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东莞的城市形象定位

2017-03-10 04:49
岭南学术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湾区城市形象东莞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广东 东莞 523419)

一、湾区及粤港澳大湾区概念的提出

湾区首先是一种自然状态。工业化以来,湾区或是沿海大都市成为城市化的主体,湾区成为城市化与工业化的象征与重要载体,根本原因是湾区交通便利,利于城市间贸易和国际贸易,特别是与跨大洲的国际贸易主航道关系密切。

沿海大都市群,是当代世界经济的主体。过去70年,全球贸易出口增长了33倍,价值量增长了155倍。沿海大都市群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愈发凸显。

沿海湾区的优越地理区位,也是大都市群发展的基础。沿海湾区都市群,更是国际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载体。全球经济总量的60%集中在大河入海口,世界75%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100公里的区域内。世界著名湾区都具有开放的经济结构,是世界500强、创新型公司、研发资源和专利密集区,是国际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代表,是推动国际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变革的先锋[1]。

基于此,2014年初,深圳明确提出,联手周边城市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优势,目的就是要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构想,把深圳打造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同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详细阐述了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的构想。随后,将粤港澳大湾区构想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及规划司。

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要“深化与港澳台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

2016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和跨省区重大合作平台建设”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强调要“携手港澳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指的是由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九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的城市群,是继美国纽约湾区、美国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之后世界第四大湾区,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

2017年3月5日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至此,粤港澳大湾区被正式列入国家发展规划。

这一背景,必然成为东莞思考自身城市定位的基本约束条件,也是东莞确立自身城市形象的基本出发点。

二、东莞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城市定位

可以说,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是我国第一部在“一国两制”框架下的跨行政区规划,是以华南沿海湾区优越自然地理区位和既有城市群为依托的城市群规划。这一规划,初步形成了以香港、深圳和广州为核心,以珠江三角洲东莞、惠州、佛山、中山、珠海、澳门等城市为主体区域的湾区经济形态。

东莞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定位,应当以香港、深圳和广州的定位为依据,同时从自身特点和优势出发。

现在的实际情况是,港深在湾区中居于核心地位,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枢纽和国际贸易窗口,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央国际都会区;其创新能力之强,知名国际大学之多,城市活力之突出,国际影响力之高,其他城市无可比拟,并且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分别约占整个湾区的16%和36%;全球数字通信创新集群排名仅次于全球第一的东京-横滨地区,港深两地交易所总市值超过6.5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三,拥有2016年QS全球排名前100大学4所;拥有全球最繁忙和最高效率的国际集装箱枢纽港,集装箱吞吐量位列全球第一,约占全球远洋集装箱总运量的1/5。而广州则是重要的全国经济中心城市;莞佛珠澳等城市,构成大湾区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港深广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撑[2]。

制造业永远会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基础产业和关键产业,但制造业已经从香港退到深圳,可以预期,制造业也要从深圳进一步向外转移。2000—2015年美国117座城市的GDP规模、信息产业区位商、制造业区位商相关关系的分析证明,城市之间特别是大小城市之间鲜明的结构差异是:制造业退出大城市,信息产业等向大城市集中。

东莞的城市定位,必须顺应城市群中制造业转移的世界趋势,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先进制造业之都,而这恰恰是东莞的特点与优势,东莞很幸运地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

三、从东莞的城市定位思考东莞的城市形象

正确树立并宣传推介东莞的城市形象,总的目标是促进东莞更好地适应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具体目标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内凝聚人心、引导方向,二是对外吸引资源。这两个目标是统一的,但从宣传推介的角度看,对外吸引资源的目标更为重要。

东莞需要吸引什么资源?应该吸引什么资源?能够吸引到什么资源?这是宣传推介东莞城市形象必须首先明确的前提,否则就会出现形象与目标的错位,即东莞全力宣传推介的城市形象,没有吸引来需要的资源。

什么是东莞需要吸引、应当吸引,也能够吸引来的资源呢?显然不是大批量的游客,因为东莞不具备杭州、桂林那样的条件;也不是大批量的购房入住者,因为东莞不具备海南三亚等地的条件;也不可能像北京那样吸引大批量的文学艺术社会科学等人才。东莞最需要吸引,也能够吸引的就是与东莞发展先进制造业相关的人力资源、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能否吸引到高质量的先进制造业生产要素,是东莞能否胜任其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城市定位的关键。

