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原因及对策研究

2017-03-10 07:34黄继春
关键词:专任教师职业倦怠辅导员

黄继春

(武汉轻工大学 数学与计算机学院,湖北 武汉 430023)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原因及对策研究

黄继春

(武汉轻工大学 数学与计算机学院,湖北 武汉 430023)

从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定义和表征入手,分析归纳了辅导员出现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实施“五心”工程,化解辅导员队伍职业倦怠的有效对策。

辅导员;职业倦怠;原因;对策

党中央和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并对辅导员在高校育人队伍中的重要地位给予了充分肯定。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中明确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2006年,教育部在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中进一步指出:“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并在文件中对辅导员的“要求与职责、配备与选聘、培养与发展、管理与考核”等方面,做出了详尽的规定。随后,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也纷纷出台落实政策,为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添砖加瓦。2015年11月,教育部又对《规定》作了进一步的修订。如今,《规定》出台已经十年,当我们重新审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成效时却发现,辅导员队伍整体的境况依然不尽如人意,其中,最需要引起重视的就是,辅导员群体的职业倦怠现象非常普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辅导员工作的成效,以及这支队伍的稳定性,进而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效果。

一、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及其表征

1.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弗登伯格(H·F reudenberger)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了“职业倦怠”(burn-out)这一概念。他认为,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体力、精力和能力上都无法应付外界的要求而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他同时指出,“职业倦怠”最容易在教师、医护工作者等助人行业中出现。[1]众所周知,高校辅导员是教师队伍的一份子,并且与一般专任教师相比,他们同学生的接触时间更多、接触范围更广、接触程度也更深,是典型的“助人”工作者,因此也成为职业倦怠现象发生的“高危群体”。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作出如下定义: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是指高校辅导员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高压态势,所产生的身心疲惫、能力耗竭和前途迷茫等种种不适状态。

2.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征。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情绪方面。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积极性不高,不愿意与他人交流、沟通;遇到任务就牢骚满腹,四处抱怨;比较容易烦躁、发怒。二是生理方面。主要表现是精神状态差,无精打采,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三是工作方面。主要表现是不愿意深入学生、深入寝室、深入课堂,对学生不闻不问;工作中得过且过,应付了事,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奉献精神下降,自己职责范围外的事情一概不管。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原因

高校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是以下五个方面。

1.工作任务重。根据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高校辅导员的职责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等9个方面。也就是说,高校辅导员必须完成以上9个方面的工作,这是“规定动作”。除此之外,辅导员还承担了大量的“职责外工作”和“临时性工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学生的吃喝拉撒睡,辅导员通通都要管。“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是很多辅导员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

2.肩负责任大。当代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在家都是家长的心肝宝贝,受到父母和祖父母的严密呵护,普遍存在自理能力较差、自立精神较弱的问题。进入大学后,这种“呵护”的责任自然而然地落到了辅导员肩上。按照教育部规定的标准,高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而在实际操作中,很多高校都超过这一规定比例,少数高校甚至达到1:400左右。也就是说,每一名辅导员都要面对和“呵护”200名甚至更多的学生。这些学生一旦受到任何伤害,家长和校方都可能把“板子”打到辅导员身上。在这种高压态势下,辅导员的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丝毫不能放松。

3.社会认同度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任教师对辅导员的认同度低。主要原因是各高校在招聘辅导员时,提出的学历要求普遍低于对专任教师的要求,客观上使辅导员在高校内部成为了学历较低的群体。很多学历更高的专任教师内心深处看不起辅导员,认为自己才是高级知识分子,才是学校的主体,辅导员只是专任教师的“陪衬”,只能辅助做些事务性的琐碎工作。二是大学生对辅导员的认同度低。在大部分学生心目中,他们更钦佩讲堂上口若悬河、学术上叱咤风云的专任教师,而仅仅把辅导员作为专门解决学生思想和生活困难的“勤务员”与“高级保姆”。

4.待遇收入少。虽然辅导员工作很辛苦,但是他们所获得的待遇在高校内部却偏低,尤其是与付出的辛劳相比,严重不成比例,使得辅导员群体工作的积极性受到极大影响。现行政策下,各高校的辅导员一般都是按照行政级别来领取薪酬。而由于大部分高校在分配上,都采取向一线专任教师倾斜的政策,使得行政人员的工资待遇普遍低于专任教师;再加之辅导员群体以青年教师居多,行政级别普遍不高(绝大部分为科级干部),待遇收入因此也普遍偏低。

5.发展空间小。虽然《规定》中明确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教育部为辅导员设置这种“双重”身份,本来的目的是使辅导员发展路子更宽,但是,在很多高校的落实中,却因为设置了过多的评聘条件,使得辅导员的专业化路子形同虚设。比如,很多高校在辅导员职称评定时,规定需要一定量的课时数,这本无可厚非;但在实际工作中,在学生培养模式改革、课时数不断减少的大背景下,基本没有辅导员可上之课,因此,能达到课时数要求的辅导员寥寥无几,职称能够晋升到副高级以上者更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走行政化道路,与机关行政干部一起竞争高级职务,成为绝大多数辅导员的唯一选择。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化解对策

