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意象图式在习语翻译中的应用

2017-03-10 05:49王晓梦
关键词:习语图式译者

王晓梦

格式塔意象图式在习语翻译中的应用

王晓梦

(吉林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130000)

习语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精髓,值得翻译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剖析。从格式塔意象图式出发,探究格式塔意象图式原理及格式塔三原则在习语翻译中的应用。此原理强调译者在理解和接受原文时,先构建一个认知图式,即具有格式塔质的整体意象,再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在译入语中再造这一格式塔意象,既避免原文和译文的机械对应,又能发挥译者的创造性。

格式塔意象图式;认知图式;习语

0 引言

格式塔意象图式源于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意为“完形”,强调一个有意义的综合性整体,即整体性原则。习语结构固定,意义集中,可看作一个“格式塔”或“完形”。因此,格式塔心理学又被称为完形心理学。目前从该角度探索习语翻译的文章相对较少,本文从格式塔意象图式角度来探索其在习语翻译中的应用。

1 格式塔意象图式及其对译者的启迪

1.1 格式塔意象图式

德国的Max Wertheimer于1912年首次提出格式塔心理学,其他代表人物有Wolfgang Kohler、Kurt Koffka。格式塔意象图式原理逐渐应用于翻译,其中文学翻译研究(姜秋霞、权晓辉,2000;王岩、潘卫民,2015)和诗歌翻译研究(鲁明召,2009;温巧敏,2015)居多。格式塔心理学也被应用于翻译教学(李巍,2007),以及从格式塔心理学角度研究习语翻译的文化移植(赵颖,2006)。格式塔心理学关注人类认知的格式塔质或整体性原则。格式塔意象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可以是一个场景、人物或事件,单个的词语、句子、段落或篇章。

比如,当你走进心理学实验室,有一个人指着室内的一张桌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的第一反应是“一张桌子”,而不是桌子的材质、大小和颜色。这证明客体人物具有相对独立的整体性。人总是不自觉地将客体人物视为一个整体,即认识的完形趋向性,且在大脑中建构一个关于这个整体的格式塔意象图式。

1.2 对译者的启迪

由格式塔意象图式原理可知,译者在理解和接受原文时,在大脑中会不自觉地关注其整体性,并构建一个格式塔意象的整体图式,然后再通过恰当的翻译方法再造出已构建的格式塔意象,最终形成译文。姜秋霞(2000)从文学翻译角度探索格式塔意象图式,得出中介图式格式塔意象是语言信息和审美体验的结合。其实现过程包括心理实现、语言实现,前者指译者在理解、接受原文后的心理构建,即中介图式;后者是译者将先前的心理构建译成目的语,属语言层面。

格式塔三原则(整体性、闭合性与异质同构性原则)逐渐应用于翻译。语言符号是由概念加上声像来表示客观存在的物体,而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有时来自于同一物体。某一概念或意义在一种语言中采用形式A,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则会用形式B,这是语言之间的同构现象。不同质的语言表达相同的概念和文化内涵,即异质同构性原则。闭合性原则指人们通过知觉对不完整、不规则的图形进行填补,使之趋于完整的心理趋向性,这是人类心理的“完型压强”。在观察“不完整”“空白”的形状时,大脑知觉会不自觉地想填补“空白”,此原则体现人类认知的完形趋向性。整体性原则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的含义决定部分的属性和意义。异质同构性原则和闭合性原则都体现整体性。

格式塔意象图式取决于两个因素,即文本自身的格式塔质与译者主体的整体认知。后者体现主体的完形趋向性,倾向于不自觉地在大脑中建构成有机块,采用“自上而下”的认知模式。理解格式塔意象图式的格式塔质是将该原理应用于习语翻译的前提。

2 格式塔意象图式在习语翻译中的应用

2.1 格式塔意象图式原理是习语翻译的理论基础

习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习语的形成与该语言所属的民族文化紧密相连,即文化是产生习语的温床。习语有固定的语言结构,基本不变,其意义并不是每个构成单词的简单相加,而且也不能拆分。翻译习语时,译者要从整体上把握习语的概念、文化含义,巧妙处理文化意象,以求“达意”“传情”。

习语的语言整体性和结构凝固性特征表明习语是一个格式塔或完形。格式塔意象图式原理认为,译者在理解源语文本后,在头脑中形成关于原文整体的格式塔意象图式(译者自身构建的心理中介图式),然后将此图式译成目的语。此过程既能保证原文文本的定向性,又能激发译者的创造力。

2.2 格式塔意象图式原理在习语翻译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格式塔意象图式原理能够更好地指导译者译出习语的概念意义和文化内涵,恰当处理习语中的文化意象,如文化意象的直接转换、改变或放弃或增加文化意象。

