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生态课堂的“原始表达”

2017-03-10 19:44王彬
江苏教育 2017年1期
关键词:笔记

【摘要】笔记是学生学习中的“原始表达”,是心灵的“涂鸦”,体现了学生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生态课堂理念。学生的笔记应简明扼要、“挨门对户”、善用符号,同时还应善于选择,时常温故知新。

【关键词】笔记;简明;挨门对户;温故知新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獻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1-0064-02

【作者简介】王彬,江苏省连云港市黄海路小学(江苏连云港,222100)教师,一级教师。

随手翻开学生的课本,你会发现课本上或多或少都会有学生的笔记。学生做笔记,可能是他们自发自觉的行为,抑或是教师有意无意的提醒,但大部分是学生的随意而为。教师对于学生的课堂笔记,也大多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师生双方的无所谓态度,致使学生的笔记内容凌乱、书写潦草、实用价值不高,且破坏了书本的整洁。笔记是一种教育资源,既然是资源,我们就要好好地开发、利用,以便发挥其最大效力。

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应成为充满生命张力的地方。生态课堂以生为本,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和自主发展,主张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构建、应用等方式实现内涵发展、个性发展、持续发展。学生在课堂上所做的笔记,对于生态课堂来说应该是最“原始的表达”。

1.笔记要去粗取精,简明扼要。

笔记记录在课本的“狭小”空间里,尤应注意言简意赅。那么究竟该记什么呢?

记初读的感受。高年级的初读应该在课前完成,学生利用符号,对文本进行圈点勾画,评点批注,以疏通文字,提出疑难,赏析语言,评点人物,把读、思、写三者有机融合起来,然后带着自己对文本的初步理解和感受走进课堂。如:在学习苏教版五下《暖流》前,一名学生做的笔记:“和蔼、滕王阁序、抑扬顿挫”等生字词用“○”圈出,对“暖流”一词的疑问用“?”标出,文中《滕王阁序》和《水调歌头·中秋》中的优美词句用“﹏”划出。江主席的话“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熟读,重要的地方还应该背下来”用“△”标出,并在旁边写下了自己的感受:江主席见解深刻!

记精要的知识。课文的重点、难点、疑点,教师的板书,对文章结构的概括,对写作特点的分析,某些词语的用法等都是重要知识,是一篇课文的精华,更是生本、师生、生生智慧碰撞后的产物,可以记下来。在学习苏教版五上《莫高窟》一课时,有的学生记下了彩塑的特点: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有的记下了壁画的特点:宏伟瑰丽、内容丰富;有的记下了本课总—分—总的结构特点,从多方面抓事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先概括,后具体”的描写方法,以及排比的修辞手法等。

记补充的知识。对文本的补充是教学的外延,如对时代背景的介绍,对作者的补充介绍,以及和文本关系密切的诗句、名言等。或许这些并不是必须掌握的知识,但这些恰恰能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这些知识,可以在预习阶段提前记下,也可以在课堂上边听边记。如在学习苏教版五上《林冲棒打洪教头》时,很多学生在作者施耐庵的后面补充了许多关于施耐庵的内容。

记闪光的语言。在课堂学习中,师生会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将那些引起自己共鸣的、感动自己的语言以“凡人警句”的形式记录下来,这无疑能帮助学生积累词汇、丰富知识储备。在学习苏教版五下《二泉映月》一课时,学生为阿炳悲惨的人生唏嘘不已,同时对阿炳不屈不挠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十分敬佩,纷纷表达自己对苦难的看法:“苦难是人生的磨砺石”“苦难是人生别样的财富”“没有苦难,哪有成功”……这些富有哲理的语句让学生们喜爱不已,有不少学生把自己喜爱的语句记在了自己的课本上,以便课后慢慢品味、交流。

