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医”三方联动对地方院校严重心理障碍学生的帮扶研究

2017-03-10 07:34荆玉梅
关键词:人格障碍联动机制心理障碍

荆玉梅,何 伟

(湖北师范大学 学生工作部(处),湖北 黄石 435002;

“家、校、医”三方联动对地方院校严重心理障碍学生的帮扶研究

荆玉梅,何 伟

(湖北师范大学 学生工作部(处),湖北 黄石 435002;

十堰市郧阳区茶店镇初级中学,湖北 十堰 442000)

通过对当前大学生严重心理障碍表现及干预措施入手,从建立“家、校、医”三方联动机制的新视角出发,全面阐释了建立“家、校、医”三方联动机制对帮扶严重心理障碍学生重要性,并探索“家、校、医”三方联动机制在帮扶严重心理障碍学生中的合作模式。

家校医;地方院校;大学生;心理障碍

世界卫生组织有关专家经过科学的调查证明:世界上有1/3左右的人都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国内外心理卫生专家预测,21世纪将出现精神障碍大流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势在必行。国内外对大学生严重心理障碍的状况调查显示:“大学生中存在心理困难的人数比例(包括任何程度的心理困扰,从轻微的、非病理性的困扰到严重的精神障碍)约在15%—25%,其中神经症患病率可能达到3%—4%,存在中度及以上心理困扰的学生比例为10%—20%。”[1]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相当严峻,本文从建立“家、校、医”三方联动机制的新视角出发,即家庭、学校、医院三方共同参与,全面论述了建立“家、校、医”三方联动机制对帮扶严重心理障碍学生重要性,并探索“家、校、医”三方联动机制在帮扶严重心理障碍学生中的合作模式。

1.当前大学生严重心理障碍表现及干预措施

我国大学生多数处于18-24岁这一年龄阶段。个体的生理发育基本完成,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生理功能,但其心理尚未成熟。大学生的严重心理障碍呈现出多种形式,主要的障碍类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神经症

神经症又称神经官能症,是由大脑机能活动暂时性失调而引起的心理障碍,在大学生中较为常见的神经症主要为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

抑郁症学生主要表现为情绪持续低落,对学校的绝大多数活动失去兴趣,觉得前途黯淡无光,常常自责内疚,觉得自己是学校、家庭的拖累,睡眠质量差,并伴有胸闷、乏力、疼痛等症状,经常有自杀的念头,严重时出现自杀行为。抑郁症按照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因学生经常体验到痛苦的感受,所以其求助愿望强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在发现此类学生后,经过危机干预专家组的科学评估,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做出合理的干预方案,评估为中度及以下的抑郁症学生以定期的心理咨询为主,重度抑郁学生在征得学生本人同意的情况下,会及时联系家长并转介到相应的精神卫生机构进行准确的诊断,并在医生的建议和药物协助下,选择是否继续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焦虑症学生以焦虑情绪为主,表现出在没有明确诱因的情况下,莫名其妙的担忧,紧张,并伴有明显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运动性不安,烦躁和濒死感。焦虑症主要包括慢性焦虑(广泛性焦虑)和急性焦虑(惊恐发作),焦虑情绪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影响较大,学生多感受到烦躁、担忧、恐惧,但因焦虑症是神经症中相对治疗效果较好,预后较好的一种的疾病,越早诊断,越早治疗,焦虑症的预后就越好。针对此类学生,学校多建议及时到专科医院就诊。

强迫症在学生中也比较常见,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表现。如学生可能反复的检查物品,无法控制的思考诸如用逗号还是句号的问题,强迫症的学生明知这些想法是来源于自身,毫无意义,但却无法控制,感到巨大的焦虑和痛苦,其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受到极大影响。学校在干预此类学生时,会根据病程长短,社会功能受损情况选择开展心理咨询还是心理治疗。

1.2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是指人格发展的内在不协调,个体出现异常的情绪反应和行为活动,明显偏离正常且较难改变,介于精神病与正常人之间。大学生人格障碍的程度不同,有的学生看上去和多数同学一样,只有寝室同学或家人才能感觉到他的难以相处;而严重的人格障碍学生表现为明显的社会适应障碍,正常地学习和生活受到影响,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干预,极易诱发精神病。因严重的人格障碍患者在大学生中并不常见,而轻度人格障碍的学生多被理解为性格古怪,人际关系糟糕等,从学校层面而言,对患有人格障碍的学生常常不能引起高度重视,对此类学生的帮助较少。同时,患有人格障碍的学生固定的行为模式及在日常活动中待人处事的习惯方式导致其求助意识较差,较少承认自己存在心理问题,即使严重人格障碍的大学生被转介至精神卫生机构,药物或心理治疗效果有限,预后欠佳。

