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道释文化经典版刻《西厢记》插画的现代启示

2017-03-12 00:57高春妍
皖西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书坊徽派西厢记

高春妍

(皖西学院 艺术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徽州道释文化经典版刻《西厢记》插画的现代启示

高春妍

(皖西学院 艺术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明清时期徽派风格《西厢记》在中国古代出版发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精美插画打开了视觉文化与出版文化的交流之门。本文就明清道释文化经典版刻《西厢记》插画风格特征及其在出版竞争中重要地位的确立进行分析,并就明清出版文化与视觉文化间的交流及对现代出版的启示进行探讨。

道释文化;西厢记;徽派版刻;出版文化;视觉文化

元杂剧《西厢记》描述的是书生张生与崔莺莺追求爱情自由的故事,该剧戏曲插图在明清出版市场竞争推动之下,顺应时代,传统重文轻图观念悄然发生变化,图像与视觉设计部分形成新的出版市场驱动,大量刊刻发行的《西厢记》版画彩色插图凸显出当时出版文化中对“视觉性”越来越多的重视。明清时期传统道释文化长期滋养下的徽派风格版画异军突起,迅速扩展到全国各地,徽派画家与刻工联手创造了众多的《西厢记》插图精品,为中国古代出版文化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 明清徽派版刻《西厢记》插图的发展概况

明清时期《西厢记》的故事家喻户晓,以戏曲故事情节、人物为题材创作的插图版画随着剧本的刊刻而广为流传。各家书坊为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抢占市场份额,凸显自家特色,围绕《西厢记》创作了相当数量的版画插图。已知保存最完整、年代最久远的插图本子是明弘治年间北京金台岳家刊刻的《西厢记》。以此为代表的明前期版刻构图多以情节内容为单元,造型粗拙,正文上文下图式样普遍流行。明朝万历年间,资本主义萌芽开始确立,中国早期商品经济悄然兴起,迎来了出版市场的黄金时期,书籍插图创作也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西厢记》刊刻达到高潮,刊刻数量大大超过前期,各种流派插图争奇斗艳,徽派版刻插图则是其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古徽州明清时期作为四大刻书之首、南方图书市场中心更是创作了很多精品,徽派华丽细密之风迅速成为版刻插画主流,并为后来新安画派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著名道释画名家丁云鹏、陈老莲、汪耕等与歙县黄氏刻工精英黄一楷、黄一彬等共同创造了众多精品,不胜枚举。如明万历二十五年徽州玩虎轩汪光华刻本《北西厢记》、启凤馆刻《元本出相北西厢记》插图创作已达到“图”与“文”的完美结合,充分展示出明代版刻插画的艺术价值,堪称经典之作,成为当时“全盘徽化”的范本,辐射至全国各地。

明末是徽派版刻最辉煌时期,清初《西厢记》插图版画仍接近明代,但已很难有精品问世。顺治年间金圣叹评点《第六才子书》的出现对《西厢记》插画创作影响深远,清后期大多数刊本都是翻刻金圣叹评本《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刻意模仿前人,全无新意,少有佳作,徽派《西厢记》版刻插图创作走向衰落。

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文人价值观认为任何其他形式的视觉传达表现都不及文字内容重要。长期以来,文字叙事方式主导着出版文化,图像叙事价值被习惯性轻视。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商品思维在民间开始孕育,各地商业书坊为了促进销售,吸引读者,保持竞争优势,纷纷重金聘请名家点评、释考、参与插图绘制,并以此来标榜特色,提高自身价值。出版文化蓬勃发展刺激刻书质的变化,文本叙事形式已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视觉层面的经营竞争成为出版市场新的抓手。这个时期徽刻版本《西厢记》已经出现文字叙事性降低,版刻图像叙事商品化等新情况,图像叙事长期处于从属地位得到质的改变。版刻插图依附文本逐渐弱化,成为画家基于文本理解后的艺术再创造、文本之外的独立叙事形式和文本内涵的延伸。这种价值观念的转换使得版刻插图获得独立品格和审美精神,徽州刻工精湛技艺造就了大批精品之作,开启了传统出版文化对视觉向度的兴趣之门。

选择徽刻版本《西厢记》较能看出图文转换的流变趋势,从遗存资料来看,徽派风格刊刻版本辐射区域较广,徽商成功经营模式使得全国各地书坊纷纷学习仿效,一时间成为观测版刻插画发展的风向标。早期刊刻插图对文本依附性很强,插图的主要功能在于辅助文本叙事,体现出“图合于文”的出版理念。明中后期图书坊刻中心从北京、建阳南移徽州、金陵、苏杭等地,徽州本土道释画家积极参与到插画创作之中,文本插图的艺术空间得到拓展,独立审美为插图摆脱文本束缚奠定了基础,渐渐形成文本之外的独立叙事,插图重要地位明显提高。插图形象的直观自然引起读者共鸣,并为读者营造出更加饱满的阅读体验,对出版市场竞争产生重大影响,这无疑是出版文化的又一次进步与超越。

