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会贯通:“德鲁克之路”对中国本土管理研究的启示

2017-03-11 21:06周云杰李平杨政银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7年6期
关键词:融会贯通德鲁克商学院

周云杰,李平,杨政银

Abstract: This paper consists of two parts to highlight the greatest guru of management,Peter Drucker,about his unique insights and achievements about management research and education: (1) a letter from Drucker to the editor of The Economist concerning its report about Drucker on October 1st 1994; this letter is publish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world; (2) the comments from several management scholars including Julia Wang,Shuming Zhao,Chunhua Chen,and Ping Li and his team regarding the letter by Drucker.This paper has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innovation of Chinese indigenous management research and education.

Key words: Peter Drucker; management research and practice; management as a liberal art;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The Economist

融会贯通:“德鲁克之路”对中国本土管理研究的启示

周云杰1,李平2,杨政银2

(1.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2.西交利物浦大学国际商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国内管理学界近来就管理研究的价值取向、范式选择等问题进行了激烈争论,但争论中涌现的共识是中国管理研究的现状差强人意,有重大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寥寥。尤其令人担忧的是中国管理研究逐步与西方主流研究标准“接轨”,却与中国管理实践渐行渐远。中国管理研究的现状与恢弘蓬勃的中国管理实践不相匹配,这不得不引发我们的反思。

在中国管理研究自身亟须转型升级的岔路口,回顾“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的管理学研究之路具有独特意义。德鲁克在管理领域的影响力毋庸讳言,他的伟大成就更多地来源于他的管理思想对管理实践的巨大影响力。如果按照现行学术评价标准,绝少发表学术性论文的德鲁克,不太可能在商学院生存。然而,德鲁克凭借其对管理的深刻洞见取得了可能比其他任何“主流管理学者”更大的影响,尤其是对管理实践的独特影响。重温“德鲁克之路”,就是把他的经历当成一面镜子,一方面映照出国内管理研究界的现状,另一方面为中国本土管理研究的出路折射出一束光亮。

管理研究的根本使命是为社会组织管理的改进提供有效的启发与指导,其根本目的是追求研究影响力。概括言之,研究影响力有三个层面的内涵:一是做出纯研究的理论贡献;二是为教学提供素材;三是对管理实践具有启发与指导意义。这三者并非天然彼此独立分离,而常常是一体三面,相互融合与促进。只是具体到研究者个体,并不一定每人同时具备,可能是三者选其一或其二;此外,三者同时具备的少数研究者在三者具体比例结构方面各有侧重。比如德鲁克的影响力主要在于第三以及第二点,而马奇的影响力则主要在第一和第二点。不言而喻,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三者兼顾,这就必须追求理论与实践,东方与西方这两大维度的融会贯通。

与个体研究者不同,对于整个管理研究社区而言,以上三个层面则是必须同时兼顾,缺一不可。尤其是作为一门职业性学科(如同工程学,医学和法律学,但区别于经济学和心理学),管理学对管理实践的启发与指导是检验其研究成果不可或缺的标尺之一,无论是短期或长期的衡量标准。如果一项管理研究成果与实践始终关联不大,甚至毫无实践启发意义,此类研究就有严重缺陷。

德鲁克是一位在管理实践与教学领域具有非凡影响力的大师,而马奇则是在管理学术研究方面有着卓越影响力的大师。虽然他们二人走的路径不同,但都在管理领域创造了巨大的影响。在这一点上,他们殊途同归。我们认为,最理想的状态是同时兼顾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融会贯通,相当于将德鲁克与马奇集于一身!虽然对于研究者个人,这几乎不太可能,但对于整个管理研究社区,这却是可能且必须的。因此,管理研究者个体应该尽量努力兼顾理论与实践,因为这是管理研究的最佳路径;作为管理研究社区,研究(包括教学)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德鲁克之路”启示我们,中国本土管理研究须走“知行合一”之路。“知”代表管理研究,而“行”代表管理实践,这两个领域只有“合一”,甚至“不二”,才能让管理成为社会的基本“器官”,这也是促进整个社会发展进步的最佳模式。特别值得指出,德鲁克管理思想与王阳明心学高度暗合:德鲁克认为管理是激发人的潜力,王阳明则提倡“致良知”;德鲁克强调管理的实践性,王阳明则注重“知行合一”;德鲁克重视目标管理,尤其主张为顾客创造价值,王阳明思想则在近代日本被解读为“义利合一”(这在日本商业之父涩泽荣一的《论语与算盘》一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方面,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瑞敏不仅是一名企业管理者,更像是一位理论研究者。作为德鲁克的忠实粉丝,张瑞敏经常引用德鲁克的经典理论,如“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张瑞敏在海尔提出了“人单合一”理论模式,其实践让中国企业走到了世界管理的前沿。在此模式中,“人”是创客(员工及合作者)的独特追求(自我实现),“单”是用户(已有用户及潜在用户)的独特需求(体验),“合一”就是创客与用户互动互惠,特别是让每位创客成为自己的CEO(正如德鲁克所言),在为用户创造体验价值的同时创造自我价值,从而实现利他利己的融会贯通(这正是“成就感 ”的完整意义,既成就他人,也成就自我)。海尔用12年的时间(2005—2017年)潜心实践这个理论模式,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效。这一模式不仅成为国内外各大商学院争相研究的管理实践典范,也为中国管理理论创新开创了引领世界的先河。

基于这样的认知和价值取向,我们认为中国本土管理研究既要“顶天立地”,也要“东西融合”。“顶天立地”指“顶”中国传统哲学的“天”,“立”中国管理实践的“地”,即扎根于中国管理实践的沃土,并探究其背后的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理念的根源,从而构建独具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东西融合”指贯通西方的管理理论及方法与中国的本土管理研究及实践。换言之,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正是构建源于中国本土又有世界普适性管理理论的两大最为有效,并且相互依赖的进路,两者共同构成中国本土原创管理研究的康庄大道。

Drucker’s Letter and Its Comments

Abstract: This paper consists of two parts to highlight the greatest guru of management,Peter Drucker,about his unique insights and achievements about management research and education: (1) a letter from Drucker to the editor of The Economist concerning its report about Drucker on October 1st 1994; this letter is publish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world; (2) the comments from several management scholars including Julia Wang,Shuming Zhao,Chunhua Chen,and Ping Li and his team regarding the letter by Drucker.This paper has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innovation of Chinese indigenous management research and education.

Key words: Peter Drucker; management research and practice; management as a liberal art;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The Economist

(责任编辑:雨 橙)

周云杰(1966—),男,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海尔集团总裁;

李平(1957—),男,西交利物浦大学国际商学院终身教授;

杨政银(1985—),男,西交利物浦大学国际商学院博士研究生(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融会贯通德鲁克商学院
HICOOL商学院 集结来自世界的科技力量
德鲁克PACE压力控制器
化繁为简 融会贯通——例谈概率知识综合问题
德鲁克PACE压力控制器
德鲁克PACE压力控制器
德鲁克PACE压力控制器
左顾右盼 瞻前顾后 融会贯通——基于数学结构化的深度学习
巴黎高等商学院荣登《金融时报》欧洲商学院排名榜首
商学院撞上新媒体
搜寻“一带一路”倡议下商学院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