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材改革的几点思考

2017-03-09 12:44李鹏高麻微微余焕玲苑林宏席元第吕晨艳蔡夏夏
卫生职业教育 2017年10期
关键词:卫生学新教材教材内容

李鹏高,麻微微,肖 荣,余焕玲,苑林宏,周 催,席元第,吕晨艳,杨 春,蔡夏夏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 100069)

关于《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材改革的几点思考

李鹏高,麻微微,肖 荣,余焕玲,苑林宏,周 催,席元第,吕晨艳,杨 春,蔡夏夏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 100069)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医学院校预防医学专业大学本科生的必修课,目前使用的是第七版卫计委规划教材。进入“十三五”以来,新一轮的教材更新已经启动。伴随着当前全社会对我国大学教育模式的激烈争论,本轮教材更新也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身处大数据时代,人们的生活、工作及学习方式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教材的编写必须充分考虑当前的时代特征,采取比以往更大胆的革新措施,才能编写出令各方都比较满意的教材。在充分考虑以上因素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遴选、教学栏目设置、教学方法手段更新、考核与培养方式改进等方面对新教材编写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进行思考,以期为新一轮的教材编写及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预防医学专业;教材改革

进入“十三五”以来,随着我校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学科评估等工作的陆续圆满完成,我们对近年来,尤其是“十二五”以来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了一次相对比较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发现了许多问题。同时,目前全国新一轮的教材更新工作已经启动,伴随着当前全社会对我国大学教育模式的激烈争论,本轮教材更新也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针对当前我国大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国内各院校基本上形成了共识,均认为我国当前的大学教育需要进行全面、深刻的改革[1],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对现行的教材进行改革。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医学院校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目前使用的是第七版卫计委规划教材,由孙长颢主编。这本教材对前6版的编写框架和内容进行了修订,比较注重以下几点:(1)注重教材框架的逻辑合理性;(2)注重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3)在保证“三基”“五性”基本特点的同时,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领域成熟的新理论、新知识写入教材,并根据营养与食品安全领域新颁布和实施的政策、法规、标准及指南更新了相应教材内容;(4)紧密联系实际,教材内容紧密结合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学的实际工作需求。但是,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发现,近几版的教材更新似乎陷入了一个误区,就是内容变得更全、更深,但并没有变得更便于学习、更吸引读者。许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反映内容太多、太细而抓不住重点,或者抱怨学术性太强,学习起来非常吃力。这些都要求新教材的编写思路需要有较大的改变[2]。众所周知,我国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化时代,人们接受、学习知识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得碎片化、随机化,这对我们的教育体系提出了重大挑战。其中,教材建设承担着尤为重要的角色,必须重新考虑新教材的内容编排模式,构建一种新型的知识传递体系[3]。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需要思考。

1 适应发展需求,体现大学教育特色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医学教育事业经历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巨大的变革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要求新教材在编写形式和内容创新上做出较大突破,融入现代教育理念。教材的顶层设计既要考虑行业创新驱动发展对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又要充分考虑医学、卫生学人才的全面发展和人才的成长规律;既要结合我国几十年大学教育快速发展的实际,又要充分体现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既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又要有自己的特色。

2 完善课程标准,兼顾理论与实践

大学教育对理论和实践的重视程度是比较均衡的,决不可偏废。另外,需要强调的是,此处的实践,不仅仅指实验课、见习课等,也包括思辨能力的实践、思维力的训练。打造适应发展需求,产、学、研有效融合的高等教育教材,编写模式应体现出“基础深,模块活”的特征,系统优化课程标准,避免重要知识点的遗漏和不必要的交叉重复,以保证教学内容与时代需求精准对接,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的岗位需求精准对接[4-5]。同时,按照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教育体系的总体要求,顺应信息化时代知识爆炸、碎片化学习的特点,适当考虑建立课程内各部分内容及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知识的衔接体系。

3 产、学、研相结合,实现一体化教学

新教材应更重视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而不仅强调背诵、记忆知识点。教材内容的编写要以思维、判断能力及知识、技能的培养为目标,以理论知识为纲,以应用技术为目,以逻辑思维为线,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理论知识的选取以拓展、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理解能力为目标,以充分满足未来岗位需求为度,使学生不仅能通过记忆熟悉理论,更能通过自主思维、推理辨析理论,在思维训练的同时实践理论。理论的传授要深入浅出,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实现对基础理论的深层次理解。坚持邀请一大批具有丰富营养与食品卫生工作经验的临床医生、营养师及具有卫生监督管理实践经验的人员参加教材编写工作,与从全国高等院校中遴选的优秀师资共同合作,从而确保教材内容既有理论高度,又高度贴近一线工作实际,促使一体化教学成为现实[6-7]。

