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与引导

2017-03-11 14:13
理论观察 2017年10期
关键词:价值大学生学生

付 双

(齐齐哈尔大学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与引导

付 双

(齐齐哈尔大学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就业价值取向是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就业主体在择业就业过程中对职业价值的认知、评价和选择的倾向性态度,即一个人在进行职业选择过程中所秉承的价值要素的集合。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是诸多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其中个体就业价值取向和高等教育制度的影响尤为突出。正视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变化并进行科学的引导,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工作,是实现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时代需要。

高校;就业价值取向;高等教育改革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史上最难就业季”的逐年递增上演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就业作为经济增长的派生需求,其比率的高低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社会发展水平。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经济腾飞,国家的教育制度也在不断深化改革。从20世纪90年代高校扩招制度推行以来,传统认知中高等教育的“精英化”模式逐渐被“大众化”模式所取代,大学毕业生的身份亦从曾经的“天之骄子”逐渐变为“具有大众学历”的普通就业者。随着社会结构转型以及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持续推进,环境的变革使大学生就业形势日渐严峻,并演变为了棘手并应认真对待和解决的社会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新特征

1.个人本位价值取向占据主导地位

在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代,大学生毕业后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由政府统一分配,几乎不考虑个体自身价值和需求。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被市场经济体制取代,相对应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教育就业政策也将“统包统配”淘汰。其中“自主”一词使个人本位价值观渐渐占据了就业择业的主导地位,就业者开始考虑自身发展方面的需求,专注于自身价值的实现。具体表现为以薪酬的高低、个人的兴趣爱好、晋升发展的空间等为就业择业的主要考虑因素。这一功利化特征倾向明显的个体本位价值取向是等院校大学生就业择业过程的主导价值取向。

客观而言,市场就是以高效益为运行宗旨,个人本位就业价值取向与市场经济发展造就的新时代社会意识形态有相吻合的地方,然而,若社会主流价值观过多的充斥着功利性色彩,而缺乏对社会责任、奉献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关注,无疑对个体的健全发展,乃至整个民族长久的和谐进步都是不利的。如何使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既符合国家长久发展的价值诉求,又有利于大学生自身价值的实现,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

2.新实用主义择业观成为主流选择

当今发达的信息传播媒介使大学生能快速及时的掌握就业资讯和社会形势的相关信息,因此他们在进行角色定位、人际交往、职业选择等方面都表现出更为务实。他们能客观冷静的看待严峻的就业形势,积极调适就业心理,合理定位职业范围,并结合自身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以最高概率觅得理想职位。高校绝大多数学生的“理想职位”是政府公务员、选调生、公检法单位,地域的选择优先考虑北上广等东部沿海城市及各省会城市。他们热衷于公共服务到位、工作条件优越、职位稳定、待遇可观、社会地位高的安逸环境和地域,高层社会地位的新实用主义是择业观的主流选择。

然而随着近年公考制度的改革,残酷的报考录取比例使大量毕业生无法一次甚至多次顺利实现理想就业,由此引发诸多社会负面效应,例如: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等待“理想职位”招考过程中选择“被迫”进入私营企业“先就业”,他们中的大多数表现出较差的工作态度和极差的工作稳定性,这对推动国民经济转型升级的第三产业的健全发展负作用明显;另外,大学生自身一次次报考的时间、精力等机会成本最终沦为沉没成本,禁锢了就业方向的选择和职业发展空间,甚至在多次落败后产生悲观心理而采取极端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的案例也时有发生。因此,针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有成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是高校义不容辞且迫在眉睫的职责。

3.多元化思想充斥就业择业过程

就业渠道选择方面: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过程见证并亲历了互联网互交从一种技术转变为一种生活方式,他们与互联网一起成长,网络全球化使他们能第一时间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和新兴事物。他们善于利用网络来高效便捷的获取就业信息,特别是进入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信息传播“微时代”后,大学生就业渠道日益丰富,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微博转发就业招聘信息和关注企业微信公众号来获得求职机会,最终猎得职位。

就业去向多元化方面:相当一部分学生择业时不再以所学专业为首要考虑条件,学以致用的专业意识淡化趋势明显,即只要能兼顾个人本位价值取向和新实用主义择业观,最终的职业选择与大学期间所学专业可以完全不对口。高校学生的毕业方向选择主要有考编、考研、不对口就业三种,其中,大部分选择考研的学生并非出于对专业研究的热爱,而更多是抱以暂时躲避就业压力和提升学历竞争力的目的,且跨专业考研的学生也不占少数。而那些在激励竞争下“考编无望”以及自认选错专业的学生,普遍都通过提升自己其他领域的技能并获得相应证书为途径,将最终的就业落脚各个领域。

除此之外,当前新兴行业涌现以及大学生“慢就业族”频现也体现了时下就业观念的日趋多元。日前,腾讯公司发布的 95后大学生就业取向显示,在近半数的不遵照传统就业模式①是指就业过程完全遵照传统的职位谋求途径:搜索就业岗位、发布求职信息、获得职位选拔邀请、通过选拔竞争被录用,从而完成就业。

