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以及文化大革命时期中英关系在香港地区的体现

2017-03-11 14:33彭炫棋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香港地区建国初期中英关系

彭炫棋

(江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06)

【理论研究】

建国初期以及文化大革命时期中英关系在香港地区的体现

彭炫棋

(江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06)

自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直到1997年香港一直都是英国的殖民地,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香港问题逐渐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同时是中国与英国关系的一个重要体现。由于香港的特殊地位,香港英国政府采取何种政策面对香港地区的中国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中英关系的本质,因此,在解读中英关系时,香港地区是不可绕过的重要地区,同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英关系也有着不同的内涵与表现形式,我们在剖析中英关系时也必须带着时代的眼光。在本文的研究当中选取了两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时期,新中国成立时期与文化大革命时期对中英关系在香港地区的体现进行必要的研究。

建国时期;文化大革命;中英关系;香港地区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腐败的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南京条约》的第一条就规定,将香港地区割让给英国,从此之后香港就成为了英国在远东地区最重要的军事与经济基地。在清政府灭亡之后,国民政府依然承认《南京条约》的有效性,同时在此之后国内一直忙于国民革命,香港问题一直都没有受到人们的关注。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的领土完整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自古就作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香港的归属问题已经被提上了日程。同时香港由于长期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在社会属性等方面具有较为浓厚的英国特色,香港地区可以充分反映出中英关系之间的种种矛盾、斗争与妥协。随着新中国成立所造成的影响不断深入,对香港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共产主义的思想也开始向香港渗透,同时爱国主义在香港民众中觉醒。在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同时,香港也爆发了“反英抗爆运动”,这充分说明了中英关系的实质[1]。

一、对于新中国的成立英国所采取的政策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公开承认新中国合法地位的国家,但是这种承认并不意味着英国对于新中国是一种支持的态度,而是英国政府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所作出的实际考虑。1950年1月6日,英国外交大臣贝文致电中国外交部长周恩来,宜告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宣布将结束与国民党的外交关系,但是在同一时间,英国政府却宣布,英国将长期坚持“反对共产主义”的政策,同时还表示,虽然结束了与国民党的外交关系,但是却会与国民政府保持一种实际的交往关系。从上文中我们可以发现,由于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对于新中国的成立英国政府虽然表明了支持的态度,但是在实际行动当中却依然还是打压遏制。在香港地区的一系列事件当中都 可以看出英国的这种政策[2]。例如在1949年11月9日发生的“两航事件”当中,英国政府明确地站在了美国一边;1948年12月24日,为了防止解放军进入香港境内解放香港,英国政府紧急从东南亚地区调兵进入香港。此外,在社会控制方面英国政府还采取了多种措施,希望减小新中国对香港地区产生的影响。如1948年颁发的《公安条例》中规定禁止在香港地区与任何国外组织形成半军事化或者军事化的组织,1949年1月所颁发的《人民入境条例》同时也规定了需要加强对于移民的管理。

二、建国初期中英关系在香港地区的体现分析

(一)建国初期中英关系在香港地区的政治体现

英国的外交政策一直以来都被称为实利主义,在上文当中提到的英国是第一个承认中国合法地位的国家就是这种外交政策的直接体现,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英国政府在香港地区对于中国所采取的是完全抵抗的政治措施,在许多社会事务的处理当中,都是以反对共产主义与共产党为基本出发点,甚至不惜牺牲香港地区的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而在韩战禁运期间,甚至连经济利益也不顾,为了反共,采取彻底的“政治挂帅”政策。总而言之,在建国初期,香港政府所采取的措施是“凡共必抗”,将香港社会当中,具有一定左倾思想的人士全部以莫须有的罪名驱逐出境[3]。在当时的香港社会由于香港政府所制造的政治氛围影响,整个社会都处于“恐共”的状态之下。

(二)建国初期中英关系在香港地区的文化体现

新中国的成立对香港地区的文化界也产生了较为重要的影响,解放导致了大量的暂时寄居在香港的文化人返回大陆,同时由于香港地区对于左倾思想的排斥,导致许多进步的左倾思想人士被驱逐出境,从而导致香港地区的左翼文化基本彻底消失。在上个世纪50年代,香港的左翼文化基本完全消失殆尽,但是当时的左翼电影界还存在着不少的精英,同时也拍摄了不少较为优秀的作品。在建国初期香港地区的左翼文化最为杰出的代表就是香港电影[4]。

