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黄打非”专项治理中的媒介素养思考

2017-03-10 02:33康化夷黄信鹏
关键词:媒介民众素养

康化夷 黄信鹏

(湖南商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扫黄打非”专项治理中的媒介素养思考

康化夷 黄信鹏

(湖南商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民众媒介素养缺失是影响“扫黄打非”工作成效的深层原因之一。“扫黄打非”工作必须运用媒介素养思维,构建长效机制,通过提升全社会媒介素养,使文化领域违法犯罪行为失去生存土壤。

“扫黄打非”;专项治理;媒介素养

以专项治理为主要方式的“扫黄打非”工作,在减少有害信息扩散、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卓有成效,但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究其原因,除了“扫黄打非”治理对象不断变化外,“扫黄打非”的保护对象——网民、青少年、基层群众等民众媒介素养缺失,是影响“扫黄打非”专项整治效果的深层原因之一。

一、民众媒介素养构成

媒介素养是人们生产、选择、理解、质疑、评估媒介信息的能力,即根据自身和社会发展需要,能通过媒介有效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理性认识媒介传达的内容,正确理解各类信息背后的含义,并知晓各类文化信息产品的生产过程。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媒介素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认识素养

民众要对媒介有较全面的认识,充分了解传媒业的构成、组织和职业规范,以及各类信息的采集、制作和传播过程,了解传媒的公益性和商业性双层属性,知晓区分正规媒体和非法媒体、真记者和假记者的方法途径,知晓相关文化和新闻出版法律法规的内容细则、举报投诉的通道途径等。

(二)使用素养

学者彭兰认为,媒介使用素养不仅体现为相关技术的掌握,还应该表现为对新媒体应用的合理、合法以及节制等。不管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民众的使用操作能力都较高,不存在巨大障碍,但在“合理、合法以及节制”方面却存在较大问题。

(三)消费素养

一是对信息源的消费,民众能否依赖专业媒体、门户网站的过滤系统,借助搜索引擎,根据意见领袖来完成信息筛选。二是对媒体信息的选择、分析、判断、质疑能力,面对互联网时代形形色色的信息洪流,民众的自我信息消费把关能力更显突出。

(四)生产与传播素养

在互联网这个平等、开放、自由的平台上,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二传手,人们的生产与传播素养尤为重要。对于民众来说,一是要负责地发布消息和言论,对真实性负责,对社会影响负责。二是要负责地再传播。当今文化意识领域一个巨大的变化就是更为复杂的交织传播与再传播空间,文化糟粕极易呈放射状延伸,民众必须谨慎对待再转播行为。

(五)社会交往素养

社会交往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尊重他人权利。新媒体时代,社会交往平台空前扩展,人际交往呈网络状延伸,民众必须比以往更尊重他人的隐私权、知识产权等,自觉抵制那些侵犯个人隐私、剽窃知识产权的信息内容。

二、“扫黄打非”专项治理中的媒介素养困境

我国传媒业正高速发展,在互联网这个“扫黄打非”主战场上,一些民众的媒介素养堪忧,不但不能自觉规避违法行为的侵蚀,有时反而沦为各种不法行为的帮凶。“扫黄打非”专项治理必须正视这一问题。

(一)网民的媒介素养

当前,我国网民的新媒体使用素养、信息消费素养和传播素养普遍较低。以“扫黄打非·净网”行动为例,行动的主要内容是打击不法分子通过网络传播淫秽色情信息、宣扬暴力、教唆犯罪、危害社会公德等违法犯罪行为,但这些违法犯罪行为的实施几乎全是网民“自投罗网”。“净网2016”专项行动共查办案件862起,在这些案件中,动辄上百万的利润全部来自网民的自动贡献,或是注册会员,或是点击付费,或是线上线下购买。如受到查处的武汉斗鱼网站,是一家弹幕式直播分享网站,在国内直播分享网站中属于佼佼者,移动端App下载量和日活跃量令人咋舌,每天高峰时段有5000多名主播同时开播,玩家发送的弹幕累计8亿条,每天通过主播UGC(互联网原创内容)产生的视频时长达数十万个小时。[1]网站营利的重要途径是粉丝对主播的打赏,按比例分成,“打赏”的人越多,该主播就能获得越多的利益。在这里,一些普通民众不仅为违法犯罪行为打赏,还自动参与违法犯罪活动。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39次)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相当于欧洲人口总量,普及率达到53.2%,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增长率连续三年超过10%。[2]与此同时,具有良好网络媒介素养的网民并不多,除了部分能够将高级数字技术用于工作和教育并从中获益外,很多网民只能使用基本的数字技术和简单的应用,并主要以娱乐为目的,而那些沉湎于浅层次感官娱乐的网民往往成为淫秽色情信息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推波助澜者。

