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城·艺术设计·创意文化生态构建

2017-03-11 17:07刘淮兵
梧州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大学城艺术设计生态

钟 华,刘淮兵

(1.2.安徽艺术职业学院 美术系,安徽 合肥 230000)

大学城注定赋予了更多的文化色彩,高校集知识教育和文化传递于一体,在大学城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从而形成文化生态。《现代汉语词典》将文化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1]世界各国将新型城市的发展定位为创意,艺术设计往往作为城市升级转型和更新的看点。艺术设计是高校的资源,也是一个城市文化高地的体现,而大学城统领了一个城市的创意设计产业和文化氛围烘托。当今,大学城生态环境和文化建设方面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因此,在大学城文化生态建设中,探索充分发挥艺术设计的功能,将现代生态文化建设和艺术设计结合起来,构建大学城良好文化生态的发展模式十分必要。

1大学城建设与文化空间设计

大学城的建设要依托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属于“设计城市”,对城市的整体环境进行设计,大学城也需要总体设计。城市的总体设计就是要系统把握城市开放空间、城市结构形态、城市竖向轮廓、城市风貌和各类空间环境。大学城总体设计要更多地注重文化科技空间的设计。大学城的空间以多所大学为核心,在同一区域内连成一片,形成一个诸高校相对集中的区域,文化空间存在于生活、服务以及大学延伸的科研机构中,且文化空间密度较大,所以在大学城总体设计中,文化空间设计更为突出。公共文化空间是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所构筑的包括公共文化场所、设施和文化活动在内的物理场域。大学城文化空间设计更需注重文化氛围、文化表达等方面,一方面要融合在整个城市的总体设计中,另一方面要表达出城市所蕴含的文化和价值观,提高公众参与率,进而吸引人才,推动文化经济发展,成为重塑城市形态的新型动力。不管是具有悠久历史的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还是西方现代规划型的大学城,如硅谷,其文化空间设计都在城市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大学城文化与艺术教育

进入21世纪以来,以大规模制造业为主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逐渐失去优势。发展高附加值产业能提高经济竞争力,而文化产业以其优良的产业效益、品质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特点成为高附加值产业的宠儿,也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和潮流。同时,“知识经济附加值最高的类型,就是以文化创意设计为核心的生产领域,尤其是源于艺术美学创作的设计。”[2]众所周知,文化创意的核心就在于艺术人才的创新能力。因此,从广义的艺术素养教育到具体的艺术院校专业人才的培训体系,大学城都能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大学与高科技,以密集、创意为特征的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是新型知识经济的发展方向。例如,从2017年广东省高校设计作品双年展看到,学生与教师的作品十分丰富而有创意,尤其是一些知名院校的教师作品,体现了创意文化的成果,实实在在地实现了艺术设计与企业的合作,展现了对城市建设的贡献。当然,城市的发展,制造业的发展同时能激发带动高校艺术设计的灵感,也能为其设计提供优厚的环境和支持。

可以看出,在大学城的文化生态建设中,艺术设计已经成为突出的要素,大学城整体发展、规划与其艺术设计联系更为紧密。大学城环境艺术设计能够辅助城市设计,可以对环境艺术、建筑风格、城市色彩等各类环境要素进行综合设计,通过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及其他艺术形式的艺术手段结合基础上对人们的审美愉悦进行再创造。例如广州大学城在城市生态设计理念中将广州美院的雕塑作品与在大学城的环境艺术协调起来,将对自然的尊重作为前提,将作品欣赏和生态的优化作为其基本设计内涵,这样的艺术设计让整个大学城增姿添色,加大了大学城的艺术氛围,将文化创意在整个园区加以强调,体现了当前的社会、城市、高校发展新需求。

3大学城发展与文化生态

3.1大学城建设与文化生态

1955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J·H·斯图尔德(Steweardm J· H, 1902~1972)在《文化进化和过程》一书中首次提出“文化生态学”的概念,倡导建立专门学科,以探究和“解释具有地域性差别的一些特别的文化特征及文化模式的来源”[3]。“关于文化生态的研究,主要有两个视角:一是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即主要研究文化与环境的关系;一是文化哲学的视角,即研究文化具体形态之间的关系。”[4]从第一种视角来说,大学城文化与其依存的生态环境有密切关系,不同的生态环境则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形态,相似的生态环境会产生相似的文化形态,大学城的生态环境包括其所在区域的自然、社会、人际和文明等诸多因素,这些因素相互冲突、融合,产生文化的新结构。从第二种视角,即按照哲学的观点来看,大学城各种文化形态,如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都是对立统一关系。如大学城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中国生态哲学的和合精神与西方生态哲学的内在精神的对立统一关系等。

