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下关于中印关系的展望

2017-03-11 14:13谢海林
理论观察 2017年10期
关键词:中印关系倡议一带

谢海林

(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062)

“一带一路”倡议下关于中印关系的展望

谢海林

(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062)

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2017年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这是自习总书记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以来最高规格的论坛活动。然而我们可以发现当世界各国都纷纷搭上“一带一路”经济发展顺风车的同时,近邻兼南亚大国的印度却没有派任何官方代表团参加此次活动。这种“不支持,不与会”的态度引起了公众对于中印关系发展态势的揣测。本文将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印合作的共同基础以及“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印合作的现实困境三个方面对“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印关系的走向做一个展望。

一带一路;中印关系;合作基础;现实困境

中印两国均为世界文明古国,两国人民交往已有几千年历史,丝绸之路的贸易联系以及佛教的传入都将中印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抗日战争时期印度在医疗支援和物资运输线方面都给予了中国较大的帮助,但是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中印两国因为边界问题矛盾加剧关系进一步恶化。虽然两国一直在寻求解决争端的最佳方案,期间也进行了多次政府级谈判,但其实并无太大实际进展呈现裹足不前之状。“一带一路”描绘的是一幅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从中亚到印度洋和波斯湾的交通运输经济大走廊,其东西贯穿欧亚大陆,南北与中巴经济走廊、中印孟缅经济走廊相连接的新蓝图。〔1〕在这一合作倡议下中印关系的发展走向会呈现一个什么样的态势呢?

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提到了共同建设 “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尼国会发表演讲时提到了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倡议)这一概念由此产生。

“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提出将近四年以来,中国政府不断深化政策沟通,不断加强设施联通,不断提升贸易畅通,不断扩大资金融通,不断促进民心相通,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沟通磋商,推动与沿线国家的务实合作,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收获了不少早期成果。我国自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外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地理位置,资源分布,发展基础的不均衡使得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总体呈现出 “东快西慢,海强陆弱”的格局。从世界眼光来看,海洋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也同样远远超过内陆国家。而“一带一路”正是改变这一格局的发展战略,在进一步推动向东的开放水平的同时,也把发展重点放在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加快我国西部和西部内陆国家的开放步伐,东西联动,活跃整个世界经济,真正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2017年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了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与会人员包括29国的国家元首以及政府首脑,会议围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经贸合作、产业投资、能源资源、金融支撑、人文交流、生态环保和海洋合作等重要领域进行讨论。习总书记发表了题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演讲不只谈中国的发展,而且站在全球角度探讨应对共同挑战、谋求共同繁荣,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可见“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是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积极响应,这对于中国对于世界来说都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但是印度作为中国的近邻以及南亚大国却并未参与此次高峰论坛,并且几乎在同一时间和日本讨论携手推动从亚太延伸到非洲的 “自由走廊”计划,不论这个计划是停留在学术层面还是将付诸行动,都表明了印度对于“一带一路”的冷淡态度,这也让中印原本就裹足不前的两国关系更加隐忧显现。但是中印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真的没有任何合作点吗?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的今天,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中印两国既有合作的共同基础也有无法逃避的现实困境。

二、“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印合作的共同基础

(一)同为金砖国家的重要成员国

金砖国家合作已经形成以领导人会晤为引领,以安全事务高级代表会议、外长会晤等部长级会议为支撑,在经贸、财政、金融、农业、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禁毒、统计、旅游、智库、友城、地方政府合作等数十个领域开展务实合作的多层次架构。〔2〕中国和印度作为金砖国家的重要成员国,有义务有责任遵循开放透明、团结互助、深化合作、共谋发展原则和“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金砖国家精神,致力于构建更紧密、更全面、更牢固的伙伴关系。“一带一路”倡议可以看作是基于金砖国家这一共同基础而共谋合作的一个延伸和深化,对于中印来说有非常可观的经济发展前景。

