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策略思考
——以武夷学院为例

2017-03-11 18:43吴承祯汤凤莲郑细鸣
武夷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武夷福建省应用型

吴承祯,汤凤莲,贾 蓉,郑细鸣

(1.武夷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2.武夷学院 教务处,福建 武夷山 354300;3.武夷学院 办公室,福建 武夷山 354300)

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策略思考
——以武夷学院为例

吴承祯1,汤凤莲2,贾 蓉3,郑细鸣2

(1.武夷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2.武夷学院 教务处,福建 武夷山 354300;3.武夷学院 办公室,福建 武夷山 354300)

近年来,武夷学院以示范应用型高校建设为引领,深化产教融合,密切校企合作,坚持亲产业的办学理念、探索产教融合的办学机制、构建跨学科的专业集群、建设重融合的产业学院、推行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课程(环节)应用性品质、搭建接地气的创新平台、打造“双师双能型”的教师团队,在产业学院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创业教育、科技服务地方、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取得较显著成效。

产教融合;产业学院;专业群;创新创业

武夷学院位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坐落在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素有“朱熹故里”之称、“双世遗”之地——武夷山市。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58年的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2013年高质量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为加强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全面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学校2014年开始启动示范应用型高校建设,2016年正式确立为福建省向应用型转变试点高校。学校秉承“涵养穷索,致知力行”的校训,坚持“地方性、应用型、有特色的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密切校企合作,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转型过程中对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实施策略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思考。

一、确立亲产业的办学理念

学校2013年高质量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后,准确研判高等教育及经济社会发展新态势,推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加快实施转型发展战略,瞄准地方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着眼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应用性科技的供应侧改革,依托地域特点,发挥后发优势,在办学实践中探索形成了“亲产业、跨学科、重应用”的办学理念,确立了 “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特色化”的办学定位、“打造区域特色鲜明、服务地方能力强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目标定位、“培养服务于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培育形成了“传朱子理学,做武夷文章、育新型工科”的办学特色。

2014年11月,学校入选全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成员校,并被确立为福建省应用技术大学建设试点院校,全面启动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工作;2015年,学校竞争性项目指标排名位列全省高校第9位,发展潜力位列第13名,居全省新建本科高校前列;2016年6月,学校经省教育厅批准实施整体转型,应用型高校建设向纵深推进。

二、探索产教融合的办学机制

学校构建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的双主体育人长效机制。通过章程、董事会制度等改革举措,将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作为基本的办学制度固化下来,以制度建设推动改革创新,完善了二级学院办学绩效考核办法,强化二级学院自我管理。从学校、二级学院、教师与企业的多层次的沟通协调,学科专业的共建共享,学校与企业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师资培养、培训的互派互通,培养培训基地的共建及互用、产学研项目合作等方面构建校企深度对接合作的体制机制,为学校与企业的深层次合作提供保障。

近年来,学校立足“大武夷”县域产业发展需求,按照“一县一特色、对接有重点”的原则,与“大武夷”经济圈15个地方政府、产业园区签订校地协作协议并展开实质性合作,如与南平市共建“美丽乡村研究院”,与福建省邮政管理局共建快递业务员职业技能鉴定考点和闽北快递业人才培养基地,与武夷山市联合开展的农业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助推顺昌县张墩村“要富、要美、要乡愁”的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打造“洋庄乡高校服务新农村精品示范实践基地”等。学校与欧浦登公司、中国电信、中国移动、星网锐捷等大型企业合作共建实训中心、专业实验室,与台湾欣龙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种质资源研究中心;与当地旅游企业、茶叶企业137家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校与企业实施预就业培养模式,合办专业,开设了“太阳班”;与旅游企业岗位对接,实行3+1培养模式,引入多门企业课程;与建筑企业实施611产学研培养模式。这些模式较好地满足了企业的个性化需求,也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构建跨学科的专业集群

学校围绕闽北支柱产业的转型升级,瞄准区域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不断推进学校专业群与区域产业链的高度融合,构建6个专业群:生态食品产业专业群,服务南平千亿食品产业;旅游养生产业专业群,服务南平千亿旅游养生产业;智能控制产业专业群,服务南平千亿机电产业;生物资源利用专业群,服务南平千亿竹产业和五百亿生物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专业群,服务南平特别是武夷山文化创意产业;智慧城镇建设专业群,服务武夷新区、延平新城及新型城镇化建设等。以核心专业为龙头,从运行组织建设、专业交叉融合、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验实训、教学资源库、教学管理等多方面进行建设。

