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科技创新观探赜*

2017-03-11 00:50
关键词:科技发展

郑 伟

(武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习近平科技创新观探赜*

郑 伟

(武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于党的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围绕“科技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观点、新理念——从科技创新的战略地位、实现路径、根本保证、源泉等维度,构建了当代中国的科技创新理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必然要求,它既有利于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又有利于拓展新时期经济发展的新空间。

习近平;科技创新;中国梦

纵观当今世界,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判断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及保持社会活力的重要指针。如果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越强,则表明其创造激活国家经济中的新产业潜力越大,成为经济强国的可能性也越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对科技创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乃至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予以深刻阐释,就此作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其中,2013年2月在甘肃考察时指出,要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必须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核心”[1]13。2014年6月23日,在对《努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占领制高点》的批示中强调,“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增强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1]30。2016年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作了题为《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的讲话中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2]。这些重要讲话,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高度重视和立足于党的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深刻揭示经济新常态下关于科技创新的若干重大基本问题,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又有利于拓展新时期经济发展新空间。

一、科技创新的战略地位:“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总体战略目标,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合纵连横的战略部署及实践。同时,他强调指出,要“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1]9。由此可见,创新作为我国各项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必须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对此,在评价我国“十三五”规划时,美国中国问题研究专家罗伯特·库恩指出:“创新不仅是中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而且它位于‘十三五’规划的核心位置,尤其是科技创新”[3]。

(一)科技创新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如果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那么,科技创新则为这一共同理想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世界历史的发展表明,每一次重大的科技创新都使经济得到了重大发展,每一项科学技术都极大地延展了经济发展的空间,制约及主宰着国家兴衰及国力的消长。正如马克思所说:“蒸汽、电力和自动走锭纺纱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4]。列宁在评价资本主义在农业中的科技创新时也曾指出:“资本主义把贫穷困苦、愚昧无知的农民的因循守旧的手工劳动,变成科学地运用农艺学,打破了长期以来农业的停滞状态,推动了社会劳动生产力的迅速发展”[5]。

直至1820年,中国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仍大于30%,超过了西欧、东欧和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总和,这正得益于它的科技发展水平[6]。但近代以后,中国错失了走向现代化的契机,没能完成工业革命,最终沦落到落后挨打的境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将马列主义的科技创新思想与中国的建设、改革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中国化的科学创新思想并付诸实践。毛泽东曾号召全国人民“向科学进军”、进行“深刻的技术革命”[7]。邓小平在领导全国人民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明确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8]江泽民围绕创新这一主题,强调了科技进步对我国现代化的作用,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胡锦涛发出了“加快自主创新步伐”的号召,提出了构建和谐科技的重要思想,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于科技与经济、科技与环境、科技与人、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并取得了诸如载人航天、载人深潜、高速铁路等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原创性的重大科技成果。这些成就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对此,巴西金砖国家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保罗·罗贝尔感悟道:他在中国听到最多的关键词是“创新、科技与活力”,而且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这个‘世界工厂’向外输出的不再只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是有高技术含量和创新思维的高端产品,这表明中国正在积极向新的高效发展方式转变”[9]。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有科学的路径,因而“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10]。

(二)科技创新是解决我国现实经济发展难题,激发经济发展活力的根本举措

目前,我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这一成就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以要素驱动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然而,伴随着我国经济进入到新常态后,我国的要素驱动发展模式所拥有的强大生命力已渐渐消逝,长期过度依赖资源、资本、劳动力投入实现经济的超高速增长带来了一系列的资源、环境、人口问题。譬如,《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4)》显示,2012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为36.2亿吨煤,消耗了全世界20%的能源,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美国的3.3倍,日本的7倍[11]。此外,全球知名咨询公司德勤发布报告称,近10年间,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了5倍,较1995年涨了15倍。

