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论特色分析

2017-03-10 04:49
岭南学术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价值观文化发展

(四川民族学院 康巴发展研究中心,四川 康定 626001)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关于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论断,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答了为什么要以及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问题,着力推进文化建设。综合来看,习近平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论特色,主要体现在思想灵魂、创作生产、实现形式和发展动力上。

一、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思想灵魂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既是决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思想要素,又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灵魂,决定着文化强国建设的道路和发展目标。因此,习近平多次在重要讲话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意涵、发展目标、如何践行等方面作出论述并提出明确要求。

(一)建设文化强国思想灵魂的本质意涵

当前,我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用“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习近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质就是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即国家的德、社会的德[1]。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2]。这些论述将“德”的主体上升到了社会、民族及国家这些层面,使“德”的主体得到了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倡导一种大到国家社会、小到公民个人的道德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反映了整个社会的评价标准,关系到人民的幸福安康,关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其本质意涵重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特别是在革命、建设、改革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和价值取向。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着文化强国建设的道路和发展目标

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和国家最持久、最深层的精神力量[3]。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内核。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关键,大力弘扬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包容性和时代性,增强中华文化的穿透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使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使中华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三)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核心助推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3]。首要任务是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其次,社会主义价值观要遵循落到实处、落到细处的原则。再次,价值观只有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应用和升华,才能让人们意识到它的存在,最后,注重在社会管理制度中体现价值导向,使社会行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相向而行[4]。这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的思想灵魂特色,是最根本的特色。

二、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创作生产特色: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习近平于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要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是文化创作生产的根本问题。只有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提倡创新精神,才能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新闻舆论的正确导向、文艺作品的百花齐放、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坚持“二为”方向弘扬时代主旋律

习近平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5]“二为”方向是反映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思想、前进方向和价值取向的主旋律,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热切愿望。坚持“二为”方向,弘扬时代主旋律,首先,要坚持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贯穿于文化工作的全过程,坚持正确的方向,发挥社会主义文化引领风尚、凝魂聚气的作用。其次,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人民群众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重要观点,要坚持正确的文化立场,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再次,要弘扬主流价值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在全社会广泛大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倡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倡导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倡导依靠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弘扬主流价值观,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励人民前进,奏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强音。

(二)贯彻“双百”方针提倡文化发展的多样性

“双百”方针是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党为发扬文化的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而提出的文化发展方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6]。在坚持正确导向的前提下,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提倡文化发展的多样性,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文化创作生产中的又一个重要特色。

贯彻“双百”方针,提倡文化发展的多样性,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文化工作者创造活力的需要。“双百”方针是我们党历经艰难曲折而形成的科学成熟的文化发展方针,反映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是文化发展繁荣的生命线。文化的创作生产是精神生产,是极其复杂的创造性脑力劳动。因此,文化的创作生产必须在坚持正确导向的前提下,大力发扬文化的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推动文化工作者创造精神、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

贯彻“双百”方针,提倡文化发展的多样性,也是适应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文化需求的需要。根据国际经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1 000美元,消费支出主要以物质消费为基础;人均GDP超过5 000美元,居民消费结构转向精神文化消费为主的时期。2016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8 800美元,居民消费正由生存型、温饱型向小康型、享受型转变,人民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呈“井喷”式增长,文化消费出现一个“爆炸”效应是大势所趋,必然会表现出多样、多层次、多层面的文化需求特征。因此,我们的文化发展,一方面必须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另一方面还需要以多样化的文化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就是要在坚持正确导向的前提下,推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立足中国、借鉴国外,实现文化风格、体裁、主题、形式的全面发展,积极构建和谐文化生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贯彻“双百”方针,要在多样多变中确立主导。文化工作者要牢记“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社会责任,在创作生产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文化精品引领人们的精神世界,让人们在文化产品中受到鼓舞,培育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胸怀、审美能力、审美趣味,抵制低俗之风。通过优秀的文化产品凝聚人心、激励斗志,陶冶情操,发挥文化产品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

(三)提倡创新精神推出精品力作

文化的生命是创新,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文化创新。不断地推陈出新才能永葆文化的生命。一方面要在形式手段上勇于创新,另一方面也要在思想内容上善于创新,让文化发展的动力不断增强,激发全民族的创新激情,培养全民族的创新能力。应把创新精神贯穿于文化创作生产的全过程,弘扬优秀文化以及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5]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实现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功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使哲学社会科学获得大发展、大繁荣。一是要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重点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二是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向创新。三是要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三、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实现方式特色: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

发展文化事业,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文化产业是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满足的重要途径。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进行了集中阐释:“关于文化体制改革,我只强调一点,就是要在继续大胆推进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同时,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无论改什么、怎么改,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7]。这段话清楚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协调处理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两手抓”的文化建设大思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的重要特色。

(一)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是文化发展繁荣的实现方式。文化事业的发展,作为共同财富和公共文化,在积淀人类过去创造的灿烂文化,创造新的文明成果的同时,还会产生新的精神文化要求,并表现为各种文化市场需求,从而形成文化产业。而文化成果在满足当前消费的同时,也作为一种文化积累,逐渐转化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成为公共文化事业的一部分,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事业的发展,将刺激文化的创造和生产,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源泉,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同时,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又有区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不同方式来实现文化发展、满足不同文化需求。文化事业要解决的是人民的基本文化需求,提供的是均等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而满足人民多样化、层次化、个性化文化需求则依靠文化产业。二者是互为补充、不可替代的关系。因此,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推动文化事业产业共同发展,不能偏废。

