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战术

2017-03-10 14:51
理论与当代 2017年11期
关键词:贫困村攻坚政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住重点带动面上工作,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也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一贯倡导和坚持的方法。”在决胜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的征程中,黔西南坚持把“抓住重点带动面上”作为根本战术,聚焦深度贫困,掀起“百村大战”,带动全州现行标准下33.22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509个贫困村退出,15个贫困乡镇、7个贫困县“摘帽”,确保到2020年如期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从政治高度上深化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认识是根本保证

第一,不断增强政治意识。黔西南是全国贫困面最广、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市州之一,现行标准下还有33.22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10.56%,低保兜底人口达19万人。8个县市除兴义市外都是国家级贫困县,有3个是深度贫困县,在全省20个深度贫困县中排名前3位。运用“抓住重点带动面上”战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黔西南坚持从政治上看问题、想事情、抓落实,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强化“干就是讲政治,不干就是不讲政治”的政治纪律,坚定“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的政治决心。

第二,努力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立场坚定、政令畅通、目标统一、步调一致地紧跟总书记步伐,紧扣党中央节拍,以解决突出制约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问题为突破口,集中精力保重点、攻难点、补短板,在解决问题、破解难题中着力增加贫困地区农户收入,努力提升道路、饮水、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等保障水平。

第三,坚决扛起政治责任。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事关伟大中国梦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实现。运用“抓住重点带动面上”战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黔西南坚定不移地把这个最大的政治责任扛在肩上,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解群众之所难,把改善群众生活质量、生活环境时时记在心上、牢牢抓在手中,一刻都不耽搁、都不松懈,以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全力让他们拥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第四,始终强化政治担当。政治担当是检验和衡量领导干部政治操守、政治品格的标尺。担当的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没有担当就没有威信、没有底气、没有境界。打赢脱贫攻坚战,考验的就是党员干部的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运用“抓住重点带动面上”战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黔西南强化政治担当,坚定不移地忠诚于党,始终站稳政治立场听党的话跟党走,保持政治定力,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思想上绝对拥戴、政治上绝对忠诚、行动上绝对捍卫,始终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

二、从战役全局上把握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是根本路径

第一,集中火力攻坚群众增收。工农并举、三产融合,长短结合、优势互补,重点发展薏仁、烟叶、食用菌、蔬菜、茶叶、生态畜禽、精品水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推进大电强网建设,因地制宜发展优势山地工业,大力发展特色轻工业。完善农产品检验检疫平台、产销对接平台,健全流通配送体系,开拓重点城市市场,实现农产品销售“泉涌”。大力推进石漠化治理、植被恢复、林业生态产业发展等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产业发展项目。坚持把山地旅游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推动旅游项目建设,拓展旅游产业链条,促进“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到2020年,通过农业产业带动28.39万贫困人口增收,工业产业带动3.5万贫困人口增收,农村电商扶贫带动5万贫困人口增收,农产品销售“泉涌”带动10万以上贫困人口增收,生态建设带动农户65.61万贫困人口增收,全域山地旅游扶贫带动6.7万贫困人口增收。

第二,集中火力攻坚环境改善。以道路建设、饮水安全、农田水利、电网升级、信息网络等为重点,奋力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努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按照“不搬迁的村民组要通公路,不能通公路的村民组要搬迁”和“一组一路”的原则,对3534个30户及以上具备条件的村民组实施9795公里通组公路硬化建设,到2019年,深度贫困村100% 通油(水泥)路、100%通客运,30户以上的村民组硬化路率100%,全面提高农村公路通畅率。大力实施骨干水源工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和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强化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完成30座大中小型水库建设、开工49座大中小型水库、建设12个提水工程,解决农村74.64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完成全州165个深度贫困村电网改造项目,实现全州深度贫困县、极贫乡镇、深度贫困村农村电网改造全覆盖;所有深度贫困村4G网络、光纤全覆盖。

