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王重阳《重阳立教十五论》

2017-03-11 11:23
文化学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成仙性命重阳

陈 萌

(陕西师范大学宗教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 710000)

【责任编辑:王崇】

【文史论苑】

析王重阳《重阳立教十五论》

陈 萌

(陕西师范大学宗教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 710000)

王重阳建立全真道后,收授弟子,制定教规教义,对全真道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制定的《重阳立教十五论》要求道士回归质朴,主张性命双修,提倡三教合一,对全真道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即主要探析《重阳立教十五论》的主要思想和突出贡献。

全真道;王重阳;重阳立教十五论;思想

一、王重阳其人其书

王重阳(1112-1170年),原名中孚,字允卿,道号重阳子,入道后改名王喆,全真道创教人,陕西咸阳刘蒋村人,出身于富豪之家,从小熟读儒业,又善武略,弱冠之年修进士举业于京兆府学。但因社会动荡不安,文武之进两无成,于是慨然入道,自称“王害风”。金正隆四年(1159),已近知天命之年的王喆在终南县甘河镇酒肆遇钟离权和吕洞宾两位仙人,二位仙人向其传授金丹口诀,后其在终南山南时村掘穴而居,名活死人墓。在穴居修炼两年多后,某日突然焚烧其居,只身东出潼关,持铁罐沿途乞讨,至山东宁海(今山东牟平)遇马钰、孙不二夫妇,两人筑庵事之,庵名“全真”。此后,其在当时的滨海各州又建立了各种全真道组织,称为“三州五会”,由是教乃大行。从其受教弟子众多,凡从其道者,皆号全真道士。重阳君化行山东,功果圆满,于大定九年(1169)西归。

王重阳聪颖勤奋,学识渊博,是全真道也是道教历史上不可多得的道教领袖,著述了大量著作。其除熟谙道教的内丹修养外,还精通儒佛二教,对佛教的《心经》尤为推崇,常以诗文教化弟子。其著作主要有《重阳全真集》十三卷、《重阳教化集》三卷、《重阳分梨十化集》两卷、《重阳立教十五论》一卷、《重阳真人金关锁玉诀》一卷等。王重阳虽在哲学、诗词等方面均有较高的造诣,但最为人称道的还是其以《重阳立教十五论》为指导思想创建的全真道。

二、《重阳立教十五论》的主要思想

(一)回归道教之简约,反对道徒奢靡

北宋末年,统治者的崇道之风愈演愈烈,徽宗皇帝推行以往的崇道政策,大兴宫观土木,使得“神霄玉清之祠遍天下”[1];崇信道士林灵素,每每令其在宫中设大斋“辄费缗钱数万,谓之千道会”[2]“其徒美衣玉食,几二万人”[3]。徽宗皇帝的崇道政策不仅使得道教内部骄奢之风盛行,林灵素“出入呵引,至与诸王争道,都人称曰:‘道家两府’”[4],且其大修宫观的做法也给普通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引起广大信众的强烈不满。北宋灭亡后,道教失去统治者的扶持,地位一落千丈。针对当时道教地位的衰落,王重阳吸取历史教训,在《重阳立教十五论》中严禁全真教徒在修行时大建宫观,认为“斫伐树木,断地脉之津液;化道货财,取人家之血脉。只修外功,不修内行,如画饼充饥,积雪为粮,虚劳众力,到了成空。有志之人,早当觅身中宝殿,体外朱楼,不解修完,看看倒塌”[5]。出家修行只需有一般的茅庵草舍遮形就足够了,大殿高堂不仅不能够筑修行,还可能带来负担。此外,王重阳又禁止盖造比拟全真道的修炼方式,认为人身中自有宝殿,体外朱楼只是一场空,劝诫全真道徒应当向身内寻求解脱,而不是执著于外部环境。

(二)反对外丹,强调内丹

金丹成仙之说是传统道教修习的终极目标,也是千百年来各道徒的精神引领。外丹术自先秦至两汉的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经道徒的大力宣扬而极盛,各种炼丹服食之说盛行,并涌现了一批以炼药石为主的外丹家,如东晋的葛洪和魏伯阳,他们的外丹术甚至在隋唐时期还有着很大的影响力。然而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外丹术的弊端也暴露无遗:许多人服食丹药后并未飞升成仙,反倒加速了死亡。针对这一情况,《重阳立教十五论》摒弃了服食金丹的传统,认为药物只是药物,“药者,乃山川之秀气,草木之精华。肯精学者,活人之性命,若盲翳者,损人之形体。学道之人,不可不通。若不通者,无以助道。不可执着,则有损于阴功”[6]。精通医术只是为治病救人,在修炼成仙的过程中累功积德,不可以执著于服食药物,损害阴功。在王重阳看来,修炼成仙只需向身体内求得一点先天真灵之气,“五气聚于中宫,三元攒于顶上,青龙喷赤雾,白虎吐乌烟,万神罗列,百脉流冲,丹砂晃朗,铅汞凝澄,身且寄向人间,身已游于天上”[7]。其借助传统的青龙、白虎、铅汞之名述内丹修养之过程,将修炼的对象从外药转向内丹。

