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但是,网络意见领袖的意见并不一定正确,甚至有部分所谓意见领袖可能受人指使,别有用心.从近来抓捕的网络大V情况看,确有一部分所谓意见领袖为了个人私利,利用网络造谣传谣,敲诈勒索,触犯法律底线,误导大学生网络言行,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对网络意见领袖的意见不能盲从,要独立思考,加以甄别.面对网络舆情,面对网络意见领袖,要学会多渠道收集信息,多方面了解情况.调查表明,67.24%大学生认为中央一级广播和电视信息可信,21.72%的学生认为新华网、人民网等网络门户信息可信,大学生也应坚持自己的判断,多从自己信任的渠道了解信息,通过比较判断,做出正确选择.

3.5 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和疏导工作

建立网络舆情研判机制,定期研判舆情形势 地方高校的党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学工部、团委的工作人员以及各二级学院(系)的政工人员,都肩负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维护学生稳定的重要职责.高校应成立由校领导任组长,由上述部门组成的大学生舆情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全校的舆情监管和疏导工作.各二级学院(系)定期收集大学生舆情,领导小组定期召集会议研究网络舆情工作,对网络舆情做出预判,指导相关部门做好舆情的监管和疏导工作.

提高辅导员、班主任引导网络舆情的能力 辅导员、班主任是高校一线人员,他们经常深入学生班级、寝室,和学生紧密接触,对学生的爱好、兴趣较为了解,在出现突发事件时,往往能第一时间掌握情况,如果处置、引导得当,网络舆情就不会蔓延、不会爆发.因此,应加强对辅导员、班主任的网络舆情引导、疏导能力的培训工作.要强化辅导员、班主任维护高校稳定的责任意识,安排他们参加高校舆情处置、引导和处理校园突发事件培训班,组织学习交流网络舆情处置的经验和教训,对高校可能产生的舆情早发现、早教育、早引导,确保学生的安全稳定.

畅通大学生诉求表达渠道 地方高校舆情的产生一部分来源于学生对学校政策的不理解、来源于学校员工服务水平与学生诉求之间的矛盾[5].在矛盾产生时,大学生求助网络或在网络上宣泄不满,如发现不及时,处理不当,当这些情绪在网络中产生共鸣或被人利用时,网络舆情就随之爆发.因此,高校应当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的要求,畅通大学生诉求的表达渠道,开发学生事务网络平台.学生诉求在平台上表达后,由相关部门及时处理;对回复不及时、处理不及时的单位或部门实行问责,以确保诉求渠道畅通,诉求有所回应,将矛盾和问题解决在萌芽之中.

制定网络舆情应急预案,应对突发事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网络舆情有一定潜伏期,一旦爆发,将迅猛传播,引起高校学生和社会围观,如没有相应的应对措施,待舆情扩大后,将难以控制并产生不良后果[6].高校应参照突发事件处理办法,制定全面细致的网络舆情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地处理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防患于未然,避免严重后果产生.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7-01-22)[2017-05-01].http://www.cnnic.cn/gywm/xwzx/rdxw/20172017/201701/t20170122_66448.htm

[2] 蒲红果,说什么 怎么说:网络舆论引导与舆情应对[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

[3] 中国新闻网.李克强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R/OL].(2017-03-05)[2017-05-01].http://www.chinanews.com/gn/2017/03-05/8165806.shtml

[4] 徐建勋.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3.

[5] 张 鹏,倪 妮.大学生网络舆情分析与引导[J].理论观察,2015(11):155-156.

[6] 张俊明,刘 韧,彭文庆,等.大学生网络舆情现状及引导机制研究——以艰苦专业大学生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6):41-43.

G255

A

2095-4476(2017)11-0075-04

2017-05-11;

2017-09-0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面上项目(15YJAZH015);襄阳市科技局软科学项目(2015zd40)

谷 琼(1973—),女,湖北荆门人,湖北文理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网络舆情,数据挖掘.

袁红星(1971—),男,湖北谷城人,湖北文理学院学生工作处.

(责任编辑:陈 丹)

猜你喜欢
舆情大学生信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订阅信息
消费舆情
舆情
舆情
舆情
展会信息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