第三,集中火力攻坚居安保障。坚持以产定搬、以岗定搬,将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困难群众搬往县城或中心集镇安置,打造安全、法治、便民、和谐的安置社区,做到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补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支撑等短板,全力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将达不到易地扶贫搬迁条件的村寨打造成美丽乡村。科学合理调整幼儿园和中小学校规划布局,精准落实教育资助政策,保障各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留守儿童实现“应助尽助”。全面推行中小学贫困学生全寄宿入学,免除公办中小学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住宿费,全额补助寄宿生活费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力培育符合产业发展导向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全面提升公共卫生和传染病防控水平,全面实施“六重医疗保障制度”,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减少生病,有效遏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第四,集中火力攻坚兜底脱贫。坚持兜底保障水平与脱贫进程相适应,确保所有“无业可扶、无力可扶”的困难群众通过政策兜底脱贫。农村低保标准年均增长10%以上,视特殊困难群体的困难程度情况按当地低保标准的10%—30%分类别增发生活补助金。做好易地扶贫搬迁中农低保与城低保有效衔接,对符合条件的,搬迁到城镇的纳入安置地城市低保范围,搬迁到农村的纳入安置地农村低保范围,收入低于安置地的建档立卡易地扶贫搬迁对象,符合低保条件的优先纳入低保范围。整合项目资金建设区域性敬老院,盘活乡镇敬老院资产改扩建为区域性敬老院,推动特困人员跨区域集中供养比重大幅提升。将因病返贫、因病致贫家庭成员全部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实现大病医疗救助政策全覆盖。加强兜底保障各项政策的衔接,整合兜底保障政策和救助资源,织牢兜底保障安全网。

三、从战场突破上落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措施是根本策略

第一,产业扶贫靶向精准落地落细。把发展产业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的根本出路。按照贫困农户“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基本要求,分类指导、扶贫到户、因户施策,因地制宜、长短并举、产销结合,选准产业项目、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优势,推动贫困户产业项目全覆盖和扶贫转型升级。以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建设、标准化生产、品牌化打造、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促进农业提质升级。以农特产品加工为中心,以销定产,以产促销,加快发展一批生产、流通、销售企业,推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促进全产业链“裂变”式发展。释放农村土地、农民资产、市场经营主体、金融服务等资源要素活力,采取“企业+基地+农业”的利益共联机制,充分调动贫困群众自身主动性。

第二,项目实施靶向精准落地落细。坚持把实施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突破口。围绕通村通组公路、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农村电网改造、信息基础设施等项目实施,以村为主战场、组为基本单元、户为基本单位,列出项目清单,明确工程任务、责任单位、具体责任人及完成时限。严格落实“日调度、周汇总、月考核、季总结”和“第一次通报、第二次约谈、第三次问责”机制,加强跟踪督办,确保项目实施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紧盯每个村、组、户住房保障精准发力,将搬迁安置点建成绿色小镇,未搬迁的建成美丽乡村。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项目实施有清单、有计划、有记录、有过程记载、有印证资料。人居环境改善项目有对比资料,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对标对表,列出缺项清单,制定补缺计划,开展补缺工作,完成补缺事项,完善相关资料。

第三,惠民政策靶向精准落地落细。坚持把推动惠民政策落地确保百姓充分享受政策红利作为精准脱贫的首要任务。认真梳理每个贫困村教育设施、教学资源现状,贫困农户子女就学和获得助学资金情况,建立贫困农户子女就学台账,确保“应助尽助,不漏一人”。对有劳动力未就业的贫困对象开展全员培训,推进转移就业、支持就近就业、鼓励就地创业,确保每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至少有1人以上实现就业创业。建立完善村组医疗保障台账,适时了解村组群众特别是贫困农户医疗保障情况,确保“应享尽享,不漏一人”。紧盯每村、组、户社会保障精准发力,确保兜底不漏一人。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有关规定,“五保”人员实行集中供养,对“两无”人员实施政策兜底。针对边缘户开发保洁员、护林员、监督员、水管员等岗位,就业人员有台账,有收入记载,切实做到困有所济、济有成效。

