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特性研究

2017-03-10 22:57孟溦蕾
理论学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价值

朝 克,孟溦蕾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58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特性研究

朝 克,孟溦蕾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580)

践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所在,是国家思想凝聚力的内在实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具有的践行特性,可从理论来源、内容性质、作用功能、形成机理等四个方面进行阐释。具体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来源方面的践行特性表现在依据于价值主客体内在统一的哲学理论、依据于社会主义制度层面的价值理论、依据于社会主义幸福生活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主要因素方面的践行特性主要通过主体性、主导性、民族性、时代性、包容性和现实性等得到体现;从作用功能上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特性主要通过制度保障、思想巩固、社会建设推动、为实现中国梦凝聚力量等得到反映;生成环节、生成规律和生成保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机理践行性所包含的三个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

党的十八大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当然,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次的内涵是相互渗透着的。

习近平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5页。践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所在,是国家思想凝聚力的内在实质,其作为科学理论体系所具有的生命力和感召力也发源于此。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关注、融合与融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之基、动力之源、目标之本。只有做到对现实生活的真正观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得到真正培育和有效践行。这就需要从理论来源、内容性质、作用功能、形成机理等四个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体现出的践行特性进行研究。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性的理论依据

践行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生命力就在于践行性。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0页。。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源泉。同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得到充分的培育和践行,其根本途径也在于社会实践。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贯彻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方能通过对践行主体的引导和把握上升为人民群众的践行自觉。

(一)践行依据于价值主客体内在统一的哲学理论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价值主客体内在统一的辩证关系。“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列宁全集》第3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3页。。人民群众的践行活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源泉和发展动力。同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活动的积极参与也会使某些不合时宜的错误观念从根本上得到纠正和改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活动落实为人民群众从认知﹑认同到自觉践行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民群众既是价值的主体,又是价值的客体,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伟大实践当中。

(二)践行依据于社会主义制度层面的价值理论

“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人民日报》2014年2月26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制度层面践行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影响和渗透,以内化于心的形式成为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内在本质和中心内容,对价值观的本质起到根本性的决定作用,从而对人们的价值选择和活动行为产生影响。这就要求我们以观念和践行的有机结合为基点,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进行深刻把握,通过思想观念的先导性作用,通过践行活动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需的理论基础﹑社会舆论﹑政策措施﹑利益格局和法律保障等制度层面的价值理论,使五位一体建设成为贯穿和落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项任务的有效载体和依托手段。

(三)践行依据于社会主义幸福生活理论

列宁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据科学的原则进行的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以便使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这一点”*《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6页。。社会主义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是体现生产和分配关系公正性合理性的制度保证,能够在促进共同富裕奋斗目标的真正实现,实现广大劳动者在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基础上,所有劳动者都过上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因此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内在动力支撑。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性的主要因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性,体现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史的历史向度、与时俱进的时代向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向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向度。因此,从主要因素方面所体现出的践行性来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本质目标的主体性质、成为社会思潮的先进主导力量、包含了民族精神的气质写照、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特性、内蕴了求同存异的方法论前提、反映了认同践行的现实观照。

(一)践行目标的主体性质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关注人们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民群众的主体性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属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强调的人民群众的主体性质主要通过以下三方面得到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将人民群众视为价值创造主体和价值享有主体的有机结合。践行将最大限度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价值指归。这就要求践行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着眼点和归宿目标,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宗旨,始终践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宗旨和精神本质。

(二)践行的主导先进思潮特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性体现在主导社会思潮的先进特性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基本理论﹑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有机结合整体,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实质和核心内容,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起着根本性的决定作用。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体现科学进步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最高标准,具有主导社会思潮的先进力量的特质。

(三)践行的民族精神气质

以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为基础,实现同这个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中一种核心价值观得以确立的必然途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作为滋养源泉,使自身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在最深层次的历史积淀和传承表达。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国人民共同利益和愿望的反映和表达,因此获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普遍认同。这种广泛群众基础的获得和鲜明民族特色的赋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了民族精神的独特性气质写照,也使自身成为价值共识具有了坚实可靠的影响力﹑感染力和凝聚力。