硅谷是西方现代大学城的代表,是美国高科技的聚集地,云集了谷歌、苹果、惠普、甲骨文等世界级的公司。硅谷,生态文化建设的代表,是一片从来没有被污染的净土,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电子工业中心,包括了斯坦福大学、圣克拉大学等100多所大学,其显著特点是“产、学、研,一体化”。 这里生态环境优美,道路、办公楼、图书馆、超市、大片的别墅群都掩映在绿树丛中,房屋造型各异,风格各具特色。周围树木品种繁多、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在这里,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自由、多元、多彩的景象。与大一统、刻板、僵化、单调的局面,有着天壤之别”。[5]如此的设计形成了和谐的文化生态,十分符合硅谷的生态特色。

我国大学城设计要借鉴国外成熟的生态大学城设计思路,学习其将自然生态环境与文化生态环境完美结合,更为重要的是要立足中国实际,以中国文化为出发点,对中国的多元文化生态进行优化,充分体现中国文化的智慧,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城文化生态。中国的文化丰富多彩,教育文化更是具有历史传统,自然人文结合也是有着很多景点范例,大学城的文化生态打造要走出完全模仿西方的怪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中华文化大放异彩,通过大学城建设推动整体文化生态的优化。

3.2大学城文化生态与绿色网络设计

我国多个城市提出发展文化创意之城,重点发展出版业、影视业、艺术品经营业、游戏动漫业等文化创意产业,2014年,我国内地的视频游戏、互联网广告、付费电视、影视娱乐、户外广告都取得两位数的增长,涉及平面设计、动漫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软件设计等十多个设计领域。信息化网络技术为文化创意经济搭建起了发展平台。未来的经济发展要求后工业化时代发展绿色环保、节能高科技,信息化等特征的知识和智力密集型的创意企业,对艺术设计和艺术设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互联网时代应该利用好网络信息相关的艺术设计,很多高校也把握了这个时代的节奏,因此大学城建设需要有与之相关的文化布局,积极成为研发制作中心,除发挥大学城传统文化形态的功能外,还进一步发展新媒体等新文化形态,全方位立体化地融合传统艺术文化,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模式。

要建立以人文加生态理念为核心的发展大学城文化生态的模式,环境的破坏会影响文化产业的布局,尊重自然格局,布局绿色网络。大学蓄积的人文文化可以渗透影响城市的文明建设,依托大学文化和专业特色,实行绿色规划、设计。每一所城市、一所大学所蕴含的文化都不相同,在总体城市设计指导原则下,对大学城具体的特色,进行生态细化和深化,比如某个文化公园的设计、广场的设计、街道的设计等可以体现网络信息的健康发展因素,警示网络污染。因此,大学城建设要加强文化空间的布局和绿色网络的设计,加强生态文明理念传播,加强文化更新升级,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在新的生态理念支配下,人们的文化生态价值观念得到培育。

4合肥经济开发区大学城文化生态建设

合肥经济开发区大学城是高校扩招时期,由政府、企业和各高校集中投资、快速兴建而成的。从选址、规划、空间组合、城市资源互动等方面,综合考虑了它的健康发展问题。

合肥经济开发区提出“产城融合”“校城融合”的发展观念,“产城融合”指发展科技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服务业、会展服务业、商贸服务业、现代文化产业等新兴行业;“校城融合”规划则重点建设合肥大学城中央商务区,打造以明珠广场、大学城商业街为主的合肥西南组团核心商圈。合肥经开区大学城在不断发展中担负着要根据发展现状提出打造商业圈重任的同时,不可忽略大学城文化生态圈的构建。

4.1提升高校创意文化的影响

4.1.1增强文化生态构建意识

文化生态的构建是一个结构体系。除了在环境保护、污染治理、环境监测等方面取得成效,还要在保护文化、发展文化、文化空间布局等方面取得结构的均衡性,保持文化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从而使其和谐、稳定、持续地发展。在此基础上,岩佐茂教授借鉴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A·森的“良好状态”的观点,指出“‘良好状态’是指保障人的潜在能力的可持续的发展,保持身体的、精神的、社会的、文化的良好状态。”[6]经济开发区要良性发展,就要改变目前的房地产过度开发、商业圈极度扩张等现象,增加文化种类和文化绿地规划。如将皖江文化、徽州文化的精华展示出来,只有对文化的选择不迷茫,我们的生态意识才具有连续性、继承性。要提升高校对创意文化的影响,使其成为带动区域文化的领头羊,把建设文化生态与发展经济相结合,为大学城新区焕发生机和活力贡献力量。