从理论上来看,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曾提出经济发展的四阶段理论。这一理论把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财富驱动阶段。其中,资源驱动型经济与投资驱动型经济属粗放型经济,都无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创新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是一种结构型的增长,它可以消除要素报酬递减、资源稀缺等阻碍因素,可通过加快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转换,提升产业和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从而能构建新的竞争优势。

的确,随着过去支撑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人口红利、环境红利、资源红利等优势的逐步衰减,“刘易斯拐点”正在显现,滑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随之增大。此时,我国正处于由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的发展模式转向以创新驱动为主的发展战略的重要转折点。可以说,能否及时有效地实施科技创新,既是有效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我国发展转型的必然选择。

(三)重视科技创新有利于我们正确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带来的历史性机遇

当今世界已开启了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浪潮,许多关键技术及科学问题已呈现出革命性突破,一个国家如果不能紧跟技术革新的步伐,那么就会在全球经济版图中处于失语的境地。德国经济学家门施(G.Mensch)在《技术的僵局》一书中指出,技术创新的周期与经济繁荣周期成“逆相关”,也就是说,经济萧条是激励创新高潮的重要推动力,技术创新则是经济发展新高潮的基础。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国际经济危机都酝酿着新的科技革命。譬如1857年、1929年的两次经济大萧条之后,产生了以电气革命和电子革命为标志的两次技术革命。2008年发端于美国,蔓延于世界的国际金融危机,虽然给不少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带来了致命的打击,但是,它们中的许多国家却能够及时发挥科技创新能力来抚平危机所带来的创伤,刺激经济的发展。例如欧盟委员会2009年提出的有关信息和通信技术研究创新的新战略、法国划拨4亿欧元用于研发清洁能源汽车,加拿大在未来5年内投入10亿加元促进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12]。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波折并未消退,新一轮的科技创新范围已逐步向智能制造、互联网+、航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拓展。在这一重要的历史节点上,如何抓住新的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所带来的契机呢?习近平提出了重要的指导原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中,科技创新……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1]30。

二、科技创新的根本保证:“科技体制改革”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纵深推进,我们逐步由“摸着石头过河”的“浅水区”,向“深不见底”的“深水区”迈进。由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牵涉面广、难度大,因而科技创新中的体制机制矛盾也会逐步凸显。此时,只有凭借改革才能破除科技创新中的各种障碍与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对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实现路径等提出了诸多见解。

(一)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科研与经济联系不紧密、科技创新效率不高等问题是多年来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痼疾,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科技创新链条上存在着诸多制度性、机制性关卡,特别是科技政策供给不足、科研成果转化通道不畅、科技评价体系不完善、不科学等问题比较突出。要破除这些难题,惟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然而,要真正认识到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就必须正确看待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之间的关系问题。对此,美国学者凡勃伦(T.Veblen)、康芒斯(John R.Commons)、诺斯(Douglass C. North)等人曾围绕科技决定论还是制度决定论产生过激烈的争论,迄今仍存歧见。然而,习近平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给出了答案:我们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3]这句话深刻地指明了要通过改革来保证制度创新的进程。换言之,改革也是一种制度创新,它使得社会经济利益重新进行分配。所以,科技创新这个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需要有改革这个“点火系”来指引、推动。因此,习近平认为科技体制改革与科技创新,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依赖,它们犹如“两个轮子”共同推动经济发展。当前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必须厘清“由谁来创新”、“动力哪里来”、“成果如何用”等问题。

(二)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式

科技体制改革所面临的问题纷繁复杂、瞬息万变。那么,究竟突破口在哪?哪个问题才是关键?对这些问题的科学审视既要准确判定我国科技发展的基本方向,又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习近平认为,科技体制改革必须要“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14]。

