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笛卡尔哲学的迷思
——浅析唯理论者主体性的复苏

2017-03-11 16:19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12期
关键词: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单子

谢 静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一、笛卡尔哲学迷思的由来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形而上学》中说道:“哲学源于人的惊诧和好奇”,因而,哲学是思辨的学问。在这种自由的思辨之光的照耀下,我们看到了自然派哲学家们对于世界始基的探寻,文艺复兴时期哲学家们对人文之美的热爱,近代哲学家们对于真理标准的争论,启蒙哲学家们对于理性与自由的颂扬,德国古典哲学家们的批判精神。这些都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哲学的时代精神——人的主体性的不断高扬与实现。这种哲学精神,在近代哲学的认识论的转向中开始得到了突出的显现。

学界普遍认为笛卡尔是近代哲学的奠基人,近代哲学认识论的转向也是由他开始的。虽然古代哲学也闪烁着人的思辨光辉,但此时期的哲学家们大多都是从自然本体角度开始研究的,而笛卡尔才真正使哲学的研究对象转为思维理性,虽然在当时只能用“天赋观念”来解释人的思维理性,但是普遍怀疑的科学方法却是思辨光辉的烛照。16世纪末到18世纪初的欧洲,院哲学走下神坛,教会意志正在被解构,人的精神无所归依,那用什么来恢复理性的尊严?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给形而上学带来冲击,人们渴望找到确定的知识或无可置疑的原则去建构无懈可击的体系,笛卡尔也正是如此,他认为既然现有的观念都是不完满的不确定的,于是他采用普遍怀疑的方法论重新建哲学的基础,恢复理性的权威。笛卡尔少年体弱,温暖的床成了他思想成就的土壤,他在半梦半醒之间不断追问,究竟什么是无可置疑的真理,他怀疑一切,但唯有“我在怀疑”本身毋庸置疑,那么必然有一个思维者在思维,那就是思想的“我”存在,“我”是心灵实体,其本质就是“思想”,那怎么证明“我在”,在他看来,只有当“我”在怀疑一切的真实性时,“我”这种理性才“存在”。“我思故我在” 这一哲学命题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使近代哲学绽放主体性和反思性的光辉,但是他把“我”当作心灵实体,当作一种纯粹的精神、理性,而且“我思故我在”原理只能确定思维本身,却无法得知思维内容是否为真,而且认为物体广延与心灵没有任何交叉点,导致思维与存在、身体与心灵的二元对立,最后不得不取道于证明上帝的存在去调和这种矛盾。但是笛卡尔后来也通过研究解剖学,发现了人脑中的某种腺体是连接心灵与身体的纽带,虽然被现代医学否定了,但这也是他摆脱身心的二元对立的积极尝试。笛卡尔的哲学探险遇到了困境,为后来的经验论者和唯理论者提供了论题。

二、斯宾诺莎对笛卡尔哲学迷思的探索

显然,笛卡尔目的是宣扬主体性的地位,可是最终走向了本体论的争端之中,但他的解决方法和手段的局限性不能掩盖他用批判精神重建了后世哲学基础的功绩。而另一个唯理论者斯宾诺莎为了消除笛卡尔二元论的哲学迷思,用几何学的方法建构了严整的形而上学体系。他用一元实体来解决笛卡尔上帝、心灵和广延实体之间的矛盾。斯宾诺莎认为实体是不可分的而且必须是唯一的,同时实体具有两种属性,一个是思想,另一个是广延,它们之间互不影响,这种解决方式并没有真正克服思想与广延二元对立的矛盾,且由此解决笛卡尔遗留的身心关系问题也是有失偏颇的,他认为身体和心灵是同一物的两面,但是它们是同时发生的,这就是他的“心物同时发生论”。但无论从哪个属性反映自然都会发现同一的因果联系,而实体即是自因,宇宙中万物都预先被“神”这个实体所决定,因为“神”而产生。正由于对神的理性力量的崇拜,使他的哲学探索披上了机械决定论的外衣,抹杀了偶然性。他还把世界上的一切物体归结为实体的特殊表现形式——样式,样式是有限的、不完满的,从物体本身出发,难免得到不完整的认识,即有限的知识,所以还是要从实体的高度出发,才能得到真正无限的知识。这样,摆在他面前的哲学难题就是有限与无限的关系。他认为,样式是运动变化的,实体则是永恒的,从静态的视角出发,那么他的辩证法则是不完善的。他认为,只要让心灵真正地与自然法则相符合,才算得到了“真观念”,这在笛卡尔的“天赋观念”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他强调了获得“真观念”的途径是直观的认识活动,这也使主体性再一次苏醒,但是,他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善”,使心灵和实体契合,去感知神,才能按照神圣的自然法则来自由生活。虽然这种观点具有严格的决定论的色彩,但斯宾诺莎从另一个侧面肯定了人的认识能力,且是有无限接近自然规律的秉性,也是主体意识继续升华的体现。