(二)“三假”受害者的媒介素养

假记者、假记者站、假媒体是“秋风”行动的主要打击对象,“三假”们的敲诈对象主要是工商企业和基层政府,他们利用部分基层政府公务员和工商企业家媒介素养低下的漏洞,实施敲诈勒索及诈骗活动。

2016年9月,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对外公布了6起假记者敲诈勒索、诈骗案,这些“三假”者或是以报道负面消息为名,或是以监督为由,要挟相关企业和基层政府,索取钱财。而这些受害者不会辨别真假记者和真假媒体,不知道相关部门的举报电话和举报平台,往往被一本粗制滥造的工作证、一本假记者证、一个高大上的媒体名称所迷惑,不知道如何应对,只好花钱消灾。

“三假”受害者媒介素养存在两个方面明显不足。一是媒介认知能力不足。受害者往往不能准确界定新闻记者的权利和义务,定位媒介与政府的关系,或是过于放大记者的社会影响力,或是将新闻媒体等同于上级政府,或是停留在传统媒体思维时代,对新媒体和异地媒体的挑战准备不足,以致畏惧、逃避媒体的监督批评。二是媒介接触能力不足。受害者对媒介评论特别是负面信息往往不知所措,面对突发事件时应对水平差,处于严重的信息匮乏和不对称的被动地位,仍把“封锁”“掩盖”作为应对选项,采取鸵鸟政策,缺乏媒介公关能力。

(三)青少年的媒介素养

“护苗”行动的主要目的是让青少年远离文化垃圾。在“扫黄打非·护苗2016”专项行动中,全国共收缴非法少儿类出版物116.22万件,清理淫秽色情有害信息81.34万条,取缔关闭淫秽色情类网站2172个;共查办涉少儿类非法出版和网络案件400余起。[3]如此庞大的违法犯罪行为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缺乏媒介素养的青少年群体。

青少年正处在成长发育阶段,好奇心强,求知欲旺,但他们心智尚不成熟,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没有明确的是非判断标准,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还不能正确认知、分析、评估、选择、处理各种媒介信息,很容易受到媒介信息的负面影响,特别是接触最多的网络、书刊和影视。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中,教育部门和老师首要关注的是课本知识,忽视青少年媒介素养的教育,以致青少年在通过网络或课外读物获取新知识的同时,在泥沙俱下之中吸收不良信息,因暴力、吸毒、网瘾、色情等问题而引发的犯罪率居高不下。提升青少年的媒介素养,从根本上培养他们的文化自省、选择、判断能力和批判意识,应成为“扫黄打非”的基础工作之一。

三、“扫黄打非”长效机制需要媒介素养

“扫黄打非”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政治任务,必须转变治理思维,全面提升民众的媒介素养,使各类非法新闻出版活动失去生存的社会土壤。

(一)综合治理需要媒介素养

从系统整体论角度看,“扫黄打非”需要社会各个方面齐头并进、协调配合,搭建宏观综合治理体系,才能取得长远效果。提高民众媒介素养是“扫黄打非”工作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民众媒体素养的提高反过来可以促进媒体专业水平与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媒体必须不断适应公众越来越高的媒介素养,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水准和人文素养,进一步促进社会健康良性发展。

(二)积极社会控制需要媒介素养

建立“扫黄打非”长效工作机制,不仅需要运用制度控制和外在控制手段,还要运用非制度控制与内在控制等积极的社会控制方法。

专项治理通过外在力量约束和强制个体,使其不敢违反社会规范,属于外在控制和制度性控制。相对专项治理的刚性,媒介素养教育呈现韧性特点,具有自觉性和积极性,[4]属于内在控制和非制度控制,通过舆论引导、教育提醒等措施,提高民众媒介素养,促使民众按社会规范行动,自我约束,预防越轨违法行为的发生。综合衡量行政成本收益,“扫黄打非”工作应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更多运用积极控制手段,增强治理效果的长效性。

(三)根除式理念需要媒介素养

“扫黄打非”专项治理秉承的是震慑理念。声势浩大的专项行动对违法犯罪分子有一定的恐吓、阻止作用,但治标不治本。根除式理念则是将媒介素养思维纳入“扫黄打非”工作,脱离单纯的封堵模式,将关注点从违法犯罪者转向社会普通民众,通过全社会媒介素养的提升,使文化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失去生存土壤。

