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基于主题的历史概念自主学习

2017-03-11 06:38张巍然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25期
关键词:史实工业化建构

张巍然

(苏州工业园区星港学校,江苏苏州 215021)

历史概念教学是历史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实现历史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提高历史概念的教学理解水平,既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历史学科如果以概念教学为全部内容,对于学生尤其是初中生来说不仅感到枯燥乏味,降低学习效率,而且学习过程容易违背“论从史出”的基本原则,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思维。本文通过初三复习课“近代历史上的工业化探索”,初步探索初中生基于主题对历史概念进行自主学习的可行性。

1 自主学习中的主题设置

主题,原义是指文艺作品中或者社会活动等所要表现的中心思想,教学中指教师基于学科的阶段性学习要求与学生发展需求确立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核心要旨。主题学习是指学生围绕一个或多个经过结构化的主题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20世纪80年代初,著名教育专家顾明远教授率先提出 “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从此引导学生进行基于主题的学习开始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在这种学习方式中,“主题”成为学习的核心,而围绕该主题的结构化内容成了学习的主要对象。合理的主题能够帮助师生一起实现课堂教学中各知识点的统整,提高课堂教学的思想内涵、增强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

教师作为主题内容的组织者,既要以专题的形式收集与主题相关的知识内容,又要通过一定的价值选择确定主题。比如初中中外近代历史部分,与“工业化探索”直接或间接相关的知识点有两次工业革命、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等。如果只注重个体的史实,不能站在用主题构建整体的高度去审视这个问题,而是一个一个知识点“就事论事”地引导学生复习教材内容,容易给学生学习造成松散的印象,甚至打破已经形成的时序观念,难以形成相关的历史逻辑,更难建立起对历史概念的认识。主题设置需要有一定的价值依据,比如“近代工业化探索”可以将主题定位于探讨今天如何推动工业化发展。

学生是主题的主动学习者,当教师与学生在一定价值观上达成共识,建立在这种价值基础上的主题才能成为学生愿意主动参与探究的内容。通过中外近代工业化探索历史的最初学习,学生已经分别感受到在近代历史上西方国家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和势力扩张,以及中国的裹足不前和羸弱无奈。如果仅仅带着这样的感受完成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不足以帮助学生理性地认识历史学习的价值。因此,需要通过与今天国家的发展需要建立联系,而这恰恰是“家国情怀”的体现。

2 自主学习中的概念选择

有人把历史学科知识分为两大类:陈述性知识(包括事实性知识与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概念知识是历史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起来较抽象困难,但却是理解历史本质的关键。历史概念就是以历史理论为指导,是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最本质的认识,包括对发生各种历史问题原因的解释,对同一类历史问题本质特征的概括等,它是基本史实的拓展和深化,反映着历史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

由于历史概念较为抽象,对于初中生来说,就一节课而言,学生需要面对的历史概念会有很多,如果试图理解和把握所有的概念要点基本无法完成。需要根据一节课的主题定位,对要掌握的历史概念进行梳理选择,与主题关系越密切的概念越重点进行理解把握,与主题关系越疏远设定的掌握目标就越简单。

比如结合“今天如何推动工业化发展”这一主题定位,可以对“近代工业化”这一历史概念进行如下梳理:基本史实:两次工业革命、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启蒙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张謇大生纱厂等。

本质: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同时对国家的政治、思想等各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内涵:近代西方国家通过思想解放、殖民扩张、政治革命、技术革新先后走上工业化道路。同时随着近代工业化的发展,西方国家更进一步地对中国进行殖民掠夺。随着列强殖民侵略的深入,中国社会各阶层由被动到主动,开展了层次不同、规模各异的工业化行动,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最终成为中国人试图实现民族独立的重要手段。但由于政治、经济、思想等各种条件的缺乏,并未能使近代中国走上工业化道路。

原理:要促进国家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市场不断扩大、新制度的建立与巩固、思想解放和科学进步。

3 自主学习中的建构生成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所以是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

教师一般在历史概念教学中采用演绎和归纳两种方式,前者是从一些假设的命题出发,运用逻辑的规则导出另一命题,后者则由一系列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从实践上来说,前者指教师在课堂上先给出一个相近历史概念,再借助相关史实推导到要掌握的概念上;后者指教师先罗列出一系列相关史实,再通过引导帮助学生从史实概括出相关概念。这两种学习过程对于初中生来说都较为抽象困难,都需要教师围绕历史概念,以标志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为载体,通过分析前因后果、相互关系,在把握历史发展线索和史实的过程中,领会历史概念的本质,掌握历史思维方法。

“近代工业化探索”作为一个教材中没有出现过的历史概念,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只能借助学习过的中外近代史的相关概念进行理解。比如世界史中的“机器生产”“世界工厂”,中国史中的“近代化探索”。教师必须通过搭建相关的史实平台帮助学生使新概念纳入到已有的概念系统中去,使新概念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起基础作用的历史概念建立起实质的联系。这样可以使概念的记忆效果提高,并有利于用已掌握的概念去吸收和理解新的知识。教师用于搭建平台的史实必须是学生已经对相关历史事物和现象掌握的较为扎实了,这样才会避免增加他们在回忆和梳理这些内容时的困难,阻碍新概念与旧概念的同化。

学生在对历史概念进行自主建构的过程中既有新历史概念的形成,也有利用原有概念同化新历史概念。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首先可以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不同事例中独立进行发现,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属性。“工业化”是指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借助这一概念,学生可以通过 “机器生产”这种关键属性,将中外近代史中与之相关的同类史实找出来,纳入“近代工业化”这一概念之下。再通过对西方近代工业化探索路径的分析,学生形成工业化发展需要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等因素共同作用的认识,通过建立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新航路的开辟和鸦片战争等史实的对应关系,形成对“市场不断扩大”、“新制度的建立与巩固”、“思想解放”、“科学进步”这类历史概念的认识,进而把握“促进工业化发展的因素”这一与本课主题进一步相关的概念。

在学生进行新概念的自主建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选择那些典型的形象资料作为史料,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进行深入的观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在确认了事物的本质属性,概括成历史概念以后,教师应该再次借助一些典型的形象史料,使学生对新旧概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以免造成新旧概念的混淆。

“概念学习是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将信息整合进综合的、复杂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初中历史概念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基于共同的价值取向在共同确立的学习主题之下,引导学生基于主题选择相关历史概念作为探究的主要目标,通过精选的典型史实帮助学生搭建概念建构的平台,最终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理解和把握历史概念的基本方法和思维方式。

[1]方美玲.史概念的教学理解——以“新中国外交”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0(11):73-77.

[2]陈春露.关于新课程下高中历史实施主题教学的思考[J].历史教学,2010(12):16-18.

[3]刘立新.再论历史科概念教学[J].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9(8):3-7.

[4]杨树增.汉代文化特色及形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杨富丁.走出关于中国古代科技史的四个认识误区[J].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14(3):30-31.

猜你喜欢
史实工业化建构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工业化住宅渐行渐近
对八路军留守兵团几则史实的考证
中国工农红军第17军史实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