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校史观”下的高校微档案内涵研究

2017-03-11 10:14杨东
兰台世界 2017年5期
关键词:校史史观范式

杨东

(东南大学档案馆 南京 210096)

研究探索

“大校史观”下的高校微档案内涵研究

杨东

(东南大学档案馆 南京 210096)

“大校史观”把校史研究的目光转向普通的学生、教师这样的个体和班级、社团、课题组等这样的微型组织在学校期间所产生的微档案。厘清微档案的内涵,分析微档案形成的文化基础--微文化,对于丰富校史档案的资源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大校史观 高校 微档案 微文化

校史是一所大学形成、发展的真实记录,对校史档案的收集、整理、研究也成为校史研究的重要环节。在当今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标志的信息化浪潮中,校史档案的内涵和类型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传统的校史档案工作面临着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对校史工作的范式和方法都进行创新,即以一种新的范式——“大校史观”来指导高校的校史档案工作。

一、新的校史研究范式——大校史观

所谓“大校史观”,是相对于当前正统的校史研究范式来说的。长期以来,国内高校研究校史的着眼点在于寻求一种宏大历史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和杰出校友的成长“路径”,注重精英思想和制度形成,却忽视了历史进程中各种普通人物活动及其事件。并不是说在校史研究中不需要规律、路径、思想和制度的研究,而是关键在于如何将研究视角由“自上而下”转换为“自下而上”,以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学校发展历程中一系列历史事件和活动中的复杂意蕴及内在价值。[1]40

正如加拿大著名档案学者特里·库克阐述过的,“档案范式又一次改变了,档案中没有待发现或保护的那一个大写的‘真相’,而是存在许多个真相,许多种声音,许多的认识,以及许多的故事。鉴定的依据不是预测历史研究趋势或历史学阐述的价值,而是以档案工作者对值得作为文献记忆保存的那些社会特性和特征的研究为基础,去反映社会自身的功能和活动。无论这个研究以下述哪种形式出现:政府或机构文件的宏观鉴定,私人领域档案的文献记录战略,以挑选那些反映‘人类广泛经验’而非文件形成者或特殊的精英用户群体经验的档案永久保存时所运用的鉴定理论、战略及方法论。其焦点在于——既记录国家也记录公民,既记录中心也记录边缘,既记录主流声音也记录异见声音。”[2]86库克的这段精辟的论述传达了一个很明确的信息:当前的档案研究的范式发生了转向——从精英转向大众、从中心转向边缘。在此背景下,我们研究校史的视角也应该有所变化,可以将视角进行拓展,从宏观规律转向微观个体,从校长、院士转向普通师生。只有树立了这种大校史观,才能把研究目光投向普通的校史档案形成主体,如教师、学生、班级、社团,发现其档案的存在意义和价值,从而建立一种对校史研究非常重要的新的档案类型——微档案。

二、高校微档案的定义

高校微档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高校微档案包括传统实体档案和数字化档案,狭义的微档案仅指数字化档案。在这里,微档案之“微”有多重的含义。其一,微档案的形成主体微小,主要是个人或微小的组织,最典型的微组织有班级、团支部、各种社团、课题组、教研室、实验室以及一些临时性的活动小组。其二,微档案的形成领域是微观,个人或微组织从事的学习、教学、实践活动,有现实社会的,也有网络世界中的,但都局限于较小的范围内。其三,微档案的形成过程是短暂的,大多数微档案是个体或微组织在学习、教学、社会活动过程中形成的,长的有一学期,最短的可能只有几分钟。其四,微档案的价值或意义微小,只对自身或组织自身有意义。[3]26

但是,微档案的“微”并非“微不足道”,若将其放入大校史观的视角,我们就能体会到:形成微档案的主体虽小,但却是构成学校这个社群的基础;形成微档案的领域虽微,但包含的能够反映校史的内容却非常广泛;形成微档案的时间虽短,却是学校高等教育发展史在个体身上的缩影。微档案看似价值或意义微小,实则有微言大义之功能,起见微知著之作用。

综上所述,微档案可以看作档案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个人或微小的组织在高校各类学习、生活、工作、科研、文体等各种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查考价值的原始记录,其形式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数字化。

三、高校微档案的形成基础——微文化

档案作为对时代的真实记录,不可避免的也有时代的烙印,一种档案的形成也必然有其所对应的文化基础。在当今这个信息化互联网时代,高校微档案大部分的形成主体是广大年轻人,表现形式大部分是网络化、数字化的内容。这些都基于当今的一种新的文化类型——微文化。“微文化”的概念也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广义的“微文化”指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类所创造的具有明显的个体性导向特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物质基础由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络和个人移动互联终端设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构成。其精神文化主要指的是一种关注个体、注重发挥个体力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狭义的“微文化”指的是一种进入个人互联网时代后逐渐形成并随着科技的发展迅猛发展的注重个体和微观,以主体性、平等性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精神现象。[4]64-66

微文化正建构“一种新的文化范式,它以独特而鲜活的感知去记录生活,改变了以往文化宏大叙事的风格,它由关注宏观迈向关注具象,由行政调节走向自我力量积聚,由外加变为内生。”[5]104传统大学文化范式是由高校通过行政干预来提供相同的学习、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使得不同个性、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方式的大学生能够认同于母校所构建的共同的文化范式。其构建方式主要通过“一支笔、一本书、一块黑板”或者“听报告、开大会、读报纸”的方式来实现[5]106。这一传统的模式受时空的限制,而微文化则可以突破时空界限,这就使得校园文化活动传播的速度、广度和方式等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和拓展。