由此可见,东莞城市形象的宣传推介,应当主要以吸引高质量的先进制造业生产要素为目标,使高质量的先进制造业生产要素认同东莞,向往东莞,愿意以东莞为家。

如果上述思路是合理的,东莞的城市形象定位显然应当围绕先进制造业做文章。制造业是东莞起步和发展的基础,是东莞的最大优势,也是东莞新的城市定位的基础,不可能抛开这一现实基础另起炉灶。尽管城市形象是多侧面的、复合的,但必有其主导的方面和主旋律。制造业、“世界工厂”就是东莞城市形象的主导面和主旋律。对此,许多学者提出了“制造者的乐园”“务工者的乐园”等基本形象定位,这一思路的大方向是正确的。但笔者认为,如果把“乐园”改为“家园”,可能更恰当,乐园可能游完兴尽就走了,家园更具有亲和力和归属感,更值得人才、资本、技术等先进制造业生产要素的向往和居留。

“制造者的家园”这一形象定位,一方面突出了东莞的最大特色——制造业、“世界工厂”,另一方面突出了东莞对高质量先进制造业生产要素的感召,强调东莞是高质量先进制造业生产要素最好的安家立业之地。无论对于投资者、创业者、就业者,东莞都是值得向往的,值得信赖的,东莞会善待他们,为其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创业环境、就业环境、生活环境、休闲环境等,让东莞没有后顾之忧,而以东莞为家,甚至在东莞养老。

这一形象定位,对外的吸引作用将非常明确,对内的引导作用也将非常明确,促使东莞的城市管理、政策导向等符合、匹配“制造者的家园”这一形象定位,有助于这一形象的,就是好的城市管理和政策,有损于这一形象的,就是不好的城市管理和政策。曾在中央电视台上看到东莞打工者艺术团演唱的一首创作歌曲,题目是“东莞不相信眼泪”。从打工者的角度看,这样的理念在于励志、自强,但是从树立东莞城市形象的角度看,可能缺少亲和力和感召力,给人硬邦邦的感觉,好像东莞是一个只适合强者生存的地方。

突出东莞城市形象的主导面和主旋律,并不是排除东莞城市形象的其他侧面的宣传推介,如历史、民俗、生态、物流,甚至篮球、举重、龙舟等,但应当主次分明,以免凌乱和事倍功半。

现在看,东莞作为“制造者的家园”的应有城市形象,一方面缺少普遍的内部认同,许多人没有把这一点看作是东莞城市形象应有的主导面和主旋律;因此,应当就东莞城市形象的主导面和主旋律问题展开必要的讨论,以求形成共识。另一方面,这一东莞城市形象的主导面和主旋律,可能也没有得到外界的充分认可,“家”的感觉不够。对此,应当充分地宣传推介东莞在善待投资者、创业者、就业者方面的政策和做法,尽快扭转外界对东莞就是一个投资赚钱、打工养家的地方这些片面认识。

城市形象需要语言载体和有形载体,“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样的语言载体,哥本哈根海边的“美人鱼”这样的有形载体,对展示城市形象的作用之大人所共知。

目前东莞城市形象的语言载体“每天绽放新精彩”,在东莞的大街小巷等公共空间触目可见。笔者认为,这句象征东莞城市形象的语言载体过于笼统,没有反映东莞的特点和优势,放到任一城市都可以,所以起不到真正展示东莞城市形象的作用。

目前,东莞的城市形象既没有精当的语言载体,也没有精当的有形载体,我们不应该等待这样的载体自然形成,而应当有意识地去塑造。比如可否开展推选“东莞城市形象词”的活动;再比如可否开展“东莞城市形象雕塑”设计大赛,像珠海的“渔家女”雕塑,布鲁塞尔的“小男孩”雕塑,都是成功的城市形象载体。如果这样做了,虽然并不一定很快形成东莞城市形象的有效载体,但若不做,这样的载体也断然难以在短时期内自动产生。

参考文献:

[1] 唐杰.粤港澳大湾区中的深圳未来与宝安前景[N].河北新闻网,2017-11-29.

猜你喜欢
湾区城市形象东莞
湾区一起潮:时代中国深耕湾区22载 与湾区共成长
擎动湾区制高点,耦合前海价值圈!
李万雄:湾区引擎,空港之芯
广州南拓 发现湾区新机遇
东莞固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镜中武汉:城市形象的传播与认同
东莞可园琴事
东莞长联
大理旅游城市形象传播分析
2015年《第一财经周刊》“新一线”栏目的城市形象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