(二)相似的国情

中印两国同属发展中大国,人口大国,也曾被殖民者侵略并残酷统治的屈辱史,面临着同样的人口问题,教育问题,大国崛起问题。在两国独立之后的经济建设过程中,同样也都走过一段弯路,落后于世界经济发展潮流。新中国成立之后,摸着石头过河,由于对苏联经济政策的一味模仿而发生的“大跃进”运动以及“文化大革命”运动严重滞后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中国错失了一次又一次经济发展的机遇期。1979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开始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内经济水平逐渐飞速发展。印度在成立初期由于过多的干预政策也造成了经济发展的迟缓,1991年开始实行经济改革使得经济逐渐复苏。中印两国有相似的殖民历史和经济发展过程,同样也都适合搭上“一带一路”这一快车搞活全国的经济,提升整体的发展水平。

(三)悠久的文化交往史

中、印二国均为世界文明古国,两国人民之间的交往有几千年历史。在这几千年交往历史中,主要是文化交流。佛教、音乐、舞蹈、天文历算、文学语言、建筑和制糖等都深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同样的,中国的造纸、蚕丝、瓷器、茶叶、音乐传入印度,也极大地丰富了印度文化。季羡林先生曾指出:“中印两国两个伟大的民族,在过去的二三千年时间里,互相学习,互相了解,增强了两方面的感情,丰富了彼此的文化。这几乎形成了一个传统。这种传统源远流长,根深蒂固,看样子还必然要继续下去。”〔3〕中印两国长期的文化交流,使两国的思维模式更趋一致,从而成为东方文化的主流,这将成为两国在新世纪“一带一路”倡议下友好合作,互惠互利的坚定基础。

(四)互补的经济需求

印度在能源、矿产资源等方面有较大的优势,但基础设施严重供给不足,恰好中国存在着产能过剩的问题,可以将钢铁、水泥等领域庞大的过剩产能转移到印度,一方面解决中国产能过剩,另一方面满足印度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印度作为人口大国,有广大的消费市场,同时随着印度经济的发展,人民的消费水平也在日益提高,中国可以扩大出口量,满足印度的市场需求。“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印合作能够与中国的区域协调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对接,有助于西藏地区开展边境贸易,部分改善中国内部发展的地区二元现象。〔4〕

印度近年以来一直把重心放在国内经济建设上面,但由于基础设施底子太薄,贸易逆差等问题使得经济发展成效甚微。对于印度来说,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都是巨大的,但是资金短缺问题,高速公路不达标问题,铁路老化问题,外资吸入等问题都亟待解决。而“一带一路”倡议恰好为中印合作改善经济现状提供了优良的契机,“亚投行”,“丝路基金”首先就可以解决印度资金融通的问题,随之而来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就迎刃而解。印度作为一个后发大国,其迈向现代化的道路也与中国一样,充满了艰难曲折,但是只要打开国门,提高开放水平,搭上“一带一路”顺风车,定能把阻止经济发展的因素连根拔除。

三、“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印合作的现实困境

(一)中印边界争端

中印友好交往几千年,期间只有和平的文化互鉴而并无战争和冲突,但是边界问题使得中印关系从蜜月期转变为矛盾不断升级期。双方政府虽进行过多次谈判,但边界问题出现半个多世纪以来,并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这也使得中印双方无法开展深入高效务实的合作。“一带一路”合作倡议自提出以来都没有得到印度当局的积极响应,印度官方代表团缺席本次高峰论坛也表明了其消极态度,与此同时针对性的提出“自由走廊”经济计划也或明或暗的对“一带一路”倡议给予反对。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当属中印的历史遗留问题:边界争端。边界问题关乎一个国家的根本利益,国家利益又是影响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边界问题不解决,便会成为中印关系向前发展的巨大绊脚石。

