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环境下传统造型艺术形态的虚拟化转变

2017-03-11 11:23孙玉明
文化学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造型艺术形状重构

孙玉明

(东北电力大学艺术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2)

【责任编辑:王崇】

【文化与教育】

新媒介环境下传统造型艺术形态的虚拟化转变

孙玉明

(东北电力大学艺术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2)

传统造型艺术以形状与线条、色彩与构图、材质与肌理等表达语言建构独特的时空关系,以强烈的物质属性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而在新媒介环境中,数字化的生存模式消除了原有的物质属性,传统造型艺术通过二维的数字化复制和三维的虚拟化重构转变为数字化的存在形态。

新媒介;传统造型艺术;存在形态;数字化

艺术作品是艺术观念的最终展示形态,以可观、可感的现实性来表征艺术的真实存在。“艺术作品具有完全形式的观念性,……是由人产生出来的,人从他的观念中取出一种题材,在上面加工,通过他自己的活动,把它从观念世界表现到外面来。”[1]而这一创作加工过程除了艺术观念的指导、创作技法的发挥之外,还要通过相应的艺术语言才能得以实现。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语言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强烈的物质属性是造型艺术的显著特征,可以被视觉感知的、实体性的物质材料是造型艺术所依赖的根本。基于不同的物质材料,造型艺术具备了丰富多彩的表现语言。

一、传统造型艺术语言的构成

造型艺术主要是通过视觉而被感知,形状作为造型艺术的整体印象,往往首先引起人们的注意。“形状,是眼睛所把握的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涉及的是除了物体在空间的位置和方向等性质之外的那种外部形象。换言之,形状不涉及物体处于什么地方,也不涉及对象是侧立还是倒立,而主要涉及物体的边界线。”[2]人的视觉往往在一开始就能够把握事物的主要结构特征,简化复杂物体无关紧要的细节,从而获得对物象外轮廓边界的认知,进而理解事物的整体。自艺术诞生之后,形状便具有了超功利的审美性,逐渐成为造型艺术的语言之一。原始玉器圆润的外形、彩陶流畅的轮廓线条,都表明自原始人类开始,人们便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积累对于形状的认识经验,并有意识地使之成为造型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点、线、面、体是构成形状的四要素,而点的移动则形成线条。线条同样是造型艺术重要的表现语言,以中国传统书法为例。书法以汉字为书写对象,通过汉字笔画线条的组合变化来抒发情感和表现生命精神。汉字的一点一画本是有限,然而这些有限的点画在具体的字形结构线条中却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形状与线条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赋予造型艺术以深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色彩是与形状同等重要的造型艺术语言,在视觉获取的全部信息中,色彩常常与形状一起最先被感知和接受。色彩的功用主要集中在人的精神层面,体现在审美意识和情绪感染等方面。色彩的这种艺术表现力往往需要与它依附的具体作品的形状联系起来,才能更好的显现和确定。康德认为:“渲染着轮廓的色彩是属于刺激的;它们固然能使对象本身给感觉以活泼印象;却不能使它值得观照和美。它们往往受美的形式的要求所限制,就是在刺激被容纳的地方,也仅是由于形式而提高着它的品格。”[3]一切视觉表象都是由色彩和光度而显现的,形状是不同色彩交界和明暗关系转折处的一种抽象概括,因此色彩同样是造型艺术的一种最为基本的语言。形状、线条、色彩等造型语言元素要形成整体的意象,则要通过合理的构图加以安排。“作为不同章法组合形式的构图,主要的构成因素是各个部分韵律的平衡和系统的安排,并在中心韵律集中组合的轨迹运动形式下,构成伟大造型艺术集群形式的交响曲。”[4]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十分注重作品的构图与整体立意,以中国山水画为例。关于山水画构图的论述,除有郭熙的“三远”即“平远”“高远”和“深远”之外,还有韩拙的“另三远”之说。韩拙认为:“近岸广水、旷阔遥山者,谓之阔远;有烟雾暝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见者,谓之迷远;景物至绝而微茫飘渺者,谓之幽远。”[5]色彩虽然常常要依附于作品的形状而得以发挥功用,但在情感表现方面却有着独特的优势,构图则是对造型语言的整体布局和安排。