(四)践行的与时俱进的时代性

任何意识形态要想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与时代发展的水平相一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身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在改革开放初期,适应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共进的制度安排,在核心价值观建设上强调富强和文明两大要素的作用。党的十二大明确将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建设的根本目标和任务。党的十三大在确立了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的基础上,强调了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和新特点,进一步将“和谐”作为建设目标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要素内容从此全面形成。党的十八大又将“三个倡导”作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路径。时代发展永不止步,理论创新持续永恒。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征程必将伴随发展理念的不断发展进步,必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不断丰富发展深化从而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特征。

(五)践行的求同存异的方法性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和开放包容的气度,它是坚持与发展的统一﹑主动性与包容性的统一﹑发扬传统与立足现实的统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包容性主要体现在在肯定其它价值观存在的客观性的前提下,引导和鼓励不同价值观之间进行文明辩论和相互理解,并努力达到使对方的行为和态度作出相应改变的目的。同时,对于自身来讲,主要体现在通过不断吸收﹑借鉴﹑总结﹑提升﹑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而出现的新经验达到丰富和发展﹑健全和完善自身的目的,其中也包括反映人类社会发展共同规律的内容。

(六)践行的现实生活观照性

作为时代精神的产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民群众伟大实践活动和崇高实践精神的提炼和升华。它以人民群众生活的现实为立足点,同时又通过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得到影响和渗透。因此,生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之源﹑动力之基﹑服务之本。在产生上,它来源于社会客观生活实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践行和发展过程中,它通过与生活的融通﹑融合和贴近达到涵养自身的目的;在目标上,它能够起到指导人民群众社会现实生活的作用。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性的作用功能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因此,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作用功能方面的践行性来讲,主要体现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作用、对思想文化建设的巩固作用、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推进作用、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凝聚作用等。

(一)制度层面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之力

习近平指出:“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还是要靠制度”*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24、28页。。“治理国家,制度是起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的”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24、28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根基和价值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精神先导和价值实现载体两大功能的发挥实现人民群众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统一性和一致性,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自觉性和认同感,能够促进社会生活的有效维护﹑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和人民群众基本权利义务的依法保障等,从而起到有效维护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稳定的作用。

(二)思想文化层面发挥文化功能作用的强基之本

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版,第163、163、161页。。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和基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将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这一特有的光荣传统和政治优势资源予以继承和发挥,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起到巩固作用。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支柱﹑基本道德规范,对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起到推动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创新精神弘扬﹑创新理念培育﹑创新文化建设,充分发掘创造源泉,充分释放创新热情,让中华民族永做始终傲立潮头的时代弄潮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有效拓展中华文明的国际视域,增强和扩大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三)社会层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动力之基

习近平指出:“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版,第163、163、161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坚持解放思想的基本路线,以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为既定前提,通过主体内化﹑制度安排﹑文化熏陶﹑教育传播和践行养成等途径,促进和谐理念培育和和谐文化建设,通过追求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和谐统一,国家情怀﹑民族情怀和人民情怀的和谐统一,伟大理想与实干精神和谐统一,扩大社会认同﹑形成思想共识﹑凝聚精神力量,促进社会矛盾的有效化解、社会活力的充分激发和社会公正的坚定维护,从而达到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目的。

(四)国家层面实现中国梦的凝魂聚气之源

习近平指出:“中国梦的宣传和解释,要与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紧密结合起来”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版,第163、163、161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具有内在统一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兴国之魂,通过引领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引领中国道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撑作用起到对中国梦的引领作用,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带领中国人民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弘扬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兴国之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将凝聚人民共同期待梦想﹑树立国家科学发展理念﹑铸造民族独特精神气质孕育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伟大征程中。

