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技发展看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

2017-03-11 18:25周文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36期
关键词:自然界科学技术文明

周文琳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 100083)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这一巨大作用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中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也在时代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人和自然的关系经历了原始和谐阶段、工业时代的稍不协调直至目前的关系恶劣。科技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在人类将科技运用到自然中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自然与科技之间的均衡也被打破,自然受到了相当大的破坏。人类利用科学在更深入地改造自然的时候,不得不面对自然界带给人类社会带的一系列问题。要想解决目前面临的问题,就必须探索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路径。

1 科学技术推动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

人是自然的产物,当第一个手拿石器的原始人试图站立起来的时候,人与自然分离的过程就开始了。人不像动物那样仅仅是适应自然,人在本质上是一个对象性的存在物,当自然满足不了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人类就会而自然而然地去改造大自然。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所以人与自然不仅仅是对立的关系,更是既对立又统一。

原始社会中的人类因为生产力落后,无法用科学地解释自然现象更不知道如何应对自然灾害的发生。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只能听天由命。因此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值得敬畏、崇尚,也由此塑造了很多神灵如:火神、水神等。因为自身条件的约束无法解释自然现象,在那个时代人类不仅是崇敬自然更是依赖自然。

到了农耕时代,人类过渡到了半定居的状态。农业、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从原始社会的打猎、采集转变成了以农业、畜牧业为基础。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这一获得食物方式的转变,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越来越多地去利用、改造自然。在农业生产之中,人类也不断加深了对自然的认知,把握了自然规律。

从纺纱机、蒸汽机等一系列机器的诞生将人类社会带入工业社会,以家庭为单位的手工业就逐步被机器化大生产所取代,汽车、轮船等一系列以煤和石油为动力的交通工具取代了老式的人力或是畜力。机器在生产领域同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机器化的生产不仅使得生产效率更高,还让人们拥有了更多用于娱乐的闲暇时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让人类更加了解自然,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人类更加了解大自然的变化也更具有主动性和征服性,甚至提出了“征服自然”的口号。在这一层面上也反应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运用现代技术对自然的改造从表面转为深层次,人类不再满足于现阶段,想要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趋向于对立。

恩格斯对于人与自然这样一种对立的关系持不赞成态度,早在他的著作《自然辩证法》中就曾强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他认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人类不能违背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更不能做超越自然的事情。而那种关于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他认为人与自然是互相依存的关系,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正如恩格斯在著作中说到的:“我们不要过于得意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我们的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科学技术对自然的改造在一方面提高了人类的生活水平,但是改造要在合理且适度的范围内进行,一旦凌驾于自然之上,就会得到大自然的报复。

2 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根源于错误的科学技术观

在人与自然关系逐步恶劣的过程中,错误的科学技术观发挥了催化剂的作用。科学技术本身是没有好坏可言的,反而是使用科学技术的主体人类赋予了其好坏。一方面,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的确给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了惊人的变化,从水力、人力和畜力转化为可以依靠能源带动。更便捷、更高效率的交通工具不断涌现,不断扩展了人类劳动对象的范围,人类逐渐拥有多来越多的可被改造对象。另一方面,在改造对象范围不断扩大的同时,科学技术作为一把双刃剑,也威胁着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科技带来的大工业化生产占用越来越多的森林以及耕地,大量的树木被砍伐;工业废水的胡乱排放,导致干净的水源遭到污染;枪支以及大量科技产品在捕猎方面的运用又导致动物多样性遭遇空前的危机。人与自然走向了对立。科学技术作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在突飞猛进发展地同时也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和谐走向破碎的边缘。