1.“最紧迫的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1]57。要破除科技创新体制障碍必须要破除阻碍创新的各种思想藩篱,尤其需要是在思想上厘清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意识。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于科技创新能否真正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认识不深,从而导致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两张皮”的现象尤为明显。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其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科学技术的论述历来偏少。中国的经、史、子、集中主要论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伦关系和伦理道德,却很少系统地探究自然界中的奥秘,这无疑使得科技创新缺乏必要的文化底蕴支撑。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所言:“中国文化中有个弱点:缺乏科学”[15]。其二,中国传统文化在思维特点方面历来长于感性而短于理性。中国传统哲学虽然思想深刻,但是却充满了随意性、模糊性,缺乏系统性,这种思维方式对于科技创新尤为不利。其三,中国传统文化崇尚传统和权威,对新兴事物的态度普遍抱持怀疑、观望态度。好奇心和求知欲是科技创新意识的前奏,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长期受到钳制。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认为,虽然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绝对额将不可避免地赶上美国,但其创新能力可能永远无法与美国匹敌,因为它的文化不鼓励进行思想的自由交流和碰撞[16]。其四,中国传统文化偏好安静平稳,缺乏冒险精神。对于“知足常乐”“饮河满腹”“一枝之栖”等传统哲学理念的崇尚,使得人们缺乏敢闯敢干的创新勇气。

因此,虽然中国是将文明传承得最为连续,并为世界贡献了大量科技创新成果的国家,但由于这样一种重技术轻科学思想的滋生蔓延,使得中国同世界科技发展潮流渐行渐远,与近代科学失之交臂。尽管上世纪中叶以后,我国千方百计地发展科技事业,也取得了诸多的成就,但人们往往为了追求高GDP而忽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在这种情形下,习近平多次引用明代思想家陈献章的一句话即“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也就是说,我们要善于培养创新意识,敢于解放思想,质疑现有的理论,突破各种思想藩篱。

2.“关键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为了使得科技创新的成果顺利地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破除阻碍科技创新的各种体制机制,习近平认为,“关键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1]57。这一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为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的渠道更加便捷、顺畅,政府必须树立好责任意识,有效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一般而言,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时刻充当着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者,但多年来,许多地方政府却未能及时捕捉到科技发展的风向标,各项管理方针、制度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因此,习近平认为,为了改善政府管理体制,必须要加强制度的顶层设计:其一,必须完善政绩考核体系和激励政策。政府在实际工作中,要将科技成果转化列为工作重点,以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作为考核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其二,提高战略规划水平,做好创造环境、引导方向、提供服务等工作。这就需要及时组织一批人员到企业、科研院所进行充分调研,以制定贴近市场需求、操作性强的政策。其三,加强科技创新统筹协调。努力克服各领域、各部门、各方面科技创新活动中存在的分散封闭、交叉重复等碎片化、孤岛化现象。

(2)高校、科研院所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要积极改变现有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就目前而言,大多数的高校、科研院所在职称评定、科研奖励上,主要专注于论文及课题数量,而脱离了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因此,应该构建科学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着眼于市场需求,加大成果转化类科研项目权重,以期达到科研与经济发展的双向互动。

(3)要真正发挥市场作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力量,就应努力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在企业,尤其是对于市场中大量创新型的小微企业,各地不仅应该出台相关的扶持、鼓励政策如财税金融体制、产权保护制度等,而且更应使其落实落细,从而推动企业的科研成果得以有效转化。

三、科技创新的实现路径:“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中国过去的30多年所创造的奇迹在人类历史上是鲜有的,这正得益于它开辟了一条有别于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的“中国道路”,向世人展示了“走自己的路”、寻求适合本国国情发展道路的正确性。在科技上,我国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诸多的关键技术仍然受制于西方,一些重要领域还处于“跟跑者”的地位,“中国创造”乃至“中国智造”仍不能指代中国工业。那么,我们应如何从西方科技大国对先进技术的重重封锁的夹缝中果敢地突围出来,实现我国科学技术向“领跑者”的转变呢?习近平强调指出:“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综合国力竞争中,我们没有更多选择,非走自主创新道路不可”[1]35。这段话表明,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既不是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实践的再版,也非西方国家科技创新道路的翻版。它的特殊性或优势正得益于“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保持坚定“创新自信”的积极态度及“引进和学习世界先进科技成果”的开放理念。

