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创新概念下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17-03-10 15:03白学伟
关键词:现代化概念体系

白学伟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沈阳110161)

【公安理论与实务研究】

社会创新概念下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白学伟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沈阳110161)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研讨中引入社会创新的概念。从政府、市场、社会三个维度的治理系统创新和主导、支撑、基础三个层次的治理构架创新方面,讨论社会创新概念下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构建;从六位一体的创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治理能力方面,讨论社会创新概念下的治理能力现代化。

社会创新;治理体系;治理能力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部改革史。社会发展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不会有施之百代而不变的制度。世间事物的不断变化,总有新的事物产生。为适应新的形势、新的变化,我们应当有新的做法。从1979年设立经济特区到1984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从1989年的希望工程到1991年的职工养老保险改革,从1992年小平发表南巡讲话到1995年国企改革,从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到2002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2003年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到2006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其实一直在创新,改革的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创造性的提出: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之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这一历史性改革总目标的提出,是适应新的历史条件、应对新的经济社会变迁、迎合国家治理新需求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唱响中国梦的必然选择。

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社会创新

改革总目标中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两方面是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构建和完善为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保障和框架;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具体体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运用和实现是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丰富和拓展。两方面缺一不可、相互作用、相辅而行,是促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所谓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的是,以执政党为主导、以法制体系为基础、以系统的制度安排为支撑,运用积极化、系统化、科学化、可持续化的治理理念和方法,把改革发展的成果转化为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我们适应时代变化,通过改革和创新,实现有效治理和可持续发展。

社会创新理念始于熊彼特的经济发展和创新组合思想。之后,德鲁克把创新思想运用到了社会范畴,提出创新不仅包括技术创新,还应包括社会创新。社会创新概念出现的短短二十几年间,受到了各国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很多国家出现了专门机构、专项基金或者非政府组织,主导社会创新的理论和实践,例如美国白宫OS-ICP(社会创新和公民参与办公室)、英国内阁第三部门办公室、欧盟委员会专项基金、加拿大的定期国家社会创新发展研究报告以及大量的社会创新研究非政府组织等。中国最近几年也开始注重和主张社会创新。例如由政府发起并设立的民间奖项“中国社会创新奖”,专门用于激励和推广社会创新的先进经验,加深对社会创新的理论研究。

虽然人们还没有对社会创新的普遍定义达成共识,但人们一致认为成功实施的社会创新可以带来革命性的变化。社会创新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创新手段解决整个世界面临的社会挑战。例如,尼坦和唐宁(Neamtan and Downing)认为,社会创新是指新形式的社会关系,包括机构和组织创新、生产和消费的新形式、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新关系等。布瑞恩(Brian Guthrie)把社会创新看作一种从知识中提取社会价值的过程,通过创造、扩散和转化产生新的或显著改善社会、经济或环境的思想。威利(Westley Frances)认为,这种成功的社会创新具有耐用性和广泛的影响。斯坦博士(Dr.Stan Shapson)认为,社会创新可以通过公共和私人组织为个人和社区创造价值,社会创新把新的知识和技术转化为政策和服务应用于地方、国家和全球。沃夫冈(Wolfgang Zapf)认为社会创新是达到目标的新的路径,尤其是一些改变社会变迁方向的新的组织形式、新的领导方法和新的生活模式,这些新的形式能比已往的实践更好地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引入社会创新的概念,引入新的理念、实践、政策、关系和资源,转化根深蒂固的社会问题,改变社会关系,提供新的文化取向,以解决现有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和环境挑战,有利于更多的智力资本、社会资本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生活和文化交往的质量,增加人民的福祉。

二、社会创新概念下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构建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构建是历史性的新提法,是我国适应新的形势做出的判断。怎样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才能适应当前生产力发展?从社会创新的角度来说,需要变革性的影响或方法来解决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重大社会挑战,这是一种大规模效应,是改变固有思维的新理念、新做法,而不仅仅是增量变化。

(一)政府、市场、社会:三个维度的治理系统创新

现代社会格局分为三个系统:以政府为代表的国家、以企业为组成的市场和以社会组织为主体的社会。三个系统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相互制衡、相互支撑、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的主体结构。Al Etmanski认为社会创新是“存在于政府、非政府组织、商业机构之中的混合空间”。社会创新在今天看作是一个横跨政府部门、企业和市场、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公共部门,并且着眼于更广泛、更复杂的各种社会问题的概念。扩展社会创新概念及其应用到新领域可以帮助我们给社会创新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政府和国家为社会创新创造框架和引导。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党和政府在社会创新中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政府作为发起者应该主动地关注以及鼓励创新的解决方案来解决社会问题。同时政府作为社会创新的促进者,必须细致地定义政府的职能作用,因为过多的政府参与可能会阻碍创新。政府应该是作为推动者,或者作为桥梁或者管道,沟通跨行业跨部门的变化。同样,政府可以充当协调人,以确保多方面各阶层都参与到扶贫、健康、环保、养老、就业等跨部门领域。

企业和市场为社会创新提供物质基础。米尔顿(Milton Friedman)说过,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增加利润,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部门,是否正在调整其在社会创新中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还有待考察。企业关注社会利益其实不是单纯利他,而是以吸引更多的社会消费者关注的一种手段。企业社会责任体现了企业赢利和改善社会的一种手段。企业整合社会、环境和经济问题,纳入价值观、伦理道德、文化决策、战略规划,以透明和负责任的方式经营业务,这本身就是一种改善社会创新的方式。

