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传承视角广西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评价与构建研究

2017-03-11 17:07杜朝辉
梧州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体育项目广西民族

杜朝辉 ,于 野

(1.2.广西科技大学,广西 柳州 545001)

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结晶出了自己美好的价值观,这些传统价值观是我们富强民族、发展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动力。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物质载体,它通过长期实践、并在特定的环境区域和特定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中生成并沿袭下来,表现出独有的民族特征和强烈的地域性。广西作为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之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繁多,内容丰富。但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日益深入以及各地以发展经济为先,逐渐破坏了民族传统体育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和土壤,其个性化、标识化的民族传统文化被模糊,使民族传统体育受到较大程度的冲击。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主导文化强国、体育强国成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时代最强音。广西高校作为区域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主要阵地,相关研究还不够深入和系统。本文基于传统文化传承的视角,评价和优化广西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为广西区域性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模式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1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高校体育教学关系思辨

1.1 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高校教育

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民族共同体内的社会成员中作接力棒似的纵向交接的过程[1]。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高校教育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高校教育对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影响、民族文化传承对高校教育的影响及二者的交互作用。高校教育不仅能够有效地传播知识和信息,也能对传统文化进行影响、传播。高校教育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产物,是连接学校和社会的节点,对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保存、积淀和选择以及对民族文化传承质量和水平具有积极正向性。同时,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作为高校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 必定服务于高校教育目标,主要表现为对教育内容和途径的制约、影响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培养民族意识和精神以及增加体育知识与技能。

1.2 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技术教学的传承

民族传统体育是指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开展的,承载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的,具有浓厚民族传统特色的健身、养生、娱乐等体育活动的总称[2]。 例如传统武术、舞龙、龙舟、舞龙灯等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都是通过运用合理、科学技术手段来实施,技术教学不仅反映有效完成项目动作的方法,更是项目动作在身体姿势、运行轨迹、动作时间等方面的优化和匹配。技术是作为文化的重要符号和身份特征,彼此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民族传统体育的技术教学是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对传统文化的延续起着积极作用,而传统文化的教学又是对民族传统体育技术教学的提高和升华,两者互相结合,使得传统文化的教学不会沦入纯粹的理论讲解,而技术教学不单单是浅层次的技术方法传授或技术效度的评判[3]。技术传承最终以传承文化为目的,因此,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应将技术动作与传统文化内涵有机结合,达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形神统一的传承。

2广西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现状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近年来广西各高校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促进了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开展,其教学模式应用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广西各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理念主要趋于以传授项目技能为主,重点放在如何提升学生运动技术水平和身体体质。其次,民族传统体育的课程内容设置主要集中在传统武术方面,大多数地域性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未能开设。例如广西科技大学从2015年才开始在公体体育课程中设置地域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板鞋、抛绣球。相比较而言,目前只有广西民族大学开设的项目较为丰富。再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师资队伍主要通过短期培训的形式进行发展,以此获取相关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技术动作并进行执教。最后,大部分的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多以身体示范的动作技能传播为主,很少结合项目沿承背景、文化内涵、健身功效等方面进行文化和技能传播的渗透教学。另外,当前,大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评价主要以执教教师作为评价主体,评价学生对项目的动作技能掌握程度为核心评价指标。

3广西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阻碍性因素评价

3.1 教学理念定位不清晰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汲取世界优秀体育文化成果与继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相结合,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发展性、民族性和中国特色”。纲要肯定了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组成部分的重要性。根据纲要的精神和多年来摸索,民族传统体育已成为广西高校体育中重要组成部分,尤其部分地域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就目前广西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开展状况来看,虽然多数高校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中安排了部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但其教学的指导思想与其他现代体育项目基本相同,主要以掌握项目基本动作技能,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提升学生体质为教学目的,没能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和价值,强化民族文化传承,将民族传统体育的技术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教学融为一体。

3.2 教学课程内容单一,相适性程度低

虽然广西部分高校开设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和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但是调研发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内容表现形式主要以传统武术为主,例如武术套路、散打等,仅少数学校开设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而且项目形式不多,例如抛绣球、板鞋、舞龙等。因此,总体上,广西高校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普及率偏低、内容形式单一、结构简单、缺乏地域鲜明性,尤其对广西优势的地域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择取上缺乏与大学生个体特质相适性考虑;同时比较现代体育活动项目,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开发带有明显滞后性,未能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内涵、传统价值、形成背景、技术结构、技术动作功能等方面形成整体教学内容的开发,例如部分高校开设的板鞋等项目,整个教授的过程中主要仅体现于对项目动作简单的表面传授,对深层次文化与功能等方面知识基本没有涉及,使学生的整个知识迁移效果表现为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3.3 师资执教水平良莠不齐

目前广西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执教情况,教学师资方面表现出诸多不足,除了传统武术课程的执教教师基本属于专业科班出身,其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教师大体上没有受过地缘性的项目专业学习和培训,主要通过短期的业余时间学习来获取项目的基本动作技能,对于项目起源背景、文化内涵、健身与娱乐功效以及项目练习者的个体特征和环境要求等未能形成一套全面、系统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体系。

3.4 教学方法上轻理论、重技术

广西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方法上普遍存在“轻理论、重技术”现象,此“轻理论、重技术”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过分重视技术教学,忽视民族传统文化与价值的传承,严重割裂了民族传统文化多元性与整体性,须知民族传统体育所内具的文化内涵则是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传承的魂。譬如以武术项目教学为例,教师经常以传授武术套路动作与技术为主,而对武术作为中国国粹,其蕴涵的传统文化内涵与价值未能有效地进行渗透教学,长期枯燥乏味简单动作的模仿练习,使得学生对武术学习的兴趣日渐低落。所以,强化教师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文化内涵的认知,提升文化层面上的教学,是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教学关键。