截至目前,设置的41个本科专业与地方产业匹配度较高,对接南平“5+3”重点产业链的六大专业群涵盖学校33个专业,占现设专业的81.6%;旅游、茶学、艺术学等特色专业学生占比30%,工科专业18个,在校生占比达50%;6个专业群已获准省级立项建设,环境工程等7个专业获批省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立项建设。“茶、旅、艺专业优势特色鲜明,工科专业发展势头、就业前景良好,管理、经济类专业应用型定位明确”的应用型专业布局日渐完善。

四、建设重融合的产业学院

学校创新办学模式与机制,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项目共担、互惠多赢”的原则,以“协同育人、协同创业、协同创新、协同发展”为目标,在推进学科专业群与产业、行业、企业对接的基础上,根据合作的对象及功能需求,组建了多种形式的产业学院:与福建圣农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圣农食品学院(校企综合型)、与福建太阳电缆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太阳电缆学院(校企订单型)、与福建省旅游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建中旅学院(校行合作型)、与武夷山市政府共建朱子学院(校地合作型)、与台湾中华海峡两岸教科文交流学会共建玉山健康管理学院(校台联合型)、与香江集团等大型企业通过2011协同创新项目共建武夷山茶学院(协同创新型)六大二级产业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合作,以达到协同创新、互惠多赢的目的。

近年来,在学校、地方、企业各合作方的共同努力下,产业学院建设稳步推进。其中,福建圣农集团有限公司捐赠2.0亿元共建的圣农食品学院一期综合楼主体工程已完成;与南平太阳电缆公司达成每年100万元支持的太阳电缆学院常态化合作,已有3届100多名毕业生在企业就业,受到企业欢迎;玉山健康管理学院2016年有5个专业招生,现有学生579名;中旅学院重点在校企共建专业、共育人才、共同研发、联合申报课题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武夷山茶学院与大型茶企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协同研究、协同育人;朱子学院出版专著12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2项、省社科规划项目10项,初步形成了 “武夷书院讲坛”“海峡论坛”“武夷山朱子文化节”等朱子文化传播品牌。同时,学校加强了产业学院体制与运行机制的研究,申报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产业学院建设与运行研究》获批福建省重大教改项目立项(全省本科高校共评6项);圣农食品学院实验实训基地、玉山健康管理学院实验实训基地两个项目获批国家发改委产教融合规划项目。

五、推行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整体构建了“应用驱动、职业引领、协同培养”人才培养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专业、课程需求融入企业课程资源,利用企业教师,企业教室开辟课堂,进行现场教学,实现了校企共同设计课程,共同实施教学,增强了学生的行业和职业适应性。根据专业特点探索出方向对接预就业、岗位对接全岗训练、项目对接嵌入培养、作品对接工作室模式等合作育人模式。持续实施预就业培养模式,开展“青松班”、“盛丰班”等企业专班建设,满足企业个性化人才需求。除人才培养外,还在外聘教师、共建仿真实验室、应用型课题研究、企业员工培训、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合作。

近三年来,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福建省建筑结构大赛、福建省机械创新大赛等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得奖项400多项。2016年,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美国数学会主办的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国际二等奖三项;在第十届福建省大学生机械创新竞赛中获一等奖五项,二等奖四项,其中有2组入围2016年国家级机械创新竞赛预选赛,在全省本科院校中排名第五;在第十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华南赛区决赛中获全国二等奖一队,获华南赛区三等奖一队。

六、不断提升课程(环节)应用性品质

学校进行了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构建了能力矩阵与对应性课程体系;更新原则性要求,同步推进配套教学大纲、考核大纲的修订,引导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改革;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计算机、大学体育等公共基础课已启动分模块、分类化、分项式教学改革;推进毕业论文(设计)的多样化、应用化改革,扩大作品、产品、软件、模型、商务方案等多样化成果形式;加大实验项目来自真实情境的比例;在专业教育中强化了应用理念,实现了理论到技能的贯通,凸显了“本科标准+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形成了“一专一特色”的专业竞赛模式,实现了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改革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管理方式,将项目结题、项目展示和遴选优秀项目三者结合,强化了学生应用能力的训练。

2015-2016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结题产生各类学生作品达150件。2016届学生毕业设计来自实验、实习、社会调查等实践中的选题占总选题数的83.24%。 2016年,学校开展教学成果奖的评选,评出30项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主要为在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综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改革、实践教学、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有创新与成效的成果。

七、搭建接地气的创新平台

学校充分发挥已有科研平台的支撑和集聚作用,以对接省市重大项目规划与设计、攻关区域支柱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为切入点,推进校地企多元、多形式合作共建科技创新平台,促进应用技术研究,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近年来,先后与太阳电缆、东方仿真、青松股份、欧浦登公司、中国电信、中国移动、星网锐捷等大型企业合作共建专业实验室;携手福建省茶科所、浙江大学、香江茶业集团等联合申报并成立了中国乌龙茶产业协同创新中心(2011协同创新中心);依托“一县一特色”的对接模式,校地共建“福建省生态与健康重点实验室”“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创新平台”“闽北科技研究院竹产业研究分院”等创新平台。

