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课堂自然生长

2017-03-10 19:18刘宁霞
江苏教育 2017年1期
关键词:问学语文课堂生长

【摘要】课堂是促进学生成长的主阵地,课堂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语文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不断积累、综合运用、自主实践的过程。“儿童问学课堂”,以“问”为引擎,扬起生长的帆;以“学”为核心,培育生长的力;“问”“学”相生,蓄积生长的能。学生在“问学”中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问学;语文课堂;生长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1-0014-02

【作者简介】刘宁霞,南京市中华中学附属小学(南京,210019)副校长,高级教师,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

“问学”,从学生的立场出发,激发引导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促进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问学”,让学生在语文课堂自然生长。

一、以“问”为引擎:扬起生长的帆

问,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从古至今,备受关注。“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面对文本时知道问什么,如何让学生有问的兴趣、问的习惯、问的能力呢?

首先,要让学生知道“问什么”。例如,低年段的学生往往会对课文中的一些生字新词发问,这是符合学习规律的。随着年级升高,教师要引导学生“自问自答”。学生与文本对话,可以问作者,了解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问内容,了解课文梗概,理清课文脉络;问表达方式,发现作者表情达意的方式,遣词造句的匠心;问编者,在课后习题的引导下理解课文,在单元的编排中发现课文的“共性”与“个性”……

其次,要让学生有“问”的兴趣和习惯。教师怀宽容之心,尊重学生问的权利,乐于引导而不是漠视,让“问”成为学生学习的习惯。在“问”中培养学生“问”的能力。在课文学习中,要善于发挥“问学单”的作用,把学生“问学单”上的问题进行展示,让学生在比较中甄别。在一次次的比较中,学生学会用“语文的视角”发现问题。在对学生问题的分析中,教师应进一步关注问题之间的联系,找出最关键的问题,从而“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是幼稚的,是对文章内容或者语言表达方式的一种直觉,这时,需要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转化。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上《石榴》一课时,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1)石榴会笑吗?怎么咧开了嘴?(2)“石榴笑破了肚皮”是什么意思?(3)为什么石榴娃娃要急切地向外张望?三年级的学生还不太了解拟人的修辞手法,但他们对这种语言表达很感兴趣,觉得很新奇。教师引领学生看图、读文,知道这些句子实际是在写石榴果成熟了,那课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再引导学生感受拟人修辞的生动表达。

教师在引导学生提问时,还要把握语文的课程本质和学科特点,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规律。例如,不同文体的文章教学自然有各自的重点内容和关注点。叙事性作品,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閱读感受;说明性文章要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诗歌,要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关注文体,关注语言文字,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漫游,在语言情境中体验,边读边问,边问边读,培养语感,扬起语文远航的帆。

二、以“学”为核心:培育生长的力

语文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乐”在其中,自主探学,与同学老师分享互学,明确学习的重点,优化练学,在多元评学中不断生长。

1.静思默想,自主探学。

思维能力的培养,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带着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新的知识建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真正的思考、品味。课堂上,教师必须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在问题的感召下走进文本,潜心会文,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呈现出“丰富的安静”。一边读一边想,圈画、批注,真正让学生拥有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心中有感,才有表达的需要。

2.交流合作,分享互学。

过去,在教师的掌控下,课堂上发言的只是少数学生,“大多数动耳听,优等生给结论”的现象比比皆是。“儿童问学课堂”,教师最大限度地让每一个学生有表达的机会,在表达中培养学生思维、表达能力。

分享互学,就是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面对面地进行多方交流,代替过去“一人讲,大家听”的简单模式。教师对小组成员进行“异质搭配”,把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当组合,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内都能表达自己的见解,发挥自己的作用,从而体验到交流的快乐。小组内的每个人积极主动地发言,清楚明白地表达观点,同时每个人又都是倾听者,吸取同伴的有益观点并及时修正自己的认识。让学生充分地表达,在表达中提升学习语文的能力。

3.尊重差异,优化练学。

课堂的练习设计应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分层施教的原则,使练习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挑战自我,挑战思维。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上《维生素C的故事》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超市作业”,让学生任选其中两项完成:(1)讲一讲,把《维生素C的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听;(2)写一写,如果你是病重留岛的船员,介绍一下你在岛上的那段生活;(3)读一读,从课外搜集科学家因偶然事件而导致发现和发明的小故事。三项作业,有复述课文、想象作文、搜集资料阅读,锻炼的是不同的语文能力,学生自主选择,让他们在战胜各自的挑战中获得成功的信心,培育生长的力。

三、“问”“学”相生:蓄积生长的能

“问学”,因“问”而“学”、循“问”而“学”;“学”解决“问”,又产生新的“问”。“问”“学”相得益彰,共生互动,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长效生长。

问中学,学生的学习由发现问题开启,在读的过程中,有的问题自然就明白了;弄不明白的问题,便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教师的教学资源。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时,学生提问:“杜甫是一个大人,为什么听到失地收复会‘涕泪满衣裳‘喜欲狂呢?诗人的情绪好像与年龄不相称。”这一问,激发起认知的矛盾。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和杜甫的生平,等学生查阅资料再读诗句,感受到的是杜甫强烈的爱国之心,“涕泪满衣裳”“喜欲狂”,实是当时诗人积蓄已久的情绪宣泄,是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学生的这一问,是探究的开始,也正是这一问,让学习变得深刻、丰厚。

学中问,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又会有新的问题产生。学习苏教版四上《维生素C的故事》,在师生梳理出课文主要是写维生素C发现的过程后,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明明是写科学家发现了维生素C,作者却用大量的文字写哥伦布的一次航海,这是不是重点不突出?”一个新的问题产生,有时是新的教学资源。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理解了没有哥伦布的航海,没有“海上凶神”,没有他对船员的关心,就没有他的“灵感”。正是他当时的疑问,为科学家的研究提供了发现的可能性。所以,课文详写哥伦布航海的经过,略写科学家的发现,这就是作者布局谋篇的精到。把学生的“问”变成教学资源,学生学得自然,有真收获。

会“问”,会“学”,“问”“学”相生,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感知课文的内容,品味语言文字,感悟作者的表达,受到情感的熏陶。一个文本的学习结束,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的拓展,将学生引入一个更大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充满学习的期待,走向新的“问学”。<\\Ysc02\d\邱\江苏教育\小学版\2017\01\KT1.TIF>

猜你喜欢
问学语文课堂生长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美是不断生长的
快速生长剂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问学模式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语文“问学”教学探讨
从“问学”走向“学问”
《生长在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