四、提升民众媒介素养的路径

西方媒介素养教育已经历80多年发展。英国、加拿大、澳洲等早已把媒介教育纳入正规教育体系中,新西兰在小学五年级课程中加入媒介素养培训,日本在中小学与高中设立的“综合教育”科目中纳入媒体素养。[5]相较而言,我国媒介素养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与蓬勃发展的传媒事业极不相称,亟需具有本土化特征的媒介素养教育。

(一)学校教育

在各层级学校导入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和环节,是提升青少年群体媒介素养最直接、最有效、最科学的途径。

首先,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推动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当前我国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探讨已经形成规模,不少高等院校和学术团体都在按部就班地开展研究工作,下一步要尽快建构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的基本框架,探明各种理论的基本原理和适应范围,最终构建起适应中国国情的媒介素养教育学科的理论体系。

其次,开设独立的媒介素养课程。当前我国各办学层次都开设了计算机与互联网课程,但大多侧重使用、操作和维护等技能培养,关于媒体信息的鉴别、接受、使用、批判能力的培养较弱。我国应开设单独的媒介素养课程,并纳入基础课或必修课体系。

第三,进行整合教育。将媒体与传播的特点、规律与法规等内容糅合到其他课程之中,特别是语文、文化概论、思想品德、实践实训等较容易整合的课程,充分鼓励学生开设自媒体、自办报刊,在实践中加深对理性传播的理解。

第四,建设师资队伍。媒介素养教育全面铺开的前提是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除了立足高等院校相关的新闻传播专业培养人才外,还可以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在职培训、互派交流、教师资格认证等途径,打造一批既有专业技能又具备高素质媒介素养的专兼职教师。

(二)社会教育

一是要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优势。社区是社会的单位,具有认同感高、交际紧密等特点,开展社区媒介素养教育操作性强、针对性强。我们要充分利用社区活动中心等社区空间以及社区网站、业主群、社区论坛等平台,通过系列教育讲座、文化娱乐等活动提高居民的媒介素养,将“扫黄打非”工作落实到基层。全国正在推进的“扫黄打非”全面进基层工作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不法分子的活动空间进一步被压缩。

二是要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组织建设。这一点西方国家已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如美国麦迪逊的“全国电子传媒协会”、洛杉矶的“媒介素养教育中心”、旧金山的“媒介素养教育方略”,智利的“教育普及中心”、“文化、艺术表达与研究中心”,日本的“儿童与公民电视论坛”等民间传媒教育组织,通过筹办会议、定期研讨、组织专题研究等形式,普及社会媒介素养教育,[5]值得借鉴。

(三)大众传媒

帮助民众批判性地选择、接收、利用信息,提升全社会的媒介素养,媒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媒体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与职业道德水平,充分发挥强大的舆论引导和宣传功能,及时报道、评论有关媒介素养的新闻事件,通过讲事实、摆道理营造理性的信息消费氛围;进一步加强媒体从业者的伦理道德培养,提升媒体从业者的人文素质修养。特别是名记者、名主持、名评论员,负有重要的示范责任,必须以身作则,以客观真实的报道和言论维护媒体形象。

[1] 朱娟娟.武汉斗鱼被罚款6万 网络直播造人女主播脱衣 [EB/OL].[2017-08-29]. http://news.youth.cn/sh/201605/t20160509_7971321.htm.

[2] 喻思娈,张洋.我国网民达7.3亿[N].人民日报,2017-01-23.

[3] 张贺.扫除侵害少儿健康的文化垃圾[N].人民日报,2016-11-04

[4] 张志强,陆高峰.“扫黄打非”体制创新的理念与策略[J].出版发行研究,2013(9):48-52.

[5] 谭泓.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公众对传媒信息的选择能力[N].学习时报,2007-10-29.

G206.3

A

1671-5454(2017)05-0010-04

10.16261/j.cnki.cn43-1370/z.2017.05.002

2017-08-29

康化夷(1967-),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新闻出版。黄信鹏(1996-),男,湖南郴州人,湖南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学生,研究方向:新闻出版。

本文为湖南省社科规划项目“我省县域新闻敲诈的发生特征及综合治理模式研究”(编号:15YBA234)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陶新艳)

猜你喜欢
媒介民众素养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