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全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聚合全民族共同的期盼愿望、体现全民族共同的利益表达,增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勇气﹑信心和力量,做到荣于使命﹑强于责任﹑勇于担当﹑勤于奉献﹑乐于守候,集聚起全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践行要素进行具体考量,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践行活动实现预期目标的必要途径。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机制的分析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内在规律的科学遵循,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所处时代条件和所面临的现实考验的研究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外部环境即社会现实基础的纵深把握。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性的生成机理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正确把握、科学认知、有效遵循价值观的内在践行规律和践行机理,形成价值观建设过程当中各个环节的彼此衔接﹑相互递进﹑动态共生的良好发展局面,才能更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践行。

(一)内化为人民群众的思维方式

从生成环节上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要经历由人民群众理解掌握到内化为人民群众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并进一步外化于自觉行动的过程,即从理论层面到践行层面的上升推进。

第一,践行要做到科学认知。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新的独立的力量总的说来固然应当尾随生产的运动,然而由于它本身具有的、即它一经获得便逐渐向前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它又对生产的条件和进程发生反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01页。。对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程度的科学认知,是将这种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前提性条件。做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认知,就要做到对认知方式的合理选择和对认知内容的正确理解。从对认知方式的合理性选择来讲,重点是通过对人民群众知识水平的适应性和对人民群众现实生活的功能性,强调人民群众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方式选择的主观能动性;从对认知内容的正确性理解来讲,重点是要做到对其内涵以及重要作用﹑重大意义的全面深刻了解,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践行要增进广泛认同。在科学认知的基础上,达到对核心价值观念的广泛认同,是其向践行转化的关键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观念为人民群众所认同,是在通过作为理论形态存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作为常识形态存在的人民群众的意识观念之间的双向互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和践行的过程,其中重点内容是要做到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主体能动作为目标和基础的主体认同方式的正确选择和主体认同心理规律的科学遵循。从前者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理论体系,是科学性、践行性和需求性有机统一,本身具备大众认同的理论品质,具备成为价值共识的理论特质。

第三,践行要推进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在于将内化于自身的个体价值理念外化为具体的实际行动过程。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认知和广泛认同,目的在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通过外化为人民群众的行为准则和标准,并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做到对其价值规范的科学遵循。这就要求我们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和实践辩证统一关系的基本理论观点,对于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准确把握和科学理解,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中深化科学认知和理性认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和践行的良性互动、协调共进。践行活动的历史过程性决定了人的认识的历史过程性,通过践行认识的循环往复推动践行内容的扩展深化,也在客观上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继续深化。

(二)内在逻辑外化的必然联系

从生成规律上来讲,探索把握和科学运用其外化践行过程中的规律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外化的必然要求。

第一,践行要理性与感性统筹兼顾。理性,指感性基础上的理性,即理性认知;感性,指理性基础上的感性,即情感认同。理性认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践行转化的理论基础,其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践行转化的前提和基础。在强调理性认知作用的同时,还应该向受众展示理论自身的魅力,利用理论本身所具有的生命力、影响力和感召力来打动人和激发人,使受众在感同身受的基础上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和肯定的心理评价倾向,进而采取自觉接受、自愿遵循、自动服从的主动积极态度。

第二,践行要整体与部分辩证施策。整体,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层次鲜明、内容完整、结构严谨的有机整体,三个组成部分之间是承接并进基础上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贯通的关系。其中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从价值层面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道路和制度自信;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从价值层面反映和体现社会主义社会理想追求前景;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从价值层面反映社会主义公民道德标准的正确选择。部分,是指将教育对象按照不同的群体进行组织和划分,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和性质“因材施教”,提出具有针对性和侧重点的教育践行目标,目的在于强调践行内容的普及性和践行活动效果的针对性。

