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展览对当代中国人物画创作的导向作用

2017-03-09 16:04王志国
关键词:人物画中国画导向

王志国

(淮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美术展览对当代中国人物画创作的导向作用

王志国

(淮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美术展览作为美术作品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传播途径,在推动当代中国人物画创作向前发展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困惑。通过对美术展览及人物画发展现状等分析归纳,剖析展览在人物画创作的主题、审美、绘画语言及造型观念上的导向表现。客观地评价美术展览的导向作用有利于当代中国人物画创作的良性发展。

美术展览;中国人物画创作;导向

美术展览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出现的一个新的历史现象,它是欧风东渐的产物,从而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美术展览不仅起到传播推广美术、普及全民美育等作用,它还是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体现,同时也是美术创作者传递创作思想和创作意图的重要途径。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家政策对文化的重视及扶持,各种类别形式的美术展览接踵而至,当代美术展览可谓盛极一时。展览中对美术作品择优的标准以及衍生出的美术评论等都对美术创作的方方面面产生着极大的影响。在展览视域下客观地管窥当代人物画创作的得失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考察美术展览对当代中国人物画创作的导向作用也同样如此。

一、纷呈的当代美术展览

新中国成立以来,美术展览日益规范且形式丰富多样,也更具计划性,衍生出如美术馆、画廊以及以美术作品为运营产业的公司等。其类别有国家权威机构主办的,有宣传个人艺术主张的联展或个展,有专题性展览以及国际性展览等。随着美术展览形式多样化的发展,其组织目的和遴选标准也各不相同。由国家权威机构主办且有政府行政手段介入的大型展览以弘扬民族文化、提倡文化独立及开化民众美育等为主要目的,运用组建相对公平的评委会的评审方式进行作品等次的遴选,评委之间相互制约,避免了诸如观念、门派等对作品优劣评判的阻碍,将作品置于同一个竞选平台之上。而其他形式的美术展览,其组织目的多样,在促进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同时多以展示和宣传自我为主,注入了更多的商业目的。此类美术展览对美术作品的选择基本以个人主观决定为主,或为艺术家本人,或为策展人,也可能是赞助商家等。美术展览的出现和发展对美术创作影响无疑是巨大的。美术展览的直接性和有效性特点使其成为当下美术作品传播不可或缺的方式和途径。

多年来,各类美术展览层出不穷,极具学术性和权威性的展览还应以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展览为主,如五年一届全国性美术大展、全国体育美展、北京艺术双年展、工笔画展、中国画展、全国青年美展、金陵百家画展、以中国美协主办、各省协办的主题性展览、写意画展、线描展等。这些展览都已成功举办多次,也都仍在继续,由此可见,展览的权威性、学术性、连续性、影响性等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景象。当代中国画创作的发展离不开美术展览的推波助澜,同时也面临着因其而产生的些许困境。

二、美术展览视域下的当代中国人物画创作现状

中国人物画创作的形成和发展都比其他画科要早,但是因其异于山水与花鸟的审美意向,在发展过程中侧重“助人伦,成教化”的社会功能,表现的是现实背景下真实的各式人等。中国人物画历经几度兴盛始终未能在中国画坛有显赫之势,直至近代西学的引入,人物画才在创作和教学上才有了长足的发展;建国以来,中国人物画创作规模、创作队伍都愈来愈大,同时层次也渐行渐高,发展速度之快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在历年的重要展览中,人物画所占比重一直呈走高态势且稳居不下。在一派热闹表象的背后却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总的来说,进步提高与退步疲弱并存,诸多有利其发展的条件让人看到开阔光明的未来,面临的困境也让人惶惑和不安。