(一)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优势来自于“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习近平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1]35,我国之所以能够取得一个又一个的重大科技成果正得益于这个“法宝”。从本质上来看,这个法宝就是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调动人民创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形成一种“我要创新”的局面。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继续使用好这个“法宝”,从而激发出更多的创新活力呢?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由此可知,对于生理需求的保证是人民创新的基础,而其它精神需求的满足是激发人民创新活力迸发的关键。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创新活力的迸发是指主体意识的转变及精神境界的提升。而这离不开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氛围,它需要政府和市场的共同努力。一方面,要发挥政府作用,通过统筹协调的职能,诉诸一些合理的、差别化的激励政策,积极引导、扶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努力搭建好各种众创平台、新型孵化机构。另一方面,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市场中的第三方科技中介、咨询机构等专业科技服务机构,应该对万众创新过程予以关注,尊重其创新成果,从而为众创提供强有力地支撑。

(二)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来自于坚定“创新自信”的积极态度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的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美国康奈尔大学以及欧洲商业管理学院共同发布的《2015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我国的创新指数名列全球第29位,在中等收入国家中居于首位[17]。同时,我国已拥有较为完整的科学技术研发体系,在探月工程、生物工程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一大批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科技成果,甚至在“高性能计算”方面已超过美国。在科学论文的产出上,中国占世界学术论文的比例从1995年约2%上升到2004年的6.5%[18]。“SCI收录的我国科技论文排名稳居世界第二;全国高新技术产业主营收入突破11万亿”[19],这些事实表明我国正由过去“跟跑者”转向“领跑者”。与此同时,我国已进入到“新四化”叠加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无疑也给自主创新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提供了强劲动力。因此,我们必须要坚定这种创新自信,对此,习近平提出了两点要求:

其一,既不能妄自菲薄,又不能妄自尊大。对自主创新成果既不能轻视,一味跟踪模仿,不敢超越,也不能缺少虚心学习的态度,骄傲自满。所以,要建立健全优先使用自主创新成果的机制,实行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促进自主技术、自主品牌、自主标准的成果优先为我所用。

其二,要提高原创力。目前,我国在一些领域中关键技术的自给率不高,据统计,我国的技术对外依存度已超过50%(而美、日等发达国家仅为5%)。一般而言,科技创新主要由原始创新、协同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种创新模式组成。我国之所以能在科技水平上实现跨越式提升,缩短与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差距,正是得益于原始创新。然而,影响原始创新强弱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基础研究,它也是整个科技研发的源头。譬如,在美国,其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的比例,由1953年的8.9%到了2009年的19.0%。这一比例的提升,也正是美国能在自第五次科技革命以来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引领世界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意大利、法国、瑞士等国也是如此,它们的基础研究占R&D投入比例都超过了25%,而韩国、奥地利等国近年也都在20%左右。相比而言,我国基础研究仍然落后,据有关资料显示,“2015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比重仅为4.7%”[20]。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基础研究,“加强独创性设计,发展独有的‘杀手锏’”[1]49-50。

(三)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优势来自于“引进和学习世界先进科技成果”的开放理念

我们所坚持的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绝不是闭门造车,关起门来搞创新,而是既要坚持独立自主地创新,又要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曾清晰地勾勒出创新全球化的图景,他写道:全球化使得技术的流动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愈来愈频繁,以至于“将创造财富的潜在能力转变成地域上广泛传播的知识,让所有以前没有机会接触技术的人了解并应用新技术”[21]。诚然,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创新要素的开放性、流动性更加凸显。对此,我们“不能关起门来搞创新”,必须“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全面提高我国创新的国际合作水平”,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1]29。既要发挥后发优势,又要采取“非对称”战略,搞出别人没有的一招鲜来争取在国际竞争规则中的主动权及话语权。另一方面也“要以世界眼光搞顶层设计”[1]40。不仅要正确研判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也应积极参与和融入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四、科技创新的源泉:“人才为本”

