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县创建陡箐镇苗族文化风情园的调查与思考

2017-03-10 21:46王鹏升
理论与当代 2017年8期
关键词:水城县水城苗家

王鹏升

水城县创建陡箐镇苗族文化风情园的调查与思考

王鹏升

水城县高度重视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紧紧围绕“中国凉都·生态水城”的主题,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把旅游业做大做强,丰富旅游生态和人文内涵”等系列讲话精神要求,立足本土实际,挖掘特色资源,走出一条“产业优、生态美、百姓富”的新路子。

一、以移民搬迁为契机,立足特色,创建苗族风情园镇

2016年水城县委、县政府针对该镇境内苗族同胞较多,生产生活条件较为困难的情况,为了解决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的现状,决定在陡箐镇土发村建设一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把那些生活条件差、交通困难的贫困户安置到搬迁点,从而解决他们的就医、子女入学等问题,同时政府以这次搬迁为契机,创新工作思路,创建苗族风情园。政府围绕“一寨三谷”苗族文化园的建设,一方面使苗族同胞“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另一方面推动了山地旅游特色景区景点的发展,推动六盘水市生态旅游发展上新台阶。此后,苗族风情园一寨(音画食尚、东关e寨)、三谷(月牙谷、竹栖谷、凤凰谷)建设拉开帷幕。

(一)水城苗族风情园成果展示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水城县陡箐镇苗族风情园初步形成,2017年5月30日,正是农历五月端午节,我们来到这里参加了水城县陡箐镇组织的首届苗族对歌节,目睹了通过移民搬迁扶贫安置点新建成的“音画食尚、东关e寨”,陡箐镇苗族文化园以“生态美、百姓安居乐业”的亮丽画卷展示在我们面前。阳光照耀下的陡箐镇土发村搬迁扶贫安置点,树木吐翠,空气清新,错落有致的苗族民居坐落在土发苍翠的群山环抱之中,一栋栋独具民族特色的民居依山而建,层层叠叠,仿佛置身在仙山琼阁中。

明媚的阳光普照大地,水城县陡箐镇人流涌动,处处呈现出一片热闹景象,尤其是通往苗族文化园的街道上,来往的行人络绎不绝、各色小吃沿路飘香,苗族文化园人声鼎沸,活动还未开始,观众就已经摩肩接踵地围在苗族文化园中心舞台旁了。远处的观众席上早已坐满了十里八村的乡民,翘首盼着活动开幕。古韵古香的苗族文化园热闹非凡,端午节的节日氛围也随着人流的不断涌入而愈加浓厚、热烈。

在苗家芦笙悠扬的旋律中,首届水城县陡箐镇苗族端午对歌节活动拉开序幕。活动围绕“弘扬民族文化·彰显魅力陡箐”的主题,汇聚了长角苗、大花苗、小花苗、歪梳苗、白苗、喇叭苗等苗族支系,给在场的嘉宾及观众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少数民族文化展演。活动旨在深入挖掘域内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彰显耐人寻味的民族文化内涵,提炼经久不衰的地方民族文化精髓,构建区域民族文化共享平台,为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添砖加瓦。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充分展现陡箐悠久的历史文化及民族风情的独特魅力,积极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为六盘水的旅游事业开辟路径,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以文化助推社会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古老的绕山仪式,充分展示了苗家节日盛装、绚丽多彩的服饰以及苗族人的能歌善舞。聪明俊秀的苗家儿女,身着盛装,相聚花上,载歌载舞,祈祷平安,歌颂生活。大花苗的对歌《查拿》、歪梳苗的对歌《咯猜果》、芦笙舞《端午颂》、小花苗对唱《天地合一》、大合唱《我们的名字叫苗族》等富含地域特色、精彩纷呈的歌舞,把活动不断推向高潮,将苗族多姿多彩的文化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也为在场的观众带来了一场美妙的视觉盛宴,台上歌声嘹亮,台下欢笑不断。

“无论何时,不管身处何处,无论度过多少时光,不管走过多少路途,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我们的名字叫苗族……”在大合唱《我们的名字叫苗族》激动人心的歌声中,首届水城县陡箐端午苗族对歌节圆满落幕。悠扬婉转的旋律,朴实入心的民谣,唱出了少数民族同胞的智慧和心声,更唱响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陡箐苗族文化园内的“苗族文化传习所”尤其引人注目,展示了苗族五大支系的人文之美,风情之美,吸引了众多旅客参观。苗族文化传习所为三层建筑,占地面积约180平方米,建筑室内面积约为500平方米,一楼为苗族非遗展示厅,展厅精选水城苗族最具代表性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遗项目“苗族芦笙舞”“苗族服饰”“苗族蜡染”等进行展示。二楼为排练厅和教研室,主要开展聘请苗族芦笙、刺绣等省、市非遗传承人在室内进行传承教学活动。三楼为非遗衍生品文创研发室和洽谈室,主要用于水城苗族文化衍生品的研发利用。苗族文化传习所不仅是水城农民画传习中心,更集水城农民画教学、研发、文创等于一体,大力培训和研发水城农民画。苗族文化传习所的成立,对推动水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助推水城苗族文化之花鲜艳绽放具有积极意义,彰显水城县在传承和发展苗族文化事业中,又迈出坚实一步。