记瞬间的感悟。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确实认真思考了,那么,他们常常会产生一些瞬间的灵感。这些灵感稍纵即逝,很难再捕捉到。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灵感,将自己即时的思绪用简练的词语记下来。学生如果有了这种意识,那么语文学习的触角就会延伸到社会生活中。在学习苏教版五下《爱如茉莉》一课时,一生发表了自己对爱的理解:“爱如茉莉一般平平常常,但是真挚动人。一句简单的问候,一个关心的眼神,一双紧握的手,饱含了深深的爱。”表扬该生后,笔者建议他可以把自己的感悟凝练一下:“爱是一句简单的问候,一个关心的眼神,一双紧握的手。”并记在课本上。

2.笔记要挨门对户,见缝插针。

笔记要与课文内容“挨门对户”,即笔记应记在相应内容的周围。课本每页的上、下、左、右总有一些空白的地方,足够容纳下笔记内容。如果实在不够,可在课文最近处贴上一页白纸,把记不下的内容记在这页白纸上。像苏教版五上《黄山奇松》一课,情有独钟、枝干遒劲、饱经风霜、郁郁苍苍、依依不舍、屹立等词语的意思,近义词、反义词,相同结构的词语都可记在该词语附近。对描写迎客松的重要句子的理解可以记在上、下空白处。把“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两句描写黄山的诗句记在课文标题前的“天头”处,写作特点可记在课文的“地脚”处……此外,还要学会见缝插针,合理利用书中的空白。刚开始记时,学生可能会手忙脚乱,但时间长了,形成习惯了,就会显得轻松而自然。

3.笔记要善用符号,化繁为简。

教学中,笔者针对学生记笔记速度慢、质量低的现象,同学生一起摸索出一套符号,以提高学生课堂记笔记的速度,加深听课的印象。如生字新词用“○”标示,词语的近义词用“=”标示,反义词用“-”标示,疑点用“?”标示,重要句子或语段的理解可以用“△”标示,难点用“☆”标示……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需要自创符号。不过符号不宜多,否则符号本身会给学生造成负担,适得其反。

4.笔记要学会选择,舍末求本。

笔记只是一种手段,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听课效率,提升学习质量,不能为了记笔记而记笔记,流于形式。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边听、边思考、边记笔记,使三者协调进行。如果只追求笔记的完整而忽视上课认真听讲和理解,那必是舍本求末。记笔记时,对一些暂时跟不上的字或记不完的内容,应果断地留下空格,做上记号,大胆地跳过去不记,跟上教师的讲解,课后可借记得好的同学的笔记查漏补缺。

5.笔记要延长使用,温故知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笔记记完了,并不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课后还应及时检查、整理、归纳、补充,使笔记变得更加完整、充实。以后还要多次回看笔记,温故知新。这体现了对语言的“积累、感悟、运用”,同时也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生态课堂的规律。以前让学生复习,许多学生只是敷衍了事,效果并不明显。自从记笔记以后,笔者发现学生复习的热情空前高涨,有事没事抱着课本反复看自己做的笔记,上课情景不断得到再现。很多学生还会主动找笔者交流自己的新发现。如一个学生在回看苏教版五下《早》一课的笔记时,看到以蜡梅花比喻鲁迅,就联想到《只拣儿童多处行》以海棠花比喻儿童,《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以樟树比喻宋庆龄,感受到此类文章借物喻人的特点,感受到借物喻人可以使人物品质更突出,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更强等。

从引导学生记笔记,到现在学生主动自觉地记笔记、用笔记,可谓“有心栽花,花儿也发”。不仅态度之花越开越盛,思考之花、习惯之花等也越开越旺。如今,笔记已经成为学生学习与生活不可缺少的“伙伴”,留下了学生的学习痕迹,彰显着学生原始的、原生态的表达,学习的热情和生命的需求在那一页一页的笔记中得到了充分的演绎和张扬。<\\Ysc02\d\邱\江苏教育\小学版\2017\01\KT1.TIF>

猜你喜欢
笔记
The Handsome and Deformed Leg
学霸笔记
学霸笔记
不想当画家的小可爱不是一本好笔记
最憨厚笔记 夯实基础就是要一步一个脚印
小新笔记
学写阅读笔记
学写阅读笔记
我的自然笔记(一)
功和能错题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