究其原因,科学技术在其作为人类改造自然手段的同时,一部分人类给了科学技术错误的定位,错误的科技观认为:第一,科学技术的先进与否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第二,科学技术的产生就是为了社会生产,社会生产的机器化程度越高,人类就愈加幸福;第三,为了获得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付出一切代价,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具有可恢复性;第四,科学技术是万能的,人类可以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的进步与发展最终是为了征服自然。在这样一种错误的科技观指引下,人类无所顾忌、肆无忌惮地将科技作为一种手段,认为技术是万能的,无限地追求科技地发展却忽视了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而实际上,而实际上,科技作为人类进一步认识和探索自然的产物,如何发挥它的促进作用需要人类在使用它的过程中拥有正确的观念。正确的科技观需要结合人类整体的利益,不能仅仅看到当前利益,更要结合长远利益,从人类的永续发展出发,探求科技对生产的最大利益化。在这一过程中,更要注意自然对人类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使科技观具有更加全面和更加长远的意义。为确保科学技术的合理发展和合理应用,必须摒弃错误的科技观,否认技术决定论、技术万能论在社会层面的作用,打破科学主义的教条。

3 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路径

3.1 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本身来看没有好与坏之分,将科学技术用于改造自然的主体是人类,因此造成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根本原因是人类错误的科技观念。面对人的认识和观念问题,我们要一改往日的错误观点,充分合理地利用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就能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起着促进作用,使人与自然相和谐。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框架理论,世界上无论什么事物,不论是人的思想、人类社会或是自然环境的现实存在完全跟人类的自身的意识毫无关系,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人类一定要尊重、了解并掌握自然规律,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开展相关活动,以便完全释放人类自有的创造性与能动性。

因此,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活动,必须要尊重自然界的固有发展规律。伴随科技的不断革新,人们在日常的生产生活里认识大自然以及改变大自然的水平一直在提升,人类也能更加合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自然的发展规律,不冒进地顺应自然。使得人类的生产、生活符合自然规律,构建绿色的生态环境。与此同时,通过运用高端的科技,进一步的促使人类在处理事情方面更加的理性,以便人们更好的运用最新的科技提高人类利用以及改造大自然的能力和效率,减少破坏自然的任何行为。针对那些环境污染严重的领域必须重新治理和改造,继续扩大人类的生产生活的领域,进一步的加大人类接触自然的多个方面,保证人类和大自然的共同发展更加的和谐。

3.2 积极开发绿色能源,提倡节约资源

伴随科技的进步,人类对大自然的认知越来越全面,人类在改造大自然方面更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类可以使用的资源以及能源种类更加的丰富。在物质世界里,不断的利用高科技探索并开发未知的资源以及能源,当前,人们已经从地表开采资源以及能源的领域转移到了深海以及地表以下更深的空间。众多资源的发现和开采中我们要积极利用其中的绿色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不排放污染并且可以再生的能源。绿色能源的有效利用能够不断减少经济发展对资源和能源的依赖,减轻对环境的压力,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人类在工业化进程初期使用高排放、高污染的能源,造成了很多环境问题。合理利用大自然资源,有理有度。大自然的一些资源并非用之不竭,过度消耗、浪费资源势必会油尽灯枯,因此,在积极探索开发绿色能源的同时在社会上也要提倡节约资源,宣传绿色、理想的消费方式。将节约资源的思想落实到每个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必然会趋于和谐。

3.3 倡导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三百多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特征,但现如今生态危机的频频发生说明工业文明已经不适应现如今的社会。需要用生态文明来延续人类社会,唯有这样一种文明才能使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发展为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

构建生态文明应该对公民加强生态环境教育,尤其是对学生的教育,做到从小养成生态文明意识。在学校,要以生态文明为指导,将生态文明这以理论的内涵、政策、价值、方法等一系列系统地落实成体系,以构建生态文明社会为目的在学校内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爱自然、保护自然。对于社会公众的教育,要加大舆论宣传,利用传媒的力量加大力度宣传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最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发展、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扼制破坏环境的行为,增强公民的生态文明观。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萨克塞.生态哲学[M].文涛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l.

[3]陆树程.科技发展与当代环境科技观[J].哲学研究,2002(6):64-66.

[4]郭艳华.走向绿色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5]娄文月,孛宏伟.从科技的发展看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1):1-3.

猜你喜欢
自然界科学技术文明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请文明演绎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自然界的一秒钟
漫说文明
例说“自然界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