(二)搭建了“百姓富”的新平台

目前,苗族文化生态园已建民居33栋167套,已有167户731人入住其间。陡箐镇土发村搬迁扶贫安置点借助建设“苗族文化风情小镇”的契机,立足自身优势,将传统文化和景区、市场、旅游、饮食、娱乐等元素进行创意糅合,培育“文创+来料加工+近郊旅游”支撑业态,真正走出一条“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好路子。

大力发展农民画产业,以猴儿关的农民画为载体,开展培训学习,现场手工制作、作品展示销售等,在能够很好地传承发扬农民画精髓的同时,带动搬迁户通过传统手艺自食其力。充分弘扬当地远近驰名的茨冲鸡火锅等地方口碑美食文化,采取引进商家入驻、鼓励搬迁农户从事餐饮业等方式,打造“本土美食一条街”,逐步培育发展本土美食产业。借助水城经济开发区的力量,组织搬迁农户到水城县经济开发区进行技术技能培训,在安置点建立扶贫加工厂,引进小工厂代生产、代加工店,依托本地资源和区位优势,逐步建立起村寨加工作坊。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依托自身独有的民族文化,大力发展高速匝道经济,吸引消费群体,逐步形成近郊旅游产业。

值得一提的是,陡箐镇还依托“音画时尚、东关e寨”开创群团创业三服务,将“农旅一体化”融入安置点整体规划,在安置点打造苗族音乐坊、农民画坊、民族服饰坊、民族饰品等民族特色产业,充分发挥团委、妇联、工会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在安置点建设“锦绣坊”“青创汇”“温暖帮扶超市”等服务点,解决好传统手艺人就业收入,青年创业及搬迁户生产生活等方面的问题,使民族风吹来民族味。

这里已经建成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的芦笙广场,建成了长为500米的风情一条街,建成了传承非物质文化的文化传习所,建成锦绣坊,建成了留守儿童学习娱乐的儿童乐园,建成了青年人的创客基地,民族风情特色小镇已初步形成。民族风情特色小镇二期工程也在积极谋划之中,规划方案已经落实。

(三)规划建设目标创意

土发村的党支部书记王天祥充满自信地告诉我们说:这里规划建设将定格在一个中心,围绕e寨中心,三谷(月牙谷、竹栖谷、凤凰谷)三个旅游规划板块,分近期、中期和远期建设目标。

东关e寨——当我们身着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走在“东关e寨”苗族风情小镇,能够感受到“五大苗族支系”多姿多彩的苗族文化,苗族歌舞,苗族农民画,并尽情享受以麻辣味为主要特色的茨冲鸡火锅,香嫩可口的茨冲豆腐等美食,回归苗家农舍,喝一口浓香醇美的苗乡米酒,逗弄一下苗乡可爱的小狗,享受炊烟升起,竹影青翠的农家美景。

竹栖谷——当我们手牵着手,行走在翠绿葱葱的竹林深处,在月光竹影之下悠闲地漫步,呼吸清新的空气,我们忘掉了所有的烦恼,融入大自然中,从而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在笋期结束后1周内,可对林地覆盖物进行清理运出,具体视天气情况而定。清理时先将砻糠、竹叶依次取出堆好,留作下半年再次覆盖。有机肥下层的竹叶及其腐烂物留在林地中,用锄头将上浮竹鞭清理干净,然后施入有机肥进行翻耕,机器翻耕或人工翻耕均可。

月牙谷——漫步在月牙谷,我们可以来到苗族花房,感受苗家少男少女们在朦胧月光的照耀下,谈情说爱,心动浪漫的苗家风情,感受苗族同胞婚姻的自主自由,让万千思绪随风飘扬,开启岁月静美,七彩缤纷的无穷画卷,邂逅连绵不断美景遐思,让我们想起了“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以及联想起苗家传说中“哈姑娘”的神话故事。

凤凰谷——春天,当我们漫步在漫山桃花竞相争艳的凤凰谷,我们可以观赏到山上桃花盛开的艳丽美景,邂逅蓝天白云、茂林修竹、百鸟争鸣、清泉石上流的人间美景,倾听苗家导游讲“金鸡救人”的故事,联想起了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徜徉在金色的童话世界之中。