社会组织和民间在推动社会创新中承担主要作用,要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社会创新的概念最早就是来源于非政府组织的。为了弥补政府失灵,为了超越私利和市场活动的一般福利,非政府组织以创新的解决方案,组织和整合社会资本,激活和接纳社会资源。我国对社会组织的定义和管理是模糊的。很多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事业单位、行业协会都是财政拨款,承担部分行政化政府职能,却被定义为社会组织。转变政府职能,剥离以及下放政府职权,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从社会创新的角度重新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非营利组织、社会企业和社会经济组织,会继续成为我国社会创新的主要来源,并将越来越多地填补由政府的责任下放留下的空白。

现阶段,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处理那些影响整个国家的社会问题,许多因素都削弱了非营利组织、政府和商业部门之间的界限。如果没有这些界限,思想、价值观、角色、关系和资本可以更自由地在各部门之间流动。这种跨部门的社会创新的基础是三个关键的机制:理念与价值观的交流,角色和关系的变化,以及私人资本的公共和慈善支持的集成。

(二)主导、支撑、基础:三个层次的治理构架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历届三中全会的主题从拨乱反正到经济体制改革,从整顿经济秩序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推进农村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指导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历程。本次推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构建的提出,事实上也是一种社会创新,是顺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的新出路。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构建应该以执政党为主导,以法制体系为基础,以系统的制度安排为支撑。

以执政党为主导,创新协商民主。创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使普通民众和各界代表都能通过自由平等的对话、讨论、协商等方式参与公共决策和政治生活,有助于拓展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渠道。通过这种形式来保证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把政治协商纳入政府决策程序,作为民主和法治的重要内容,决定着民主机制的价值取向,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以法制体系为基础,创新独立公正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法律体制需要进一步深化的部分是法律体制创新改革,提供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所欠缺的制度和程序上的保障,进一步推动扭转地方化和行政化倾向,为法官营造独立审判的法律环境,防止法官的审判受到来自外界的非法干涉,是维持社会的公平正义的必然途径,是实现法治国家的必然需要。

以系统的制度安排为支撑,创新行政体制改革。处理好领导与指导、示范与引导、管理与监督的关系,对机构设置进行必要的增减撤并实现新的组织功能的配置,通过市场机制、行业自律以及事后备案、监督检查减少行政审批,建立实行行政部门行政首长问责制,实行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重大行政决策听证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

三、社会创新概念下的治理能力现代化

所谓国家治理能力就是运用国家的制度来管理经济社会各方面事物的能力。在国家治理体系框架下,采用社会创新的理念,利用一个原则、一种想法、一项法例、社会运动、政府干预或者它们的某种组合来实现适应社会发展要求,适应社会转型需求,适应国际先进水平的治理,而不是管理或者统治。社会创新概念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可以从六位一体的配套创新来体现。

创新经济治理能力,使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在效率的基础上强调公平,除了在经济上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方面,更要在社会保障方面强调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创新政治治理能力,促进民主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创新社会主义民主的含义,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强调个性自由与公共自由的统一而不是分离,避免单纯民主造成的社会动荡和经济倒退。

创新文化治理能力,促进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更加多彩。创新文化消费意识,树立中华民族文化价值核心,最大限度提供文化生产要素和文化商品流通的便利性,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创新社会治理能力,促进全体人民公平进步、成果共享,使全体人民能够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形成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力量互动的社会治理机制,实现民众的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创新生态治理能力,促进资源利用更加节约、环境治理更加优美、人与自然关系更加和谐。解决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系,以技术创新和监督管理创新生态治理模式,实现生态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

创新党建治理能力,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治理现代化放到一起。增强基层党建创新的透明性,增强群众对基层党建创新的信任,找准社区基层党组织的角色和功能定位,创新组织活动形式,坚决反对党内组织生活庸俗化。

总之,社会创新概念只是众多解释和引导实践的社会管理理论之一,尽管社会创新概念有其前瞻性和广泛适用性,但其局限性也是不可避免的。社会创新概念的范畴和外延是众多学者和实践者的争论的问题之一,这种概念的模糊性正是制约它广泛推广和认同的根源。同时,社会创新的实践如同改革一样,有其不可预知的风险,社会大众对新出现的新方法、新的社会实践、新机制、新概念以具体的成果和改进会有正常的争论以及质疑。并且,现有的既得利益集团同样会阻挠社会创新的进行。尽管如此,社会创新概念仍然不失为一种整合现有资源,使用一系列新的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来满足社会需求的思维和理论。社会创新概念正是因为其本身具有的勃勃生机和全新视角渐渐成为一种全球趋势。把社会创新概念应用于我们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当中,解放思想,实践创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德]查普夫(Wolfgang Zapf).《现代化与社会转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2]Shapson,Stan.2009.“Leading Wisely,Leading Boldly,LeadingCollectively.Social Innovation:Universityand Community Partnerships.”Toronto:York University.

[3]盛莉,齐文浩.社会创新的目标、障碍与实现路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7).

[4]林振义.如何认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光明日报,2013.11.28.

【责任编辑:赵华明】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bility under the concept of social innovation

Bai Xuewei
(Liaoning Administrators College of Police and Justice,Shenyang Liaoning 110161,China)

The concept of social innovation is introduced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city.The paper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rn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under the concept of social innovation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governance system innovation of the the government,the market and the society and the three levels of governance framework innovation of the domination,the support and the foundation;and discusses the modernization of governance capacity under the concept of social innovation from the six aspects of economy,politics,culture,society,ecology,and party building.

social innovation;governance system;governance capability

白学伟(1964—),男(汉族),辽宁辽阳人,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警务技能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公安管理和行政管理研究。

2016-12-12

D035

A

1009-1416(2017)01-027-04

猜你喜欢
现代化概念体系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边疆治理现代化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幾樣概念店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