相对于左翼文化的凋零,香港地区的右翼文化却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当时香港地区的政治氛围适合右翼文化的发展,从而导致了部分具有一定“自由主义”思想的作家与学者南下香港,再加上香港本地的右翼文化人士,香港地区的右翼文化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同时加上其他右翼作家的支持,在当时的香港社会当中形成了所谓的“反共文学”潮流,同时右翼文学在艺术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另一方面,由于电影业的蓬勃发展,右翼文化势力也开始不断向电影扩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右翼电影也得到了较为稳定的发展,代表作有赵滋蕃的《半下流社会》;而在电影界也有“亚洲影业公司”作为辅弼[5]。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中英关系在香港地区的体现分析

1965年,姚文元在《文汇报》上发表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正式拉开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在这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社会局势都处于极为动荡的状态中,许多党、政、军界的领导都受到迫害与批斗,许多知识分子也遭到了灭顶之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不仅对中国内地产生了严重的冲击,对于香港地区也产生了较为激烈的影响。早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就已经有波及香港的倾向,1967年在香港爆发的“反英抗暴斗争”与我国的文化大革命之间就存在着一定的联系[6]。

(一)文化大革命时期中英关系在香港地区的政治体现

在分析文化大革命对香港地区的政治影响的过程当中,“反英抗暴斗争”是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对“反英抗暴斗争”的原因进行剖析之后我们发现,“反英抗暴斗争”的历史 进程与内地的文化大革命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同步性,特别是与中央文革小组成员王力等人谋取周恩来与陈毅的外交权的活动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当时香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景气以及英国政府对罢工活动的强烈镇压也是导致此次运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相关的史料记载我们可以发现,“反英抗暴斗争”是在王力等人的推动下开展起来的,其目的就是为了打倒陈毅等人[7]。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中英关系在香港地区的文化体现

在文化大革命当中,许多投身于革命的知识分子都受到了无情的打击与批判,包括1952年初被港英当局视为“左派分子”而递解出境的作家司马文森,也在“文革”期间被揪斗致死。后期定居于香港的著名导演朱石麟和名作家曹聚仁一直都被香港的文化界视为“左倾人士”,但是在文革期间却被国内的革命组织视为黑帮,从而无法再返回国内,同时在国内还受到严重的批判。

文革对于香港地区的文化人与爱国知识分子造成了较为沉重的打击,使得知识分子对于新中国的拥护之情逐渐减少,同时这种动辄批判海外爱国人士的行为对于促进民族团结以及海外侨胞的团结也具有非常消极的意义。另一方面,对于统战的宣传也存在着较为不利的影响。不论是大陆的文化大革命还是香港的“反英抗暴斗争”都充分说明了“无限上纲”和过分偏激的批判斗争不但有违历史事实,违反了毛泽东主席强调的“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同时也是自毁长城,是自我摧毁原来雄厚基础的危险举措[8]。

四、结束语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香港地区又具有非常浓厚的英国特色。香港在英国统治期间的一些政策与法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英国政府对待中国的真实态度。因此,香港地区一直是研究中英关系的重要地区。从上文的论述当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在建国初期还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英国政府对待新中国的态度都是一种敌对的态度,但是当事态的发展引起了中国政府的高度关注时,则其态度也会有所收敛。

[1]程美宝.庚子赔款与香港大学的中文教育——二三十年代香港与中英关系的一个侧面[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6):61-74.

[2]宗道一.香江之水通海牙——记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姜恩柱与他的夫人朱曼黎[J].党史博览,1998(2):13-17.

[3]周琼.中英关系中的香港问题回顾——写在香港回归祖国之际[J].楚雄师专学报,1997(2):1-8+19.

[4]孙扬.大国梦幻中的弱势外交——1948年中英九龙城寨事件交涉析论[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8(1):89-100.

[5]白佳鑫.浅谈抗战后期的中英关系——以1942年和1945年的太平洋学会会议为例[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3):148-150.

[6]张晨.当代国际关系史的光辉文献——浅析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J].外交学院学报,1985(1):12-15.

[7]Zhao J.The PRC Foreign Policy Transition under Jiang Zemin-with a focus on Sino-Japanese relations[J].Revista De Historia Actual,2005:63-72.

[8]Lin D.On British Postwar Diplomatic Features from Sino-British Relationship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J].Journal of Huai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11.

2017-04-10

彭炫棋(1992-),男,江西吉安人,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史。

D822

A

1672-2086(2017)02-0023-02

猜你喜欢
香港地区建国初期中英关系
香港地区政党与内地民主党派的发展比较研究
香港STEM教育的推进和支持举措
英国脱欧对中英贸易的影响
香港地区公立大学“服务学习”的经验及反思
从中英经济交往看建国前两国关系演变
建国初期景德镇陶瓷学院艺术教育探析
香港地区读书会的发展及其启示
浅析建国初期稳定物价的财政政策
建国初期剿匪斗争概述
建国初期我军院校的正规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