总之,“一寨三谷”把生态美景、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生态产业融为一体,形成一幅“春看春花春绿、夏看风情浪漫、秋看苗乡仙境、冬看非物遗产”的美丽画卷。

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

(一)存在问题

水城县委、县政府抓住移民搬迁的契机,建造的苗族风情园区,为省、市、区树立了一个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奋力开展“产业优、生态美、百姓富”的多彩贵州新未来的先进典型,同时创新思路,对如何结合少数民族文化特点,建立山地特色文化旅游景区,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提供了经验借鉴,但是在探索及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改进、完善和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宣传力度不大,苗族小镇风情园知名度不高。游客量不大,还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是风情园区内的建设缺乏对该镇辖区内苗族五大支系文化元素的展示。看不出整个苗族园区风情特色文化的特点、特征。三是园区内的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园区内搬迁移民的饮用水问题、深层就业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导致有的苗胞搬迁户入住后留不住,常流动。四是由于历史文化的原因,新搬迁入户的苗族同胞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还不高。改陋习,树新风,整脏制乱还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五是缺乏专业人才。缺乏一支常驻的苗族表演队伍,不能很好地为游客展现苗族歌舞表演。六是由于初建阶段,还没有开通由市中心区、县中心区到陡箐苗族风情园区的旅游专线公交车。

(二)对策措施

1.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组建陡箐苗族生态园区管委会机构,建议为正科级单位,由专人管理园区,并且大力引进景区管理人才,网络营运人才等,创建“东有西江苗寨,西有陡箐苗族风情园”的全省苗族生态旅游品牌。

2.加大对陡箐苗族风情园的推介宣传力度

通过省、市、县新闻媒体、“互联网+”、微信、大型宣传牌和通过开展一系列苗族艺术节的活动吸引省内外、国内外的游客观光旅游和消费,为搬迁的苗族同胞带来经济收入。

3.加强就业专题培训

4.借鉴黔东南州凯里市三棵树镇兰花苗寨的经验

运用“三变”改革模式、组织搬迁移民培训、建设一支全员参与的歌舞表演队,采用记工分,年底分红形式,一方面表演传承苗族歌舞,同时使老百姓在歌舞表演中得到收益,达到以旅促农、以旅助农、以旅兴农的良好效应。

5.开展研究传承工作

组织市、县、区苗学研究专家,对辖区内的苗族五大支系历史文化,挖掘传统习俗,开展服饰研究、图腾崇拜、苗族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和民族音乐的调研、收集和整理,形成有音像、有图片、有书籍的文化产品。

6.扩大景区建设

以“音画食尚、东关e寨”为轴心,以苗族五大支系文化元素为特色,使陡箐苗族风情园区在贵州本部绽放出美丽的“五朵金花”。

一是在加强风情园景区内建设的基础上,逐步开辟出月牙谷,竹栖谷,凤凰谷景区景点,加强生态村寨的保护,在陡箐镇苗族五大支系相对集中的村寨中开辟推介新的景点景区。如在平箐村建设大花苗生态旅游景点,在夹岩村建设小花苗生态旅游景点,在蜂子岩村建设白苗生态旅游景点,在猴儿关村建设歪梳苗及农民画生态旅游景点,以吸引更多的中外旅客前来观光、旅游和采风,使当地苗胞在景区景点旅游中增收致富。

二是组织研发机构对陡箐境内苗族五大支系特色旅游产品进行研发。从单一观光旅游转向文化旅游、体验旅游,创造更多复合型的旅游产品,让苗族文化传承,让苗族同胞致富。

三是组织专家学者研发设计陡箐苗族风情园园徽,并安放在显著位置,在六六高速陡箐收费站出口设立大型广告牌,并塑一尊苗族五大支系人物组成的人物雕塑,或以芦笙为特色的广场雕塑,同时风情园的每个景点,都竖立标记碑或指示牌,并对特色建筑如芦笙广场、风雨桥、水车和苗族民居附专门的文字介绍和触摸屏介绍。

四是提升风情园入住居民的素质,抓好道德建设和文明礼仪建设,抓好常规性的整脏治乱工作,营造一个文明、整洁、和谐的旅游环境;让园区内的苗族同胞身着苗族服饰,展现苗家风采,并从苗族青年中培养一批优秀的导游员和旅游形象大使。

五是建议市委、市政府开启市区内直达陡箐苗族风情园的旅游公交车,尽快解决园区内居民的生活用水。

(作者单位:中共六盘水市委讲师团)

责任编辑:谢义飞

猜你喜欢
水城县水城苗家
苗家米酒香
水城扬州
苗家姑娘去走坡
东晋水城“浮”出大纵湖
小小苗家妹
苗家小阿妹
古运河旁的江北水城
水城绍兴
水城县荣获全国第二届“关爱明天 普法先行”活动多项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