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启思,寻觅说理文的内隐表达

2017-03-10 19:17赵爱珍
江苏教育 2017年1期

【摘要】说理文教学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说理方法策略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说理文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难点。为不露痕迹地掀开说理文教学的内隐表达,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文本特点,可采用以问启思,以问促学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自问中,明确文体特征;在互问中,掌握文体章法;在他问中,感悟文体内涵。在问中学,在学中问,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素养。

【关键词】以问启思;说理文教学;内隐表达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1-0012-02

【作者简介】赵爱珍,南京市中华中学附属小学(南京,210019)教科室副主任,一级教师,南京市建邺区语文学科带头人。

在小学阶段,说理文在课文中占的比重虽然不大,但此类文章对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发展、说理方法策略的形成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有助于学生形成抽象、概括、严密的语言表达方式,使其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那么,说理文教学怎样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其轻松愉快地掌握说理文的文体特点呢?下文试以苏教版五下《谈礼貌》一课为例,谈谈说理文的教学策略。

一、引导自问,明确文体特征

1.探寻说理文之“理”。

说理文的中心观点是文章的灵魂所在,也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所在。学习说理文首先要明确的是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因此,在学习《谈礼貌》一文之前,笔者就在“问学单”上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是一篇说理文,说了一个什么理?你是在文中哪里找到的?”在学生独自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通过“问学单”引导学生自问自答。然后让学生回顾学过的说理文,稍加点拨,学生即可明白说理文中作者的观点一般出现在文章的三个位置:开头摆明观点,一目了然;结尾承接开头,总结观点;也有少数的说理文观点出现在课文的中间部分,承上启下。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能较迅速地找到说理文“理”之所在,掌握潜在规律,提高学习效率。

2.明晰说理文之“序”。

与其他类型的文章相比,说理文的辨识度很高,言之有序、条理清晰是说理文的一大特征。在学习《谈礼貌》时,笔者先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想一想开头主要写了什么?学生提取出文中的语句:“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接着,引导学生概括文章中提到的事件。最后,学生在结尾处找到了作者想表达的中心观点。笔者顺势将说理文的结构特点点破,并引导学生将其与苏教版四上《说勤奋》、苏教版五上《滴水穿石的启示》这两篇课文做比较。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归纳、总结,很快就会发现说理文言之有序的特征,为今后的说理文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引导互问,掌握文體章法

众所周知,说理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课文说了什么理,还要感知作者是如何论证,如何说理的。这是说理文教学的重难点,也是说理文的核心教学价值所在。

在教学《谈礼貌》一文事例部分时,笔者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流程:

师:《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和《谈礼貌》三篇文章中都有事例,尽管作者的观点不同,所选事例也不同,但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生:这三篇文章中的事例都有古有今,由古至今。

生:《说勤奋》和《滴水穿石的启示》两篇文章列举的都是正面的例子。可是《谈礼貌》中有反面例子。这是怎么回事呢?

师:《谈礼貌》里的反面例子让你明白了什么?

生: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师:是的,反面例子更突出了无礼是万万不行的!那么,再看看《谈礼貌》一课中三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点?

…………

《谈礼貌》一文中有三个例子——“问路”“踩裙”“刮脸”。这三个事例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讲礼貌”的重要性:“问路”说的是有求于人时我们要讲礼貌;“踩裙”则说的是有失于人时要讲礼貌;而“刮脸”说的是别人有失于我时,我们还是要讲礼貌,层层深入,是递进式的议论说理。与学生前面所学的说理文不同的是,文中的第二个例子“踩裙”是以一个普通小学生为例,于是笔者故意说道:“学到这里,我对这篇文章的作者有个意见。我们以前学的说理文所举都是名人的例子,因此很有说服力。但是这篇文章却用了一个普普通通小学生的例子,太没有说服力了!”教室里立刻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学生们开始互相发问,并在质疑中展开了唇枪舌剑的争论:

生:作者之所以要举这个例子肯定有他的道理,写文章也不一定都要举名人的例子。

生:我同意老师的观点。我觉得,如果举一个大家熟知的名人或伟人的例子会使得文章更有说服力。

生:作者举的这个例子是我们生活中特别容易发生的事,所以我觉得挺有说服力的。

生: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举名人的例子说服力更强,因为连名人都要讲礼貌,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

课堂陷入沉默状态,从学生紧锁的眉头中,笔者知道他们在质疑、深思……终于有学生举起手来:

生:举小学生的例子,说明无论是伟人还是普通人都要讲礼貌,人人都要有礼貌。这样说理体现了作者思维的缜密。

在这样的交流、碰撞中,学生一步步地接近了文本的内核,找到了文本的秘密所在。

三、引导他问,感悟文体内涵

以上所说皆属于说理文的外在形式。其实,说理文的内涵也相当丰富,它的内在是思维的发散和聚合,递进与完善,它调动的是人的抽象逻辑思维。因此不能只让学生关注说理文的外在形式,还应引导他们感知文章的内涵。因此要引导学生“他问”——问老师,问编者,问能者……

《谈礼貌》一文中列举的例子从古人到今人,有伟人,更有普通人,充分地说明本文的观点:人人都要讲礼貌,有礼貌对谁都意义重大,无一例外。文章中这三个事例的顺序是不能变的,因为有求于人讲礼貌是容易做到的,有失于人讲礼貌也是应该的,但别人有失于己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讲礼貌的,需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化修养,这样的安排是有逻辑顺序的。这样的教学难点,需要教师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然后根据学情进行巧妙的设疑:“文章中这三个事例的顺序如果换一换,大家读读看,可以吗?”如此让学生在比较中感知文本的内隐结构,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一步步地接近文本内核,从而将线性的思维立体化。

小学课本中的说理文多运用举例论证法,但我们应让学生多涉猎一些其他类型的说理文,让学生在“他问”中知道并不是所有说理文都只运用举例论证法,还可以用道理论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引用论证法等等。总而言之,说理文重在说理,只要能达到说服别人,给人启迪的目的,选用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这就是所谓“大道无法”。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巧问打破学生的惯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意识。

在问中学,在学中问。问学是走向学问的有效路径,也是培养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学力的有效工具。问的得法,问的适时,问的精当,就能使学生学得有效,学得灵动,学得开阔!<\\Ysc02\d\邱\江苏教育\小学版\2017\01\KT1.T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