3.5 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

体育教学效果评价是高校教育评价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依据既定体育教学目标,结合有效评价方法对体育教学活动进行价值评价的过程,其中包含对活动过程和结果的测量和分析。结合对广西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模式现状调研与分析,发现其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评价普遍存在评价主体不够全面的问题,大多数民族传统项目教学的评价体系中缺乏学生自评和互评,只有任课老师单方面评价,评价主体单一。另外,在教学评价内容上存在评价指标的片面性,现行的教学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技能掌握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发展, 忽视学生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意志、个性、合作与沟通等非认知因素的评价,缺乏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的理论测定。总体来说,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评价大体上较注重体育教学结果的评价, 忽视过程教学,忽视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掌握程度、合作与沟通的能力及批判与创新的能力等方面必要的评价。

4建构广西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教学模式

4.1 构建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为主的教学理念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本质在于传承每种传统文化都具有的独特价值,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体育活动项目,但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在技术的传承过程中承载着民族文化与价值的传播。首先,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可以培育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例如数千年来一直沿行的端午划龙舟比赛,既能宣扬爱国主义精神,又能体现出团队协作的品质;其次,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可以强化当代大学生的责任和担当意识;再者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大学生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乐于奉献的行为;最后,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社会体育学观点认为民族传统体育不同于其他的现代体育项目,其文化内涵丰富。因此,有效构建传统文化传承的教学理念,突出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与价值传播,对进一步塑造大学生的高尚品质和情操尤为关键。例如我国传统武术强调的习武先习德、尊师重道、礼仪为上、宽容谦和等“崇德尊礼”的教育理念。

4.2 构建地域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学课程体系

我国高校课程体系主要以国家性课程、地域性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种类型组成,国家性课程主要以突出示范性和宏观性,地方性课程和校本课程主要以抓地方特色为出发点,努力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文化需求,这恰好为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提供保护和发展的空间。广西地区民族成分众多,具有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是一座能很好地开展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挖掘的富矿。因而,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广西高校,应合理整合和利用自身的教学资源,把握学生个体特质,将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传统体育项目进行筛选并编制进教学计划中,并合理构建地域性民族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例如广西科技大学在公共体育课程体系中开设了舞龙、抛绣球,广西民族大学开设了板鞋、高脚、龙舟、抢花炮等以及玉林师范学院开设了竹竿舞等项目,这些项目不仅受到大学生的喜爱,同时对传承地域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极具教育意义。

4.3 强化教师的执教水平

针对广西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执教水平不佳的情况,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强化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师整体执教水平和能力。首先,应尽量杜绝非专业执教的现象,非专业执教不仅会影响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学习的兴趣,而且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原生态性。其次,应有效地促进教师的地缘式学习,亲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源地,了解、感受和领悟民族传统体育形成的自然、社会、文化等背景,提升技艺,理解其文化内涵。再次,加强学校间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师的项目教学交流,技艺切磋,使教师能够相互扬长避短,提升执教水平。

4.4 构建渗透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教学方法

首先,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多元性和整体性教学。任何一种民族传统体育都具有多元文化的整体性,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多元价值是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本源。例如村落的拔河运动蕴含着生殖繁衍、厌胜避邪和祭祀祈雨等文化内涵。因而,本着民族传统体育的健身性、易接受性特点,在保留其原生态、多元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项目技术和传统文化并重的教学模式已成定论。其次,引导以学为中心的主体启发式教学。在教学中,围绕学生“学”来设计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项目兴趣。例如,就太极拳学习情况,大多数学生的太极拳动作技能演练有形而无神,究其原因,主要源于学生未能深刻领会武术的文化内涵,进行意境式的知识迁移。最后,要实施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分层教学形式,广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丰富,在切合校本教学资源和学生个体特征的基础上,保持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地域特色,进行合理项目设计和开发,打造集艺术表演、攻防技击、健身娱乐等层级类型的分层教学,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将成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多形式传承的主要教学方式。例如,传统武术课设计必须要保持武术动作的攻防与技击本源文化,同时要深化武术健身娱乐和套路动作竞演等纵向层面和不同学段的横向层面的综合分层教学。

4.5 优化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首先,丰富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评价主体的全员性,除主讲教师进行教学评价外,还要有效倡导学生互评、专家点评等形式,强化专家、领导、学生的评价意识,客观评价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效果。其次,在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技术和文化理论综合考评的同时,需升华对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所表现的情感、意志、个性、合作与沟通等非认知因素的评价,丰富教学评价内容指标,完善教学过程与结果的双评价体系,并不断创新评价激励模式。

[1] 赵世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论纲[M]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2:98.

[2] 张声震.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M] .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1 :52.

[3] 邱丕相,等.武术文化传承与教育研究[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174.

[4] 余万予, 郑国华, 朱小丽.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 (1).

[5] 曹能秀, 王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7(2).

[6] 笪蒙万宁.广西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发展现状[J] .体育世界,2011(5).

[7] 姜娟,赵秋菊,黄淑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体育特色教育学校建设中的作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3).

[8] 张伦厚.论民族传统体育在普通高校的传承与和谐校园的构建[J].运动,2010(3).

[9] 黄平波.黔东南苗族“芦笙舞”做为体育课程资源的现实意义[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 (3) .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85.

猜你喜欢
体育项目广西民族
广西贵港
我校被评为“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初中体育项目练习中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策略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体育项目的生态因子研究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广西诗歌五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