(三)性命双修,先性后命

性命关系是内丹学的核心问题,内丹学甚至被称为“性命之学”。王重阳认为,性和命是人体存在的两个重要方面,更是成仙需要的炼养基石,“性者神也,命者气也,性若见命,如禽得风,飘飘轻举,省力易成。性命是修行之根本,谨紧锻炼矣”[8]。《重阳立教十五论》将传统的神气论与性命论结合起来,主张性命和神气一样,是修行的根本。在性命先后的问题上,全真道显然更倾向于先性后命,所以《重阳立教十五论》中单独就“炼性”做了讨论。要求道士在炼性时“理性如调琴弦,紧则有断,慢则不应,紧慢得中,琴可调矣。则又如铸剑,刚多则折,锡多则卷,刚锡得中,则剑可铸矣,体此二法,则自妙矣”[9]。强调炼性要把握一种自妙之法,即刚柔适中、不偏不倚的程度,方可养性成仙。

(四)炼养不拘一格,提倡三教合一

李唐以降,儒、释、道三教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各派人物的交往也日益密切,纷纷对儒、释、道的思想进行学习,形成了一股强烈的三教合一思潮。兴起于中国北方的全真道,就是在这种社会思潮中建立的。王重阳大量借鉴、吸收了佛教理论,形成了全真思想。《重阳立教十五论》认为道教炼养的先天一点真灵和佛教的法身是一样的,都是“无形无相也。不空不有,无后无前,不高不下,非短非长。用之则无所不通,藏之则昏默无迹。养之多则功多,养少则功少”[10]。成仙就是脱去由火风地水组成的色身,“离凡世者,非身离也,言心地也”[11],炼养先天一点真灵的法身,体现出全真轻身重心的倾向。在吸收和融会儒学方面,王重阳强调须“积功累行”,要求全真道徒要有高尚的品格和贤达的操守,惟有“苦志多年,积功累行,高明之士,贤达之流,方可入圣之道”[12]。王重阳在《重阳立教十五论》中对佛、儒思想的吸收,体现了全真道不拘一格,三教并用的思想特征。

三、《重阳立教十五论》的主要贡献

(一)规范了教理教规,保证了全真道的发展

作为全真道立教之初的“教规”,《重阳立教十五论》涉及全真教徒在住庵、云游、合药、打坐、炼性、降心等的方方面面,是王重阳根据全真道建立初期的实际状况,为全真弟子的修行建立的指导性制度,内容详实而全面,尤其是强调出家修行与宫观建设的思想,对于全真道初期道徒队伍的稳定与道风的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强调内外合修,提高道徒素质

针对传统外丹道只炼养金丹,不注重功行的炼养状况,王重阳在《重阳立教十五论》中告诫弟子要真功真行。上文也有提到,全真道认为积功累行也是修道成仙的途径之一。积功累行包括精通药物救人性命、与道友合伴疾病相扶、要求道徒有高尚的品格,这些戒令能令道徒充分深入世间,打破以往道教远离尘世的局面,大大传播了全真道的声名,对于提高全真道徒的个人素质更是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明确自身特色,提高了全真道的地位

太一道、真大道都是与全真道同时期兴起的道派,各派间修行方式有异,炼养理念亦不同,同时,道教整体的实力与儒佛二教的差距也愈来愈大,道教在与儒佛的整体竞争中处于从未有过的劣势。对此,王重阳在《重阳立教十五论》中特别强调三教的融合,高倡三教合一,积极向儒佛二教靠拢。一方面凸显出全真道鲜明的思想特色,使得全真道在道教各种新兴教派中脱颖而出,吸引了诸多教众;另一方面重新提高了全真道的历史地位,比肩儒佛。后经过丘处机等道众的不懈努力,全真道在元朝蓬勃发展,成为道教的主流教派,这也与《重阳立教十五论》做出的贡献密不可分。

[1][2][3][4]脱脱,阿鲁图.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13528.13529.13529.13529.

[5][6][7][8][9][10][11][12]白如祥.王重阳集[M].济南:齐鲁书社,2005.276.276.278.278.279.279.279.278.

B956.3

A

1673-7725(2017)10-0224-03

2017-08-05

陈萌(1991-),男,安徽宿州人,主要从事儒释道三教关系研究。

猜你喜欢
成仙性命重阳
话说重阳
海绵“成仙”
“自然之性”与“性命之常”——王弼人性论的二重向度
写在重阳(外三首)
从天命到性命:唐宋命论演变初探
尊王抑或尊天:基于人伦与性命的晚明治道重建
性命
爱在重阳
重阳话“高”
寻仙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