第四,干部责任靶向精准落地落细。坚持把党员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作为强化干部责任落实的关键。完善包保帮扶责任制,确保每个村、组、户有具体的包保单位或具体的帮扶责任人,有具体帮扶任务、帮扶内容、完成时限。采取地毯式排查、促膝式调解、公益式服务、院坝式普法等手段,大力治理脱贫乱象。政策宣讲到村到户到人,应知应会手册等便民政策发放和宣传解读到每一户贫困家庭。加强对贫困人口的识别建卡和动态管理,严把对象申请、群众评议、乡镇审查、县级复核等关键环节,切实做到“该进的一户不漏,不该进的一户不进”,对拟退出贫困户进行逐户核查评估,做到线上线下一致,信息数据统一,确保退出不错一户。建立完善以村、组或户为主体,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督查指导机制,每次督查指导主题明确、内容清楚、有过程记录、有成效印证,推进督查指导工作有的放矢。

四、从队伍管理上严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纪律是根本要求

第一,强化政治巡察利剑作用。按照精准发力、有的放矢,发现问题、形成震慑的要求,以深度贫困县、极贫乡镇、深度贫困村为重点,深入开展政治巡察,从政治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四个意识”上找差距,把纪律和规矩立起来、严起来,为脱贫攻坚提供政治保证。巡察对象的范围上至州直部门党委(党组)班子成员,县(市、区)党委(工委)班子和人大、政府、政协党组成员,下至驻村干部和“五人小组”成员,形成横到边、纵到底的执纪监督政治巡察体系,把管党治党政治责任落实到基层。以碰硬求过硬,以问责倒逼履责,纠正落实上级决策部署不坚决、不到位等问题,对没有特殊理由完不成任务的,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或有严重过失行为的,按照党纪政纪严肃处理。保持惩治扶贫领域腐败行为的高压态势,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含糊、决不手软。

第二,坚持攻坚一线严管干部。将承担脱贫攻坚责任的州、县、乡三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及其机关以及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全体干部职工和村“两委一队三个人”“五人小组”等全部纳入脱贫攻坚一线干部管理,做到人人都有责任、人人都负责。坚持在脱贫攻坚一线识别干部、锻炼干部、培养干部、选拔干部、使用干部,强化县县都是主力团、乡乡都是先锋连、人人都是战斗员的责任。建立干部干事创业容错机制,强化干部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完善脱贫攻坚责任清单和任务清单,将脱贫攻坚工作成效作为干部调整配备、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每年评选表彰一批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深入宣传在脱贫攻坚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引导广大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锤炼作风、建功立业,营造人人参与、全员奋战的良好氛围。

第三,加强督查压实主体责任。突出干部主体责任,构建州级统筹、县为主体、乡镇为重点、村为主战场、组为基本单元、户为基本单位的纵到底、横到边的脱贫攻坚体系,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组建工作专班,任务落实到人,扣紧扣实责任链条。各级党政“一把手”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坚决扛起政治责任,始终在一线领战、在一线督战,将任务明确到月、细化到旬、安排到周、具体到天,跑表计时、到点验收,推进目标任务落实。深化同步小康驻村暨党建扶贫工作,对口帮扶部门全力为帮扶乡镇、帮扶村出主意、谋规划、跑项目、兴产业。加强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管理工作,确保165个深度贫困村第一书记必须是县以上单位选派的处科级干部或后备干部。监督执纪问责盯在一线督战、一线督导、一线督查,确保推动有力、落地有声、攻坚有效。

第四,聚集攻坚合力统筹推进。整合政府、社会、企业、群众力量,聚集攻坚合力,构建州级统筹、上下联动、左右协作、合力攻坚的扶贫工作体系。强化对上沟通联系,最大限度争取支持。强化对下协调指导,准确掌握县、乡、村扶贫工作推进情况,协调推动政策落实、项目实施、资金监管等工作。强化同级部门协作,将各类项目、资金和政策聚集到脱贫攻坚上来,齐抓共管,形成强大合力。促进产学研有效结合,实施单项品牌推进计划,引进新技术、新成果在农村进行示范推广,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强化州内国有企业帮扶工作职责,原则上每个国有企业至少帮扶1个贫困村。引导全州100家以上国有、民营企业、商会结对帮扶165个深度贫困村,形成企村共建、融合发展、互利双赢的攻坚模式。

猜你喜欢
贫困村攻坚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