1.3 性心理障碍

大学生性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性压抑、性宣泄和性变态。大学生正处于性成熟阶段,对性的渴望和需求与自身社会角色及道德约束之间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尤其是性格内向、性知识缺乏的学生,无法正确把握压抑和宣泄的尺度,严重到极点就会以病态的形式表现出来。

而性变态在大学生中以恋物癖、窥阴癖和同性恋为主,近年来,同性恋的发生率明显上升,一定程度上讲,学生中的同性恋不属于性心理障碍。但因同性恋行为与社会习俗格格不入,所以同性恋者难以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往往异常痛苦,甚至出现自杀行为。恋物癖的特点是通过接触异性的物品而满足性冲动,以男生居多。因无法控制触碰女性物品甚至出现偷窃行为。窥阴癖者往往通过窥视异性的隐私来获得性满足,如在厕所、浴池处窥视,给学校的治安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因大学生性心理障碍仍处于发展变化阶段,一定程度上也与我国青春期性教育缺乏有关。针对性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学校多采用引导性和支持性的心理咨询,尤其处理冲突的、自我不和谐的性体验。并提供一些科普的性教育资料,以减轻其心理负担。

2.建立“家、校、医”三方联动机制对帮扶严重心理障碍学生重要性

高校历来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己任,一直以来,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是学校重点关注和关心的群体,帮助遭遇严重心理障碍的大学生摆脱痛苦,逐步适应社会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但实践表明: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对心理疾病常识的缺乏,对严重心理障碍患者的抵触,对科学治愈心理问题的怀疑,导致大学生严重心理障碍者的发现、识别、诊断、跟踪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家长对严重心理障碍学生的重视、理解程度,医院对心理障碍学生的跟踪、负责程度将直接影响患病学生的康复、治愈及回归校园。

首先,家长与学校的沟通和交流是有效帮助严重心理障碍学生的必要条件,学生心理障碍问题的成因与家庭教养模式有必然的联系,家长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行为方式及所有遭遇的负性生活事件,家长的支持、配合和理解、参与是学生摆脱心理痛苦的关键。其次,医院与学校的联动机制是科学帮助和矫治学生心理障碍的保障,当前存在的情况是当学校在心理咨询范畴无法帮助学生的情况下,会及时转介到相应的精神卫生机构,但因为医院缺乏对学生在校期间心理障碍发生过程中相关情况的了解,在评估诊断、药物治疗中存在一定的偏差,甚至出现误诊的情况,需要在学生服药期间不断的调整药物和治疗方案,耽误学生心理障碍的最佳治愈期。另外,在学生病情好转返校读书期间,校、医之间缺乏沟通导致学校对学生的帮助方式不当,跟踪方式不科学,这也极易导致学生病情的反复。再次,医院与家长的信任和沟通对学生走出心理障碍至关重要,治疗期间,家长对医院的信任,对学生服药或治疗情况的及时反馈有助于医生调整治疗方式方法,同时,医院在与家长友好互动的同时,也会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照顾。

建立“家、校、医”三方联动机制对帮扶严重心理障碍学生的意义重大,但是目前关于加强“家、校、医”三方联动的研究并不多,尤其是针对严重心理障碍学生的帮扶工作。在实践中,家长存在不想承认学生存在心理障碍的心理,更多的试图单纯通过心理咨询解决心理障碍问题,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越拖越严重;医院对于心理障碍的患者司空见惯,对于同一症状的患者治疗的方式和方法大同小异,另外由于医院开展的心理治疗和咨询收费较高,很多家庭难以承受,导致多数心理障碍学生单纯依靠药物去除症状,治标不治本。因此,探索建立科学的“家、校、医”三方联动机制,可以有效帮助严重心理障碍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摆脱痛苦、健康成长。

3.“家、校、医”三方联动机制在帮扶严重心理障碍学生中的合作模式

3.1树立“家、校、医”三方合作理念,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

对学校而言,面对严重心理障碍学生,需发挥各级学生管理人员及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人员的力量,善于发现,勇于识别,科学转介,积极沟通,尤其要做好家长与医院,医院与学校的中间桥梁作用,有效沟通,避免误会,始终把学生当作可以转化和帮扶的个体,努力为学生的痊愈营造好的环境。