第三,践行要目的与手段相辅相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优秀典型的树立可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增强教育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发挥榜样的力量需要舆论导向的推动作用。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整合多样化的意识观念和社会舆论,可以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作用,使其对人们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判断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榜样的力量更易于在人们心中产生情感共鸣和思想深化,从而使榜样的力量具有更强的影响力、感召力和渗透力。

第四,践行要德治与法治兼收并蓄。“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41页。。道德和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虽然二者在不同的环境下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二者在功能上可以做到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7页。。因此,应该做到德治和法治的兼行并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道德判断的价值标准,可以起到调节人与周围环境关系、指导改善和纠正行为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从而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深入发展、提高人们参与道德践行的积极性、提升社会道德水平等。法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适应社会价值标准要求,与社会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相一致。通过德治和法治的相得益彰、齐头并进,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条件。

(三)方法策略的生成保障性

从生成保障上来讲,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践行的成功转化,就必须坚持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以循序渐进、步步为营为行动策略,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推进活动,促进活动效果的真实性、有效性、实用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

第一,践行的空间定位。空间定位,就是说,践行要体现包容性的特点,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因地制宜、“入乡随俗”,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推进活动符合地方的风土民情、生活习俗、文化信仰和价值观念。这样做的优势,一方面有助于增强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从而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有助于在展示地方特色为基础坚持传承创新的过程中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践行的动力基础。

第二,践行要点面结合。点面结合,就是说,践行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各个行业领域价值观的相互衔接和良性互动。践行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作用的发挥使行业领域价值观建设达到提升水平、增强实效的目的;践行以行业领域价值观的手段提高和方式变化促进作用的发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达到巩固基础和强化保障的目的。这就要求,一方面,践行以对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辩证统一关系的科学认知为基点,以增进广泛认同、凝聚价值共识为目标,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价值观践行中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践行要使行业规范成为行业价值观建设的重要载体,使行业规范作用的有效发挥成为价值观正确价值导向作用有效发挥的重要途径,进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转化。

第三,践行要重点突出。重点突出,就是说,践行要充分重视和有效发挥社会群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中的作用。针对重点人群重点施策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利途径。这就要求要坚持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观点,对各个重点人群的性质和特点、功能和作用、群体之间和群体内部的相互关系等方面作出深入分析,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实效性。

践行对青少年来讲,青少年的价值取向是未来社会价值取向的导航仪和风向标。针对青少年的主体特征、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践行要形成学校、社会、家庭教育合力,通过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培育,使广大青少年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理想接班人。

践行对党员干部来讲,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干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中所起的示范、引领、担当作用。这就要求践行要全面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做到提振精神、提高能力、服务群众、勤政廉洁,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带来的消极作用和负面影响要时刻保持清醒认识和高度警惕,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落实到工作和行动中。

践行对知识分子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国当代知识分子的价值理想追求和责任使命担当起到方向引导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我国广大知识分子要强化责任意识、担当意识,通过社会责任的履行担当、人生价值目标的正确树立、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作出积极贡献。

践行对经济组织从业人员来讲,就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准则贯彻和体现到经济组织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当中,使之成为广大员工的价值标准和践行要求。首先,践行的企业家要通过勇于担当、善于感恩、乐于回报深刻领悟和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要求,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发挥正效应、注入正能量。其次,践行的企业家要发挥正确价值导向对企业经营发展的引导和规范作用,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以积极奉献社会为己任,注重经济行为和价值导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筹兼顾,坚持做到承担社会责任、追求社会效益、坚持守法经营、讲求公平竞争、主张诚信守约。最后,践行的企业家要通过示范表率发挥榜样带动作用,注意鼓励和激发广大企业员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达到培育人文环境、塑造企业精神的目的。

[责任编辑:谭 建]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研究”(项目编号:13AKS003);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五位一体生产方式视域下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的讲话精神研究”(项目编号:14CXJJ14)阶段性成果。

朝 克,男,哲学博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哲学;孟溦蕾,女,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A81

A

1002-3909(2017)03-0029-07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价值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