以微信、微博、QQ为代表的“微文化”已经成为当下大学生的生活主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通过微信朋友圈、微博、BBS论坛发帖等方式来记录在校园里所经历的活动和事件,表达自己对学校方方面面的看法、意见与建议。大学生对校园生活点滴的记录、信息传递与沟通、人际关系网络的构建等等都和微文化息息相关。它不是外加的,而是内生的;不是宏观的,而是微观的;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高校微文化的流行和传播必然会厚植高校微档案产生的土壤,其结果就是各种微档案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正是这些看似不那么正式的微档案,恰恰能够真实而客观地呈现学生对社会及学校现实问题的观感。这种现实性特征也使高校微档案成为校史研究者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与成长变化的便捷通道与宝贵资源。

四、高校微档案的组成

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在校师生数量众多,一个高校动辄有数万名学生、数千名教师、上千个班级、上百个社团,因此形成高校微档案的主体的数量也多,高校微档案的数量也达到海量级别。在将微档案按照载体分为实物和数字化两大类的情况下,根据形成微档案的主体不同,可以将高校微档案的类别再进行细分。

1.实物方面:(1)教师形成的微档案。包括每一门课程的备课笔记、试卷、讲义、手稿,同一门课把不同时期不同老师的与此门课相关的微档案都收集起来就形成这门课程的发展史。(2)学生形成的微档案。其范围可以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完整的过程,从入学的录取通知书,有保存价值的课堂笔记、实验报告、论文手稿、制作的道具模型、毕业设计、甚至是闲来画的漫画和素描。(3)班级微档案。除班级全体学生名单、每学期课程表、学习成绩等以外,还应包括:学生介绍、历届班团委名单、班级公约、各项班级制度、学期工作计划和总结、班级活动记录、学习工作材料、党建团建材料、各类奖惩情况等材料。物品类的包括班旗、班徽、奖状、奖杯等有识别功能和纪念意义的实物档案。(4)社团微档案。学生在班级之外最重要的组织活动就是社团活动,如今高校的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各种学生社团大量涌现,组织的众多学习、科学、体育、文艺活动中也留下了大量的档案。文件类的包括社团筹备、登记申请材料、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审查文件,以及社团章程、领导成员的简历证明等材料。物品类的包括社团旗帜、奖状奖杯、每次社团活动的有保存价值的海报、道具、作品等。(5)其他微组织的档案。教研室、课题组、实验室、兴趣小组等等是相对小众化一些的校园微组织,但在其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有保存价值的微档案,比如共同设计的产品图纸、设计蓝图、有科研价值的实验装置、共同创作的文艺作品等等,也是整个高校微档案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数字化微档案。数字化微档案包括:各个微档案形成主体在活动过程中使用数字信息技术工具产生的有保存价值和纪念意义的电子邮件、微课程、PPT课件、教学录音录像、数码照片,以及在主页、BBS论坛、博客、微信、微博、QQ群等社交平台群中发布的各种重要信息。此类档案资源的特征主要是:发布及时,不受时空限制、数量众多且数据异构、没有严格和统一的格式、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参与性、是一种交互信息的记录等。其记录的载体也是多种多样,如服务器、各式电脑硬盘、移动硬盘、优盘、手机内存。不同的数据格式、不同的记录载体都对档案管理人员着手此类微档案的收集、整理提出新的挑战。此类微档案最有价值的一点是,学校里很多重要事件和活动是通过官方的或个人的微博、微信等平台发布的,而首发信息记录是第一手资料,对于保存大学记忆的原始性和完整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是一种宝贵的档案资源。

总之,在新时期的校史档案工作中必须要有创新思维,树立“大校史观”,从“大”处着眼,从“微”处着手,只有这样才能“以微见大”,最真实地反映大学历史,最大限度地保留大学记忆的原貌。

[1]丁钢.叙事范式与历史感知:教育史研究的一种方法维度[J].教育研究,2009(5).

[2]特里·库克.四个范式:欧洲档案学的观念和战略的变化[J].李音, 译.档案学通讯,2011(3).

[3]刘维贵.数字时代的微档案云管理研究[J].兰台世界,2012(8)中旬.

[4]蒲清平,张伟莉,赵楠.微文化:特征、风险与价值引领[J].中国青年研究,2016(1).

[5]单秀敏,王善科,冯超.微网络时代下“微文化高校”形成浅析及对策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16).

DOI:10.16565/j.cnki.1006-7744.2017.05.10

G270

A

2016-11-15

10.16565/j.cnki.1006-7744.2017.05.09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高校校史微档案资源建设研究”(2014SJD036)作者简介:杨东,东南大学档案馆馆员,研究方向:高校档案管理

猜你喜欢
校史史观范式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校史故事演出
川美80年,一场展览讲述一部校史
读校史 , 走进辽科的前世今生(一)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弘文立教 校史育人——甘肃农业大学校史育人的实践探索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一个不容忽视的高考考察维度——比较史观
全球史观在初三历史复习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