对家长而言,要时刻把孩子的健康问题放在首位,勇于承担监护人的责任,避免出现“把学生送到学校,出了问题就是学校的责任”的逃避心理,要积极配合学校、医院开展相应的医疗诊治和心理疏导工作。

对医院而言,因心理障碍问题的特殊性,如焦虑症,需要在充分了解学生成长经历、负性情绪及应激事件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的诊断,医院时刻需抱着对每一个患者负责的态度,主动与家长、学校保持联系,尤其是在校服药期间做好医嘱,定期与监护人沟通。

3.2完善“家、校、医”三方合作制度,由“模糊不清”转为“科学规范”。

“家、校、医”三方合作制度需在学校的推动下,确定严重心理障碍学生的对口诊疗医院,学校与医院建立规范可行的合作制度,如“大学生心理障碍者优先入院制度”、“大学生心理障碍者预后跟踪及定期反馈制度”、“大学生心理障碍者医保报销制度”、“大学生心理障碍者免费复查制度”等。而对于家长与学校的联动制度需要纳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并把各学院开展家校联系情况作为考核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指标,旨在形成“定期与家长沟通,及时向家长反馈,全面请家长参与”的工作格局。同时,与家长的交流和合作中,需建立“学生心理问题送医家长同意书”、“家长定期反馈学生情况承诺书”等科学规范的书面文稿。

3.3拓宽“家、校、医”三方合作方式,由“矫治为主”转为“预防为主”。

目前,高校在面对严重心理障碍学生时多被认为是突发心理危机事件,以迅速处理危机个案,有效矫治学生严重心理障碍为主,但从长远的角度看,学校需建立动态的、宏观的以预防为主的工作模式,并请家长、医院共同参与。

首先,加强家校交流互动。现代社会是互联网时代,除少数偏远山区外,网络已经覆盖了我国的绝大多数地方,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建立家长QQ群,学生工作微信客户端,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联系,传达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交流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情况,尤其是心理变化及适应状况,发现学生心理或情绪的异常变化,要主动与家长沟通,商讨,避免学生心理困扰向心理疾病转化,力求做到严重心理障碍问题可防、可控。

其次,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科学看待心理异常,全面了解心理常识是帮助严重心理障碍学生的关键,学校可联合医院通过多种途径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工作,一方面,让学生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清晰的判断,学会求助,另一方面,让家长正确认识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病机制和预防措施,减轻家长在孩子治疗和康复期间的焦虑心理,避免家长产生孩子的心理障碍问题无关紧要的逃避心理。同时,鼓励医院走进学生,宣传心理健康保健常识,改变人们谈“精神病医院色变”的恐惧心理。

总之,建立健全“家、校、医”三方联动机制是帮助严重心理障碍学生走出心理困境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鼓励“全社会参与,全过程参与、全员参与”帮助弱势群体,关注严重心理障碍学生的一个最好诠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激烈的社会变革导致大学生严重心理障碍的发生率急剧上升,科学的应对方式和有效的帮扶机制需要迅速的完善和建立。

[1]江光荣.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周秋莲.地方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医学辅助治疗现状及对策[J].时珍国医国药,2013(05).

[3]何 瑾,陈树林,刘丽婷等.杭州市大学生抑郁障碍发生风险因素及其作用机制[J].中国学校卫生,2014,(7).

[4]刘晓艳,陶玉芳建构大学生心理危机应急““绿色通道”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12).

(责任编辑:王国红)

湖北省高校学生工作精品项目“心理健康入户计划,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家校模式的探索与构建”,项目编号2016XGJPX3001. 湖北省人文社科项目专项任务项目“辅导员在高校心理危机事件中的干预能力提升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湖北师范大学2016年校级教学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6046

2107—01—17

荆玉梅,女,吉林省长春人,讲师。研究方向为学校心理健康与咨询。

G642.0

A

2096- 3130(2017)03-0132- 03

10.3969/j.issn.2096-3130.2017.03.029

猜你喜欢
人格障碍联动机制心理障碍
苏州吴江区“三举措”强化应急联防联动机制
儿童心理虐待与自恋型人格障碍倾向的关系:成人依恋的中介作用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三不稳”“一冲动”
情绪疗法干预围绝经期心理障碍的研究进展
初中生常见学习心理障碍及辅导策略
冰壶运动员心理障碍的克服
DSM和ICD诊断体系人格障碍诊断的最新进展
“多规合一”联动机制研究——以石家庄市为例
省际路网联动机制的锦囊妙计
强“三组一部”联动机制 克集体企业重组整合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