2 徽派版刻《西厢记》插图的风格特征

古徽州文化深受道释思想、程朱理学影响,民间崇文尚读蔚然成风。明朝万历年间,徽州已发展成为中国四大刻书出版中心之首,刻书坊林立,出版家众多[1]。精明的徽州书商为了确保市场份额,遂将目光转移到多姿多彩的插图设计上来,重视视觉性元素在阅读上的比重,“阅读”图像成为接受、理解文本内容的全新方式。古徽州能工巧匠云集,书画名家众多,徽派版刻插画在出版市场激烈竞争情况下声名鹊起,其版刻本《西厢记》成为明晚出版市场上最畅销的商品之一。徽派版刻插图风格随着徽商经营地域的扩展向全国辐射,创造了明代《西厢记》插画的辉煌。

2.1 装饰性

徽派《西厢记》插图创作汲取徽派版画营养,隽秀入微而极富装饰性。徽派版画秉承中国绘画传统文脉,具有较强线描性特色。版画制作过程中的装饰性被徽州书坊渗透到版刻插画创作之中,成为书坊间彼此较量的秘密武器。在徽派刻本《西厢记》中可见插图设计者对装饰性的多种运用方式,较好地阐释了装饰性与书籍视觉层面的关系。值得一提的是,徽派刻本《西厢记》插图有意减少了核心人物动作的部分空间,并以山水、花鸟等自然景观来替代。中国传统山水、花鸟绘画的强势介入,标志着装饰性因素在插画创作上的扩张。这种装饰趣味带给读者较多想象空间,稀释了对文本叙事的关注,带给读者更多的视觉欢娱。徽派版刻插画最常见的装饰手法是图案化,各式各样的图案重复分布在所有空间,主题人物如同身陷百花丛中。

另一特色装饰是边框在插画上的运用,这种边框设计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画页平行方形边框,而是画页四边之内另起一框,与文本主题部分截然不同。以边框界定描绘范围,主题人物动作被压缩在圆形框空间,背景山水、花鸟空间先声夺人、引人入胜,花饰则以重复方式安排在内外框之间。边框地带足以与中心主题图像相互抗衡,而成为画面的另一个中心,这种装饰新气象在徽刻《西厢记》插画中成为一种时尚。

2.2 书卷气

梳理明清徽派《西厢记》版刻插画风格的流变,可以清晰触摸到徽州道、释、儒传统文化合流对其深刻的影响。徽商也是儒商,尊师重教,知识传播体系完备。古徽州人文化素养较高,一些著名刻工本身就是画家,强大的徽州文化审美取向熏陶和造就了大批高素质人才,人才的积累为徽刻插图发展与辉煌奠定了基础,使得版刻插画洋溢着独特的书卷气。这种书卷气,是徽州文化内涵长期积淀与素质的自然流露,徽人精神之气的灵动。

明末清初,徽州本土画家的积极参与带来插画书卷气的勃勃生机。文人画借景抒情和不受绳规之气势,强调主观感受的强烈表现,从大自然中追求出世的超脱和清高,自然而然地汇流到徽派《西厢记》插图创作之中。新的审美体验增加了书卷之逸气,给读者带来美妙的阅读体验。

2.3 彩色套印技术

明末清初徽州书坊用心经营着书籍整体装帧形态,刊印色彩也是各家书坊竞争之利器。《西厢记》题材刻本在戏曲文化推动之下,早已深入人心,社会各阶层需求量较大,吸引着书商愿意投资用以改善彩色套印技术,商品市场化竞争成为彩印革新的主力推手。经过反复探索实践,天启、崇祯年间徽州刻工改良了套色刻印技术,采用“饾版”“拱花”方法,这种技术刊印出的彩色插画立体感较强,与原作相比几乎达到乱真地步。这种印刷技术开创了我国近现代彩色印刷技术之先河,将雕版印刷技艺推向极致,在中国古代出版史上是一个里程碑性的事件[2](P78)。

徽刻版《西厢记》中淋漓尽致的色彩表达,增加了读者的视觉快感,市场供应一书难求,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西厢记》版本,并对清初徽派版画的崛起产生了重要影响。

3 徽派版刻《西厢记》插画对现代出版的启示

《西厢记》故事通过戏曲演出、文本刊印、民间说唱等方式传播,民间耳熟能详。出版商若只刊印文本,不能吸引读者,必须突出自家特色方可抢占市场。徽州商业书坊积极招聘名家良工深度把握《西厢记》文本故事的重要情节与人物活动,将文字之意转化为视觉化图像的苦心经营推动着出版对视觉的关注,这种关注重新构建了明清时期的出版文化[3](P89)。徽州书坊通常做法是向“徽剧”“徽州皮影”“徽州雕刻”和“道释绘画”这些经常接触的视觉艺术领域汲取养分,发展新意。徽派风格插图画家对于装饰性运用的灵感就来自这些传统艺术,多种装饰语言运用呈现出的视觉效果、良好市场销售业绩均表明当时社会各阶层民众对视觉表达的浓厚兴趣。