“立地”方能“顶天”,扎根地方的科技服务为学校科研水平的提升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仅2015年,学校“中国乌龙茶产业协同创新中心”通过认定成为我省第二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获财政资助经费1500万元;新增了“福建省生态产业绿色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竹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武夷传统艺术研究中心”等省级特色创新平台5个;新增国家级项目3项、省级项目36项、32项横向服务社会项目、2项福建省科技进步奖、1项福建省百花文艺奖、2项南平市科技进步奖。截至目前,学校各类科技创新平台37个,近20个平台与地方产业密切相关,初步构建起了科研服务地方发展的支撑平台体系,逐渐形成了以绿色产业、朱子理学和武夷文化为平台,以地方社会经济文化为主战场、产学研企合作研究以及校地、校企“协作攻关”、“产业化实践”的研究特色。

八、打造“双师双能型”的教师团队

学校采取了一系列工程推进建设一支既能讲理论(讲师),又能指导实训(技师),还能与企业共同进行技术研发(工程师)的“双师双能型”的团队。一是双向互聘建立团队,通过校企双向任职、双向互聘构建专业建设团队及课程教学团队。每年聘请100名左右企事业单位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担任学校兼职教师,每年聘请50名左右台湾的博士或紧缺专业硕士到我校任教,每年柔性引进5名左右双师型专家教授到我校任教;二是加大选派教师外出学习力度。学校出台《关于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围绕“双师双能”型教师的2个能力定位,每年选派50名左右教师深入企业(行业)一线进行学习与实践探索,选派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到境外高校或相关机构学习管理模式与教学模式。

经过建设,学校现有专任教师69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35%,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75%;引进20余名具理论功底和产业经验的台湾博士到校任教,我校双师双能型师资达到315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5.3%。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3人、福建省教学名师5人、福建省第四批引才“百人计划”团队1支、“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福建省第二批优秀人才“百人计划”-在闽优秀台湾人才1人。

九、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学校着力于双创理念全程渗透,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育;着力于实践教学综合改革,加强创新创业能力常态训练;着力于全方位服务体系构建,提升创新创业指导服务水平;着力于立体化创新创业平台搭建,优化创新创业实战环境;着力于创新创业经验推广,浓厚创新创业教育氛围;着力于管理制度创新,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激励机制。创新创业教育校内校外服务保障体系已基本搭建,学生创新创业成果丰富。

2015年,福建省首家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落户我校,该基地2016年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武夷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成为首批“福建省青年创业示范园区”,也是唯一入选“福建省青年创业示范园区”的本科高校。近三年,学生在福建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5个铜牌;1人获“创业之星标兵”,2人获省“创业之星”奖,7人获“创业之星提名”奖,获奖数量和等次位居我省新建本科院校之首;19个创业团队获省人社厅高校毕业生省级创业资助,居全省高校首位;学生承担了108项国家级和227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目前,学校有4个专业被确定为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6门课程被确定为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学校“2个100”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区格局已初步形成:即校内可容纳在孵项目100个,校外辐射企业100家。校内注册备案的大学生创业团队已有180多支,培育学生创业示范店50家,带动直接就业人数达500余人。

(责任编辑:苏娟娟)

A Strategy Thinking of on Promoting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 Applied University——A Case Study ofWuyi University

WU Chengzhen1,TANG Fenglian2,JIA Rong3,ZHENG Ximing2
(1.Wuyi University,Wuyishan,Fujian 354300;2.Office of Academic Affairs,Wuyi University, Wuyishan,Fujian 354300;3.School administrative body,Wuyi University,Wuyishan,Fujian 354300)

In recent years,in order to budild demonstrated and applied university,Wuyi University deepenes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closes the cooperation of 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adheres to th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of closing to the industry,explores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mechanism,And to builds interdisciplinary professional cluster,budilds syncretic industry university,carries out cooperative education personnel trainingmode,improves the applied quality of courses(link)constantly,setsd up the innovation platform closing to the local,forged the teachers team having two kind of qualification and two kinds of ability.Having obtained significant results in the institute of industry university construction,talent cultivationmode reform,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to the local,students'ability training,and so on.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industry university;professional cluster;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G646

A

1674-2109(2017)04-0001-05

2016-12-07

福建省2016年本科高校重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应用型本科高校产业学院的建设及运行研究”阶段性成果;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海峡两岸职业教育专项研究课题(FJJKHX16-116)。

吴承祯(1970-),男,汉族,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武夷福建省应用型
《武夷天下秀》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武夷学院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基于PTR-TOF-MS与GC-MS技术的武夷水仙和武夷肉桂香气特征分析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