那么科技创新是由谁来完成的呢?是创新人才,也就是说“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科技创新要取得巨大的发展就不得不依赖创新型人才作用的发挥。“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1]119“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1]108。这些论述清晰地勾勒了习近平的科技创新人才观的图景。

我国是一个人才大国,但不是人才强国。据统计,2014年,我国研发人员总量达到380万人,占到世界研发总量的25.3%。科技人才资源远远超过美国等发达国家,而跃居世界第一。然而,从人均产出效率来看,我们则远远落后于这些国家。尤其是在科技创新中缺乏高端人才、领军人物。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科技人才的培养严重脱离了生产和创新实践。面对这种情形,习近平对于科技人才的培养方针、发展机制及保障制度等作了深刻的阐释。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针上,深化教育体制综合改革,坚定“为人民造福”的理想信念。习近平在会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海外委员时指出,要“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人才”[1]113。这样的科技人才“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2]。这些话语表明,我们要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改进人才培养机制。其中,高校及科研院所作为科技创新人才的摇篮,应该根据世界科技发展态势,加强科研院所与高校间的合作,形成教研相长、协同育人的新模式。同时应使得科技人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科技工作者“要牢固树立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思想,真正把科学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1]109。

第二,在科技创新人才的发展机制上,不断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坚持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的原则,在积极优化国内人才引进政策的基础上,更加要广泛吸引海外优秀专家学者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服务。遵循国际人才流动规律,充分利用外国人才的专长为我所用。

第三,在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保障制度上,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习近平在庆祝建党95周年讲话中指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我们党取得的所有成就都凝聚着青年的热情和奉献”,因此,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不仅是青年理应肩负起的历史担当,而且也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对此,《华盛顿邮报》曾刊文指出:“中国将来的前景不是看GDP增速,而是要看青年人在多大程度上参与创新”[22]。

[1]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2]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EB/OL].新华网,(2016-05-31)[2016-08-3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31/c_1118965169.htm.

[3]海外热议“十三五”:创新是中国发展的重要驱动力[EB/OL].新华网,(2015-11-12)[2016-08-31].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11/12/c_128420347.htm.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9.

[5]中央编译局.列宁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91-92.

[6]亨利·基辛格.论中国[M].胡利平,林华,杨韵琴,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8.

[7]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06.

[8]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86.

[9]转方式调结构,中国经济更高效[N].人民日报,2015-06-02(1).

[10]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

[11]中国社会院.中国一年消耗世界近半煤炭[N].经济参考报,2014-06-27(1).

[12]杨艳秋.金融危机后各国经济调整的方向和趋势[J].新型工业化,2011(1):15-17.

[13]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46.

[14]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4-15.

[15]罗 素.中国问题[M].秦 悦,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38.

[16]布莱克威尔.李光耀论中国与世界[M].蒋宗强,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10-11.

[17]潘建成.对中国经济的信心来自哪里[N].经济日报,2016-04-10(1).

[18]雅克.当中国统治世界[M].张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144.

[19]李 珍.把创新驱动发展摆上核心战略位置[N].经济日报,2014-11-13(1).

[20]芦 苇.新常态下科技创新的困境与出路[J].经济问题,2016(6):19-24.

[21]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M].赵绍棣,译.北京:东方出版社:35.

[22]厉以宁.2016年中国经济势头正在变好[J].企业观察家,2016(2):22-24.

(责任编辑 文 格)

2016-09-12 作者简介:郑 伟(1982-),男,湖北省武汉市人,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后,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政治经济学研究。

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防止利益冲突与党的纯洁性建设”(13ZD00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项目(2016VI075)

G31;N01;D63-31

A

10.3963/j.issn.1671-6477.2017.01.0013

猜你喜欢
科技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笔中“黑科技”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科技助我来看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科技在线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