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幸福理论的当代价值探讨

2017-03-11 12:25关钧方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28
文化学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幸福观本质幸福感

关钧方(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马克思幸福理论的当代价值探讨

关钧方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幸福是人类永恒追求的主题,为了达到幸福的彼岸,人们从事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希望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而得到幸福。马克思是无产阶级与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克服西方哲学主义对幸福观的偏见,提出了更加科学、更加完善的幸福理论。基于我国国情处于社会主义转型期,幸福问题更是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如何正确认识与运用马克思幸福理论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马克思;幸福观;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幸福观

(一)马克思幸福概念

关于幸福的概念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而马克思对幸福的概念进行了科学的解答。马克思并没有对幸福进行明确的定义,但是从马克思对幸福理解包含了这些方面的:一是幸福属于正当的需求,应该得到对应的满足。这里马克思强调的是与生产力水平一致,同时也诠释了幸福就是道德标准与理性标准的需求。二是人对本质的占有与实施就是幸福。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进了明确的说明,主要是“自由自觉的劳动”与“人是社会关系的综合”。

(二)马克思幸福观的主要内容

1.人的需要

人的实际需要才是追求幸福最大的内动力。为了能够“创造历史”首先人们必须能够生活。而生活就必须要涉及到衣食住行及一些相关的东西。直观来说,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因此,人对幸福的追求也就是人本质的需求,人的各种合理需求如果能够被满足,那么才会有实现幸福的可能。

2.现实的人

追求幸福的主体便是现实的人。从马克思幸福观来看,追求幸福的主体必然是“现实的人”。马克思对人本质的分析中可以得知,马克思提出的人并非是抽象的,也并非是孤独的个体,这里的人是出于社会大集体联系中的个体,直观来讲就是社会存在物与自然存在物的有机结合。马克思曾经提到过:幸福感的由来出发点永远都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因此,马克思所谓的人就是具有生命的个体,并且要从事一切实际活动,并且在从事活动的过程中产生了各种精神生活。

3.劳动实践

实现幸福的最佳途径便是劳动实践。而实践的观点更是马克思幸福观的基本观点。马克思曾经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类幸福的前提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尤其是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现,有了对比之后,马克思更加相信,幸福的唯一来源就是自由自主的活动。因此,劳动实践是马克思幸福理论中的重中之重。

4.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现实的人”的本质体现在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更是幸福实现的重要保障。人的发展主要包括了自由发展与全面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有机统一。所谓自由发展,也就是自由发挥,每一个社会个体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应该受到阻碍。所谓全面发展则是每一个社会个体成员的发展应该各个方面能够共同发展,例如:人的素质、潜能、交际能力等方面。马克思认为,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就是人的本质与社会的本质能够自主全面的发展。

5.共产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是幸福实现最终的理想社会形态,在共产主义社会形态下,人的潜能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也就是说人的本质如果能够达到最合乎人性的复归,而这样才能算是实现了幸福,拥有了幸福。

二、马克思幸福观的当代价值

(一)有助于国民树立科学幸福观

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同时受到西方各种思潮的冲击,国民的思想意识形态上必然会受到影响,存在不少歪风邪气,例如:权力至上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等,这些思想观念都是属于谬论的幸福观,而当前正在大肆盛行,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马克思幸福观关于幸福问题方面已经有了明确的说明,幸福不是只有靠物质才能享受到幸福,幸福还包含了精神文化领域,而精神文化领域相当重要,可以说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完美融合才是幸福的真正体现。在追求物质幸福的同时,还要重视精神上的完善,这样才能感受到真实完美的幸福。马克思幸福观能够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幸福,还能进一步指导人民如何树立科学幸福观,从而提高人们的幸福感。

(二)注重大众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的精神家园

马克思幸福观注重大众精神文明建设,强调丰富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完美统一。而当前社会呈现出这样一种现状,广大民众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但是精神生活却越来越乏味、空虚,直观来说就是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发展不同步,这就是当前人们感受不到幸福观的主要原因。GHN是衡量广大民众幸福感的主要工具。据统计,随着改革开放以后,我国GHN一直处于下滑的趋势,与我国经济增长明显是反比例增长。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大众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的精神家园,尤其是要注重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开发基层文化产品,并且将研究成果全力推广,逐步普及到人们的生活当中,保障公众的文化权益。

(三)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为了发展,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就没有停止过,而人类其实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人类离不开自然。而当前人与自然之间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其实已经超越了自然本身所承载的力量,即将面对的便是无尽的环境问题。国家应该制定相关法律政策,完善生态制度体系,只有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才有保障,生存环境有了保障,才能进一步优化,幸福感才能得到提升。因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对人类实现幸福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结语

关于马克思幸福观的研究基本上还处于初始阶段,还需要加强研究才能更加准确的把握我国当前在幸福观方面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的运用马克思幸福观作为提升我国国民幸福感的指导思想,为实现真正的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王 崇】

A811

A

1673-7725(2017)02-0033-02

2016-11-15

关钧方(1994-),女,黑龙江鹤岗人,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幸福观本质幸福感
青年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评《当代中国青年幸福观及其培育研究》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回归本质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童年的本质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现状、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