2.2.1 直接转换文化意象

(1)as light as a feather(轻如鸿毛)

(2)Constant dropping wears stone(滴水穿石)

(3)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

虽然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但其相似性也是有目共睹的。两种文化的重合属文化重合现象。这种现象使得不同的两种文化间的意象直接转换成为可能。上述示例中都体现了异质同构性原则,不同质的语言选择相同的意象来表达其认知,如 feather、stone、iron 直译为“羽毛”“石”“铁”。 译者看到源语时,先在头脑中构建一个原文文本的格式塔意象图式,且译入语中又有相同的表达。意象及所蕴含意义相同,则直接转换文化意象是恰当的。对此类翻译,译者需知晓两种文化下经常使用的共有的且用来表达相似意义的意象,同时译者需警惕意象相同但其所表达的意义不同,如:“eat one’s words”英语中表示说话人收回先前说的话,承认先前评论不得体;汉语意思是食言,即未履行承诺。

2.2.2 改变、放弃文化意象

(4)Fish in the air.(水中捞月)

(5)They can’t make bricks without straws.(他们不能做无米之炊)

(6)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7)萝卜白菜,各有所爱。(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opinions;some like apples and some like onions.)

同一意象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含义,不同的意象却可以表达出相同的蕴涵。翻译成果要受到社会接受力检验。习语翻译时,如果文化意象在目标语中不能被读者所接受或者与社会约定俗成机制相冲突,需放弃、改变该意象。“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历史久远,在翻译时如果直译出来读者则不知所云,但如果加注则过长。从整体性和闭合性原则来看,译成“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更易于读者理解。“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中的“萝卜、白菜”这两个意象如直译为“radish,cabbage”,译入语读者得首先了解汉语文化,否则会产生误解。中西方饮食文化中,一些食物在一种文化中常见,在另一种文化中未必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苹果、洋葱”是西方饮食文化中常见的,译为“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some like apples and some like onions”则更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表达习惯。对于此类型的翻译,译者在理解、接受原文文本后,构建一个整体的心理中介图式,然后在译入语中搜索类似表达进行翻译。意象不同则需进行转变或放弃,以求得翻译成果被目的语读者所接受。

2.2.3 增添文化意象

(8)Truth will come to the light.(纸包不住火)

(9)Love is blind.(情人眼里出西施)

(10)分辨良莠。(Separate the sheep from the goats.)

格式塔的闭合性原则表明,只要不改变源语习语的基本意义,译者可进行自我创造,即可选择增加文化意象。“Love is blind”源自于西方对于爱神丘比特的看法,认为其行为总是盲目的。从闭合性原则出发,此短语的留白让人想到汉语中出于热恋中恋人的心态,译为“情人眼里出西施”则既引入了汉语文化又准确地表达出了源语的蕴涵。“分辨良莠”即分辨好坏、是非。“Separate the sheep from the goats”则引入西方圣经文化,启发了人的探索欲。转变文化意象时,译者从整体性和闭合性原则出发,在不改变源语基本含义的前提下,可增加文化意象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3 结语

格式塔意象图式强调人们认知的完形趋向性,即整体性原则;文本自身也有格式塔质,如习语。用格式塔意象图式原理指导习语翻译,既能保证原文文本的定向性,又能发挥译者的创造性。

[1]邓道骏.习语翻译与文化意象[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

[2]何慧娟.格式塔意象图式原理在翻译中的应用[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3]姜秋霞,权晓辉.文学翻译过程与格式塔意象模式[J].中国翻译,2000(1).

[4]赵颖.立足全局,标本兼顾——论英语习语翻译中的文化移植[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

责任编辑:李增华

The Application of Image Gestalt Theory in Idiom Translation

WANG Xiao-meng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00, China)

Idiom is the essence of a nation′s language;it′s worthwhile that translators analyze it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From the angle of Image Gestalt theory,illustrate the applicability of Image Gestalt theory and three principles of Gestalt theory to idiom translation.The theory emphasizes that after translators′understanding and acceptance of original text,they firstly tend to construct a cognitive schema, that is, a whole image with gestalt quality;then with appropriate translation strategies,they re-construct the former image gestalt.This theory not only avoids the mechanical correspondence of original and target text,but can also encourage translators to show their creativity.

Image Gestalt theory;Cognitive schema;Idiom

H059

A

1674-6341(2017)05-0154-02

10.3969/j.issn.1674-6341.2017.05.053

2016-01-03

王晓梦(1991—),女,河南周口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习语图式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译者生存与翻译存在关系的生存论建构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英文摘要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实用习语 话“鸟”
话“鸟”
习语自有W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