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李斯列传》辩李斯之死

2017-03-11 22:15刘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20期
关键词:赵高游说李斯

刘阳

(北京市第十九中学,北京 100089)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出身卑微,为小吏。却从小有抱负,看到厕中老鼠“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粮仓中的老鼠却“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慨然叹道:“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其不屈服于卑下出身,想要通过努力建立一番功业的心理,也就跃然纸上了。

其后李斯“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成之后,看到当时的六国在秦国巨大政治和军事压力之下,苟延残喘,皆不足以建功立业,只有西边的秦国,才有自己的用武之地,“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决定前往秦国游说秦王,临行前,对他的老师说:“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讬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短短几句话,李斯汲汲于改变由出身所决定的命运的雄心,表露得淋漓尽致。

李斯西入秦,为吕不韦舍人。吕不韦也比较看重他,“任以为郎”,于是便有机会游说秦王。以软硬兼施的方式,离间东方六国君臣,“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屈服的以财货贿赂之,不屈服的,“使其良将随其后”。“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总的目的是要进一步削弱六国的实力,从根本上瓦解各国统治的基础,为秦王最终统一六国做准备。秦王听从了李斯的建议,并拜他为客卿。

然而命运总是喜欢作弄人,刚成为秦客卿不久,便赶上秦宗室大臣的逐客令:“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以游说方式获得秦王亲睐的李斯,自然在名单之中。李斯发愤作 《谏逐客令》,恰恰也符合秦王心意,于是“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李斯官至廷尉。其后二十余年,秦王终于统一六国,建立起秦帝国,以李斯为臣相。其后秦王废封建,立郡县;“明法度,定律令”;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治离宫别馆,周遍天下”;“又巡狩,外攘四夷”。如是种种,“斯皆有力焉”。这种表述的另一面是,李斯的政策和建议符合秦王的意志,故能获得秦王非常强有力的支持,也只有在秦王的支持下,李斯才能顺利将自己的“帝王之术”变成现实;而李斯本人,深得秦王信赖,不仅给予他高爵厚禄,还在临死之时,以他为顾命大臣。

至此,李斯的人生走到了最高点。“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司马贞《索引》言:“税驾犹解驾,言休息也。李斯言己今日富贵已极,然未知向后吉凶止泊在何处也。”李斯似乎也意识到自己接下来的命运,才有了这一番感慨。

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东游会稽,崩于沙丘台。临死前,以宦人赵高与李斯同为顾命,一方面是基于对李斯的信任;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李斯的防范之心。李斯现在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位高权重,在百官中又很有威信,谁知道他会不会成为第二个吕不韦呢?

其后李斯在赵高的威逼利诱之下,篡改始皇遗诏,赐死扶苏、蒙恬,以二世为皇帝,自己仍居臣相位。这一事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赵高最后对李斯讲的话:“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必有乔松之寿,孔、墨之智。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完全道出了李斯的心意,于是“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以不能死,安讬命哉!’”并非李斯缺乏操守,而是就一个出身卑微,却机缘巧合,建立一番功名,获得荣华富贵的人而言,眼前的名位来之不易,哪能轻易地说放就放。在“忠信”与“名位”之间,李斯最终选择了后者。这样一来,“沙丘之谋”变成李斯攥在赵高手中的权柄,以至于最终成为自己被杀的原因:“夫沙丘之谋,丞相与焉。今陛下已立为帝,而丞相贵不益,此其意亦望裂地而王矣……且丞相居外,权重于陛下。”位高权重本不是二世惧怕李斯,并决意要除掉他的原因,更根本的原因恐怕是,二世本身也是“沙丘之谋”的主角,同样有权柄握在李斯、赵高手中。赵高为刀笔吏出身的阉人,本不足惧;李斯的存在,则始终是二世皇帝位的一个威胁,即便二世借赵高之手尽杀秦诸公子后,这种威胁仍然存在。因此李斯的死,又是一个必然的结局。

堂堂臣相,竟然掣肘于一个宦官,背后的原因颇耐人寻味。并非李斯不懂权术,否则他仅凭“口舌”,根本就无法被秦王“擢为丞相,封为通侯,子孙皆至尊位重禄”。也并非“沙丘之谋”就足以成为完全钳制李斯的把柄,而是从“沙丘之谋”起,李斯就身处信念与现实之间巨大的矛盾漩涡之中。一方面,李斯并非只是“逞口舌之辩”,纯粹为了谋求功名利禄的纵横之士,他从荀卿学“帝王之术”,是相信这种理想可以变成现实,这才背井离乡,到千里之外的秦国,游说秦王,希望将理想变成现实。另一方面,“游说”始终是李斯在秦国的生活方式,除了君主的信任,他没有任何可资借的东西来维持其在秦国的身份和地位。因此始皇一驾崩,李斯的人生马上就由巅峰上跌落下来。他与皇帝之间的是绝对的君臣关系,他的言行举止,不仅要符合帝国的利益,更要符合皇帝的心意。因此二世继位后,李斯便周旋于赵高与二世之间,焦头烂额,想尽了一切办法自保,却还是逃不脱“游士”与生俱来的命运。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李斯被拘咸阳大狱中,上书二世,批评赵高奸邪,二世昏庸,并自诩“忠臣”,甚至说出“吾必见寇至咸阳,麋鹿游于朝也”这样大逆不道的话来。看到上书求生无望,于是再次上书,将秦始皇的功业,表达为秦国的“七宗罪”,就一个身居朝堂的重臣而言,这是赤裸裸的“以下谤上”。李斯的举止,更像一个为某个对象献出了自己一切,却没有收到预期回报的人,在末了悔恨交加的呼号。这也不难理解,一个由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帝国,瞬间便落入风雨飘摇之中,眼睁睁地看着它崩塌却无能为力;不仅如此,自己的身家性命也都搭了进去。还有什么能比这更让人悲哀的呢?

接下来的故事无需再述,只有一个问题需要讨论。二世严刑峻法,戍徭、赋敛无度。李斯数谏二世不见从,又为章邯等人“诮让”,“李斯恐惧,重爵禄,不知所出,乃阿二世意,欲求容,以书对”。李斯患得患失的心理,展现得淋漓尽致。

弱点,一再逼迫,最终将李斯逼上了绝路。

我们读历史,总是或多或少地夹带了感情和价值判断在其中。对于李斯的遭际,我们总会想,如果当初他不那么选择,结局就不会是这样的了。但作为置身真实的历史和权力漩涡的人,有太多的无可奈何了。

[1]钱穆.八十忆双亲 师友杂忆[M],北京:三联书店,2005.

[2]郭建.李斯:不得好死的秦国“法官”[J].文史天地,2016(11):8-11.

[3]王克奇.知人论世说李斯[J].东岳论丛,2015,36(6):107-114.

猜你喜欢
赵高游说李斯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electroacupuncture plus long-snake moxibustion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 due to kidney deficiency and cold coagulation
美国科技巨头游说政府费用大增
指鹿为马
指鹿为马
赵高的阴谋
李斯自食苦果
印度应该使政治游说合法化吗
只爱黑白红
儿时的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