三、莱布尼茨对笛卡尔难题开放性的解答

虽然斯宾诺莎没有彻底克服笛卡尔二元论的困境,但是他正在走向一条逐渐明晰的道路,这也恰恰影响了另一位唯理论者——莱布尼茨。莱布尼茨在斯宾诺莎一元实体论基础上,对于实体产生了新的理解,他认为世界是由无限多个的单子构成的,这些单子存在内在的原则和能动性,自身就具有完满的内因,而不是由机械的外力决定的,且每个单子都是单纯的精神实体,都有着自身的“思维”能力,只不过不同单子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等级,每个单子所具有的知觉能力也是不同的,他把单子分为五个等级,低等生物和无机物的单子,动物的感性灵魂,人的理性灵魂,“天使”,最高层级是上帝。莱布尼茨的单子实体,作为精神实体无论自身还是内部层级之间都是运动变化的,这就是他的“连续律”,这显然和斯宾诺莎的一元实体的不变不动截然相反。他的实体观在当时具有难能可贵的辩证法意蕴,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近代哲学机械决定的困境。

为了突破斯宾诺莎无法解释偶然性的瓶颈,莱布尼茨用“预定的和谐”来解决机械论的局限和笛卡尔的身心关系问题。其实从今天的视角来分析莱布尼茨的“连续律”也不是牢不可破的,如果任意层级的单子发生变化,岂不是破坏了整个宇宙的连续性?莱布尼茨用“预定的和谐”来解决这个问题。上帝作为全知全能的最高实体,预先给每个单子留出运动变化发展的可能性,而其余单子按照这种可能性进行了层级排列,使所有的单子呈现出一致的和谐。而且,莱布尼茨用这一原则反对了笛卡尔的身心交感论——把大脑中的腺体作为身心联系的桥梁,他认为身体与心灵之间也存在着理性的“预定和谐”,上帝既然能够和谐安排各种单子,也同样能够协调好心灵与身体的关系。

莱布尼茨把笛卡尔“天赋观念”中的思维理性有无限接近真理的潜在能力,通过预定和谐的“完美”安排,将其转化为了现实,这也是思维理性的自我实现的过程。而且单子的自因能够决定单子的运动,只不过这种运动要在“预定和谐”范围内进行,在此意义上也让理性在笛卡尔二元体系的基础上获得了更大限度的自由。即使上帝作为最高级别的单子,也不能够任意干预自然的发展过程。

洛克和笛卡尔针对“天赋观念”曾展开过交锋,洛克强调感觉经验的重要性提出了“白板说”,但是笛卡尔认为观念是上帝事先放进人的灵魂中,可以直接呈现在人的灵魂中,在某一人生阶段可自然地回忆起来,但囿于他人的批判,又提出了天赋观念潜在发现说和天赋能力潜存说。莱布尼茨运用开放式的解决方法,对二者观点进行扬弃,仅保留了天赋能力潜存说,坚持把思维理性完全提升到“天赋”的高度,他的这种辩证批判式的解决路径固然存在弊病,但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也体现了近代哲学家主体意识的复苏和超越。

[1]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M].商务印书馆,1999

[2](法)笛卡尔(ReneDescartes)著,庞景仁译.第一沉思集[M].商务印书馆,1986

[3](德)莱布尼茨(G.W.Leibnixz)著,陈修斋译.人类理智新论[M].商务印书馆,1982

[4](英)S.F.梅森著,上海外国自然科学著作编译组译.自然科学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猜你喜欢
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单子
莱布尼茨与微积分
单子伊 王家璇 潘铭泽
莱布尼茨“信仰与理性一致性”学说的思想基础及其认识论意义
从笛卡尔到莱布尼茨身心二元难题的产生与发展
绸都人
单子论与调性原理
斯宾诺莎对迈蒙尼德寓意解经法的批判及历史意义
青年施莱尔马赫的斯宾诺莎研究中的形而上学
对机械论世界观的超越——略谈莱布尼茨单子论与怀特海过程思想
斯宾诺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