1.实施“连心”工程,建立辅导员责任分担机制。化解辅导员的职业倦怠,首要工作就是通过实施“连心工程”,建立责任分担机制,切实为辅导员减负。一是从学校层面,要构建起“大学工”工作格局,发动学校的党政干部都来关注、支持学生工作,并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是从专任教师层面,高校要发挥专任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作用,依靠这一庞大的教师群体,积极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外思想教育活动;三是从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层面,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使他们切实担负起“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2];四是从学生层面,要进一步加强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和大学生社团建设,发挥好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作用。只有通过多管齐下,营造“人人为教育之人、处处为教育之地”的育人氛围,才能真正有效地分解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和负担。

2.实施“融心”工程,让更多教职工理解辅导员。由于专任教师对辅导员的认同度低,专业教师普遍不太了解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总认为只要是上课以外的工作,都应该由辅导员去承担。甚至由于专业教师自己讲课缺乏吸引力,导致学生出现旷课,也责怪是辅导员工作不到位。而由于辅导员的学历普遍要低于专业教师,在高校属于相对的“弱势群体”,所以多半是“敢怒不敢言”,默默承受指责和压力。因此,高校领导干部、尤其是院系的领导干部,要以“融心”为目的,利用召开教职工大会、每周教职工政治学习时间等,多解释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多赞扬辅导员的奉献精神,多展示辅导员的优秀事迹,让更多的教职工、尤其是专业教师了解辅导员、关注辅导员,从而在心中真正接纳辅导员,把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一份子。

3.实施“暖心”工程,有效提高辅导员薪酬待遇。据前所述,造成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辅导员的工作强度普遍很高,但待遇却普遍偏低,尤其是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据调查,绝大部分高校的辅导员,收入只能占同级别专业教师(比如科级辅导员与中级职称专业教师相比)的80%左右,少数实行聘用制的民办高校甚至还不到50%;再加上辅导员以年轻教工为主,自身买房安家、子女教育、赡养老人等方面的开销很大,造成了辅导员群体普遍生活压力过大。因此,高校应该积极实施辅导员“暖心工程”,有效提高辅导员的待遇,使辅导员的平均收入能够达到同级别专业教师的90%以上;同时,要通过实行绩效考核,对表现优异、或者经常加班加点的辅导员,给予额外的补贴,使他们“付出有回报、奉献有奖励”。

4.实施“顺心”工程,打通辅导员职业发展通道。一方面,高校要创造条件为愿意在专业化方面发展的辅导员,提供更多的上讲台授课的机会;同时,要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适当降低对辅导员在职称评定时关于课时数等方面的要求,并在辅导员职称评定时做到真正“计划单列”,扫除制度障碍,打通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路径,使更多的辅导员能够有机会走上专业化、职业化发展道路。另一方面,对愿意走行政化道路的辅导员,要根据其任职年限及实际工作表现,在干部晋升、职员定级等方面给予他们一定的倾斜,避免他们与人脉资源丰富的机关行政干部正面直接竞争。总之,只有真正落实“两条腿”走路,辅导员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才能心情舒畅、信心满怀,才能“走得稳、迈得远”。

5.实施“安心”工程,切实增强辅导员的归属感。俗话说:心安处,即是家。为有效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化解辅导员的职业倦怠,高校还应该大力推进和实施辅导员“安心工程”。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让辅导员安心学术。虽然只有一部分辅导员会最终走上专业化、学术化的发展道路,但是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并将其上升为理论成果,是每一名高校育人工作者都应该重视的。高校要鼓励辅导员加强理论研究,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和理论功底,树立“专家化的辅导员”这一职业发展目标,从而在日常繁忙事务之余,排除干扰,潜心学术。二是让辅导员安心生活。高校领导班子、尤其是院系领导班子,要做到“四个更加关注”:更加关注辅导员的个人发展,更加关注辅导员的生活困难,更加关注辅导员的情感生活,更加关注辅导员的心理负担,以切实增强辅导员的归属感,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与发展潜力,从而更好地服务高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的。

[1]郝 滨.催眠与心理压力释放[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

[3]《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http://www.gov.cn/zhengce/2017-02/27/content_5171481.htm. 2017-02-27.

(责任编辑:胡乔)

The cause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on universitycounselors' occupation burnout

HUANG Ji-chun

(Wuh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Hubei, Wuhan,430023)

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occupation burnout for college counselors, analyzing and concluding five main reasons why counselors appear to be tired, also propos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ive heart "project, which can work as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to resolve the problem of College counselor’s occupation burnout.

counselor, occupation burnout, reasons, countermeasures

2017—01—05

黄继春,男,助理研究员,武汉轻工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副书记,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G64

A

2096- 3130(2017)03-0145- 03

10.3969/j.issn.2096-3130.2017.03.033

猜你喜欢
专任教师职业倦怠辅导员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北京高校专任教师结构(1991年—2017年)
第二节 2015年法学专任教师师资情况
基于“教学过程”的高职专任教师绩效考核组织实施研究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北京普通高校的教师队伍及其结构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