(二)发展文化事业保障基本权益

开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优先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以保障人民基本的文化权益。习近平强调:“要继续大胆的推进改革、推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8]。要在政府主导下,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首先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积极开展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加强基层和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十二五”以来,我国文化事业费年均递增达到20%以上。政府实施的五大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和社区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等,极大缓解了基层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文化活动少的状况。其次,要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立统一联动,完全可靠的国家应急广播体系。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实现互联互通、有序运行。再次,建立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此外,还要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缩小文化发展差距,以保证全体人民基本的文化权益。在“村村通”工程带动下,我国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从1997年的86.02%和87.68%提高到2017年的98%,切实保障了农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的基本需求。

(三)发展文化产业支撑科学发展

“十三五”时期的主线是转变发展方式,主题是包括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在内的质量型增长和民生建设。文化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它们之间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只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才能实现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和文化条件。

随着经济发展,文化的作用越来越大。文化以其强大的渗透力影响国民经济各行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支柱,战略结构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同时,文化作为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另外也不要忘记,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民族文化,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巩固党的思想基础和政治基础,才能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发展文化产业,一要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创造力强、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快推进演艺业、网络业、文物复仿业和新兴的动漫文化、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二要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新格局。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鼓励、引导各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要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大力营造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的体制和法制环境。三要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四要扩大文化方面的消费。开展特色文化消费,创新商业模式,扩大文化服务消费,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提高基层文化消费水平,发展文化旅游。

四、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发展动力特色:改革创新机制

坚持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着力推进文化机制创新,这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动力。习近平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创造活力,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9]。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文化管理体制,改善宏观管理,同时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坚持以市场为主导,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提升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让中国文化走出去,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增强文化的竞争力、吸引力和感召力。这样就能为文化发展繁荣提供强大的动力。

(一)深化国有单位改革,增强面向市场能力

以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培育合格市场主体。一般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的报刊社和新闻网站转企改制,建立健全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同时要全面推进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运行机制。对保留事业体制的文艺院团、公益性出版社实行企业化管理,不断增强服务能力。例如,北京儿童艺术剧院完成股份制改造,从原来的事业单位彻底转为公司法人,实现了惊人的飞跃:演出场次增长了7倍,总收入增长了100倍。辽宁省国有院团通过改革,催生了辽宁演艺集团、沈阳演艺集团、沈阳杂技集团、辽宁民间艺术团等一批竞争力强的市场主体,创作出的话剧《父亲》、芭蕾舞剧《二泉映月》、歌剧《苍原》等入选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工程优秀作品。

(二)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

通过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成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决定性因素。促进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并有效对接国际市场。有序发展文化产权、版权、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积极发展版权代理、文化经纪、评估鉴定、技术交易、推介咨询、投资保险、担保拍卖等各类文化市场中介服务机构。深圳组织创作《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走向复兴》等文化产品,通过市场运作使文化内容延伸到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制作、传播、营销、消费各个环节,挖掘文化资源,大力提升文化创意,精心打造文化品牌,科学有效地促进了文化产品的合理流动。上海每年举办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国际电影节电视节、中国数码互动娱乐展、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上海书展、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艺术博览会等,已形成国内外知名品牌的文化市场,在对接国际市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创新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机制,规范文化市场秩序

要建立分类管理机制,由“监管办”直接管理非经营性国有文化资产;由“运营公司”管理经营性国有文化资产,充分发挥其经济属性,壮大其总量。建立国有文化资产决策运营机制,明确其产权转让、处置和对外投资行为的审批程序。建立国有文化资产保值增值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落实统计核算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健全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加快文化立法,提高文化建设法制化水平,完善文化市场管理,以确保文化市场的秩序。山东省临沂市率先探索出“三局合一、联合执法”的“临沂模式”,整合文化行政管理机构、组建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同时整合文化市场执法职能和执法队伍,组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实现审批权、执法权的分离,有效确保文化市场秩序。

(四)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构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对话机制

把政府交流和民间交流结合起来,民间外交要开拓创新,多领域、多渠道、多层次开展对外友好交流,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开拓国际市场,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搭建若干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国际文化交易平台,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允许非公有制文化企业、文化非营利机构参与对外出版、网络出版,发挥其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鼓励海外华侨华人传承中华文化,积极支持他们开展人文交流,构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对话机制,使其成为推动文化发展的动力。当前,在世界经济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过程中,国家、地区或国际组织之间通过人文交流,可以在不同文化之间架起共鸣与共识的桥梁,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人文交流已经越来越凸显其深厚的国际影响力。近年来,我国与美国、俄罗斯、英国、欧盟及“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分别建立了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人文交流已经同政治互信、经贸合作相辅相成,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三大支柱。应充分研究、挖掘中华民族和各交流对象的民族特性、心理情感、审美需求、思维模式等,总结各民族人文特性,提炼出具有“中国基因”“中国特色”的人文软实力。应该站在引领文明之先、构建人类文明共同体的历史高度,优化人文交流内容,求同存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既要积极利用现有平台和传统文化资源,加强文化合作和交流;也要充分发挥各文化交流主体的重要作用,形成强大的合力机制;更要善用恰当话语体系,形成最广泛共识,在“和平、包容、共赢”的发展理念下,形成“平等、尊重、借鉴”的“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局面。创新“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机制,加强合作与共赢、规划与执行、服务与担当,中国的发展必将大步向前,谱写全球化、全球治理的新篇章。

当前,我国在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及推动文化走向世界方面只是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建设文化强国任重道远,但只要我们以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更强烈的改革意识,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创新,我们就一定能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同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8.

[2]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24-25.

[3] 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89-190.

[4] 习近平.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88-90.

[5]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8,15.

[6]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15日)[N].人民日报,2015-10-15.

[7] 习近平.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07.

[8]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8-20.

[9] 闻言.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N].人民日报,2014-6-3.

猜你喜欢
价值观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的价值观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