明清徽派风格《西厢记》的大量刊印发行,改变了出版市场上重文轻图的传统观念,丰富了图像视觉性语言表达。该剧版本较多,流通量大,徽刻版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保持优势,得益于图文关系的革命和插图形式上的推陈出行,成为南北各大书坊竞相学习的榜样。也为当时商业性浓厚的出版文化与风起云涌的视觉文化间的相互交流碰撞,提供了具体空间。将图像“阅读”从语言文字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出版实践,在几千年高度崇尚文字的中国传统文脉语境中开始了视觉交流之旅[4](P111)。

徽派版刻《西厢记》插画创作横跨视觉文化的多重领域,明末清初出版文化在其推波助澜之下发展迅速,在当时群众受教育程度较低、出版传播媒介落后等诸多限制中能为大多数人接受,从今天的视野来看,其理念对现代出版仍有积极借鉴意义。

3.1 《西厢记》版刻插画给现代出版文化带来的启示

大数据时代,刷屏成为现代生活不可缺少部分。海量信息与图片资料带来现代出版传播的繁荣,同时出版文化亦呈现出枯燥空洞,传统文化内涵缺失的窘境。摄影图片取代传统手绘,文本文字的情绪体验被禁锢在冰冷的图片之中,缺乏生机,读者阅读的欢娱显得苍白,较难与文本产生双重互动。徽派《西厢记》文本版刻插画蕴涵的传统审美在出版传播过程中固化了文本形象,充分考虑到读者的情感体验,注入了更多的自主意识和时代精神,其对视觉文化的关注启示我们在现代出版传播过程中应加强传统文化气韵与出版理念的有机融合。《西厢记》刻本在明清古图书市场的出色表现启示我们要从传统文脉精神中汲取养分来建构现代出版理念,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丰富出版文化的内涵。

3.2 《西厢记》版刻插画带来出版繁荣对现代出版竞争的启示

明清徽州书坊营销《西厢记》取得了辉煌业绩,并根据自身发展不断调整需求,更多地关注视觉文化与出版间的交流,这种成功经验对于现代出版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与启示。《西厢记》从内文装饰、精美插画叙事到整体装帧形态上均充分考虑到视觉元素与读者间的融洽交流,这种互动使得徽州书坊获得竞争优势。

徽州书商善于学习、研究读者消费心理,及时调整经营策略,积极创新。聘请当代名家为《西厢记》刻本绘制插画,利用名人效应吸引读者,成功地将视觉元素转变为市场竞争的利器。徽州书商敏锐把握出版市场风向,花费重金改良彩色印刷技术,彩色版画风格插画在《西厢记》上的实践应用带来明显的市场竞争优势,这种视觉的自觉关注引领中国古代出版文化与视觉文化的交流,构筑起读者与书籍交流的桥梁。

明清徽派版刻《西厢记》的成功传播在中国古代出版文化发展史上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其美轮美奂的插画创作遂成为视觉文化与出版文化交流互动的具体呈现,其传统视觉之美的强大力量对于现代出版发行有着特殊的感召与启示,对于解决现代出版竞争所遇到的问题与困惑具有实际借鉴意义。

[1]刘澜汀.明清徽州刻书装帧摭谈[J].出版发行研究,2014(10):105-107.

[2]郑振铎.中国古代木刻史略[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3]朱万曙.明代戏曲评点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2.

[4]郑振铎.西谛书话[M].北京:三联书店,2006.

The Modern Enlightenment on the Taoist and Buddhist Culturefrom Huizhou Classic Engraving of “The West Chamber”

GAO Chunyan

(CollegeofArt,WestAnhuiUniversity,Lu’an237012,China)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Huizhou style of “The West Chamber” h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ancient issue publication in China. Its fine illustration opened the exchanged door between the visual culture and publishing culture. In this paper, the Ming and Qing Taoist and Buddhist culture classic engraving “The West Chamber” illustration style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publication had been analyzed, and the Enlightenment of Ming and Qing culture with exchanges to visual culture for modern publishing were discussed.

Buddhism and Taoism culture; West Chamber; Huizhou engraving; publishing culture; visual culture

2017-01-03

安徽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重点项目“徽州道释壁画宗教审美及其保护研究”(2013SQRW060ZD);安徽省皖西学院2016年度教学研究项目(2016wxxy60)。

高春妍(1982-),女,安徽宿松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学。

J218.5

A

1009-9735(2017)02-0150-03

猜你喜欢
书坊徽派西厢记
书坊与名士:万历年间戏曲评点兴起的双驱
徽派传统建筑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山水画般的徽派建筑
浅谈徽派“马头墙”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与演变
传记书坊
传记书坊
明清瓷器上的《西厢记·佛殿奇逢》图像研究
王季思注本《西厢记》补证(续一)
《西厢记》中的理性意志与自由意志
建阳 建阳区在书坊乡开办中专班老区群众自家门口拿文凭