人类生存于客观物质世界,从中获取物质材料用于劳动创造使生命得以延续。马克思曾说过:“没有自然界,没有外部的感性世界,劳动者就什么也不能创造。自然界、外部的感性世界是劳动者用来实现他的劳动,在其中展开他的劳动活动,用它并借助于它来进行生产的材料。”[6]艺术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劳动生产,同样需要从物质世界获取必须的材料。材质是材料自身的物质属性和特质,不同的材质影响着造型艺术的审美感受与整体形态。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十分注重材料的选择,强调材料的自然材质和纹理。《考工记》中记载:“燕之角,荆之干,妢胡之笴,吴粤之金锡,此材之美者也。”[7]精美之材还要与“天时”“地气”“工巧”三者紧密配合,制作出来的器物才能称得上精良。艺术材料的使用不仅是对原初形状和形态的利用和改造,而且还应对材质的肌理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发挥。通过对材料表面形态进行再造处理,从而产生新的触觉和视觉美感,赋予材料以新的生命。从感知方式的角度来区分,材料的肌理可分为视觉肌理和触觉肌理两种。三维形态的造型艺术作品往往同时具有视觉肌理和触觉肌理,多维的审美感知为造型艺术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空间是物质形态的并存序列,而时间是物质形态自身状态的交替序列,空间和时间都只是物质形态之间普遍的外部联系的一个方面或一个环节。空间的塑造是造型艺术形态得以形成的重要手段,同时空间也是艺术感知的重要渠道。“一件艺术品必须由诸视觉要素之综合而构成,为了产生真实空间特性的明确观念,这些视觉要素应各自以它们的相互关系在我们心中激起空间观念。”[8]造型艺术中存在着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两种构成形式。二维空间以再现二维平面或者表现三维空间幻象为主导,展现物象之间的距离和空间纵深感,依据人对空间的距离和透视的知觉经验来组织画面形象。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能够体现二维空间的表现形式。绘画创造出的是充满各种形状的变幻莫测的神秘空间,它好像是镜子里的空间,可望而不可及,这种艺术空间是一种纯粹的艺术幻象。造型艺术中的三维空间是以实在的体积为特征的,除了可观还具有可感、可触摸的特性。通过视觉对三维空间造型的感知,也只能从各个不同的侧面进行观察,而且人们看到的三维造型也只是二维平面视觉的综合,所以是人们从经验中推演出来的综合视觉概念。雕塑、建筑、园林和工艺美术是典型的三维空间造型艺术,利用现实的物质材料制作出具有实在体积与空间的艺术形象。造型艺术中的时间只是建立在空间意义上的时间,在二维平面或者三维空间中打破时空的局限进行创造,是从静止和凝固中表现出运动和时间。各种造型艺术形式,借助于艺术家丰富的情感与想象力,将运动和时间中的各个环节与片段表现出来并连贯成一个有机的时空。

二、传统造型艺术的数字化复制与虚拟重构

互联网是当今最为重要的信息传播通道之一,以相互连接的计算机构建起庞大的信息网络,并以不断升级的技术手段影响和改变着事物的存在形态。与以往的大众传播媒介不同,互联网中的信息由数字比特构成。比特是网络信息的最小单位,它不带有现实物质性,而是用以表示一种虚拟的存在状态,如开或关、真或伪等。比特通过1和0的秩序组合,将文字、图像、声音和影像转化为无数1和0的表达形式。数字化是互联网的本质特性,所有现实中的事物进入其中都需要经过数字化转换。传统造型艺术同样需要经历这一过程,根据实现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二维的数字化复制和三维的虚拟化重构。