(二)中国威胁论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以西方不认可的模式迅速崛起,给世界带来了相当的震撼。〔5〕目前全球范围内出现的“中国热”“中国投资热”“一带一路热”和“中国模式热”确实体现了中国的崛起现状。与此同时,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威胁论”从西方国家也越传越烈,他们认为中国这个新型国家的崛起必然会威胁到他国的利益。很明显这是一种自陷“修昔底德陷阱”的想法,但是印度作为中国的邻国,自古以来都有一个世界大国的梦想,不甘于成为“二等国家”,独立以来坚持不结盟外交,追求战略自主,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抵触显然是深受“中国威胁论”的影响。在这其中媒体的报道也日益成为影响中印关系的重要因素,由于印媒的情绪化报道,中国的面孔时常被扭曲,印度人民看到的几乎是一个负面的中国形象,加上1962年的边境战争给中印两国人民带来的心理创伤,使得印度人民对中国的好感度持续下降。

我国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无论中国发展到哪一步,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针对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提出的一个新的全球治理理念,“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中国威胁论”是不存在的。

(三)国际关系的相互制衡

美印关系的拉近。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而美印两国之间有相互的利益诉求。首先,印度作为南亚大国,对于美国“重返亚太”政策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重返亚太战略由奥巴马政府提出,将战略重点和军事重点移到亚太,以保护这个地区的自由繁荣,实际是暗中牵制、威慑中国崛起。这一点与印度意图制衡中国的发展不谋而合,因此两国关系也就互相拉近了。另外,印度从尼赫鲁时期以来一直有一个“大国梦”,而美国则可以为其提供多元化的军事援助以及政治上的支持。美印双方相互的利益诉求以及共同的遏制对象使其关系越走越近,而中印两国的发展障碍也便难以消除。

中巴友好关系。巴基斯坦是中国成立之后第一个承认中国的穆斯林的国家,从1951年就开始了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中国一直以来对巴基斯坦进行了经济与军事上的合作,巴基斯坦也一贯的对中国给予支持,在中印边界战争的问题上明确表示站在中国这一边。同时印巴冲突也没有解决,这使得印度对中巴关系更是耿耿于怀。中国在周边外交方面一直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亲、诚、惠、容的理念。同时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巴基斯坦是中国的友好邻邦,中巴合作有利于周边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中国也致力于改善中印关系,但是中印巴三国关系的不平衡使得中印在未来合作方面还存在很大局限性。

四、结论

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当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傅莹回答印度记者提问时,曾这样说道:“看中印关系要看到树木,也要看到森林。”〔6〕中印在发展过程中都遇到了不同的困难和挑战,但总体来说,合作点总归是比难点多,彼此相互理解,一边谋发展一边解决问题。“一带一路”建设都是着眼于经济发展的,对于中印双方都有益有利,从大局考虑印度应该也必须踏上“一带一路”。

张维为在《中国震撼》一书中曾说道:过去承认中国落后是实事求是,今天承认中国的巨大进步也是实事求是。不可置否,中国已经登上了或者已经被推上了“世界老二”的位子。再过几十年,中国即将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这都不是笑话。而面对这样一个崛起的中国,我们似乎也要一改往日谦虚谨慎的态度,树立新的大国意识,大国智慧,大国担当。在经济总量日益上升的同时学会承担一个大国应有的责任,学会积极的影响世界未来的发展,为人类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用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新时代的全球治理理念。

〔1〕“一带一路”构想的战略意义〔N〕.光明日报,2014-10-20.

〔2〕金砖四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3〕季羡林.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

〔4〕杨立伟.一带一路,中印关系发展的新机遇〔J〕.国际商贸,2016.

〔5〕张维为.中国震撼〔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6〕韩家慧,傅莹.看中印关系要看到树木,也要看到森林〔N〕.新华网,2017.

D81

A

1009— 2234(2017)10— 0062— 03

2017— 10— 15

谢海林(1993—),女,湖北秭归人,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政治。

〔责任编辑:张 港〕

猜你喜欢
中印关系倡议一带
全球发展倡议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资讯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王毅回应中印分歧望双方打开心结相向而行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一带一路”倡议需人才护航
中印两国关系的制约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