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在语文教材中的蕴含与发现

2017-03-12 08:35武娟
商情 2016年48期
关键词:语文教材文化课堂

武娟

【摘要】语文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必修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为了传承民族文化,提升青年一代的人文素养,在注重语文工具性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必然也会受到经典文化的滋养。语文教材以及语文课堂的进行,应该是醍醐灌顶一般的人文体验。

【关键词】语文教材 课堂 文化

教育是知识与文化的传续,也是人类由来已久的一种自觉行为。知识属于生存的本领,而文化的范畴要比知识更为广博,其定义也较复杂。一般认为,文化是人类在不断认识自我、改造自我的过程中,所创造并获得共同认可和使用的符号(包括文字、图像与声音)。

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从旧石器时代的发明创造,到每一回朝代更替,直至康、梁维新变法、何子渊教育革新,乃至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文化都已经成为了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文化来源于人,也服务于人。文化可能被一时间篡改甚至扭曲,但是文化绝不可能消亡,优秀的,为全人类共同认可的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资粮。

一、文化传承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使命

文化的继承方式难以尽述,而且可以代代相传,耳濡目染,甚至无师自通。而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活动,传承人类文化理所当然就是教育的功能之一。中共中央“十八大”《报告》论述了文化建设的三重意义:首先,它是民族的血脉。中华民族有上下五千年历史,五千年历史创造了璀璨中华文化,而璀璨中华文化又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绵延发展。中华文明是至今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断流的文明。继承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又是中华民族昂首走向世界、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资源。其二,它是国家实力的象征与体现。文化既是软实力,又是硬实力。当它成为一种科学核心价值观时,它是精神动力、吸引力,是软实力;当它转变为文化产业时,它又是物质生产力,是硬实力。其三,它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既是人民信念、信仰之源,也是人民丰富生活之源。随着改革开放与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发展,人的精神生活显得越来越重要。就此而言,发展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是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文化建设也是民生建设。

二、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元素

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各级教育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当然是无须细述的。从启蒙直至高等教育阶段,文化的熏陶渐染,甚至会伴随生命的全过程。从中学语文教材来说,内容包括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几个主要部分。教材植根于培养目标,从社会需要的角度出发,对学生阅读欣赏、应用写作、口才表达等能力进行系统的指导和训练。

仅以中国古典文学为例,就编入了《诗经》、《楚辞》、《百喻经》,《老子》、《论语》、《孟子》、《韩非》、《史记》、《汉书》以及不胜枚举的其他诸子百家及史志巨著;有曹植、曹操、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张若虚、李商隐等重要历史文化名人名作;有《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等名著章节;还有《浪淘沙》(李煜)、《雨霖铃》(柳永)、《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声声慢》(李清照)、《永遇乐》(辛弃疾)、《窦娥冤·法场》(关汉卿)《牡丹亭·游园》(汤显祖)、《西厢记·长亭送别》(王实甫)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名段。无论是花木兰、刘兰芝、杜十娘、林黛玉,还是葛朗台、夏洛克、汉姆莱特、罗密欧,也无论是阿Q、孔乙己、闰土、祥林嫂,还是周朴园、华老栓、骆驼祥子、陈奂生,更不用说《边城》中的至美人性、翠翠的如水清纯。语文课本所呈献给我们的美丽,一如湘西的风情,让我们陶醉和痴迷!而语文课的教与学,便是古往今来人类智慧与美好情感的薪火相传。也唯因如此,语文的教学才显得那么重要,那么神圣!

由此我们大体可以看出,语文教材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更加讲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尤其是文学鉴赏部分精选了那么丰富的古代名家名篇,既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熏陶,也注重人文观念的思想启迪;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价值。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发掘这种文化价值,对学生加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现当代文学方面,更有诸如徐志摩、鲁迅、茅盾、艾青、老舍、曹禺,以及欧美文学如威廉·莎士比亚、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莫泊桑、罗曼·罗兰等等不一而足。教材围绕学生人格的健全,将自我人格的养成、社会人格的塑造与超越人格的形成分成若干专题,每个专题都精选出多篇古今中外优秀名篇。通过对这些专题经典诗文的研读,能激发出潜藏在他们心中的良知与爱,接续几千年的优良传统,培植起坚实的文化心灵,促进他们人格的健全,以抵制现实的诱惑,对抗道德的沦丧,真正成长为一个正直的现代公民。

三、語文教学中文化素养的发掘

纵观教材,我们注意到,在编写体例和选文上很有新意。例如选文力图突破偏重知识性、工具性的局限,对古今中外有利于学生人格健全的人文资源与经典诗文都兼收并蓄;每讲前设置引领式的导读和开放式的议题,指出阅读的兴奋点和讨论的焦点;每篇文章的阅读提示和思考题不作独断性结论,而注重启发性;“推荐阅读”栏目则充分考虑到视觉文化时代到来之后学生阅读习惯的变化,推荐了相关的视频。

教材还特别选编了诸如《尘世是唯一的天堂》(林语堂)、《完整生命的三个层面》(马丁·路德·金)、《敬畏生命》(阿尔贝特·施韦泽)《大自然在反抗》(蕾切尔·卡逊)。这些篇章属于全人类的文化精髓,更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学校是用艺术熏陶人生的重要场所,语文课中优美的语言文字,华美的词藻,寓意深刻的言论,无不让学生感受到文学的美,并在美的愉悦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语文教师在解读作品中,调动学生用真情实感去感受语言文字的内涵,感受文中人物的心智,感悟作者抒发的真挚情感,从而认知事物,升华人格,更学会做人。

文章本来就是心智的凝聚,教材的选编更需要慧眼独具,沙里淘金。长期沿用的不朽篇章,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充满着永恒的文化内涵。作为教师,就是要搭建一座桥梁,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让他们和课文息息相通,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委曲衷情,真正走入不同时代诸多圣贤精心营造的精神家园,获益于最丰富、最美好的文化经典。

猜你喜欢
语文教材文化课堂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欢乐的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谁远谁近?
论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文吟诵教学方法
语文教材中寻找口语训练的契机研究
小学语文教材共有课文的词语编排情况考察
初中语文教材中情感元素的教育价值研究
写字大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