4.1.2提升环境设计的艺术、文化公共建筑与文化绿地的协调

增加公共文化设施和公共建筑,如图书馆、博物馆实现大学共享。让城市的文化更加方便,在大学城体现构建和谐文化这一重要教育功能。提高文化场所的环境艺术设计,将其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也作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与大学文化建设相契合,提升大学城的文化氛围。

4.1.3合理规划文化空间发展

大学城的建设发展除了与整个城市保持融合,更要突出自身的带动作用,发展要以文化规划为主,以生态理念为主,不能只是被城市的规划牵着鼻子走,不能在城市规划中被“瘦身”和“走形”,要争取文化空间的规模和存在方式,并逐渐影响整个城市的文化空间发展,发挥高校独特的文化功能。

4.2在城市发展中建设和谐文化生态

目前经济开发区大学城是安徽十分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文化行业从业人员也较多,但是人才结构落后于形势的发展。周边文化产业布局混乱,绿色网络构建不完善,离创意之城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

4.2.1提升人才结构

高校提高自身的文化科技实力,带动周边文化产业的发展,改变吸引人群的方式,增加对低素质人才的培训,吸引周边从业人员的聚集,发展先进文化,提升文化生产力,积极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注重创新创意,用创意推动传统文化产业生产模式转型,采取多种措施和策略,发展以文艺文化为基础的文化创意型产业,逐步将大学城建成可聚集、吸引、留住高端、年轻、精英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的区域。

4.2.2发展文化生态经济

麦茜特指出:“生态学的前提是自然界所有的东西联系在一起的。它强调自然界相互作用过程是第一位的。所有的部分都与其他部分及整体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生态共同体的每一部分、每一小环境都与周围生态系统处于动态联系之中。处于任何一个特点的小环境的有机体,都影响和受影响于整个由有生命的和非生命环境组成的网。作为一个自然哲学,生态哲学扎根于有机论——认为宇宙是有机的整体,它的生长发展在于其内部的力量,它是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整体。”[7]因此,有良好的生态结构和人才结构,才能有文化生态的和谐统一。良好的高校资源,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吸引知识分子人群,带来文化旅游人群,对发展整个城市的文化生态经济有很大好处。

在英国有很多风景优美的历史小镇和古朴风格的建筑,他们对自己悠久、独有的历史、独到的风貌和浓郁的文化氛围有着充分的认识,再加上现代博物馆文化、传统表演艺术等,文化旅游经济发展很快。对知识经济大发展要有足够的认识,将旅游、养老等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主导力量。做到“低消耗、低污染”,走创新发展模式的绿色经济发展的道路,完全的商业模式只能是带来嘈杂热闹的群体消费。

经济开发区大学城要定位文化生态经济,利用自然风貌和教育资源优势,引导社会投资,形成文化产业链,逐步建成为一个转型传统产业示范、创新文化产业的综合文化经济区。

大学城是文化艺术聚集的区域,搞好大学城的创意文化建设,就是提高生产力,要克服大学城在建设过程中遭遇到的自然环境、文化与商业、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刻矛盾,就要提高艺术设计水平,强化艺术创意,优化文化生态。中国政府明确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发展原则和解决方案。合肥经济开发区大学城的创意文化建设需要引入文化生态观念加以构建,用生态观念、和谐理念指导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的协调发展。生态文化的发展实践是需要规划与设计的,只有先进的设计理念、现代的价值观念、宽松的社会经济环境,才能将经济开发区大学城建设成为创意文化·艺术设计·生态文化三者的叠合之城。

[1] 王晓真.当代中国文化生态问题研究 [D].济南:山东大学,2016.

[2] 项仲平,邵清风.文化创意产业与当代艺术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1-235.

[3] 徐铜柱.土家族文化生态圈建设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取向[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10-13.

[4] 朱华友,吕飞.文化生态视角下的产业集群演化与升级[J].经济地理,2010(6):965-969.

[5] 硅谷生活纪实十一_思言[EB/OL].http://blog.sina.com.

[6] 陶火生.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人学维度——主体性要求、人性预设和人本导向[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8-13.

[7] [美]麦茜特.自然之死[M].侯文蕙,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110.

猜你喜欢
大学城艺术设计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星.云.海》
《花月夜》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首届中国钢琴音乐周”在我校大学城校区举行
大学城经济对城镇化影响初探——以呈贡大学城为例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生态
华南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