4 注重人文素养教育,打造“上医”精神

医药卫生行业是特殊的行业,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要求从业人员不但有丰富的知识、娴熟的技术技能,更要有崇高的道德和职业素养[8]。所谓“上医治未病”,预防医学专业的大学生应该认识到自己所学专业的崇高和伟大,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全国“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德行天下”的氛围逐渐形成,新一版教材要充分体现对学生高尚情操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在适当的环节,特别是案例中要体现出食品、医疗行业从业人员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以及一丝不苟、一心一意、精益求精的治学和工作态度[9]。

5 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造能力

如何有效开展大学生的创新、创造、创业教育,促进学生全面提升、全面发展和全面成才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10],除开展专题讲座和课程外,将创新、创造、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材建设中是有效的途径之一。因此,新教材需要特别注意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客观判断,以积极、锲而不舍的精神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6 对接未来工作实际,确保课业融通

预防医学专业的大学生将来要走向社会,从事与人民群众日常饮食营养、食品安全密切相关的营养咨询、营养干预及卫生监督、检验、管理等工作,这要求他们必须是相关领域的行家里手,是人民群众可以信赖的专业典范[5-6]。因此,应按照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融通,课程评价方式与职业技能鉴定方式融通,学历教育管理与职业资格管理融通的现代教育发展趋势,在新教材的内容设置上充分考虑学生相关职业资格考试的需要,其内容和实训项目的选取要涵盖相关考试内容,做到课业融合、课证融合,使其成为一本既是学历教育的教科书,又是职业岗位证书的培训教材,实现“双证书”培养。

7 创设真实场景,活化教学模式

当前我国大学课堂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课堂气氛完全要靠教师去调动,而教师又受限于教材的大纲、体例、内容、语言等的束缚,无从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个别教师敢将教材抛在一边,自成体系、自由发挥。因此,急需改变传统的、为填鸭式教学服务的教材编写形式,在继承保持以往教材知识编排模式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尝试其他新的形式,从教材编排体例入手,创造一种新的知识传授体系和教学模式[2-3]。例如,在大工业时代,机械化、流水线作业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在信息时代,知识爆炸,海量知识碎片化,要求对知识的掌握必须重视局部、微观,借助模块化整合工具,通过局部的简单协同实现宏观的协调一致。因此,新的教材应体现这一特征,对原教材创设的刻板场景进行系统优化。例如,适当将内容模块化,设置更多的栏目来进行编写,增加“导学情景”模块,借助实际问题或案例等真实工作情景开展知识内容的学习;通过“边学边练”模块将实验实训内容与教材内容贯穿在一起,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复习导图”模块以思维导图的形式,为学生梳理本章的知识脉络,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并以栏目的形式引入相关知识背景和来自实际的案例,以提高教材的可读性,体现教材的新时代特征,做到学以致用。

8 全面“纸数”融合,促进教学资源共享

如今,信息化、数字化手段不断改变着人类的生活,也改变着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11-12]。为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的需要,新教材一定要同步建设以纸质教材内容为核心的多样化的数字教学资源,从广度、深度上拓展纸质教材内容。一方面,通过在纸质教材中增加二维码的方式链接视频、动画、图片、PPT、音频、文档等媒体资源,丰富纸质教材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借助网络服务平台,补充拓展性知识内容和大容量的数字资源,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提供更多的信息支撑。

综上所述,为提高新教材的核心竞争力,必需打造一套适应时代需求的精品规划教材,并适应“互联网+”环境下信息传播趋势和教学改革创新的发展方向,只有从教材入手,大胆革新,才能从根本上革新当前广为诟病的大学教育模式,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1]刘慧,刘海柏,杨双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6,15(2):165-167.

[2]周永,韦娜.提高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索[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5):778-779.

[3]肖作为,祝欣荣,朱策,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堂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方式改革探究[J].海峡科技与产业,2016(8):155-156.

[4]李红霞,沈慧,沈志雷,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4):65-66.

[5]丁世彬,刘晓婷,张国富,等.以就业为导向优化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实践和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16,24(4):613-614.

[6]麻小娟,胡斌丽,靳长峰.基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教学改革[J].新校园,2016(5):107-108.

[7]付斌,付丽.高等医学教育七年制“5+3”一体化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教育管理,2016(4):572-575.

[8]张华.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再出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4(1):10-13.

[9]季翔.刍议教育改革下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J].新西部,2016(8):141-142.

[10]张智敏,陈子硕,陆广琴,等.研究性学习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中的应用进展[J].饮食保健,2016(6):27-29.

[11]杨辉,汪忠志.信息化时代大学数学教育改革初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2):95-96.

[12]李丹,闫朝升.数字媒体技术在高校网络教学资源中的应用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3):444-445.■

G423.3

A

1671-1246(2017)10-0139-02

首都医科大学校长基金(教育学组)一般课题(2016JYY19);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2016年医学教育研究立项课题(2016B-KY003);首都医科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国内交流培养项目

猜你喜欢
卫生学新教材教材内容
整合教材内容,为写作教学提供更多方向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中英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中国公共卫生学建制化起源刍议——始于认知致病微生物的显微镜时代
舞蹈系成功召开“天津民间舞项目研究
——教材内容”展示与研讨会
学案教学的几种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