当代中国人物画创作发展的整体环境较过去有了根本上的改观,对于审美追求也与过去的标准有了很大的区别。[1]从历年重大展览的情况看,当代中国画创作中工笔画势头正旺,而写意日趋无人问津。曾就此进行过统计,以五年一届全国美术大展为例,第六届工笔人物占参展作品约三分之一;第七届约占二分之一;第八届约56%;第九届以韩硕《热血》写意画得金奖作为标志性的转变;但到了第十届,工笔设色比重仍居高不下,约占53.6%;第十一届竟然比重高达56%;第十二届也依然以此态势发展,其他的展览赛事也以此为鉴。高比重的偏工参展作品题材大都以人物居多,为中国历史上所未曾有。多元化的趋向虽使现状有所改观,但不平衡发展带来的后遗症在短期内也是很难摆脱。标新立异、与国际接轨、时代特点较强、表现方法新奇、新型材料技法的应用等一直是中国人物画创作的热搜词语,然而,变动无定的创作思维结构、写意性缺失、贫乏的绘画语言、图像写实异化、体悟生活的欠缺、传统文化修养的不足等等也紧随其后成为了当代中国人物画创作的另一组代名词。当代中国人物画创作的发展需要客观地对其内外因进行评价和剖析,才能得以良性发展。

三、美术展览对当代中国人物画创作发展的导向表现

展览对美术作品的传播直观而且迅速,易于受众者接受。大多美术创作者会带着学习的态度观展,甚至会以展览作品的模式去审视自身艺术发展的方向。展出作品的画外因素已经默默地渗透在美术创作者的学习观念中,更直接影响到一些高校美术专业的教学方式及课程设置。展览的作品会产生一定影响面,获奖作品将直接影响众多人去摹仿和学习,对于没有绝对标准的美术创作而言也就很容易陷入误区中。展览中,无论是参展还是获奖都不乏有高权威高学术性优秀的作品,学习者应该客观地去欣赏和研究,艺术家的作品除了面貌各异之外都还隐涵着其对时代、生活及所描摹对象的个人体悟,所以照搬和拿来主义是美术创作中万万不可取的途径,不然势必影响将来的成长和发展。

1.主题性导向

中国人物画创作以人为主要表达对象,而且注重反映现实,要求创作者能够由表及里地将自己的内心感受注入画面中。当下各重大美术展览中参展及获奖作品的题材都非常丰富,反映的主题基本上也都以时下生活为主,不乏以都市题材、历史事件、市井生活、环保、及时代感强且反映年轻人生活状态等为表达对象的画作。通过展览,一些优秀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物画创作者得以崭露头角,也掀起了以他们的画风为主的流行风潮。如李传真、王冠军、罗寒蕾、张见、范春晓、鲁双喜等,他们大都以参加各类重大展览或获奖的方式进入公众视野,也都在自己的一方天地有所建树。他们的表达对象要么是都市女性,要么是年轻活力帅气有型的男子,要么是人与自然,再或者反映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等,他们的成功离不开对生活的体悟和理解,以及对画面进行个人情感的注入。人物画创作目的不仅仅是营造和谐的画面,还应承载有深度有力度的社会价值,反映当下,反映现实,也反映画者内心世界的微妙变化,深刻的主题表达才能够传递出有意义的信息。随着这些优秀作品不断被宣传、被品评,掀起的效仿之风不仅在其他展览中看到端倪,同时在高校的学生创作队伍中也颇为多见。如都市俊男靓女题材的盛行、悲苦镜头的再现以及无厘头的拼接组合等,知其表而不知其意的不明确表达,也正是效仿跟风的根本所在。“易于接受新事物”是年轻一代的标签,同时也是美术创作真正传承创新的一大障碍。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经济的迅速发展,相对较为宽松的创作环境让众多年轻的美术创作者更关注展览带来的经济效应,他们享受城市的便利和快捷,同时也承受着喧嚣与浮躁。追求、表达、迷恋自我,加之生活阅历的单薄,对生活缺乏内省和社会担当。表达自己的体验与情怀固然重要,若只限于表达生活表面的浮光掠影,少了对生活和社会的潜在体验与表达画面的思想,主题张力便会减弱。同样的都市丽人、市井生活,在个人体验缺失状态下所创作的画面,传递出的是没有温度的情感,主题明确了才能让画面的故事有表达的中心,才能让观者驻足深读,体味冷暖。在某种程度上讲,毫无意义的图像与消极感受恰是对都市文化与城市化进程的一种反讽。[2]当下,美术展览对于美术作品的宣传是必不可少的,它的导向是潜在的,展览中一些优秀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就极具生活气息且有启发性,如近年来比较活跃的文玩市场场景、每个人生活中收取快递场景、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人物画创作者能够从美术展览中感受到优秀作品为其艺术创作带来的正能量及正确的学习角度和方法。美术展览对当代人物画创作主题性导向的作用不言而喻,展览给创作带来的不仅仅是展示还应给创作者带来更深的启发与思考。