数字化最根本的变化就是比特取代了原子,0和1成为信息的基本构成元素,信息的发布与接受表现为数字化的编码与解码过程。“把一个信号数字化,意味着从这个信号中取样。如果我们把这些样本紧密地排列起来,几乎能让原状完全重现。”[9]互联网是数字化的大众传播媒介,只有符合0和1编码规则的信息才能通过这一平台进行传递。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用于数字转换的手段也日益丰富。传统造型艺术作品可以通过数码照相机、摄像机和扫描仪等数字处理终端来完成数字化的复制与转换。经过这一数字复制过程,传统造型艺术作品被转变二维的数字图像或影像。这种数字复制方式与机械复制不同,“它们不是机械化再生产出来的,而是根据它们的复杂性本身设计出来的,是从一个被称为模式的生成核心散射出来的。”[10]数字复制是一种非物质性的虚拟复制,以二进制数字符号消解了以往手工复制与机械复制过程中所必需的物质性,将整个复制过程置于数字化的环境当中。从复制媒介、复制材料到复制内容、复制形式都彻底数字化和符号化了。数字化复制抹平了艺术作品的各种物质属性及不同艺术媒介之间的特殊性,用二进制数字符号0和1统一和整合了传统艺术的媒介形态,在高度抽象出物质世界客观属性的同时,又高度还原、再现和复制出客观世界的物质特性。传统造型艺术的形状、色彩、材质和空间等物质语言元素,通过数字复制进行整合重组,以虚拟的形态来再现和模拟原有的真实感。

数字化的三维虚拟重构不同于二维的平面复制,虽然内在的信息编码方式相同,但三维虚拟重构是以数字模型为基础来构建虚拟空间的。传统造型艺术可以通过计算机三维软件建立的数字化模型,实现在虚拟空间中的“真实”存在。在参照现实物理形态的情况下,进行模拟和仿真,将复制于现实物理形体的色彩、材质等数字化信息赋予建立的三维虚拟模型,进而模拟出现实中的光照和阴影效果,完成整体的虚拟化重构过程。三维虚拟重构,是以造型艺术在现实中的真实存在为蓝本,从模型的建立到表面材质的赋予,再到整体环境的营造,完全按照真实存在的情境进行模拟,因而能够表现出二维数字复制所难以达到的真实感。三维虚拟重构在保留了造型艺术现实真实感的同时,也使之具备了数字化的属性,摆脱了现实物质形态的制约。“虚拟实在将增强转换现实艺术的力量。画框、舞台、电影院由于阻断了艺术作为实在的一部分而使艺术受限。然而,虚拟实在由于具有强化实在的作用,允许虚拟之间更加平滑和有序的过渡。这种能力足以吓坏心理学家,却为艺术家们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改变社会的力量。”[11]随着三维数字技术的完善和人们欣赏观念的转变,三维虚拟化重构将对造型艺术的存在形态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三、结语

不同的艺术形式有着各异的表征语言,传统造型艺术凭借一定的物质材料来展现自身的存在。因而具有了形状与线条、色彩与构图、材质与肌理、空间与时间等物质倾向属性的独特艺术语言。艺术的传承与延续总是需要凭借一定的媒介和传播活动展开,不同的传播环境对艺术语言的呈现也存在着影响。互联网是当今社会主要的信息传播平台,以数字技术为其立身之本。其他形式的媒介语言只有通过数字转化才能在网络空间中得以呈现和传递。传统造型艺术同样需要经历这一过程,主要以二维的数字化复制和三维的虚拟化重构两种方式去除造型艺术的物质性,转化为数字编码的虚拟形式。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观念的更新,传统造型艺术的数字化形态将会被更为广泛地接受,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1][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08.

[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视觉艺术心理学[M].滕守尧,朱疆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56.

[3][德]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M].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63.

[4]苏连第,李慧娟.中国造型艺术[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184.

[5][宋]韩拙.山水纯全集[M].上海:中华书局,1939.2.

[6][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5.

[7]张道一.考工记注释[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14.

[8][德]希尔德勃兰特.造型艺术中的形式问题[M].潘耀昌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5.

[9][美]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第3版)[M].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4.

[10][法]波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M].车槿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71.

[11][美]迈克尔·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M].金吴伦,刘钢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132.

J04

A

1673-7725(2017)10-0128-04

2017-08-09

本文系2016年度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项目“基于Web2.0的聚合式信息平台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6-62)的阶段性成果。

孙玉明(1981-),男,辽宁昌图人,讲师,主要从事艺术传播研究。

猜你喜欢
造型艺术形状重构
挖藕 假如悲伤有形状……
视频压缩感知采样率自适应的帧间片匹配重构
长城叙事的重构
“莲花壶”的造型艺术和文化蕴含
论紫砂壶“寻觅”的造型艺术和意境之美
论紫砂壶“寿桃半提”的造型艺术
北方大陆 重构未来
你的形状
谌宏微的造型艺术
北京的重构与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