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元表征中深化概念理解

2017-03-12 20:35卢清荣
江苏教育 2016年19期
关键词:多元表征概念教学

【关键词】多元表征;动作表征;肖像表征;符号表征;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4-0061-02

【作者简介】卢清荣,江苏省睢宁县实验小学(江苏睢宁,221200),高级教师,徐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徐州市名教师。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在人类智慧生长期,有三种表征方式在起作用,它们是动作表征、肖像表征和符号表征。这三种表征系统的相互作用,是人类认知生长和智慧生长的核心。三种不同表征代表着思维活动的不同程度。学生获得数学概念往往是以线性方式从动作表征到肖像表征,最后通过抽象思维形成符号表征。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常见的问题有:注重动作表征,缺少与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动作表征只停留于操作层面;只掌握概念的肖像表征而未达到符号表征,对概念的理解仅停留于具体化阶段;未经历或肤浅地经历动作表征和肖像表征过程,过早进入抽象的符号表征阶段,以至于学生对概念理解“形式化”。教师如果能在概念教学中把三种表征有机融合起来,将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现以苏教版二上《认识线段》一课的教学为例,对概念教学的表征方式进行探讨。

一、在动作表征中引入概念

所谓动作表征,是指通过动作反应对知识进行表征,有些数学概念的定义就是通过动作的描述来表征的。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教学概念时,教师应选择动态的直观材料,通过操作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感知隐藏在动作或实物中的数学概念,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的直观表象。

课始,教师先请一名学生演示溜溜球的玩法,引导其他学生观察。溜溜球从手中滑下的一瞬间,球下落将绳子拉直,迅速形成一条直直的线。接着,教师出示一根毛线,问学生怎样才能把弯曲的毛線变直。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教师揭示线段的描述性定义——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作一条线段。最后,教师捏住毛线分别用单手、双手向内移动,并转换拉直毛线的方向,让学生指出从哪儿到哪儿是线段,并说出线段的起点和终点。

通过呈现溜溜球滑动的动态过程,向学生展示点运动形成线的现象;动手操作把弯曲的毛线拉成直的线,使学生感知线段的特征是直的;多次移动捏毛线的两手的位置,反复让学生指出线段是从哪儿到哪儿,使学生体会线段有始有终、可以测量、有限长等特征。在动作表征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追问,帮助学生感知动作表征与概念原型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他们主动形成线段的直观表象,初步认识线段的外部特征。

二、在肖像表征中抽象概念

所谓肖像表征,是指用心理表象来表征知识。儿童对实物直觉和知觉后在记忆中会留下它的形象、肖像或图片等,通过肖像可以获得知识,如高、矮等数学概念的认识就可以通过肖像表征来获得。学生对线段概念的认识,既不能仅仅停留在具体实物上,也不能一蹴而就地从实物原型直接抽象出数学符号。学生从动作表征中获得概念的初步表象后,教师应用肖像表征、语言表征等形式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

教学时,教师用两只手捏住一根毛线,并把它“请”到黑板上,拉直后用两个磁铁固定,让学生把它的样子画下来。对一些学生画的无端点的“线段”,教师不作评价,而是让学生来判断它是不是线段:有的学生说它不是线段,因为它没有手;有的学生说它不是线段,因为它没有磁铁……教师追问:怎样在这条线段上表示出两只手或两个磁铁的位置?有的学生在线段两端画上两个小点,有的画上两个小圆圈,还有的画上两个小竖线。教师拿出一张纸,折出一道折痕,让学生判断这道折痕是不是线段。学生思考后一致认为它是一条线段,教师追问:折痕上没有手,也没有磁铁,为什么它是线段?学生终于明白手和磁铁都不是线段的一部分,它们的作用只是帮助线段标明起点和终点;折痕的形状是直的,有起点和终点,所以它是线段。最后,教师课件演示把线段从折痕中“分离”出来,帮助学生强化理解线段两端小竖线所表示的意义,从而使学生对线段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都有了深刻的认识。

由两只手捏毛线形成线段,到用磁铁固定两点形成线段,这是对线段逐步抽象的过程。学生最初根据所画图形有没有手或磁铁判断它是不是线段,这是学生对线段认识的具体化阶段。此时,学生未能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质。教师出示纸的折痕,引导学生进一步识别线段,学生才开始真正认识线段的本质属性。教师把线段从折痕上“请”下来,揭示线段各部分名称,说明线段的特征和各部分作用,学生的认知在交流中不断得到完善和修正,对线段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也由浅入深。

三、在符号表征中形成概念

所谓符号表征,就是运用符号(如数学表达式)和语言文字表征知识。布鲁纳认为:符号特征对于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极为重要。概念的外显特征易于识别,结构中隐含的本质属性则需要强化,否则,学生学习概念时极易出现只记表象而不知内涵的现象。因此,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识别概念的外在特征,还要引导学生经历符号表征过程。

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线段的样子,并把它画出来,找出它的起点和终点,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的特征。接着,教师让学生选择大小、形状不同的纸,在纸上折出一条线段,展示不同学生所折的线段,并追问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教师要求学生用刚才的纸折出一条最长的线段,并与自己刚才折的线段进行比较,与同桌所折的线段进行比较,帮助学生认识线段有长有短。最后,教师问学生能不能在地球的南极和北极之间画一条线段,使他们进一步明确“两点确定一条线段,线段可长可短”,从而使他们头脑中“只有短的线叫线段,长的线不叫线段”的错误观念得到了修正。在观察、比较、操作和说理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符号表征,建构出了线段概念的完整意义。

四、在综合表征中内化概念

所谓综合表征,就是灵活应用动作表征、肖像表征和符号表征等多种表征方式。经历动作表征、肖像表征和符号表征后,学生已经能较完整地理解线段概念了。如果教师再提供一些正例与反例让学生辨析,将有助于他们内化线段的概念。

巩固环节,教师设计了变式练习,引导学生判断图1中哪些图形是线段,哪些不是线段,并说明为什么。从肯定例证中,学生可以发现线段无关形式和方向的变化;从否定例证中,学生从识别端点个数、线的形状等方面进一步认识了线段的本质特征。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等图形,让学生数一数每个图形中有几条线段,使他们发现:相同条数的线段可以组合成不同形状的图形;不同形状的图形需要线段的条数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相等。如果说先前学习线段是孤立的,现在则沟通了线段与图形之间的联系。这样进行综合表征,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把握线段概念的本质。

总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他们经历动作表征、肖像表征和符号表征过程,各种表征之间紧密关联,使学生的认识既具体化又形式化,有助于学生把握线段概念的本质内涵,促使他们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概念。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李光树.小学数学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3]托马斯·费兹科,约翰·麦克卢尔.教育心理学:课堂决策的整合之路[M].吴庆麟,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多元表征概念教学
多元表征学习:让数学学习深度发生
基于多元表征 促进全面理解
浅谈大班幼儿多元表征能力的培养
问题式探究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运用
对初中数学课程概念教学的求真与探微
漫谈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
多元表征引领动态思维
“多元表征理论”指导下对数的概念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