2.审美趣味导向

美术展览中的作品风格各异,其关注生活、社会现实以及人类生存状态的层次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每个创作者成长经历不同,其创作意识和表达方式也有所区别。这些作品中不乏有尝试性、探索性的作品,虽然暂时被肯定,但还不是很成熟,甚至接下来如何进展都是未知数,所以对于这样的作品本身价值评判都存在疑问。若美术创作者以此作为评判自己艺术创作优劣的标准,亦或作为时尚追捧,势必对人物画创作影响甚大。这种现象在当下很多年轻画家的作品中可窥一斑。

当代人物画创作在展览中所占比重愈来愈大,众多的艺术创作者也都意识到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在展览评比中更具分量感,也正因人物画所承载意义的特殊性,更受关注。人物画创作以人为主体,所以要求创作者贴近和深入体验生活,用心将其中的内涵和美提炼出来。反映在作品中,这是一个繁复细密的过程,也是创作者将所学、所经历、所深思的种种放在一起化学作用的过程。近年来,人物画作品中以丑为美的现象有所抬头,再就是空洞无意义的作品也层出不穷。信息的便捷充斥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美术展览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的创作思维,展览带来积极一面的同时,在审美趣味的导向上,消极的因子也跃跃欲试。一定的艺术思潮和一定的审美理想正是通过对艺术创作者审美趣味的影响,作用于他们审美观念的形成,并且对审美发展的方向起到制约作用。美术创作过程中如果把文化、审美、艺术语言以及对绘画的认识综合提高,即提高自身艺术修养,再加之经验的积累,生活中能感染到内心的东西就会多之又多。艺术创作者要关注生活,在丰富的知识和修养基础上发挥丰富的联想,才能激发和超越原有的审美认知。当下的中国画审美易陷入西画审美的漩涡,而展览中类似现象也很普遍,特别是人物画的创作过程中,受到西方模式教育过程的年轻一代画家应回归到中国画的审美层面,师古人,师造化,但不要师程式。[3]

3.绘画语言导向

中国画的绘画语言主要包括点、线、面、色,特别是对线的运用,以线造型也是中国画最典型的特点。因各种原因使得中国画的绘画语言冲破传统有了新的发展,随着新潮绘画的出现衍生出了一些颇有价值的新语言。美术展览的主要功能便是推广宣传优秀的具有新意的美术作品,使其达到广而告之的效果,但是新的绘画语言和技法一旦进入众人视野,便会如同时尚一般被跟风追逐。如果传统的绘画语言还未能深入研究和运用,便一味地追求表象的效果,终会导致画面单一雷同的语言形式,失去了中国画独有的绘画语言特征。[4]157-170历数近些年各大展览,中国画作品的线被弱化,且制作成分越来越明显,缺少绘的痕迹,“精工制作”成了当下中国人物画的代名词,写意更是消声殆尽。中国画的绘画语言是丰富多变的。以线为例,线是中国画中最主要的绘画语言,古有近二十多种描法,每种描法都各具特色,不尽相同,使用得当都能达到准确体现画意的目的。再如墨的使用,只从水的比例就能衍生出不同层次的深浅变化,使画面更具意境。中国画的绘画语言与技法是一个无止境的研究课题,缺少的是创作者深入的理解和运用。