当然,有许多学生选择跨入新兴行业谋求发展,如“宅文化”熏陶和网络经济发展之下做主播上直播、当网红;亦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慢就业”,即不再遵循“毕业即就业”的传统步调,经济条件的改善与强烈的自我实现欲望让他们毕业后的几年间不着急求职就业,也无继续学习深造的计划,而是选择游学、加入社会公益组织、陪伴家人等方式来度过。虽然这一新现象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但统计显示,我国加入“慢就业族”的高校毕业生呈现逐年攀升的趋势,队伍在不断壮大。事实上,目前在我国尚属新现象的“慢就业”,在许多发达国家早已是被社会接受甚至肯定的常态,在国外称其为“间隔年”,英文为Gap Year。这一选择被认为有助于大学生更好了解社会、认识并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在澳大利亚,甚至有相应的制度保障来支持大学生的“间隔年”选择。“慢就业”现象在某种层面上可以说是社会经济发展到相当水平的体现,因为这一现象证明多数大学毕业生都没有太大的经济压力,不用过多的考虑养家糊口谋生计,而可以专注于自身发展的探索,他们选择通过直面社会来提高阅历,增长见闻,同时强化自我认知,以就业质量为重来为往后的职业规划和人生发展做铺垫。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社会的进步是有益的。因此,转变传统的人才观,带头营造一个摒除封闭思想、没有传统观念的压力氛围,也是高等教育领域应当深思的时代命题。

4.整体创业积极性不高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当前我国战略发展的目标,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改变传统体制下就业价值取向的重要途径,自主创业堪称“就业之母”。创业者能为社会创造近80%的新增岗位。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个体自主创业比重非常高,其中大学生创业比例达到20%以上。根据麦克思公司的调查统计,虽然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宣传,并提供了相应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大学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逐年小幅增加,但绝对比例依旧很低,政法类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创业的更是凤毛麟角,总体创新创业意识淡薄。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过程都享受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物质资源丰富,生活无忧,普遍没有经历过大的困难和挫折,因此缺少创业的勇气,不敢承担创业的风险和艰辛,且我国早期的优秀创业案例多数来自学历层次较低的民企,知识型人才处于创业的被动、顺应的地位,这一传统观念更加限制了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另外,就大学生而言,普遍还存在相对陈旧的就业观念,如 只有 “专业对口”,才能施展专业技能,如若改行很可能沦落到一无是处。然而实际上,急速变迁的社会环境给各行业各领域都创造了无限的创新空间,因此高校需要认真思考在制度保障的同时,如何才能有效协助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强化及创业能力的提升。

二、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的引导策略

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专门高级人才的主阵地,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责无旁贷。然而“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一直是高等教育的痼疾,是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表现,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

1.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

客观而言,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完全不存在数量过剩问题,除了政府及其附属机构,私人部门和社会组织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缺口也很大,因此高校要密切关注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和发展趋势对人才的要求,与时俱进的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科学的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合理配置教学资源,避免课程设置的重复性和盲目性,确保专业培养同社会需求的有效衔接。同时也应当辩证的看待市场经济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要正视市场经济讲求利益至上带来的负面效应对大学生价值观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高校要重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能正视国家、社会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引导大学生树立着眼于国家,立足于个人的、正确的就业择业观。

2.正视学生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相当程度上是由于总体缺乏就业竞争力,即毕业生综合素质与社会需求脱节,进而造成了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的无奈状况。因此高校应该不断探究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首先,要顺应当前高等教育学分制改革的指引,打破专业和院系间的传统壁垒,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的选择课程,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能有效拓展知识维度,为职业发展的多样性提供基础;其次,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方式合理增设实践实训环节,并积极开拓社会实践渠道,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课程见习、社会调查及实习条件,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再次,要强化学生人格的培养,要引导学生形成乐观的就业心理,增强自身的抗压和调适能力,理性应对可能的就业失败。

3.重视职业规划管理,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职业生涯的规划和管理作为人力资源工作的核心模块之一,其对个体的职业成功及组织的长远发展都至关重要。然而在我国,无论是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还是组织对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长期以来一直未真正得到足够的重视,对应着高校教育则体现为就业指导工作效果不理想,进而带来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不清晰、就业方向摇摆不定等情况。因此,要强化高校职业规划师资建设,培养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严格落实就业服务工作责任制;重视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确保程内容和授课技巧的多样化,如可采取专题讲座、外聘专家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和决策能力、职业兴趣测评等手段,做到职业规划管理工作始,要做到分阶段、有计划的开展各个年级的就业指导教育终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确保系统化的引导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另外,要充分提供就业信息,建立通畅的信息渠道,并完善就业跟踪调查及信息反馈机制,从而确保对学生的就业保驾护航。

4.增强创新创业意识的提升

在国家大力鼓励扶持自主创业的基础上,政法类院校应承担起当代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的责任,可采取普及创业优惠政策、创业理论教育,模拟创业竞赛、邀请成功创业人士分析心得等方式,强化理论结合实践,增强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基本创业能力,进而为学生多元就业价值取向下的择业过程提供必要的技能支持。同时,也要注重责任意识的培养,将社会责任培育融入日常教学中,从而着力保障学生积极就业价值取向的形成以及整体就业能力的提升。

总之,高等教育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无论是哪一层面改革、哪个侧面的完善,在要充分调动并科学高效利用资源的同时,更需要在高校组织文化中嵌入一个“‘边走边想边完善’的螺旋桨”,肩负起了时代娇子扬帆远航的责任和使命。

〔1〕吴克明.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3.

〔2〕沈东华.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及对策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2).

〔3〕高存福,田兆富.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探析〔J〕.职业与教育,2014,(03).

G641

A

1009— 2234(2017)10— 0126— 03

2017— 10— 05

付双(1988—),女,研究实习员,硕士,主要从事高校教育管理研究。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价值大学生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大学生之歌
一粒米的价值
学生写话
“给”的价值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小黑羊的价值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