创新是任何事物发展的必然,但是一味地浅尝辄止只会远离传统精华,只有将传承和创新并联进行才能使画面的绘画性更加意味醇厚。展览中人物画创作常出现如面瘫一般的作品,过多地弱化了基础绘画语言和强化其装饰性功能。气韵生动、笔情墨趣、骨法用笔等标准已无法与之相关联。技和艺是相辅相成的,技大艺小的作品匠气十足,艺大技小的作品经不起深究,技艺并重方成大器。当下中国人物画作品中绘画语言趋于贫乏单一,过于矫揉造作的画面,让本以反映现实且侧重“助人伦,成教化”为目的的创作略显肤浅,过多地使用综合材料代替传统的绘画语言,致使人物画创作面临着更多棘手的问题,展览引领创新,但不倡导片面的跟风附和。

4.造型观念导向

当下展览中,工笔形式几乎占了人物画创作的全部,不见写意的身影,特别是获奖作品中更是寻不得半点痕迹,当代人物画创作进入越来越写实局面。原因有很多,但展览的不自觉性导向也是其中之一。例如一些获奖作品中,便有运用体面直接代替线造型的人物画创作;再有完全弱化线,纯以色块和综合材料造型的画作。中国画的传统造型观,即意象造型,是指对物象的描绘,但不是对自然物象直接再现的追求,而是一种自我主观化的物象。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崇尚画中营造出的意境,对物象高度概括,从而得以托物言志。但过度的“得意忘形”致使传统造型观给中国画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困惑。[5]12-18徐悲鸿倡导“写实主义”改造中国画,并且提出“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重视人物画创作,以人为表现主体”,其影响力仍在延续。放眼当下中国人物画创作,基本是被写实主义渗透的,创作者对西画造型观、西画绘画技法、西画的绘画材料等揉进中国画创作的热度从未消减过。中国画再写实,画面也要有意象成分,因为中国画的材料和表现手段是有局限性的,不可能像油画那样表现所有。所以我们必须尊重中国画的规律,在传统造型观的基础上稍作改良来完成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中国人物画创作需要写意性渗入的呼声愈来愈高,“得意忘形”和“百分百写实观”都是极端化的产物。

人物画创作急需倡导承继传统来打破僵局。描摹照相出来的表象而不是深究物象本质,不能进行高度概括、提炼、组织,不能构建极具形式美感的线条和有力度的画面。当代中国人物画需要工笔,也需要写意,需要创新,也需要传统的继承,只有注重视觉形式和造型形式的变化以及风格的多样化,才可能使写实型人物画更具广阔的发展前景。

结 语

当代中国人物画创作的发展虽有前进但也有退步,被重视的程度可谓历史上没有能与之比拟,前进的道路上面临着各种困惑。遗弃传统,过分追求表象,则使中国画失去了最具特色的意韵和内涵;空洞无味的表达使人物画创作失去了承载社会历史的担当;急功近利、盲目效仿也使人物画创作失去了追求个性表达的特点。当代中国人物画创作者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提高自身艺术修为,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创作。

在推动中国画发展的进程中,美术展览存在的意义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美术活动所带来的导向作用是潜移默化的,默默地改变我们的学习方法和创作观念,也注定会有积极和消极两面性的存在,所以舍取应客观。

[1]高友飞.中国人物画创作如何适应时代[J].艺术研究,2011(4):150-151.

[2]杨声.当代情境中的工笔人物画创作[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09.

[3]何家英,林木.中国工笔画创作谈——何家英与林木的对话[J].北方美术,2011(3):15-20.

[4]唐勇力.厚德载物[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

[5]张强.中国绘画现代形态[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5.

责任编校 人云

J222

A

2095-0683(2017)04-0085-04

2017-06-10

安徽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SK201638)

王志国(1977-),男,山东泰安人,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人物画中国画导向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中国画
“偏向”不是好导向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陆俨少人物画谱(九)
陆俨少人物画谱(二)
张翔洲中国人物画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